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是清朝的末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之一。那时候,我国已经深陷于列强侵略和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失败、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种种因素,导致了一种深深的危机感,而且这种危机感也在不断加剧着。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众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有了对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渴望。在1905年,我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主运动和改革运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事件之一,它的很多元素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运动的起因是北京一所学校中的学生抗议日本政府宣布对山东的控制权。学生们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示威游行和集会,声讨外侮。这场运动发展成了一场包括全社会的热潮,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且对于我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则是我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它也是我国第一次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这场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他领导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兴中会等组织,并在逐渐积累力量的过程中,于1911年发动了革命。他们推翻了清朝的满族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此后我国人民第一次获得了选举权,逐步成为了独立的世界国家。
这些历史事件在今天看来可能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们的影响却在持续地影响着我国和我国人民。我国逐步走上了民主制度和现代化的道路,还遭遇过很多挑战和危机,但我国民众的抗争精神一直没有停止过。1905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年代,也是我国逐渐觉醒的标志。尽管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危机,我国人民始终没有停止过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奋斗的步伐。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1905年是什么朝代
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可谓是历史悠久,而清朝的科举依旧是仿照前朝八股取士,但更注重对士人思想的防范。客观的说,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一定历史优越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渐暴露,特别是近代以后,科举制度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要想知道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就要了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广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并且消除了魏晋时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胁,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促进国家安定统一。
科举制的优点还有就是因为它不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读书狂潮,促进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文化。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巅峰的文学。科举制度带来的全民学习,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文坛巨匠,极大的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说过了科举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处呢?
纵观历史,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会后期,政府采取八股取仕,科举制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八股文,有着严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内容仅限于儒学经史,这些都严重束缚了考生的创新思想,成为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扼杀了创新能力。八股取仕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因此从科举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会需要发展,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科举制度也将会被取代。
晚清时期,买官鬻爵和科举舞弊现象屡禁不绝(早在明景泰五年就出现了?捐官?制,买官一度被合法化)。当时中国的风气,读书人考不上功名的,不是去
当幕僚,就是经商做买卖。当幕僚要托关系,会走后门。经商则自然需要一笔本钱,这两者对于众多的下层民众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因此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且还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当西方国家进行着工业革命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当西方国家强迫打开中国大门时,这时的有识之士才知道国民的落后愚蠢。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诏令既出,举国上下,有喜有忧。
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千年古制,十年改废。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应考十九年、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国事危急,?立国育才,所关至大?,康有为提出了变通科举、兴办新学、徐废科举的主张。
此时西学出身的严复,也认识到中国不变法则亡国,而不废八股又不能变法。梁启超说得更明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实际上,清廷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并非缘于科举的积弊难返,其预设的基本前提是,"西方诸国"没有科举制度,而是通过学校培养人才。中国欲通过仿效西方走上富强之路,便必须废除科举以发展学堂。在科举与学堂之争中,二者之所以会被相提并论,是由于科举选拔功能的混淆及学堂教育功能的偏失,由此造成科举与学堂在功能方面的严重重叠和冲突。对于科举与学堂,官方与民间的态度出现分歧,致使清廷最终采取废除科举的方式,转移社会的重心所趋。
科举制度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实现了有力的社会整合,尤其是这个制度历经千年,塑造了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士大夫忠于皇权,每个人忠于儒家价值,循规蹈矩,社会井然有序,十分适合于专制统治,所以,历经千年也不废弃,被帝王玩弄于股掌。
废止科举无疑摧毁了清王朝的政权基础,使政治和文化同时失序。政治上的失序表现为,政府失去了笼络人才的极佳手段,而士子也不再围绕科举谋出路,政治与教育分离,政府与民众离析,士子由趋附政权变而叛离政权,危及旧有的统治秩序。文化上的失序表现为,读书人不再忠于儒家那一整套的价值规范,激进者甚至公然向儒家的?三纲五常?挑战,与原来所信仰的东西背道而驰。这样,科举制度的?武功?全废掉了,整个国家社会就像散了架的风筝下坠。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第六年,清朝就灭亡了。
一九零四年还是清王朝统治时间,清朝(1616—1912年)。
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期间的大事记有:
1、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2、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
3、继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后,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
4、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