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什么影响引发了清朝集体膜拜

众妙之门 2023-06-26 06:22:20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什么影响引发了清朝集体膜拜

大家好,说起朱元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洪武三十一年,(1398)老皇帝朱元璋已经71岁了。

他依旧拖着病重的身体“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日”,可是这次他没能像以往那样,不久在闰五月初十,大明帝国的缔造者,一生强势无比的朱元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遵照朱元璋此前的遗嘱,皇孙朱允炆继位,“布告天下,使知朕意。”在南京的孝陵卫,大明帝国陷入了空前的悲痛之中,甚至许多人陷入迷茫。朱元璋作为帝国的精神支柱的垮塌,让许多人留恋那个到处充满朱元璋精神思想的时代,没有人知道,在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结束后,却在清朝掀起了一股自上而下的“朱元璋热”。

清朝官方为何高度评价朱元璋?只因全面继承了大明版图和厚实家业,和对朱元璋个人魅力的钦佩,康熙对此并不讳言。

历史再次回溯到1699年,这时距离朱元璋逝世已经301年。这年的初夏,康熙皇帝开启了南巡,到钟山的明孝陵祭祀是康熙是这次重大目的。康熙深情地对官员说:“明代洪武乃创业之君,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醊。今朕临幸,当再亲祭。”随行官员不懂其意,作为大清的皇帝因何要去祭拜明代皇帝?纷纷劝谏康熙不必亲去:“皇上两次南巡,业蒙亲往奠醊,今应遣大臣致祭。”

康熙了解他们的想法,却坚持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著兵部尚书席尔达致祭行礼,朕亲往奠。”康熙亲自安排,对朱元璋陵寝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将康熙题写的四个“治隆唐宋”刻成匾额,悬挂到了明孝陵的大门前。对于这件事,《清实录》以极其隆重的笔调写下:“甲寅,命修明太祖陵,并悬挂御书‘治隆唐宋’匾额”。

最终,在以康熙为代表的清朝班子,对朱元璋给予了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官修史书中认为他“武定祸乱,文治太平。”作为最高定调。

最终,在以康熙为代表的清朝班子,对朱元璋给予了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官修史书中认为他“武定祸乱,文治太平。”作为最高定调。

朱元璋如何用16年就迅速建立大明帝国?纵观历史,朱元璋得国最正。

至正十二年的三月,穿着破烂袈裟的朱元璋来到濠州城外要求参加红巾军。后来他回忆说:“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又说:元纲不振乎彼士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或许因为独特的气质引起了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注意。不久这个“志意廓然,人莫能测”的朱重八变成“朱公子”,在战争生涯中表现出的战略才能让他迅速蹿升总兵官的职位。朱重八在变成朱元璋后,开始中原逐鹿,走上了“扫清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统一大业。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他清晰地放大了朱元璋的能力、素质和格局。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伐中原、南定沿海并举,以武力夺取全国统治权。 如同一把扫帚,在旧山河之间展现他的战略部署,仅用十六年便统一全国。此后不久,在前呼后拥之下,朱元璋身穿龙袍开始指点江山。对此,明史以极其自信的笔法总结朱元璋的天下“得位最正”,“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在帝业将成之际,朱元璋回到阔别二十二年的故乡去给去世多年的父母上坟,对身边的臣下感慨而深沉地说:“我过去在故乡时,自谓终身田野间一农民尔。及遭兵乱,措身行伍,亦不过为保身之计。不意今日成此大业。自吾去乡里十有余年,今始得归省陵墓,复与诸父老子弟详见,追思囊时,诚可感也。”

苦难与辉煌成了朱元璋身旁两个重要精神法宝。

布衣情结,农民本色的皇帝,同情底层群众,由此掀起最大规模的整治吏治。

朱元璋多次向帝国表达自己所代表的立场:“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每当提起老百姓的艰难,他会为之抽泣,对那些富户兼并土地的地主和贪官污吏,朱元璋恨不由得想起了植入骨髓般的痛苦经历。为此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国家,而他则是农民们的代言人。

洪武四年他指示中书省“如今临濠的空地很多,你们应该调查那些开荒者的身份,让他们平均耕种,使穷人有产业,富户不能兼并。如果哪个大户多占土地,转给贫人佃种的,就要惩罚他。”

早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位的诏书中,强调自己“朕本淮右布衣” ,六年后颁布《皇明祖训》时,再度叙述自己的经历: "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年二十四委身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继而收揽英俊,习练兵之方……革元朝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这一段话表示他的童年经历使他深悉元朝末年“人之情伪”。面对官员们贪腐欲望和对贪官污吏的痛恨,朱元璋出台了历史上最为严厉的反贪污法令,由此掀起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整治官吏风暴。甚至细化到官员不能公车私用:“凡因公出差,按级别可以坐官马公车,用官驼等者,除了随身的衣物外,携带的私人物品不能超过十斤。”如果超了就要按照斤数进行鞭打。甚至他严禁官员下乡,认为他们就是来大吃大喝,搜刮扰民的:“我在民间时,亲身体验到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对于坐实的贪污犯罪者,朱元璋以不乏残酷的“剥皮实草”进行警戒,让许多官员上班前害怕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回来而抱着家人痛哭。

朱元璋将治国理政形象生动地比喻成“盖房子”:“为天下者,譬如做大厦。”、“我以为建基立业,犹之盖大房子,剪伐斫削要用武臣,藻绘粉饰就非文臣不可。”朱元璋的思维里,帝国如同一个大房子,这里将挤满他的所有臣与民,按照他的构想,永远安稳、安静地生活下去,而他亲自承担起这座“帝国大厦”的建设、维护工作。

对大明帝国的高度责任心让朱元璋格外勤奋。在洪武十七年九月的一天,内外诸司奏章1660份,奏事3391件,面对如此版常态化的巨大工作重压,朱元璋也不得不哀叹说:“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岂惟一姓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惟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虽然如此高度旋转,他还是不辞辛劳的做了下去。三十一年来,在他的主持下,其个人色彩浸润到大明的每个角落。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二百八十年后,顺治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唐宗宋祖都不如朱元璋雄才大略。“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到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祥,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根据户部统计数字,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余顷,比北宋耕地最高数字(五百二十四万余顷)增加了三百二十六万顷。全国人口六千多万,超过《元史》所载最高人数,全国的田赋收入仅米麦一项就高达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余石,比元朝岁入一千一百一十万余石增加了近两倍,是明朝真正的盛世。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多次提出严正警告,认为真正能“以天下为忧者”,“唯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至于“宫内生长”的“寻常之君”,势必以天下为自己寻欢作乐,如此的话“国亡自此始”。不幸的是,这种预测在明代中后期的皇帝中屡次出现,如肆意玩乐的正德皇帝和一心炼丹修道的嘉靖、数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躲在后宫研究木匠的天启,如此密集出现“奇葩”后代皇帝为历史罕见。

对此预测,朱元璋只能总结感慨说:“若守成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为心,则能永受天之眷顾。若生怠慢,祸必加焉,可不畏哉!”尽管将所有对后世有利的设计都做到了,最终却也只能托付给所谓的“天命”,可知朱元璋在此重大事情上也显得多么的乏力。从另一角度来看,朱元璋的政治遗产和精神遗产是对子孙无限的眷恋。为此他最后还发出吼声“后世敢有方改更祖法者,即以奸臣论无赦!”

五十四岁的朱元璋就开始为他自己营建陵墓,对待生死他似乎已经太过于熟悉了,甚至过去的凄惨经历让他显得更为达观。

抛却事业成功角度,从情感上来说,朱元璋是相当不幸的人。在年少时十三天内,连失去四个亲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多年后,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这样回忆当年的凄惨:“兄为我伤,我为兄哭,皇天白日,泣断心肠!”、“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创业时期他似乎忘记了这种孤苦开始全身心投身军旅,逐鹿中原。直到五十岁那年,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去世,朱元璋的情感世界再度走上孤独。更要命的是,此后朱元璋连番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六十五岁那年,他的太子朱标去世,自己的所有计划都被打乱,这个曾经无比强势的男人竟然在朝臣会议研究接班人问题时放声大哭,老泪横流。

七十一岁那年,他二十六个儿子已经死了七个。中国历史上当了帝王的人,就“称孤道寡”,自称“孤家”、“寡人”,而这种大落寞对人性来讲无疑是一种摧残。71岁这年的三月,他最喜欢的三子朱㭎病逝,一下将朱元璋击倒,不久,朱元璋在无限凄凉之中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康熙与朱元璋,谁对中国的影响稍大些

朱元璋又名朱重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他没有读过私塾,没有进过学堂,从小就吃过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种生活环境,才导致了以后他当上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屠杀功臣,伤及无辜,制定了很多可笑的,有背历史规则的法规。但是他也有着历代皇帝之没有的勤奋以及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和他的生长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整体的功过是非来看,它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康熙也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他们的从政经历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二人在政政上面的手段却又极为不同,这就引发了我的兴趣。
我们也来分析一下康熙的生活经历,他从小就和额娘分离,接受严格的学历教育,有获当时奇人伍次友先生的执教,可以说是包读诗书,通晓典故,但生活上却是衣食无忧。朱元璋开国后指挥了北伐,平息了内乱,杀光了功臣。康熙14岁活捉了鳌拜,平定了三番,60岁征缴了蒙古统一。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颁布的政策和立法,而这两项正是影响后世子孙的重要手段。朱元璋这个放牛娃,他的政策和立法很多存在着常人眼中可笑的条款,甚至本末倒置,常常违反历史规则去做一些事情,但它是朱元璋,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到眼光,还有超级勤奋的素质,他可以把这些条款强制执行下去,但是却给她的后世子孙带来了无穷尽的灾难。比如他把社会等级分为士、农、工、商,自己出身于农民,所以把农民的地位定得很高,规定只有农民可以穿纱裹缎,商人不可以穿金戴银,可事实事刚好相反,农民种地哪里来的余钱买那些绫罗绸缎?而商人又是社会最富有的人群之一,温饱问题解决后,当然是奢侈消费品的主导着了。这些法规的制定大多数是和他没有上过学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唐太宗曾经说过,历史可以明鉴。必须报读诗书才能站在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和高度看待问题。
他们两人都是鼓励垦荒,爱惜农业的皇帝,可是在康熙时期就出现了百业兴隆的局面,朱元璋时期则是百姓叫苦连天,原因在于,政策是好的,但是政策的执行人那里出问题了。康熙时期官员的奉银市从几千两到几万两不等,虽然官员也有贪污,但是整个社会秩序还是和谐发展的。可是朱元璋时期的官员俸禄最高只有2400石,相当于维持一家三口过日子刚刚好,可是要想请家丁,坐轿子,养师爷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造成了官员疯狂贪污,索贿,最有名的当算是“踢斛”了,该名目就是百姓交官粮的时候,官员临门一脚,顿时谷米撒落一地,这叫“耗损”,以填补官员家中缺粮的状况。虽然朱皇帝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忽略了“水清不养鱼”这一历史潜规则,反而适得其反。那究竟是不是朱元璋不懂得这一潜规则呢,我认为还不完全是,他只是不懂得这一潜规则背后一整串的产业链,以及他的后果。而康熙刚好受过良好的教育,看待经济规律的时候比较清晰透彻,所以他们的政策执行结果则是截然不同。

清朝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为什么康熙却要祭拜朱元璋?

清朝的康熙皇帝之所以要给明朝皇帝朱元璋行祭拜之礼是出于以下三方面考量,第一、此举有助于安定民心;第二、此举有利于拉拢南方的士大夫;第三、此举是为了迎合皇权的传承性。

1、安定民心

因为清朝的建立,大明王朝也就彻底没有复起的可能了,作为推翻大明王朝的清朝,本应该与明朝是敌对关系,然而清朝的康熙皇帝却常常祭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引起众人费解,事实上康熙皇帝此举是为了安定民心。朱元璋作为一个勤政为民的好皇帝,在人们心中地位非常高,康熙皇帝去祭拜朱元璋会让百姓认为康熙皇帝也认可朱元璋,同时也是带头解开了满族人和汉族人之间的心结,明朝的遗留百姓也会因此而接纳清朝。

2、拉拢南方士大夫

康熙皇帝时期,清朝南方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几乎都是明朝的遗党,对清朝根本不认可。而康熙皇帝甚至这些士大夫们能力出众,于是为了让这些有才华的士大夫能够渐渐放下心防,进而为清朝效力,康熙皇帝便选择了祭拜朱元璋的方式。康熙皇帝这样做也正好证实了清朝是一个?满汉一家?的王朝,连清朝皇帝都主动祭拜明朝皇帝,说明清朝其实也是认可明朝的,那么南方士大夫们也不会再心存芥蒂了。

3、顺应皇位的传承性

中国古代的君主都自称为天子,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因此让皇位也有了传承性。皇帝是天选之子,即便是改朝换代了,那也是有传承关系的,因此康熙皇帝虽然是清朝的皇帝,但是这个皇位也是从明朝时期传承下来的,所以康熙皇帝去祭拜朱元璋既是承认了朱元璋的天子身份,又顺应了皇位的传承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