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太子已经是一国储君了,为什么还要谋反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21:13:53

古代太子已经是一国储君了,为什么还要谋反

太子为什么要谋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周易》记载:

“太子,太者,大也,至大无极,太上贵德。”

所以“太子”最早的时候,仅仅是指最大的儿子。到了商周时期,天子和诸侯需要确立自己的继承人,这时继承人才被称为“太子”或“世子”。

汉朝时进一步划分,这时候皇帝的继承人称为“皇太子”,诸侯的继承人只能称为“王太子”。再之后,就只有皇帝的继承人,才能够叫“太子”,诸侯王的继承人就只能叫“世子”了。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一般都会在生前确立继承人,除非特殊情况,比如皇帝暴死、皇子篡位等等。而一旦确立了太子,就代表他就是未来的皇帝,迟早会继承皇位。可是纵观历朝历代的太子,却出现很多谋反的,比如刘宋文帝的太子刘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他们作为一国储君,本来就能继承皇位,为何还会谋反呢?其实很多太子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想反,而是逼不得已。毕竟自己注定是皇帝,又何苦去冒险呢,他们谋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手太多

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所以每位皇子都会觊觎这个位子。就算在一些只立嫡立长的朝代,储君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这时候对于每位皇子来说,都是一个机会。

有时候皇帝可能因为宠爱某位妃子,就会将妃子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来妃子失宠,太子也就跟着被废了,就好比汉景帝的太子刘荣。有时候会因为时间的原因,导致太子的缺点渐渐暴露出来,从而令皇帝对其失去信心,最终导致被废,就好比隋文帝的太子杨勇。

皇帝之所以敢随意废太子,就是因为还有其他的人选,而其他人也都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就不得已要谋反,这样做比等着被废要好,至少有机会可以登上皇位。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他在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被唐太宗寄予厚望。可是随着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唐太宗开始宠爱另一个儿子李泰,而李泰也一直觊觎太子之位。李承乾没有办法,只好选择谋反,虽然失败了,但唐太宗最终没有舍得杀他,甚至为了保他和李泰的性命,才立了性格温顺的李治为太子。

第二、政敌太多

很多皇帝立了太子以后,就要开始培养他们治国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政事中来。可涉及到政事,就必定会出现政见不同的情况。有的大臣害怕太子将来继位,会找他秋后算账,或是影响到自身利益,所以就想方设法谋害太子。

太子被政敌逼得走投无路,就只好起兵谋反,就像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汉武帝晚年疑心十分重,他常常梦到有人行巫蛊之术害自己,于是就让宠臣江充去调查。

这个江充就和太子刘据不和,史书记载:

“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

因此江充就陷害太子,说是他行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虽然宠爱这个儿子,但与自身皇权比起来,亲情就显得不值一提。最终刘据起兵诛杀江充,却被汉武帝视为谋反,刘据被逼得无路可退,最终自尽。

第三、矛盾太多

历史上最和谐的父子,可能就属朱元璋与他的太子朱标了,可惜朱标早逝,让朱元璋十分痛心。但谁都不能保证,如果朱标不死,将来他不会和父亲产生嫌隙。

太子就算贵为储君,可他毕竟不是皇帝,大权还是要掌握在皇帝手上。但皇帝为了要培养儿子,就不得不让其学习处理政事。如此一来,就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太子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甚至朝中已经有大臣站队。太子拥有自己的势力集团,对皇帝来说肯定是寝食难安,此时就算再和谐的父子,也会产生嫌隙。

如果皇帝去世早还好说,太子将一切接手也就是了。就怕出现皇帝特别长寿的情况,这样时间一长,太子及其集团的势力,就会成为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与他的太子胤礽。

康熙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直都很宠爱嫡子胤礽,在其周岁就立为皇太子。到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他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太子,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足以令父子之间的嫌隙无限放大。

早年康熙为了培养胤礽,没少花费心血,但随着“太子党”势力渐增,康熙也不得不提防起来。在他第一次废掉胤礽时,就曾说他: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虽然后来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彻底令康熙失望。为了避免自己再无继位的可能,胤礽便决定策划谋反逼宫,结果失败后再次被废,且真正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综上所述,古代太子选择谋反,往往都不是自愿的,大多都为形势所逼。所以说太子是“高危职业”,一点都没错。不仅被自己兄弟计算着,还时刻要防止政敌谋害,甚至皇帝为了巩固权力,都不得不提防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不依靠谋反拼一把,还能指望什么呢?

古代为何有那么多太子选择谋反,难道合法的继承皇位不是更安稳吗?

太子之所以会选择谋反,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很多兄弟都觊觎着王位,这样他有一种紧迫感。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太子是皇帝立的,皇帝想立就立,想废就废。

1、怕自己的兄弟与自己相争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皇子之间互相争夺皇位的事情,比如清朝的九子夺嫡。虽然在很多朝代是已经立了太子的,但是这些皇子还有很多的兄弟。谁也不能保证这些兄弟对太子的位置没有觊觎之心,这就导致太子有一种紧迫感他害怕自己的兄弟对自己不利。让自己最后没有办法坐上那个九五之尊的位置,虽然说他是皇位的顺位顺位继承人,但他也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处在风口浪尖的地方,就会有风险存在。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皇子想要继承皇位,就把自己的兄弟,也就是太子杀掉的事情。因为太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太子死掉的话,那么皇位的继承人就要重新选择。

2、太子是皇帝立的

虽然说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但是他是皇帝册立的,如果皇帝对太子不满意的话,就有可能会废掉太子的位置。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有很多皇帝因为与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太子有不合,他们就会把太子除掉,以绝后患。因为有着先例存在,所以这些太子就会想要提前一步坐上王位,这样更安全一点。

综上所述,历史上之所以会发生很多太子谋反的事情,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紧迫感,他觉得会有人会和自己抢王位。

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太子选择谋反,合法继承皇位不是更好吗?

第一,即便当上了太子,但是被换掉的概率也是很大的。

大家都只说皇上的位置是难坐的,但其实太子的位置也不好坐。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立嫡的制度,一般皇上的嫡长子就会被立为太子。但是在历朝历代上,太子被更换的事件实在太多了。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上,哪个皇子都想要得到这个位置。

皇上的儿子本来就多,几个孩子之间为了争夺储君的位置,互相残杀,互相陷害,这样的事情也非常的多。即便是太子,也经常在私底下做一些小动作,如果这些小动作被皇上知道了,那么太子就很可能被换掉。

但是如果毫无动作,那么就可能会被其他的皇子加害。所以,对于太子来说,要守住这个位置太难了。

第二,太子经常被人算计和陷害。

因为太子的位置很特殊,所以即便自己洁身自好,不愿意卷入朝廷纷争,但是就不代表纷争不会找上门来。在朝廷之中做事,是多么的危险和复杂。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被人构陷。太子为了自保,除了自己强大起来,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所以很多太子一开始都没谋反的心思,都是因为被大局势逼着向前走。等到有一天真的威胁到自己性命的时候,太子就只能选择孤注一掷,否则就要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保了。

第三,虽立为太子,但是等待的时间太长。

有些皇上虽然早早就立了太子,但是皇上自己活得比较久,所以在位的时间很长。可能太子就已经五六十岁了还只是个太子,没有当上皇帝。只要皇帝不死,那自己永远就只是个太子。康熙皇帝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3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