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孝庄太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康熙八年(1669年),权倾朝野的鳌拜突然成了阶下囚。当时,康熙皇帝设计将鳌拜擒获后,当众宣读了鳌拜犯下的三十条罪状,以谋反为名将他打入了大牢。
其实,鳌拜出身将门,在清朝成立前,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了数不清的战功。在努尔哈赤去世后,鳌拜成了皇太极的左膀右臂,被皇太极赞为“满洲第一勇士”。在满清入主京城后,鳌拜更是成了开国元勋,受到了无数人的敬仰。
但是,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样一个辅佐了满清整整三代帝王的三朝元老,为何突然就谋反了呢?
其实,鳌拜之所以对康熙皇帝不满,主要是因为皇权限制了他权力的进一步增长。
而他的权力之路,还要从他的祖父说起。
鳌拜的祖父出身于满洲八旗军中的镶黄旗,名叫索果尔,是苏完部落的首领。1583年,索果尔率领鳌拜的叔叔费英东来投奔努尔哈赤。自此,索果尔和费英东成了努尔哈赤帐下的大将,而费英东更是为努尔哈赤所看重,名列“五大臣”之一。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鳌拜自幼崇尚武艺,立志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勇士。崇德六年(1641年),鳌拜跟随济尔哈朗一起进攻明朝的军事重镇锦州。但不料,明朝大将洪承畴突然率领十三万援军赶到,打了济尔哈朗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在身边将士纷纷退散的情况下,鳌拜毅然逆流而上,将明军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口子。此役之后,皇太极将鳌拜升任为护军统领,放心地让他带领八旗军队冲锋陷阵。
顺治三年(1646年),鳌拜跟随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进军四川,与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作战。在鳌拜迅猛的攻势下,不仅张献忠的军队屡战屡败,连张献忠本人都死在了乱军之中。所以,清军能够平定张献忠,鳌拜实居首功。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年仅七岁的康熙皇帝继承了皇位。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中迅速形成了以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四个辅政大臣为主的政治格局。在四个辅政大臣中,索尼虽然名声最大,但毕竟他是一个六十一岁的老人了。
所谓,人老成精,索尼知道朝堂之上党争不断便装聋作哑,非到万不得已绝不站出来说话;遏必隆没有什么军功,便想依附于他人以谋富贵,是典型的墙头草式人物;苏克萨哈之所以能名列四辅臣,主要是他背叛了多尔衮。所以,朝臣们一直对他卖主求荣的行为颇有微词,使他不敢有什么大动作。这样一来,朝政大权就落到了鳌拜手中。
很多人都知道,康熙皇帝擒拿鳌拜的时候,孝庄太后一直在背后出主意。但实际上,要是没有孝庄太后,鳌拜也无法成为四辅臣。
其实,鳌拜能权倾朝野,与孝庄太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顺治皇帝驾崩前,曾有过让次子福全即位的想法,但孝庄太后力排众议,竭力拥护玄烨登基,才有了日后的康熙皇帝。而任命索尼、鳌拜等四人为四辅臣,自然也是出自孝庄太后的旨意。
孝庄太后历经宫廷政变,虽为女流之辈,但手腕远非常人可比。她这样安排朝政,自有她的打算。朝臣看到索尼、鳌拜四人成为了朝中的首席,既明白了孝庄太后对多尔衮一派的打压,也明白了孝庄太后想要在暗中操控朝政的想法。
此外,四辅臣虽然权力极大,但毕竟不是爱新觉罗皇族,根本没有承继大统的资格。其实,鳌拜在开始的时候一直唯孝庄太后马首是瞻,根本不敢有什么异心。
随着康熙皇帝年龄渐长,鳌拜逐渐有了一手遮天的想法。
康熙六年,鳌拜假意请求康熙皇帝亲政,想要试探一下群臣。七月初七,康熙皇帝在太和殿宣布亲政。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六天之后,四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就上书说自己才疏学浅,想要离开朝廷为先帝守灵。
本来,苏克萨拉只想远离朝廷斗争,并没有其它的想法,可是,鳌拜却趁机大肆诬陷苏克萨哈,说他上书守灵是假,对皇帝心怀不满是真。遏必隆见鳌拜势大,便赶忙弹劾苏克萨哈以迎合鳌拜。此外,其他的臣下看不清形势,纷纷对鳌拜和遏必隆唯唯诺诺。
于是,在鳌拜和遏必隆的两相夹击下,刚刚亲政的康熙孤掌难鸣,只能违心地表示赞同。最终,苏克萨哈被灭族,使得鳌拜的权力更大了。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召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入宫,和他一起商议擒拿鳌拜的具体措施。当时,为了避免鳌拜狗急跳墙,康熙皇帝还特意组建了一支卫队。在时机成熟后,康熙皇帝单独召鳌拜进宫,并要求他交出身上所带的武器。
鳌拜戎马一生,根本不相信年少的康熙皇帝会在皇宫中对自己发难。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交出了身上的武器,大摇大摆地坐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但不料,康熙皇帝的卫队突然动手,把毫无防备的鳌拜按倒在地。之后,鳌拜想要反抗,却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就这样,三朝元老鳌拜身陷囹圄,凄惨地死在了狱中。
其实,鳌拜被擒看似偶然,实则是臣权与君权之间矛盾发展到极点的必然结果。
苏克萨哈一死,鳌拜和康熙皇帝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此外,苏克萨哈死后,朝臣们对康熙皇帝的权威已经产生了很大的质疑。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此时的鳌拜,不管对大清是否忠诚,也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走。在朝堂上,他和康熙,只能有一人说话算数。即使他不想篡权,他的部下也会强推着他走这一步。
总而言之,政治人物的命运和当时的权力斗争息息相关,在权力达到巅峰时,如果不急流勇退,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曾经的忠心耿耿,曾经的功勋,都不能成为威胁皇权的理由。
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女人都被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所禁锢,这种道德束缚将她们的才华和智慧削弱到最低点,使她们成为男子传宗接代的工具。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女子,她们虽熟知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却没有被这些"吃人的礼教"所禁锢,反而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历史上谱写出了一曲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种女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延续大唐盛世的武则天、辅佐几代君王的孝庄太后。
这些女强人都因为自己能力超强而对当时的朝代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曾辅佐过皇太极、顺治帝福临和康熙帝,对清朝江山贡献极大,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皇帝,雍正帝和乾隆帝为纪念其对大清江山做的贡献而先后亲自为其加谥号,就连后来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对其敬重有加。
除此之外,后世对孝庄太后的评价也以赞扬为主,并没有像慈禧太后那般两极分化。
一、离开故乡嫁他乡的布木布泰
1613年,在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一个带着众人殷切期望的女婴出生了,她被命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她的父亲是科尔沁部落的贝勒。
年少的布木布泰可以说是草原上最幸福的女孩子,父亲和母亲都对她疼爱有加,而且她十分聪明,有着过人的智慧,还有很强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不仅来源于她的身份,还来源于她的智慧。
1626年,(天命十年)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就被父亲嫁给了后金的皇太极,她远嫁的理由是政治需要,她作为父亲最疼爱的女儿,不得不为父亲和草原上的子民做出贡献。布木布泰离开了自由的科尔沁草原,嫁给了远在盛京的皇太极做了侧福晋。
后金天聪元年,皇太极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了大汗,布木布泰顺理成章地被封为西侧妃,仅次于与她同出自科尔沁的亲姑姑哲哲大妃。《清史稿》载有:"天命十年二月,来归。"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此时的布木布泰因为科尔沁的联盟关系且为皇太极育有子女而有功于皇太极,便被封为庄妃,不过当时她在后宫中的地位并未因为她出自蒙古族而显赫不已,也不是皇太极最宠爱的福晋,而且在皇太极亲封的五大妃中排名最末。
1638年,庄妃在永福宫生下了未来的大清皇帝福临。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庄妃的才能在劝降名将洪承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1642年,皇太极俘虏了洪承畴,他想要将此人收入麾下,于是派人对洪承畴进行劝降活动,结果洪承畴始终未有动摇,反而愈发坚定了对明朝的忠诚之心,皇太极为此寝食难安。
庄妃得知后,就向皇太极道出自己愿意去劝降洪承畴,为皇太极解忧。庄妃在狱中向洪承畴分析时弊,道出明弱之趋势与与愚忠,还"以壶承其唇",最终使洪承畴归入皇太极麾下。
庄妃在皇太极生前很少参与政事,担当着为皇太极解忧的角色,所以这一阶段的布木布泰还没有展示出她所具备的真实的从政才能。
1643年,皇太极去世,这给布木布泰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巨大机会,她也没有辜负一身才华,竭尽所能地辅佐顺治帝福临。
二、从皇太极的庄妃到顺治朝的圣母皇太后
1643年8月,皇太极在盛京突然去世,《清史稿》载有:"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九月壬子,葬昭陵。"
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没有明确立继承人,皇太极的兄弟子嗣都对皇位虎视眈眈,尤其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布木布泰的从政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豪格的支持者主要是皇太极麾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多尔衮的支持者主要是跟随他出生入死正白旗和镶白旗,两者实力基本相当,都没有绝对实力夺取皇位。
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不论是以嫡以长的继承方式,福临想要成为新的皇帝都是困难重重的,但是在庄妃的操作下,这种困难被一一扫除,福临顺利成为了顺治帝,布木布泰也从皇太极的庄妃变成了大清朝的圣母皇太后。
在皇位争夺的白热化阶段,布木布泰找到了睿亲王多尔衮,对他同样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许以摄政王的身份地位,目的就是换取多尔衮对福临即位的支持。
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布木布泰此举实际上拯救了大清朝,原因在于一旦福临没有即位,不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即位,他们都不会允许实力强大的对方生存下来,这样不免就会使满清贵族陷入内讧中那么后来的清军入关也就会化为尘烟。
最终,多尔衮经过谨慎考虑同意拥立六岁的福临继位。《东华录》对此就有记载:"代善等奉上(顺治帝)位,王、贝勒.大臣等共为誓书,昭告天地,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福临继位后,清军入关也进入了最紧要的关头,孝庄太后为了使汉民信服,便听从洪承畴、范文程等人的建议,实行减轻税收等办法笼络人心,而且还任用汉人地主和一些有才能的人,与此同时,她也没有因重用汉人而忽视满清贵族,她在顺治朝的辅佐中,始终在任用汉人和满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防止矛盾激化。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的统治逐渐稳固,此时的孝庄太后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儿子在年岁渐增的情况下掌握实权
尤其是多尔衮一直以摄政王的身份把持朝政,丝毫没有放手的意思。但是孝庄太后在多尔衮权势滔天的时候十分隐忍,最后在多尔衮去世后对他进行了全面清算,这就给了其他企图把持朝政的皇亲国戚一个警示。
三、从顺治朝的皇太后到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1661年,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驾崩,最终传位于皇三子玄烨。1661年正月,年仅八岁的玄烨正式成为大清朝的皇帝,孝庄太后也相应成了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由于康熙帝十分年幼,就有人建议孝庄太后垂帘听政,秀才周南就曾请命孝庄太后垂帘听政,共同建立大清的辉煌盛世,结果遭到了孝庄太后的严词拒绝,原因之一在于孝庄太后不愿意开垂帘听政之不良风气,原因之二在于她不愿因垂帘听政而招致祖孙之间的权力之争。
康熙帝能够收获如此盛名断然离不开孝庄太后的栽培,他对康熙帝的教育处于松紧之间,一直主张一国之君要有自己的决断,所以愿意放手让康熙帝自己决断,而当康熙帝遇事不决时,孝庄太后就会对其进行教诲。
《清史稿》载有:"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康熙帝对孝庄太后更是尊敬有加,每次离京时都会日日问候起居,与孝庄太后共游五台山时常常下轿以搀扶祖母,孝庄太后大病时,康熙帝"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
1669年,年仅十五岁的康熙帝智擒辅政大臣鳌拜,并诛杀和削夺了亲附鳌拜的一干势力,得到了民间的赞赏,但在智擒鳌拜的背后还有孝庄太后的谋略,若没有孝庄太后的支持与商量,康熙帝在擒住鳌拜后也无法应对其他的辅政大臣。1688年,孝庄太后去世,葬于昭西陵,康熙帝得此消息时涕泪交颐。
孝庄太后历经几朝而未改本心,在权力面前既没有临朝称制,也没有垂帘听政,更没有将权力都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上,她将自己的孩子推向皇位避免了大清朝的内讧,她又为大清王朝培养了一代贤君,开启了清朝的辉煌盛世,所以她对清朝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四、总结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受后世如此敬仰的女子,她不仅自己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还能辅佐桀骜不驯的儿子闯入山海关,更为清朝培养了康熙,这也呼应了布木布泰的含义"天降贵人"。
相较之下,慈禧太后虽然也辅佐过几代皇帝,却因垂帘听政和巨额开销为后人所诟病,更无法挽救清朝走向衰亡的现实。
从年少聪慧的布木布泰到皇太极的庄妃,顺治朝的圣母皇太后,再到康熙朝的太皇太后,她以女子之身对清朝做出了令多少男儿都羡慕的贡献,康熙帝曾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孝庄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评价:"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这些对孝庄太后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肯定了孝庄太后对大清江山的贡献。
孝庄
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十三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她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历史上的孝庄皇后 她的功绩可以是 历代任何一位皇后所不能及的她的,虽然她有能力作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没有,却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而活,这是最让人敬佩的.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后人指责,不想乱了朝政,她一生的心头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如果爱情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话那么也许多尔衮早就能当皇上了,但孝庄皇后心中第一的是大清基业,她没有把爱情混为一谈!她一生辛劳的辅佐一代又一代皇帝,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付出那么多,且不说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没承受过的苦与累,她日积月累的辛劳就证明了她的伟大,一个女人这样是多么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撑起一切是谈何容易的啊,无数的阻力与背后的唾骂,她没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个无名功臣兴旺大清!所以我们后人还是理解到她的,为她的善良与英明一世而崇敬感动!
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⑺持巍⒖滴跞?壑齄,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1625年(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13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9年后,布木布泰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可谓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
皇太极猝死,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皇太极长子豪格,皇太极兄代善,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均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
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孝庄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她这种节省宫中开支赈济灾民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康熙8岁丧父,10岁丧母,幼年由孝庄抚养成长,又赖孝庄辅政。孝庄不过多出面参政,然而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而后决。
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温泉,《清圣祖实录》中详细记载了一路之上,康熙对祖母扶前围后,体贴入微。在外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4岁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强忍悲痛不让孝庄知道。
75岁的孝庄病重,从当时记录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实录》中,可以看到康熙这一段时间对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谓千古罕见。
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国母”一词赋予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则此劳号非孝庄文皇后莫属。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生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妻。天聪三年生固伦雍穆公主雅图,六年生固伦淑慧公主阿图,七年生固伦端献公主淑哲。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临。福临即位后(年号顺治),尊为皇太后。八年二月上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八月加上尊号为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十三年十二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临死后,第三子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元年十月加上尊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四年九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六年十一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十五年正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二十年十二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75岁。二十七年十月上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雍正元年八月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三年葬河北清东陵之昭西陵。乾隆元年三月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生三女,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最早见于抗清志士张煌言的《建夷宫词》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可能纯属子虚乌有之谈。
在很多有关清朝的野史、演义中都大肆渲染太后下嫁,如《清朝野史大观》、《多尔衮轶事》、《清朝通俗演义》、《清宫秘史》等。书中所描绘的情节荒诞离奇,如《多尔衮轶事》说,太后与多尔衮海誓山盟,太后先诈死,并举行隆重丧礼,然后再以皇帝乳母身份与多尔衮成婚。
孝庄太后下嫁之事最早见于清初著名抗清志士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诗的意思是太后所居慈宁宫成为大婚新房,礼部尚书(春官)制订了太后大婚的典礼(新仪注),大礼十分隆重。到慈宁宫奉觞上寿(敬酒祝贺)的人已是盈门众多。张煌言以当时人述当朝事,因此,《建夷宫词》成为主张皇太后下嫁说的重要依据。
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的又一主要证据是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十一月初八日,多尔衮死于喀喇城,顺治帝诏曰:“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大臣拥戴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称多尔衮为“皇父”。然而,仅三个月后,顺治八年二月初十日,追论多尔衮生前谋逆,顺治帝据诸王大臣奏言,诏曰:“(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摄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这成为多尔衮“谋篡大位”的铁证之一。既然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而多尔衮又自称“皇父摄政王”,以“皇父”自居。如是,则顺治帝视生时的多尔衮俨然有如继父。
主张太后下嫁所据之又一证据是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二月,清廷派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倧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问道:“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使答:“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朝鲜右议政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国王李倧曰:“然则二帝矣。”朝鲜君臣视“皇父”为“太上(皇)”,已隐然指太后下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逝,年七十五。临终时,遗命康熙帝,自己不与太宗皇太极合葬,于顺治帝孝陵近地安厝。康熙帝侍奉祖母太皇太后至孝,然而,终康熙之世,未将祖母灵柩下葬,在遵化清东陵地面上安放了38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建陵安葬,称“昭西陵”。清东陵风水墙内,葬有5位皇帝,14位皇后,136位嫔妃,唯独昭西陵在风水墙外,也使人联想到这是否与太后下嫁有关。
但是张煌言是明末反清遗臣,怀有成见,而且作诗之时信口开河大有人在,缺乏根据。再说慈宁宫,是顺治十一年修葺之后,孝庄太后才搬进去的,而多尔衷是顺治七年十二月就死了,可见太后下嫁说不可信。
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可能是古人尚父、仲父之意,不能为太后下嫁之依据。如果以太后下嫁之故,遵摄政王为“皇父”,肯定会颁诏告谕,在清朝可能为后世帝王避讳而毁掉。但是在属国朝鲜也没有发现相关诏敕,也说明了太后下嫁之无稽。
太后死后不与太宗合葬也不能成为太后下嫁之根据。因太宗昭陵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孝庄为第二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的第二后也都没有合葬。所以孝庄太后不与皇太极合葬,也不能成为下嫁的证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9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