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导语:在唐高宗的一生中,有两位皇后。一位原配是王玉燕,另一位是众所周知的武则天。那么原配王玉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现代的电视剧以及小说中,描绘了王皇后的不同形象,但大多都主要写王玉燕如何的恶毒和残忍。
这样的形象让大家对于王皇后持有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按照电视剧的情节,把王皇后的形象深深刻在心里;另一部分人半信半疑。因此,笔者认为大家对于唐高宗的原配妻子有着严重的歪曲,所以让笔者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王皇后吧!
显赫的“家庭势力”
李治的原配妻子王玉燕,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王皇后的家族是当时朝中“五姓七望”之一,同时也是太原王氏家族的后代,经过朝代的更迭,王家不仅没有衰败,还一直繁荣昌盛,子孙延绵不绝,并都在朝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唐朝,唐太宗时期,王家是朝中四大家族之一,与长孙是家族联合组成了朝廷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在高宗当太子时,因王皇后的家族势力雄厚,政治地位较高,且王玉燕自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王玉燕被高宗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等朝中元老选定为太子妃。这样既可以帮助李治巩固王位,又可以保障这些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
因此,王玉燕成为太子妃,对于家族与皇权而言,无疑是“一箭双雕”美事。但对于王皇后而言,则是一个政治联姻的牺牲品,也是她悲惨生活的开始。
悲惨的“婚后生活”
虽然王皇后出身于在东晋有"王与马,共天下”权势盛极的王家,但是在婚后并没有得到唐高宗李治的宠幸,甚至对于这位原配妻子非常的厌恶。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李治与王玉燕的婚姻属于政治联姻,李治迎娶王皇后也并不是本人的意思,而是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联合各大世家大族逼迫他迎娶这位出身高贵的世家小姐。
但是李治为了能够在皇子中争夺皇位又急需一大股庞大的势力支持他,来帮助他顺利登基。所以,在婚姻的选择上,李治别无他选,只好违背自己的内心,迎娶这位没有一点感情基础的“妻子”。
婚后,夫妻二人其实也可以好好地培养感情,为这冷冰冰的婚姻带来一丝温暖。婚后的王玉燕,对于这位法定的丈夫以及未来的君主,极其地温柔和顺,但由于李治非常反感政治联姻,因此对于这位才艺与美貌并存的妻子并不友好。甚至对于王皇后永远都是冷冰冰的。王后面对丈夫对自己的态度,心灰意冷。
有几次,他的父亲王大人看到这位在家中金枝玉叶的女儿在宫里样子,甚为恼怒,但又怕得罪唐高宗而影响整个家族的仕途,而忍气吞声,甚是无奈。王玉燕不论在进宫前还是进宫后都温柔大方,面对丈夫的冷漠无情,家人们的不管不问。尽管王皇后非常恼怒,但她也仅仅是在冰冷的皇宫里静静地哭泣,在年复一日的宫廷里伴随着无奈的叹息。
王皇后的结局
起初,李治对于这位还算安分的妻子,尽管反感其背后势力,对于王皇后虽然内心厌恶,但是在生活中还算是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平日里二人维持和睦的表面现象。在李治当上皇帝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而又忌惮王家的背后势力,偶尔也会去皇后的宫里小坐一番。但这一切都没有维持太久,直到武则天进宫后,这些表面的现状双方都维持不下去了。
王皇后对于这位新进宫的武则天,看着比自己更加年轻貌美的妃子,王玉燕虽然心有不甘,但仍表现得很友善。但武则天不想永远当一个宠妃,心中便生出一个大计,直接让王皇后倒台的办法。就是自己掐死自己的女儿陷害给王皇后,这样就可以让唐高宗对于王玉燕仅有的一丝夫妻之情消失殆尽。
果不其然,在武则天的缜密安排下,计划顺利完成。李治不再顾念夫妻之情,以及家族的势力,将王皇后打入天牢。唐高宗李治还下令,将王皇后定死罪,被赐死。
王皇后虽然心中委屈,但是不愿求助皇上给他一次机会,选择相信她。因为,王玉燕知道,就算她求情了,李治对于他也仅仅是可怜,她不想再继续过这种无味、枯燥的生活,也无力面对这位待他无情的夫君,自己主动自杀了。
武则天在其自杀后,又诬陷他是因为自己罪孽深重而无言面对皇上而自杀,因此,王皇后的家族也受到了严重的牵连。轻则流放,重则处死。
这样羽翼已经丰盈的李治,王氏家族的衰亡使得他在政治上减少了很大的阻碍,减少了威胁。真是无情帝王家啊,就算是跟你一起共患难、同床共枕的原配妻子都可以这样残忍,皇家真是太可怕了!
虽然,王家势力可能制约皇权,但对于年少而又政绩不显著的皇子李治,王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笔者认为李治在处理事务上的方法和态度严重不符合明君。在武则天的身边柔弱宠溺,对于一个无辜为政治而牺牲的女子面前,却是冰冷无情。真是为这样王皇后嫁给这样一位夫君而感到悲哀和惋惜。
结语: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唐高宗李治是因为武则天貌美而又有政治能力才会异常宠爱。但笔者并不认为,王皇后论才情相貌都不比武则天差分毫。但因家族为荣,而又家族而备受冷落。中规中矩是错,而没有心计是错。王皇后因为这两个因素造成了悲惨的结局,真是让人心疼。
笔者希望大家看过本文后,对于王皇后有一个新的认识,颠覆那些原有虚假的王玉燕的形象。同时也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而了解要想真正地了解历史,就要不断地探索正确的史料,为史料寻找有利的证据,尊重真实的史料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展历史。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怎么会出现一个女皇帝呢?皇帝制度的弹性,因此可以确定。
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身后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围绕武则天的评价,妖魔化一直占据着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则天的历史记述中,“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根据《唐会要》的这个记载,武则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确实夭折,因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称作“暴卒”。武则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采用悲情主义的诉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责任推给自己的情敌王皇后。高宗看来是受到了武则天的影响,开始萌生废黜王皇后的念头。
《唐会要》一书,虽然是北宋王溥编辑的,但是吸纳了唐德宗时期苏冕四十卷的《唐会要》和唐宣宗时期崔铉的《续会要》,所以保存唐代国史资料比较多,向来为学者所重。这里的记录,也相对稳重。当时,王皇后联合萧淑妃与武则天斗法,武则天悲情主义的战斗技巧适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毕竟是母亲丧女,说一些丧失理智的话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见受伤的母亲,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涌。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旧唐书》却没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则天皇后本纪的史臣曰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其中,后一件事是指武则天残酷对待失败了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绝襁褓之儿”,可能就是指扼杀亲生公主的事。《旧唐书》成书于后唐出帝开运二年,先后编写用了四年时间。为什么这件事没有写入《旧唐书》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曰”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确凿证据,推测起来大概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武后杀亲生公主的说法,但是不能坐实,只好用这种更具有个人意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旧唐书》这种比较概括的说法,到了《新唐书》中凌空一跃,变成了非常具体生动的描写。《新唐书?后妃列传》的文字是这样记载的:“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u,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在这里,公主之死的过程详细而生动。
《资治通鉴》的记载,直接继承了《新唐书》,文字如下: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仔细比较,《资治通鉴》这段文字基本采自《新唐书》。皇后看望新生公主,离开以后,武则天偷偷杀掉公主,然后伪装现场。唐高宗到场,武则天假装欢笑,掀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亡。询问左右,大家都说刚才皇后来过。于是皇帝大怒,认为是王皇后“杀吾女”。王皇后自然无法解释,于是皇帝开始产生废立皇后的念头。以上基本情节,两书都是相同的,而且细节越发生动详细。
但是,细节越生动越详细,越发引人怀疑。且不说《通鉴》对《新唐书》这种细节修改,已经使得过程发生变化。我们要问的是,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图是什么呢?可是,细节如此考究的《通鉴》,在描写这件事的时候,却没有比较清楚的时间定位,因为《通鉴》把此事放在永徽五年的年底来叙述,按照《通鉴》的体例,说明此事具体日月不清楚。
作为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这类史书的典范,对于历史事件时间定位的重视,《通鉴》也是典范。可是,在公主之死的问题上,《通鉴》可以花笔墨修改《新唐书》看上去不够合理的文字,为什么在更重要的时间定位问题上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坐标呢?答案是无法清晰的,但是《资治通鉴》对此事信息的掌握看来是有限的,以致于重要的时间定位都不能给出,只能在《新唐书》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合理化”的修改。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公主之死的文字记录,有一个由简至繁的变迁过程,在该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进一步的信息,但是细节反而越来越清晰。在中国古史研究中,曾经有过一个“层累地构造学说”,意思是古代的历史随着时间而越来越清晰,恰好证明是后人缔造的结果。文学史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和创造,最后的模样与初始状况相去甚远。那么宫廷秘史,是否也有这种规律呢?所有的当事人都没有留下记录,那么后人是通过什么途径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细节呢?所以,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的历史事实,有着一个由简至繁的描述过程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提出疑问。
王皇后的危机,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在当时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名正言顺,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证以《唐会要》的说法“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的记录是有根据的。武则天二进宫,是王皇后引进的,而王皇后的动机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因为她召武则天入宫,依然是与萧淑妃争宠的继续,“欲以间良娣之宠”。只不过事与愿违,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的恩宠虽然解除,但是武则天后来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
唐高宗不喜欢王皇后,才是王皇后的真正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危机,她的舅舅柳]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酝酿确立太子之事。《新唐书》李忠本传记录到:“王皇后无子,后舅柳]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显然,皇帝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纷纷出动,皇帝只好妥协同意。而立李忠为太子,文字记载很清楚,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挽回王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以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南北朝以来,道教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也就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如果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儿子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的更大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在李弘出生的这个时期,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的联盟,斗争已经有一段时间,而胜利的一方属于武则天。上文引证《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说明,各书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武则天作为当事人,唐高宗对待王皇后的看法以及皇帝与皇后关系的幕后因缘,都是应该一清二楚的。王皇后从来没有得过高宗的恩宠,对于高宗而言,王皇后早就是昨日黄花。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了若执掌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女儿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
独孤皇后是隋炀帝的母亲,萧皇后是隋炀帝的妻子,她和独孤皇后是婆媳关系。
她一共嫁过5个男人。
萧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嫁给隋炀帝,当时嫁给隋炀帝的时候,隋炀帝是晋王,后来隋炀帝当了皇帝,封她为皇后,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了,萧皇后要求宇文化及按帝王的礼仪安葬隋炀帝,宇文化及满足了她的要求,在一切妥当之后,萧皇后无可奈何地成了宇文化及的偏房。宇文化及自己登基当皇帝,封萧皇后为淑妃,宇文化及得到了萧皇后,竟然忘了政治扩张。这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把宇文化及杀了,他被萧皇后的美貌深深吸引, 霸占了萧皇后,把萧皇后纳为小妾,窦建德的原配妻子曹氏非常的嫉妒吃醋,常常给他们一些难堪。在他们两人沉浸于温柔乡中时常常不期而至,搅乱窦建德和萧皇后的好事,但窦建德毫无办法。这时北方突厥人的势力迅猛地发展起来,大有直取中原的势头。原来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来到乐寿迎接萧皇后。 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萧皇后到了突厥后,突厥可汗也被萧皇后的美貌深深的吸引,娶了她。这个突厥可汗死后,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两人又被新任番王接纳,成为他的妻妾。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将李靖打败突厥,要回了萧皇后。这时萧皇后已是48岁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33岁。野史上有记载,李世民也被萧皇后貌美深深吸引,纳她为昭容,但我觉得不可信。
因为正史上没有记载。
萧皇后经历了5次婚姻,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小妾, 两代突厥可汗的爱妃。如果李世民真的纳她为昭容,就是6次。
但我觉得萧皇后绝对没有嫁给李世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