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曹丕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特别忌惮曹植。不断地对曹植进行迁徙。黄初二年(曹丕当皇帝的第二年),就把曹植徙封为安乡侯。当年七月,又把曹植改封为鄄城侯。黄初四年,曹丕又把曹植徙封为雍丘王。黄初七年曹丕去世,曹丕的儿子曹叡当了皇帝后,不但不重用曹植,而且还继续对曹植进行迁徙。曹植在最后的12年岁月里,就从来没有安定过。
曹丕为什么那么提防曹植呢?无非就是害怕曹丕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
但实际上,如果曹丕要提防的话,最应该提防的是曹彰。为什么他最该提防的是曹彰呢?因为曹彰是武将,手里掌控着兵权。而且曹彰这个人比较鲁莽,容易受人挑唆。再加上当时曹魏实行的是藩国制度,曹丕的兄弟们都是要到藩国就藩的,因此显得更加危险。但是曹丕就从来没有折腾过曹彰。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曹彰理想不远大。
历史上有个记载,曹彰不喜欢读书,这让曹操很恼火,于是就劝说他多读书。曹彰说,大丈夫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我又不当博士,读那么多书干啥?有一次,曹操把几个儿子找到一起,问他们长大后想当什么?曹彰当时回答的是,他想当将军。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彰从小理想就不远大,只想当将军,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什么的。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里的这一段描写中,并没有提到当时曹丕和曹植讲他们长大了要干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他们是讲了的。而且根据曹植这个诗人意气风发、任侠好气的特点来看,说不定他就说了自己相当皇帝这样的话。既然他说了这样的话,曹丕当然是要提防他的。而曹彰本身理想并不远大,因此,曹丕没把他当回事。
二、曹彰很听曹丕的话。
有一次,曹彰打了打胜仗回来,前去面见曹操。
当时,曹丕急忙把曹彰叫来,对他说,你现在打了胜仗,但是你不能骄傲自夸。一会儿去见父亲,你要表现出谦虚的样子。
曹彰去见曹操的时候,果然是这样说的。而且他还把所有的功劳,都让到部下将士的头上。曹操听了以后,又惊奇又高兴,说,我这个黄须儿不简单!
历史上记下这件事,所传递出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一是说明,曹丕是把曹彰当成自己人的。如果曹丕不把曹彰当成自己人,在曹彰打了胜仗以后,他只会有嫉妒的感觉,绝对不会还去教他怎么对曹操说话,害怕他把曹操给得罪了。
二是说明,曹彰是很拥戴曹丕的。曹丕让他怎么去给曹操说话,他就怎么对曹操说话,是一种完全的信任。如果是曹植,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曹植肯定就会想,曹丕让我这样说,有没有什么企图呢?是不是想在老爹面前使我的坏呢?
三是说明,曹彰不只是说过只想当将军,而且实际上也没有和曹丕争过储位。曹操是肯定小看他的,也是绝对不会把储位给他的。当曹丕教曹彰在曹操面前怎么说话,曹彰按照这个说了以后,曹操说,这个黄须儿不简单。曹操说的是不简单,实际上就是说这个黄须儿很简单,实际上就是不会考虑让他当接班人。
三、曹彰手里并没有兵权。
曹操活着的时候,曹彰一直手握重兵。因为他自己说想当将军,而且他确实打仗也不错,在和少数民族作战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曹操在汉中与刘备大战的时候,还对刘备吹牛说,你就只能派个假儿子来和我打仗,我要派我的真儿子黄须儿来和你打。
不过,当曹操去世,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曹丕虽然很信任曹彰,但依然还是收了他的兵权,让他去就藩。曹彰虽然打仗很厉害,但是手里没有了兵权,实际上是什么也不能干的。
曹丕收了曹彰的兵权,由此可见,曹丕对曹彰还是有些不太放心。
黄初三年,曹彰在进京拜见曹丕的时候,得了急病去世。有人怀疑这是曹丕所为。不过,从之前曹丕和曹彰的关系来看,应该与曹丕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刘备立储是没有丝毫悬念的,刘备阵营中除了刘禅成年外,期于的儿子不过过都是些小孩子罢了。孙策传位与孙权,除了一孙权年少而不服为名造反的小势力外也没弄出很打的波折,孙策少年时期就十分欣赏他这个弟弟,在孙权年仅十五岁时就为人他为地方官。建安五年二十四岁的孙策莫名其妙的死去。孙策之子年幼,那么选择这个他最为器重的二弟做继承人也不足为奇。而曹操立储就相对与刘备、孙权那边复杂的多,有趣的多,也有更多让人思考的地方。
而曹操那边自长子曹昂英勇牺牲后曹操很时间没有立储的举动,尽管他对他的几个儿子都分别表示有好感。
曹氏集团立储应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看起。如易中天先生所说,一个人的野心和欲望是慢慢壮大起来的,没有一个人从小就立志当一个窃国大盗,公元208年之前,曹操刚刚经历雄割据的混乱与官渡之战的险恶,那时的他脑袋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又怎会考虑称王、称帝后的细节?而到了公元208年,曹操扫平了袁氏,平定了乌桓,镇压了燕地,那时的他立马中原,放眼天下已经很难找到一个象样的对手了,于是他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新朝廷”,他要集皇权于一身。废除三公制,复置丞相位,不久自领丞相。那时的他就是一个“真皇帝”。既已集皇权于一身,那么自然会想到继承人的选择。曹操好色,儿子也多,二十五个。但公元208年前后,除去早死的,未成年的,也就只有三个。曹丕、曹植、曹彰。这三个儿子是各有所长。
曹彰想的只是一个将军,曹操曾经问儿子们的理想,曹彰立马回答:“好为将”。他本身也是一个看见书就头疼的主。虽然他打仗还确实有两手,但曹操是绝对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偏才,而曹彰也早就明确表示过对太子之位不感兴趣。那么曹氏争储能扯上关联的只有曹丕和曹植了。
历史普遍存在一个规律,性格决定成败,而环境决定性格。曹丕与曹植也是如此。
各有所长:机会是平等的
曹植的文才是无庸置疑繁的,才高八斗就是说他。因为才华横溢,而“特见宠爱”长期的得到了父亲的宠爱自然十分自得,甚至放纵。作为一个文人,他有文人一个很到的共同点,张扬、爱表现。而政治斗争中需要的是城府而非张扬。
曹丕,曹昂死后作为长子的他,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一直得不到父亲的宠爱,所以一直都在担心储君的位子会被两个弟弟夺去。正因如此他必须长期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父亲面前做的乖巧些,不遗余力的巴结父亲周围的谋士。长期的压抑势必会造成人性的扭曲。但这样也加深他的城府。
总而言之,二人各有优、缺点。谁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兄弟之间还得进行真正的较量
就现有史书而言,曹丕与曹植进行了两场比试,主考官就是曹操。
一、曹操在邺都建造铜爵台后,率诸子登台作赋,这当然是曹植的拿手好戏,他“援笔即成,且文笔可观”显然这场比试曹植获得了胜利,史载“太祖甚异之”
二、有一年,曹操率军攻打孙权,诸子前来送行。曹植出口成章,大概就是一些歌功颂德之类的辞赋,曹操十分高兴,群臣也十分佩服。这时,曹丕急了,没有出口成章的本领的他,难道干看着么?这时,他的重要党羽吴质悄悄怕到他的身边对他说:“等会你什么都不说,哭就可以了”。这招果然有效,曹丕哭的青衫尽湿,哭的曹操和群臣都十分感动,把这与曹植的文章相比曹植的文章就过于浮华、不实了。这场比试曹丕胜。
两兄弟各有所长,想分出个高低也不是个容易的事。再者曹操年年出兵,处处征伐他也没那么多的精力来为这两个儿子布置考题。那么究竟成败与否、花落谁家,兄弟间还要暗地里给对方布置陷阱。
有一次,曹丕请吴质为他商量对策,为了不引起父亲的注意,把吴质藏与大簏中,对别人说里面装的是绢丝,被杨修看见了,立即向曹操报告,曹操派人去追查次事,伍质让人在用大簏装绢,曹操派人搜查,里面没人只有丝绸。于是曹操就疑心杨修要害曹丕,恶之。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显然结局是对曹植不利的。曹植阵营中的人只知道主动“攻击”对方,而曹丕阵营恰好利用了这点,“以守为攻”抓区对方进攻时的缺陷。“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结交的党羽:问题的另一关键
结交党羽在古代政治斗争中是正常的,有是必要的。曹操对此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甚至亲自帮几个儿子拉党羽,以试其能力。
曹丕的重要党羽,史称“太子四友”,即吴质、朱铄、陈群、司马懿。他们四个的作风似乎与曹丕很像。曹丕善于掩饰自己,他们更能掩饰。朱铄、陈群、司马懿实在很难承认他们是曹丕的党羽,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与争储之事一字,就连在曹丕这边表现最活泼的吴质史书给予的评价也是“善处其兄弟之间”。很清楚他们做到了帮助曹丕却又让人看不出来他们帮助过。
在看下曹植那边,且不提那个仗着自己才华嚣张惯了的杨修。另外的来年各个丁氏兄弟也是直接与曹丕翻脸。
兄长丁仪,有才,有是曹操老朋友的儿子。曹操听说他的才华后想把女儿嫁给他丕闲着无聊跑去跟曹操说:“听说丁仪是个独眼龙,你把我妹妹嫁他不太好吧。”曹操点头,此事作罢。不久丁仪来了,与曹操交流了一会,曹操长叹:“哎!丁仪是个人才啊!就算两个眼睛都没了都可以配我的女儿,我这儿子害人啊!”丁仪知道后很不爽,带着怨恨与报复的心理与弟弟一同加入了曹植的阵营。当然,是公开的与曹丕作对。
就党羽对立储的态度来看,高低立现。
除了自己阵营中本有的党羽,他们各自所结交与亲近的人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丕礼敬与曹操身边的没一个谋士,如贾诩、荀彧等,并主动询问所谓“自固之术”贾诩给他的回答是:“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也就是说让他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做一个好儿子就可以了,而曹丕也确实如此做的(至少是表面上)效果很明显。曹丕所结交的人中肯定会有自己不喜欢的,但曹丕没有表现出来,依旧与之交好这充分说明曹丕善于掩饰自己这是政治斗争必备的。
而曹植那方,用一个很典型的事例来说明。
有一次,曹操为儿子选党羽,为曹植选的是素有声望的刑颙,这人有德行,而曹植没有能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刑颙做了曹植的家臣后对曹植的要求十分严厉。曹植对此十分反感,反而亲近建安七子之一的庶子刘侦,置父亲所选的人才与不顾,连刘侦都决的太过分了点。
相比较,很明显曹植所亲近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好文才的人。而曹丕所结交的都是曹操的重臣,一旦曹操要询问谋士们的意见,曹丕所结交的人当然更有发言权。可以说曹丕此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储君之位
果然,当曹操询问中谋士意见时,无论为曹丕所结交的,如贾诩;为曹植所远离的,如刑颙,都向曹植投出了反对的一票。
而正在此时,曹植发酒疯似的过驰道,开司马门出。勃然大怒的曹操,即立曹丕为太子。
喜形于色的曹丕搂住辛 的脖子说:“辛君知我喜不?”长期被自己所抑制的情绪终于爆发出来,但他不能太开心,他依旧要夹着尾巴做人。是的,前后太突然了,他知道光凭几个谋士的话显然不足以说服曹操。曹丕被立位太子是否仅是曹操惩罚曹植而送给曹丕的一个礼物呢?说不准哪天曹植边乖了,有把自己给废了?
一直偏向曹植的天平
是的,他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
可以说曹操的始终都是向着曹植的。从早年留曹植守邺都对他说的那句:“可不勉与?”到杀谋士 一直到死他都是向着曹植的。
曹操晚年杀了许多人,如杨修、崔琰、毛阶。晚年的嗜杀不是因为多疑。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曹植能顺利即位。
杨修且不提。
崔琰、毛阶是因为点芝麻大的小事被一些人检举揭发,被曹操砍了。要知道曹操对待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都十分宽容,又怎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要了这些老革命的命呢?唯一的答案只能是为了曹植,曹操是始终希望曹植能即位的,而崔琰、毛阶却首先给出了反对的一票,曹操杀了他正好可以告诉其他谋士:“再敢说曹植不能当太子的,就是这个下场”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曹丕已经当上了太子之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让他与徐晃去营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曹植此去虽有风险,但跟着徐晃这样的老将军安全是有了保障,一旦在荆州的作战中小有成就,那么一个文武双全的儿子自然是最好的继承人。就此时,身为太子而应留守邺都的曹丕不知道坐哪班飞机到了许昌。并灌醉了曹植,只曹植“醉不能受命”大怒之下的曹操把他没坐热的官罢了。 谁也不会想到,第二年曹操就病故了。临终前的曹操显的更加异常,他没有召集身边的顾命大臣,也没有让留守邺都的曹丕回来交代事情。而是把留守长安的曹彰叫了回来,就在曹彰前往许昌的途中,曹操病死。
曹彰与曹植见面后,对曹植说:“父亲叫我来,是想让你即位的。”这个曹植当然知道。但现在的曹植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说:“你没看到袁家兄弟么?”终于,曹植与那本唾手可得的王位失之交臂。而欣喜若狂,终于可以不在担心自己的地位的曹丕。他杀了丁氏一族;杀了曹彰,贬了曹植……政治斗争本就是血腥的前夜。
曹植,字子建。汉代建安文学的优秀代表,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天赋聪慧,从小勤学苦读,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十岁就能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他神采飞扬,充满豪情壮志。曹操见曹植气度非凡,诗文写得好,对他非常器重,常在大臣们面前夸奖他。
曹操见曹植能文善诗,又有雄心壮志,一度想立他为世子,曾对曹植和长子曹丕进行过对比考察。
有一次,曹操有意试验曹丕和曹植的应对能力。他命兄弟两人分别走出邺城门去,同时命令守门军吏,不准放两人出去。曹丕先走到城门口,门吏奉命阻挡,不让出去,曹丕只好走回来。曹植见了不知如何是好,请他的师傅杨修出主意。杨说:你奉王命而出,谁敢阻拦杀掉就是。
曹植照杨修的话去做,杀掉了门吏,走出了城门,曹操认为曹植很有能力。
又一次,曹操率军出征,命曹植担任守卫京都的重任。他对曹植说:你现在23岁,应当发奋图强,建功立业。我23岁时就当了县官。
曹植觉得父亲非常关心他,很受鼓舞,表示一定尽力干好。曹操对他充满信心的回答很满意。
但是,曹植只会做诗写文章,行动举止豪放随意,这个缺陷使他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有一次,曹植乘马外出,一时性急,只图方便和痛快,纵马沿皇宫驰道迳直跑出司马大门。守门官员见他是曹丞相爱子,不敢阻拦,就让他乘马跑出去了。这一下闯了大祸。按皇室规定,只有帝王车可走驰道。司马门是王宫外门,除帝王和守门官以外,不准任何人随便出入。曹操见曹植如此大胆放肆,竟敢不守皇室规定,便把他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顿。从此曹操对他的印象很不好。
曹丕虽然做诗写赋不如曹植,但他为人小心谨慎,又有心计,善于争取曹操的欢心。
有一次,曹操出征朝中百官热烈欢送。曹植又即兴赋诗,歌颂曹操的丰功伟绩,祝他早日凯旋。曹丕则急中生智,跑到曹操面前拉住马的缰绳,痛哭流泪,表示孝心,博得了好评,大臣们说:子建口才虽好,但子桓孝心可嘉!曹操经过这些考察,权衡两个儿子的优劣长短,最后改变了立曹植为继承人的考虑,正式确立曹丕为世子。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曹丕在邺城,闻讯后急忙赶到洛阳主持丧事,继承曹操王位。这时,曹植尚未来奔丧。
曹丕对曹植的恃才自傲、放浪形骸、早就不满。现在见他不奔父丧,便派人去对他进行质问。曹植当时住在临淄,他有两个知己朋友,一个叫丁仪,一个叫丁,曹丕派人来时,三人正喝得很醉。曹植醉后身不由己,见了使者没有起身迎接,丁仪却仗着酒性把曹丕派来的使者骂了一通。
曹丕得到使者回报以后,立即派许褚率领3000护卫军,将他们抓到京城,先把丁氏兄弟杀了,然后打算严惩曹植。母亲卞氏讲情,才免了死罪,但曹丕还是教训了曹植一次。他说:你自命不凡,傲慢犯上,炫耀自己的才华。现在让你做一首诗,以兄弟为题,但不许有兄弟字眼,并且要走完七步就把诗做出来。否则,不能轻饶!曹植深知曹丕的用心,满腔悲愤,感到自己的处境正如釜底游鱼,要釜底抽薪,根本解决,实在太难了。曹丕坐在宝座上,恶狠狠地注视着曹植,口中数着他走的步数:一、二、三曹植的脑海这时像波涛汹涌、雷鸣闪电一样,从釜想到鱼,想到薪灵感一闪,就在曹丕快数到第七步时,他用沉痛的哭泣声,一字一字,吟出了一首血泪交融的五言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形象的比喻,巧妙的联想,悲愤的控诉,把曹丕对付兄弟的一副冷酷、阴险和凶残的嘴脸,描绘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这首千古绝唱佳作,永远传于后世。
曹植念完以后,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站立不住,跌倒在曹丕登位不久的金殿上,痛哭不已。在场大臣凡稍知内幕的,都触目心酸,暗中流泪,深表同情。曹丕见曹植竟在七步之内吟出了一首绝妙的名诗,深感意外,他达不到整他的目的,只好走下殿去扶起曹植,说几句违心话:吾弟果然才华盖世,为兄委屈你了。
曹丕并未就此罢休,他嫉忌曹植的才能,不让他做任何工作,把他困在穷乡僻壤的封地鄄城闲居,使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曹植闲着无事,平时只能写诗解愁,抒发心胸。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他渴望有机会上战场为国捐躯,马革裹尸,不愿过平淡的生活,但是,曹丕就是不允许。
曹丕在位七年就死了,他的儿子曹_继位,曹植这时才35岁。他希望新皇帝会赐给他发挥才能的机会,谁知这个侄子皇帝对他更加冷酷,连气节会也取消了,曹植连每年一次朝见皇帝的机会也没有。他只能呆在封地里,在苦闷和忧郁中度过余生。他刚40岁就因愁病交加,死于陈留。
曹植著述的数量和质量可称建安作家之最。现存曹植诗、文、赋约130篇。他的白马篇、洛神赋等代表作,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曹植的作品别具一格,语言精炼,他有许多被后人称道的警句,成为千古绝唱。
曹丕之所以能够在诸多兄弟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1、能文能武;2、嫡出的身份;3、强大的竞争对手不在了。
而曹植虽然深受曹操的喜爱,但是曹操也知道曹植难当大任,毕竟曹植在行军打仗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唯独只有曹丕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皇子,算是一个综合能力最强的皇子,所以曹操也最喜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3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