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为什么会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25 04:53:55

曹操为什么会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县。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自此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消灭了袁术、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势力,成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在成为魏王之后,曹操距离皇帝的宝座,无疑只有一步之遥了。也即当时的曹操,完全具有称帝的能力。不过,曹操最终没有登基称帝。其中,就孙权这位诸侯,更是主动劝曹操称帝。那么,问题来了,公元219年,孙权曾劝曹操称帝,为何被曹操拒绝呢?

首先,《魏略》中记载: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对此,曹操和孙权联合,前者抵挡关羽,后者则派遣吕蒙偷袭荆州,斩杀了关羽。在此基础上,曹操上表汉献帝刘协,拜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魏国皇帝。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也即在公元219年,孙权曾劝曹操称帝,却遭到了曹操的拒绝。对此,在笔者看来,曹操之所以拒绝称帝,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曹操想做周文王,而不是周武王。在商朝末年,周文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制定天下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市)、邘国(今河南沁阳市)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为周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由此,对于曹操来说,他同样为曹魏的正式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甚至可以说为曹丕称帝铺平了道路。

因此,曹操的意思就是自己扮演者周文王这样的角色,至少推翻商朝,正式建立周朝的周武王,则交给儿子曹丕来扮演了。既然想做周文王,曹操自然不会走到称帝这一步骤,也即不会消灭东汉王朝,正式建立曹魏。另一方面,曹操之所以想当周文王,而不是周武王,也即其拒绝称帝,显然和他长期是东汉朝廷的臣子,并且不愿意背负骂名存在直接的关系。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年轻时期的曹操,不仅为东汉王朝效力,更是对篡权的董卓深恶痛绝,也即此时的曹操,显然是对汉室忠心耿耿的。只是,在汉室衰微,诸侯割据的环境下,曹操逐渐认识到匡扶汉室难以成功,这才逐渐有了建立曹魏,取代东汉的想法。

不过,即便如此,曹操因为长期是东汉朝廷的臣子,显然难以迈开最后一步。换而言之,如果曹操真的走到了最后一步,无疑会遭到天下士人的口诛笔伐。建安五年(200年),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作为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对于曹操来说,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就已经遭到忠于汉室力量的猛烈攻击了。一旦曹操真的登基称帝,势必会引起更大的反应。

在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水淹七军,俘获于禁,斩杀庞德,已经达到了威震华夏的程度。而就关羽来说,显然是忠于汉室力量的代表,在关羽北伐襄樊期间,宛城一带甚至出现了响应关羽的叛乱。因此,尽管关羽已经被杀,但是,此时的曹操仍然心有余悸。

最后,进一步来说,孙权之所以劝曹操称帝,显然是不安好心的。虽然在夹击关羽上,孙权和曹操走向了联合。不过,在关羽败亡之后,孙权和曹操的利益共同点显然不多了。因此,孙权劝曹操称帝,是希望曹操会众叛亲离,比如遭到刘备一方的讨伐,从而让东吴可以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当然,对于曹操来说,自然也明白孙权这是不安好意,所以拒绝了称帝的建议。并且,曹操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也不适合登基称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也即在关羽被杀后不久,曹操也去世了。曹操临死前留下《遗令》,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公元220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对于当时已经病重的曹操,显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因为一旦强行称帝的话,那么曹操很可能会在称帝后不久去世,这很可能会引起曹魏的内乱。特别是在曹魏取代汉朝这一关键时期,如果还发生这样的情况,无疑是非常危险。综上,在公元219年的时候,不仅孙权劝曹操称帝,还有不少曹魏的文臣武将也劝曹操称帝,不过,曹操还是做出了比较理智的选择,也即拒绝了称帝这一建议。而在曹操去世后,年轻气盛的曹丕则直接称帝,迅速结束了东汉的历史。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不称帝是因为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不允许天子做这样大逆的事。

曹操从小家里条件不好,出身低微,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崛起,在晚年的时候达到了权利的顶峰,但是他始终都没有登上帝位,很多人觉得他是太懦弱太胆怯了,其实他是考虑了各个方面才做的决定。

曹操是一个讲究纲常伦理和忠孝礼仪的人,虽然他本事很大,有能力称帝,但是他带兵出去打仗用的是天子的名义,也就是汉献帝,如果把汉献帝废掉自己称帝,那他就会被别人指责是千古罪人,世世代代都要被人唾骂。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不允许天子做这样大逆的事。

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曹操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所以袁绍虽兵多、钱多、粮多,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曹操为什么不愿意称帝?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给后世人留下了非常矛盾的一面,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给人感觉是阴险狡诈,是窃国大盗。历史上的曹操或许是存在很多缺点,但是他绝非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后世人喜欢,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人引起争议,后世人也对曹操所做之事进行研究。就比如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曹操为什么没有当皇帝。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采用许攸之计火烧乌巢大败袁绍,接下来几年曹操陆续打败袁绍的儿子和他的侄子。公元207年可以说曹操几乎已经统一北方,虽说后开经历赤壁大败,可是北方还是在曹操控制之下。当时的天下曹操可以说已占据十之七八,曹操要称帝我想没人拦的住他。可是曹操最多也就当了魏王,致死也没用称帝,他的魏武帝也是儿子曹丕封的。小编认为有这几种原因:

第一,曹操内心不希望背负篡汉的罪名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何进、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曹操还是希望死后留下美名,不希望背负乱臣贼子之名

第二,称帝势必会招来刘备孙权讨伐

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

虽说曹操晚年手下臣子很多劝谏曹操称帝,甚者包括孙权,但是北方还是有一批像荀庋?矣诖蠛褐?浚此之外那些希望曹操为皇帝这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为了一己之私。陈群就是这样,后面拥立曹丕为帝后,就向曹丕推荐全国推行九品中正制,此制度一出,北方士族来说可谓如鱼得水。

第三,曹操为了曹丕做准备

很多史学家都说曹操不称帝,一曹操觉得他现在位及人臣对于他已经足够了,二也是为了自己儿子曹丕称帝做铺垫。群臣劝曹操称帝,曹操说了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愿为文王。因材大家都觉得曹操是想让自己儿子当皇帝。但是易中天先生就说道,曹操不称帝可能不是为了让自己儿子称帝。因为曹操统一北方完全是靠武力来解决的,他并没有真正得到北方士族拥立。因此曹操对于称帝一直处于抗状态。

虽说曹操未能称帝,但是以曹操雄才伟略小编心中觉得他不必秦皇汉武差。曹操可以说是三国第一英雄。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是他不想当、不敢当、甚至对皇帝不屑一顾?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后,马上面见曹操,对他说千万不能称帝,不然会给孙刘攻打曹魏的口实,此事必须从长计较。当时曹操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为就是他的劝阻使曹操没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后也郁闷而死。

这件事说明夏侯墩认为曹操还是想当皇帝的,只是时机未到。为何曹操统一北方,在朝中有绝对的权威后,还没有称帝的最好条件?因为汉朝皇帝那受着上天庇护的“遮羞布”还在,曹操怕拉开这条遮羞布后,舆论对己不宜,怕孙刘两家借机制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称帝的计划暂且放下。

还有一事恰好说明了曹操的担心。赤壁后曹操不敢再举兵南下专心治理北方。记念后北方一片繁荣的景象。孙权趁机拍拍曹操的马屁,说曹操现在受万民景仰,应一跃为帝才对哪。曹操读了信后冷笑一声,说:“孙权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烧烤哪。”这话一语双关,既说了谋权篡位不可行,还因为汉朝号称得到“火德”自己代汉须胜于“火德”,就是让自己坐在火炉上的意思。孙权这信是一半试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绝一半不甘心。

曹操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权,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献帝只是后宫的男主人,有时甚至连后宫也管不了。一切生杀大权都在曹操手上,只不过曹操还缺一件黄袍子罢了。

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留下献帝,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在都许之后不久就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使关中诸将望风而降;他则利用献帝之名,实现和平的征服,让大小诸侯掩耳盗铃,“名正言顺”地代表献帝。刘琮投降、张昭一派劝孙权投降,也是为了以此做挡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