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和诸葛亮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三国时期,如果要评选人气武将的话,那蜀国五虎将则妥妥的可以入围。要知道,经过《三国演义》的流传后,二爷关羽、四弟赵云、三爷张飞、老将黄忠、帅哥马超个个吸粉无数。
仔细想想,五虎将能够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罗贯中老师太偏爱关、马、赵、黄、张这5人了。《三国演义》给这几人强加了不少戏码,同时又将他们美化了一番,于是这些人就火起来了。
然而比较诡异的是,唐朝时期,唐玄宗、唐肃宗等人却宁愿供奉手无缚鸡之力的诸葛亮为名将,还把他选进了武庙十哲,却压根儿不管五虎将。五虎将里,也只有关、张入选了武庙72将而已。
那么,为何李世民的后代无视五虎将,而把没有武艺的诸葛亮当名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与《三国志》的记载有关。
关羽经过演义的美化,一下子成了忠义无双、武艺超群的“武圣”。就关羽的武力值来说,罗贯中为了突出他的勇猛,硬是把华雄与文丑“塞在了”关二爷的刀下。其实,历史上的华雄是孙坚杀死的,而文丑则死于乱军之中。
演义为了突出关云长君子的品德,也特地隐瞒了他曾经与曹操争夺秦宜禄妻子的不光彩往事。假如单看正史《三国志》,那么关二爷的辉煌形象似乎就会打上阴影。
至于西凉勇将马超也被演义描写得有些脱离真实历史了。在《三国演义》里,马超曾“揍”得曹操割袍断须,而他打曹孟德的原因也非常高大上:为报父仇。因为曹操先杀了马超的老爹马腾,所以这位西凉孝子才会起兵伐曹。
然而在《三国志》的记载中,马超其实是一大逆不道的乱臣。当时曹操为了安抚马超,还特地招马腾到京城做官。曹丞相的用意很明显:扣押马超的父亲,防止其闹事。
然而这位西凉勇将却无视自己父亲在曹操身边为人质的事实,竟然起兵攻曹,结果害得他老爹被杀了。也就是说,历史上的马超不但不是孝子,相反还是害死自己父亲的元凶之一。
至于历史上的张飞、黄忠,二人与演义中的描写没有太大的出入,但这两本来也没有关羽、马超人气高。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堪称完美武将。长坂坡一战,这位仁兄面对几十万曹兵7进7出,而且还力杀曹将50多员,这让曹操想活捉收服他。
然而再看看《三国志》的话,所有赵云的铁杆粉丝可能有种恨得要揍陈寿的想法。因为,正史里的赵云没有演义中那么完美,顶多只是一位合格的保镖,丝毫没有长坂坡中那样的神勇表现。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距离唐朝还有几百年之久,所以唐朝皇帝只能依据《三国志》来评选名将。
历史上,诸葛亮曾6次北伐曹魏,而且表现出色。加上正史中的诸葛亮也是忠心不二,为了蜀国的前程而呕心沥血,所以李世民的后人只看到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军事天才诸葛亮,而忽略了其他人,这多少有点尴尬。
在这种情况下,李唐王朝的皇帝把诸葛亮当为名将也就说得通了。如果《三国演义》能够早出来几百年,那么唐王朝统治者可能也会选择蜀国五虎将,而不再供奉诸葛亮,因为演义的剧情远比正史要精彩多了。
三国的刘备一直以仁义著称,同时他的运气也相当好,拥有五虎将甘心为其卖命,还有卧龙先生诸葛亮辅助。后来他在白帝城病重,即将离世之时,却意外地把兵权交给了李严,而不是更有能力的诸葛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刘备这个决定确实令人困惑,当初刘备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且封其为军师,一直对其重用。而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运筹帷幄之下,刘备军也打赢了不少胜仗,还在川地建立了蜀国,自立为帝。论功劳论材智都应该把兵权传给诸葛亮才对,但刘备却偏偏选择了李严,这确实是太过蹊跷了。
当年刘备入蜀,建立蜀国,但该国实际是由三个蜀权集团形成。第一个是以刘备为中心的荆州集团,拥有五虎将跟诸葛亮等主力干将。第二个是以李严、法正、吴懿跟孟达的东州蜀军集团,还有处在益州的蜀中士族集团。说起东州集团渊源主要东汉末期,从关中、荆州地域的士人流入所组织起来的集团,属于外来势力,该集团跟益州集团有一些恩怨。
后来,刘备率军入蜀地,东州集团有很多人投诚刘备,其中就有李严,因此该集团只好妥协。刘军攻占,西川之后,该局势已成定局。因此刘备病危托孤之际,考虑到其他两大集团的影响,不希望出现内斗导致刘军大败,于是为了大局的稳定就挑选了一个东州集团的人来继承兵权,由于李严追随过自己,又符合东州集团的身份,故而获得此继承权。
另外,三国战争发展到后期,刘备可能不再那么信任诸葛亮了。第一担心以孔明的实力会独掌大权,使得蜀国江山易主;第二是认为孔明虽然精通兵法,但缺少实战统军经验。细看历代君王临终托孤之际,都会选择好几个重臣一起托孤,分散其个人实力,用几个人互相牵制,以免有人因权在手,企图抢夺江山。
因此刘备自然也得防备一下诸葛亮,因此在临终减弱他的权力,以避免他一个人独揽大权。至于认为他缺乏实战带兵经验的理由是,实际上诸葛孔明在刘备死之前,一般都是在幕后出谋划策,跟一个参谋一样,很少亲自带兵出战积累实战经验,因此刘备不放心他独掌兵权。
之前的蜀吴联军,主要是靠诸葛亮充当外交使者,舌战群儒说服了吴国跟蜀军联合对抗曹操,这才有了赤壁之战。该战役结束后,诸葛亮荣升中郎将,负责监督荆州三郡,但主要工作是征收税费,以当军资。那么刘备为什么会把兵权交给李严呢?论能力资历,蜀军中还有一批猛将在排队。
刘备应该很认可李严的统兵能力,当初他本是刘璋麾下的部将。绵竹战役过后,李严果断向刘备投降,成为蜀军的裨将军。公元218年,资中县一带有万余贼寇作乱,为首的叫马秦,这时刘军的兵力汇聚于汉中跟曹操对抗,调不出兵马去治贼。而李严临危受命,凑齐5000人马一举将这些盗贼给消灭,经过此次战绩,刘备更是器重李严,并且赐封他为辅汉大将军,负责驻守巴东。
还有就是刘备托孤前,五虎将几乎已死光了,东州夷陵战役中,更是有一批精英武将死亡。所以在刘备临死前,能选择的武将已经不多,唯独李严带兵经验丰富,统帅能力突出,加上他跟东州集团有关系,为了稳定蜀国,最终就把兵权传给了李严。
刘备相比曹操来说,势弱而力少,将寡而兵微,但刘备最终却能在曹操的眼皮子之下建立一番伟业!这就足以说明,刘备他绝非凡人。在 历史 之上,很多人对刘备的评价,就是会用人、会识人、而且最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说到用人刘备相比曹操而言似乎有着天然的嗅觉,例如他在闹市之中识别 关羽、张飞 ,竟然他们碰巧也是万人敌的大将之才!而且最关键的是刘备当时,借助匡扶汉室之机,取得了关张二人的信任。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 刘备当时那一招,可谓是高明,一来可以免费使用关、张的劳动力,二来也可以迅速宣传自己的大志。
而后,刘备又迅速拉拢赵云(搞定自己人身安全),后来在徐州时又说动麋竺(从而搞定,军资问题)。再到后来,刘备又提拔魏延,从而迅速壮大他的团队,并且让魏延死心塌地为他效力。通过简单的几个案例分析,我们便能看出,刘备这个人极善使用人才。他的手法,往往让人防不胜防,简直比曹操的用人理念,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还要高明,还要透彻…
其实仔细比较起来,你会发现曹操用人的方式与刘备相比起来,曹操只是单纯的 相信 。而刘备则是从内心深处来影响他,最后可以达到为他去效死力的程度。你看看,刘备手下的护卫大队长:赵云、还有陈到,甚至是后来的谋士法正,他们都愿意为刘备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刘备之所以能够在夹缝之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用人、识人是他最大的敲门砖。刘备的用人、识人之术,甚至要在曹操之上。例如:刘备在汉中之战时,识别王平,你看看后来王平的作为,为蜀汉支起一片天。独自带领兵马,抵挡曹魏10万大军。
还有一点就是,在刘备临终之前,还特意提醒诸葛亮,要慎用马谡,此人只会拍点马屁,没多少干货!或许,诸葛亮、及当时在场的人都以为刘备是老眼花了。但在5年之后,也就是诸葛亮出军北伐之时,马谡真的如刘备临终之时所言,确实是一个新兵蛋子。白白把街亭这个战略要地,送给了曹魏张郃。
说到这里,的确让人不得不服刘备的识人之术!倘若诸葛亮当时听取了刘备临终之建议,或许街亭之战的成败或将会改变。
说到刘备的用人方式,让人一下子便联想到,蜀主刘备这辈子面临过最大的4场战事,第一就是赤壁之战,其二就是入川之战(与刘璋争夺地盘),其三就是汉中之战(与曹操争雌雄),其四就是夷陵之战(为关、张复仇,伺机灭孙权)。在刘备所经历的这4场战争之中,他基本上都没有带上诸葛亮上战场!为什么呢?来看看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就知道了…
首先来看一下赤壁之战时,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众所周知,刘备在长阪坡被曹操追得无路可走,最后还是靠刘琦派遣兵马、战船来接应,刘备才躲过一劫。其实,当时刘备的处境是非常的不妙的。原荆州地盘的新东家刘琮,直接投降曹操。而刘备当时还根本不知道, 《资治通鉴》:时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时曹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 曹操天兵骤至,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后来,刘备无奈带着10多万百姓逃生。最终安营于,江陵刘琦处。
这个时候,其实也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付曹操。那就是联合孙权,其实曹操此次南下的主要目的是把孙权、刘备一起给收拾了。但刘备相比孙权,其影响力,号召力,甚至是民心所向,都要远超于孙权。因此,曹操首先就是打刘备。此时,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诸葛亮,便提出, “联吴抗曹” 的方针。而且,亲自在刘备面前请命前往东吴,游说孙权、等东吴名臣。
而诸葛亮在接受使命之后,迅速前往东吴,首先第一关就是东吴的群臣们。这群文人,大部分都是主张降曹。他们的理由就是实力相差太大,与曹操硬拼只有死路一条。然而,诸葛亮却把这群文人,从张昭到陆绩,通通给骂了一遍,最终黄盖出来才解了围。
后来,诸葛亮又通过一首打油诗,“只为铜雀锁二乔…”又搞定了周瑜,如此一来,自然也就达成了孙刘联盟。而曹操想要迅速剿除刘备的希望就大大降低了,因为曹操的兵马基本上都是旱鸭子,而东吴兵马那水战能力可以说是天下无敌,再者曹操兵马从北方到南方作战,会有水土不服之状。
后来,赤壁之战即将爆发。刘备驻军在樊口,听闻周瑜战船来临,于是便刘备便见了周瑜,后来带着2000兵马,兼并关、张,一同与周瑜前往了东吴。准备与曹操展开战事, 《江表传》: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后来,以周瑜为总指挥,刘备为副、向曹操发起猛攻。在火势的掩护之下,联军很快便打败曹军。而刘备兵马主要在陆地之上,配合周瑜。在曹操兵败之后,向襄樊方向撤退,一路之上遇到的全是刘备设下的埋伏。
总体看来,在赤壁之战,诸葛亮主要是起到了达成战略的目的。而并没有,像演义之中还有“借东风” 这波神操作。 《三国志》: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当然了,水军的真正指挥人乃是周瑜。而陆军则是刘备,还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
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中间起到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对于刘备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接下来就是汉中之战,在与曹操生平最后的较量一战中,刘备同样是也没有带上诸葛亮的。
曹操,可以说是刘备的天敌。他成名比刘备要早,而且地盘也要比刘备要大,当然,谋士、大将,也要比刘备要多。公元219年,刘备终于和曹操一战,首先刘备是派遣了大将,马超、张飞。让他们去攻打下辩,其目的当然是夺取汉中。
然而,张飞、马超却败在了曹休之手。张飞的计谋被曹休识破,后来,刘备又派遣陈式去攻打马鸣阁,这一招也算是高明。刘备,当时想的就是先切断汉中与许都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慢慢收回汉中。
但是,在此战之中,刘备却遇到了徐晃。而徐晃,乃是五子良将之中,最受曹操欣赏的悍将。刘备在他的手中,并没有讨到便宜,反观是损兵折将,很是狼狈。 《三国志·徐晃传》: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可以从这个记载之中可以看出,刘备当时确实是有点惨。但是,刘备此时仍然没有召唤诸葛亮前来。而是马诸葛亮留在了成都,让他管理粮草、及兵力调度问题。
那么,在汉中之战刘备带了哪个谋士呢?他就是被称之为“奇谋”的法正。刘备也是凭着法正的奇谋,才在定军山一举除掉了夏侯渊。从而赢得战事上的主动权,而对于诸葛亮呢?刘备让他在汉中之战期间,负责运送粮草、补充兵力,还有就是看管两川之地。
而在汉中之战的总指挥也就是刘备本人,谋士法正担当。大将,乃是,五虎将,张、赵、马、黄、魏延等。在打完汉中之战过后,刘备演绎了他这一辈子最大的一场战役,也就是后来名留青史的一战战役,“夷陵之战”。同样的道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同样是没有带上昔日三顾茅庐的诸葛亮。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呢?
公元220年,关羽孤军深入,最终败于曹操、孙权的夹攻之下,败走麦城,而上庸之兵又拒不救援。最终,折了关羽。然,刘备把此仇全部归于孙权。因为,在刘备心里乃是认为,孙权不顾联盟之议,背叛同盟之约,于是出动两川精锐之师。外加,南蛮万余人马,向东吴讨伐而去。
对于刘备此次东征的战事,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是极力反对的。因为,东征乃是 《隆中对》 战略之中所杜绝的。这或许是刘备不带诸葛亮东征的原因之一。
那么,除开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当然是有的,那就是刘备的用人之术,还有识人之明。说难听一点就是,诸葛亮不太适合去参与军事活动。说白了,《隆中对》战略,刘备他需要的是有人给他一个方向。而真正实施操刀的人,还是他刘备本人。
从公元207年末,到公元221年,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算是走过了大概14个年头,对于诸葛亮刘备他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说白了,诸葛亮真正的身份乃是,一个战略策划者。并不适合做操刀者,在刘备心中谁适合做操刀者呢?第一人乃是庞统,在庞统之后,就是法正。在 《九州春秋》有这样一段记载: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此乃是庞统当时对刘备辛苦得到的荆州的看法,他的意思就是荆州这个地方虽然交通了,但是此地亦是用武之地。如果实力不强,很难守住。只会徒增伤悲,而后建议,刘备应该取蜀地发展,这才是长久之计。
而法正呢?随即提出《汉中略》,法正的战略,与庞统的战略相差无几。在10多年之后,关羽丢荆州数郡,同时把荆州的水军也损失殆尽,从这个结果来看,也应证了当年庞统之言。而诸葛亮呢?他却硬生生把兵分为三路, 荆州一路,刘备一路,川地一路 。最终遭到失败…
同时,在 历史 之上,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之中,很多人认同诸葛亮并不擅长军事,而更懂治国、治民。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刘备他不可能get不到,诸葛亮真正的能力点在哪里?因此,在入川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中他都没有带上诸葛亮。而是把后方供给,守护城池,治理民众这样的民生大事交给了诸葛亮掌管。
后来,诸葛亮发动5次北伐战事,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这就足以说明,孔明的军事才能的确不如他的治国之才。诸葛亮真正的身份,可以堪当一代“相国”,绝非是军事能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在稳定住了荆州这块地盘之后,刘备听从了张松和法正的建议,开始入蜀,最后虽然折损了庞统这名极其重要的军师,但是也有惊无险的拿下了益州,继续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成功夺得益州之后,刘备也得到了诸如法正、黄权、李严、严颜等川蜀重臣悍将,而李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刘备在病逝的时候,更是和诸葛亮一起被任命为托孤重臣。然而原本这两人可以一起同心同力,为蜀汉贡献力量的重臣,最后却是互相内斗,并且以李严的失败而告终,那么作为托孤重臣,深受刘备期待,为什么李严要选择和诸葛亮争权夺利呢?
众所周知,刘备入川夺取益州是不甚光彩的,至少对当时益州那些东州集团的官员来说他们觉得刘备夺得益州是不光彩的事情,即便最后都臣服了,但在封建社会思想的禁锢下,东州集团的一些人心中始终存有芥蒂,从最后刘禅选择投降时跳出来劝降的人物就可以看出,全是之前出身益州东州集团的人,所以这些人是不认可刘备这个外来客和荆州集团这些外来政党的。这也就是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的权力争夺的问题了,刘备看得出来,所以最后托孤的时候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一边选一个,李严为东州集团的代表,诸葛亮为荆州集团的代表,我谁也不偏,你们也就别闹了,尽心辅佐刘禅吧。可惜事与愿违,最后李严还是向诸葛亮发起了冲击,即便最后失败了,虽然他这样的选择是很危险的,但是他却不能不这么做,因为这代表着整个东州集团的利益。
李严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有能力的人,年轻的时候作为郡里的官员,以才能出众而出名。曹操夺得荆州之后,李严入蜀依附刘璋,刘璋任命他为成都令,又有非常能干的名声。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和兴业将军。建安二十三年,强盗马秦、高胜等这些人聚集几万人造反,李严率领五千人去征讨,斩杀马秦、高胜等人,之后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又成功击退了贼军,所以说李严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但是作为蜀汉政权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一个刘备所钦定的托孤重臣,最后应该是居朝中处理政要,或者赴前线和诸葛亮一起征伐讨逆,但是一切都未能如愿。在诸葛亮进驻汉中之后,李严被安排到了江州协防永安,这看似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却是非常鸡肋的。当时的后方南中之地已经臣服,而永安又是和东吴接壤,此时的东吴已经和蜀汉同盟了,所以李严相当于被安置在一个闲职上,相当于在养老机构上班等退休了。李严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东州集团的领军人物,你诸葛亮事必躬亲,独霸一切,而我李严只能喝茶看报下班,能忍?你诸葛亮还真把我李严当透明的吗?所以为了个人利益,为了东州集团的利益,我李严必须扳倒你,扳倒你所代表的荆州集团。最后李严向诸葛亮发起了冲击,但是史料的记载里李严的做法却是相当的弱智的,以李严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怎么可能会因为粮草运送不到前线,最后却又和诸葛亮狡辩说我提供的粮草到了你为何又退军了呢?犯这样的错误简直就是一个二百五,在当时蜀汉是不设史官的,一切都是陈寿所著,是非成败只能由后人去猜想臆测了。
虽然最后李严失败了,到死也没再得到蜀汉的启用,但是他勇敢的迈出了一步,为了自己和东州集团的利益,他不能不做,是非功过全在一念之间和一瞬之间,李严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做法却是很错误的,成王败寇,可惜可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0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周侗是什么人姜维的后代,培养5位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