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人皮是怎么来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槐案、蓝玉案并称为“洪武四大案”,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初期为了铲除异己、肃清吏治、打击贪污腐败的所作的一系列动作,因洪武四大案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十万。
蓝玉明朝开国功臣,明朝大将常遇春的小舅子,《明史》对其评价颇高称其为“饶勇略,有大将才。”,了解蓝玉生平的人都知道蓝玉绝对当得起这个评价,平云南,消灭元朝在西南残余势力,“捕鱼儿海之役”更是一举击溃北元残余势力,使得蒙古人元气大伤基本上无力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
不世之功的建立也助长了蓝玉的嚣张气焰,他不但强占民田更是将干预此事的御史骂走,更有甚者蓝玉率军路过喜峰关隘口时,由于守将未能及时开关,蓝玉竟然下令攻城破关而入,骄横跋扈可见一般。
此外朱元璋对蓝玉论功行赏,蓝玉自恃功高对于太子太傅的官职颇为不屑,这样的事情多了,朱元璋和蓝玉君臣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缝,当然蓝玉之死也还有更深层的政治目的。
蓝玉和太子朱标关系甚好,如果朱标继位蓝玉很可能成为朱标的左膀右臂,但是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一方面蓝玉功高盖主,在朝中势力颇为强盛,另一方面朱允炆不但年轻而且没有执政经验,将来难保不测,为了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除掉蓝玉势在必行。
正因为以上多种原因才有了“蓝玉案”,最终蓝玉以谋反罪被剥皮实草并抄家,夷灭三族,受牵连的多达一万余人。
以上就是蓝玉人皮的由来,那么蓝玉的人皮为什么能保存200多年至明末呢?
朱元璋将蓝玉剥皮后命传示天下以儆效尤,当人皮传至四川时由于蜀王朱椿是蓝玉的女婿,所以在蜀王多次求情后人皮被留在了蜀王府,明末张献忠占领四川时在蜀王府搜出了蓝玉人皮。
作者: 樵叔 故事的开始 明朝末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破蜀王府的时候,在王府的祭堂里发现了一个古旧的木匣。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宝贝呢?人们都很好奇,于是叫了个胆子大的打开了这个木匣,结果却发现哪有什么奇珍异宝,只不过是件皮衣。正当人们大失所望的时候,有些细心的人却看出,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皮衣,而是一副完整的人皮。 气氛顿时变得诡异了起来,在场的人所有人都害怕的一批,那些摸过人皮的人更是恨不得把自己手都剁了。 这件事还要从200多年前洪武年间一个叫蓝玉的人开始说起,早在元末期间,蓝玉就跟随他的姐夫「 ”明朝第一名将”常遇春一起投身朱元璋帐下,常遇春这个人想必大家早有耳闻,有勇有谋,心气儿高,但就是这么个人,却无数次在老朱面前提起他的小舅子。 这是讨好老婆吗?不,是蓝玉真滴牛逼。就别说他跟着常遇春百战百胜,做事谋略过人。在明朝建立后,他也是跟随冯胜,傅友德等立下赫赫战功,打的成吉思汗的后代们抱头鼠窜,狼狈不堪。但就在大家都认为蓝玉的事业必将步步高升的时候,蓝玉不干了。 ▲ 常玉春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从一开始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蓝玉一直是处于跟随的状态,跟随这个,跟随那个。也许最后功成名就,而他却始终是个跟班。也没办法,明朝的狠人实在是太多了,个个都贼拉生猛,蓝玉作为一位小老弟,还是得往后稍稍。 这是问题吗?这不是问题。 这是问题吗?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蓝玉来说。 蓝玉此人,性格刚烈,他不想当别人的小跟班,靠关系随便混一下就封公封爵,他是个有理想的人,他想证明自己,多年的沙场征战让他对自己的打仗能力有着十足的信心,他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机会来了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虽然此时的北元已经被老朱打的漂泊天涯,四海为家,但是他们仍沉浸在昔日的美梦中,具体表现为就时不时的骚那么一下,你来我就跑,你走我就继续骚扰你的边界。终于,老朱同志被恶心坏了,终于决定一次性消灭北元,为后代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 ”蓝玉,我要你毕其功于一役。” 就这样,带着老朱的心愿,蓝玉出征了,虽然明军声势浩大,但以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为首的北元也不会在原地乖乖的等着挨打,自知不敌,他们躲了起来,这可太难受了兄弟,茫茫大漠,连特么方向都分不准,上哪去找人去? ▲ 大漠烽烟 部队已经走了很久了,粮草已然不足,是撤军还是继续打?蓝玉茫然了。 于是他找来身边的所有将领一起商讨对策,但却是众口不一,有人说继续找下去,打;也有人说后勤不足,提议班师回朝。其实对部下来说这就是个投机行为,说对了有功劳,说错了,最后决策也还是领导自己做,这个锅反正自己不背。 蓝玉在一片叽叽喳喳声中被吵得心烦意乱,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主意还是自己拿 靠什么下决断呢?蓝玉告诉我们,是直觉,是与生俱来的军事天分,是跟随各位先辈名将们一起出生入死,陷阵杀敌所培养出的军事素养。 「 ”继续找下去,敌人就在附近。”蓝玉的自信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将领,他们怀着强大的自信,继续前进,终于在捕鱼儿海,找到了苦逼的元军。据说那些日子每日黄沙滚滚,几步开外就见不到人,这样的天气,那位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早已放下戒心,终日与部下饮酒作乐,过起了混子一般的生活。因此当他看到明军时,第一步并不是跑,而是愣住了,就像看到了在滚滚黄沙中杀出来的天神一般,他们伴随着飞沙走石,眼里喷着仇恨的怒火,配合着盔甲因冲锋而发出的沉甸甸的声音,向他的大本营冲去。 ▲ 曾经的捕鱼儿海 现在的贝加尔湖 「 ”赶紧跑啊,不跑没命了!”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这个蓝玉! ▲ 天降神兵 当时蓝玉带的那支明军队伍,实在是强大的一支队伍,每天吃着沙子,没有方向的在沙漠里寻找所谓的敌人,吃尽了苦头,但依然保留着很高的士气,真的是令人敬佩。对这场战役,史书《太祖明实录》也丝毫不吝笔墨,记载了下来: 虏主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遁去。玉率精骑追之,出千余里,不及而还。获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脱因贴木儿将逃,失马,窜伏深草间,擒之。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二千九百九十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辆。聚虏兵甲焚之。”?十多天后,「 ”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破故元将哈剌章营,获其部下军士一万五千八百三户,马驴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余匹”。 ——《太祖明实录》 我来总结一下,此役打的北元屁滚尿流,缴获辎重马匹等众多,俘虏数十万人,这皇帝脱古思贴木儿还丢了玉玺,临时 *** 班子想搭都搭不起来了。 朱元璋得知德胜的消息后,说出了可能是这一生对一个人评价最高的话:「 ”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 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要知道,彪悍骁勇的蒙古大军在25年里所征伐的并征服的土地,超过罗马帝国在400年里所能够征服者;而蒙古最精锐的主力部队以及最后的贵族集团,终于蓝玉。 而捕鱼儿海,是蓝玉生涯的最光辉时刻,也是他逐步走向灭亡的起点。 走向灭亡 其实,蓝玉是个将才,但他显然情商太低太低,再碰上朱元璋这么一个小心眼的皇帝,结果可想而知。 蓝玉第一次犯浑是在得胜回朝后,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朱元璋闻知,很不高兴,但是他还憋着。(相传老朱本来意欲封蓝玉为「 ”梁国公「 ”,后来因为这事儿把”梁「 ”字改成了”凉「 ”) 其次蓝玉在征讨北元大胜而归之时,耐不住寂寞,欺侮了被明军俘虏的元妃,但这个女人可不是个善茬,二话不说就上了吊,就去寻了自己的男人。可谓是刚烈之至,绝对是可以立个牌坊的。朱元璋闻知,再次很不高兴,但他继续憋着。(生气憋着是会出问题)而蓝玉把这次的忍让当成了皇帝给的特权,从此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 把老朱嘴都气歪了 如果说第一件事是冲动导致的,那这个事可以理解为完全没脑子的行为了,打了打胜仗,老老实实班师回朝,他不香吗?非要到处惹么蛾子,这么膨胀的后果他真的承担得起吗? 最后,也是最有意思的,朱元璋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蓝玉却屡次管不住自己身上的零件,上次……这次又没管住嘴,说:「 ”我这么牛逼,还当不了太师吗?(吾不堪太师耶?)军中大权我一人在握,士官升降全听爷们儿的,我怎么才太子太傅?「 ”后来,这些话就传到了老朱耳朵里。 朱元璋心里:??? 哪怕你给我打江山,哪怕你立下汗马功劳,我才是皇帝啊,你这么作死那就对不住了。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锦衣卫指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年间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拉开序幕。 ▲ 让明朝众多大臣闻之色变的锦衣卫 其实可以看出来,对于蓝玉,朱元璋早有准备,锦衣卫拿出早就搜集好的证据(不知是真是假),就把蓝玉打入大牢,用尽酷刑,真不知道蓝玉受了什么罪,最后竟然全招了,时间,地点,各种细节一应俱全。 真是难为他了 但朱元璋还不满足,他秉承着做戏就做全套的职业精神,开始了疯狂的调查和逼供,最后竟然牵连出了同党一万五千多人,被朱元璋全部处死。被灭族的就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还有两个伯爵,可以说满朝上下,人心惶惶,今天一个大臣被杀了,明天一个大臣被砍了。大家都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很多王公贵族家里雇佣仆人都选聋哑人,因为聋哑人没法传播消息,比较安全。 而由于蓝玉被告发的是谋反之罪,按照当时法律是要凌迟处死的,朱元璋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特别破例,宽大处理,凌迟改成活剥。所谓活剥,就是从脊椎处下刀,把背部的皮肤分成两部分,再把皮肤和肌肉慢慢地分开来。就这样,蓝玉的人皮被全须全尾地剥下来,算是给蓝玉留了个全尸,完事儿后再在皮里填上草,全国各地拉去示众,当拉到四川蜀王府的时候,当时的蜀王朱椿是蓝玉的女婿,故此皮在他向朱元璋多次求情后留了下来。 其实蓝玉在得胜归来后,封公爵,从一品太子太傅,已经位极人臣,为什么还要谋反呢?况且作为一名新晋贵族,他也没有深厚的根基,更何况蓝玉跟朱元璋多年征战,深知老朱手段,哪来的胆子敢谋反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朱元璋性格多疑,更是为了自己的子孙能够世世代代坐在皇位上,而极力排除宫内隐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早已是历代君王惯于玩弄的把戏。而蓝玉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蓝玉的悲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朱元璋政治计划破产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功臣被杀都能用?兔死狗烹?来概括,蓝玉更不属于这种!
不作死就不会死蓝玉在大明的地位不用怀疑,至朱元璋起兵早年就从军效力,可以说是常遇春一手带起来的骨干将领。而后跟随傅友德、冯胜、徐达这种一流名将南征北战,每战必做先锋,不仅受到这些名将的认可,更在军中树立了威望。而在捕鱼儿海的一战中,更是立下了创世之功,被朱元璋称作是堪比卫青、李靖,随后便封为凉国公。
蓝玉在开国名将尚在的时候还能低调做人,毕竟在军中还是老一辈将军的天下,但随着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去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病亡,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亡,中山王徐达洪武十八年病亡,军中的老资历们死的死,病的病,大明军务虽有冯胜、傅友德这种元老撑场面,但重担已经落到了蓝玉、沐英这一代将领头上。洪武二十年的北伐中,冯胜被朱元璋猜忌随后治罪,因此蓝玉捡了个大将军封号,并获得?总管军事?的大权。
随着朱元璋的倚重,蓝玉也日渐骄横起来,蓄养庄奴、广收义子、强占民田、责骂御史,这些都是在触碰朱元璋的底线。在其北伐之时,强奸元室嫔妃致使元妃不堪羞辱的自杀,朱元璋才将其梁国公的欲封之号改为了凉国公,朱元璋的这个行为意在敲打一下蓝玉,毕竟年轻气盛的蓝玉还是大明的人才,多加敲打应该会有所收敛,但事实上蓝玉并没有迷途知返。喜峰关前,蓝玉再次干了一件浑事,面对守关官吏的?怠慢?,蓝玉直接攻打了进去,这件事往轻了说是蓝玉脾气不好,往重了说完全可以认为蓝玉是造反的行为。
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明太祖实录》 傅友德是洪武二十四年获封的太子太师,冯胜是洪武二十五年获封的太子太师,而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的时候却口出狂言,对于这个太傅的封号并不满意,认为自己功劳应在傅友德和冯胜之上,理应获得同样的太师封号。按理说这种牢骚自己给亲信唠叨两句就完了,但此言却被记载下来,也确实是作死。
?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而草昧之时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渐密,固事势使然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明史》 其实我比较赞同《明史》中对于蓝玉惹祸上身的看法,一个国家从建立走向正轨的时候,法制是越来越完善和严苛的,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强烈要求官员守法的皇帝,蓝玉做的一些事不但破坏了法制,而且给国家实行法制推广树立了不良标杆,即使蓝玉才能再高,也不应该藐视君王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道路上,明则保身,夹着尾巴做人才是普遍的行为,而蓝玉算是顶风作案,不断挑战君王的底线,实属自取灭亡。
朱元璋的政治规划朱标应该是朱元璋坚定不移的继承人,朱元璋也为朱标请了最好的老师宋濂加以教导。朱元璋在外征战时,令朱标监国,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这样的监国体系里,明摆着就是培养储君;二十多岁的朱标就被朱元璋下令?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而朱标不仅有治政之才,更是一位仁君,特别是与其父亲对比之下,宽仁忠厚就成了朱标的代名词,其主张推行的?宽通平易之政?也在文武群臣中赢得好评,储君仁明,群臣臣服,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计划进行着。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祀灶文》 朱元璋最后要做的就是给朱标留下一批将才,一是为了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二则是按照朱元璋自撰的《祀灶文》来看,还有迁都关中的意图,这个关中也就是长安了,毕竟朱元璋是个汉唐迷。迁都关中之地就更需要一批武人班底来守住国门了,那么洪武后期与朱标关系甚好的蓝玉就成了首选。蓝玉有能力驱除鞑虏千百里,就有能力以关中为根基继续北伐,当然也有能力防御北京的燕王,这就是后话了。
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的政治计划算是全盘破产,朱标死后留下庸弱的皇孙幼朱允文,朱元璋也就不可能再留下这一套武人集团的班底了。理由很简单,朱标能镇的住蓝玉,朱允文恐怕就难镇住了,此时的朱元璋不再追求开疆扩土,只求孙子能够平稳接班,所以这个政治计划的破产才是蓝玉必死的原因。
蓝玉案的始末既然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蓝玉案就必须制定一条合理的逻辑来达到预订效果。
作案动机 第一个动机就是前面所说的?不乐居宋、颖两公下?。当所有人都在避祸的时候,蓝玉却逆流而上的暴露野心,傅友德和冯胜是何等人物,开国六公爵中,傅友德被朱元璋赞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而冯胜则被赞为?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蓝玉功劳是大,但论资历和对大明的贡献,叫板两位元老尚且不够,这里只能说明蓝玉对于朱元璋给的封赏并不满意,这也就是狼子野心的象征,那么当皇帝给不了你想要的,那么你只有反了。
第二个动机就是记录在《逆臣录》里蓝玉说的那句?上疑我矣?,因为蓝玉的嚣张跋扈,朱元璋多次否定了蓝玉的提议,因此蓝玉心里觉得朱元璋对其产生了疑心,毕竟朱元璋杀过诸多功臣皆出于怀疑之心,这就会引起蓝玉的担心与害怕,既然被君主怀疑,那就是有理也说不清的事,不如反了,变被动为主动。
?然则靖宁之通胡,因蒙镇抚而发,凉国之谋逆,又因靖宁而成,以此知蓝党者,即胡党之流祸也。?《逆臣录》 第三个动机就是蓝玉的姻亲靖宁侯叶异被朱元璋杀于胡惟庸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蓝玉姻亲被怀疑串通胡惟庸而遭诛杀,是蓝玉最忌惮的地方,蓝玉还对军中人说过?前日靖宁侯为事,必是他招内有我名字?,这也是蓝玉认为朱元璋怀疑他的另一个理由,疑由心生,祸已难避,不如就反了。
作案条件 首先,蓝玉身为总兵,手握兵权,军中多年的摸爬滚打,培养和提拔了诸多府军诸卫头目亲信,具备造反的基础条件;其次,朱元璋?病缠身?,太子亡太孙幼,造反具备良好的时机。从这两个条件上看,蓝玉确实有机会作案,但根据《逆臣录》和《明史》有关记载看来,蓝玉造反被?坐实?的证据真就没有,皆是以条件和动机就来断定蓝玉造反显得牵强。
但蓝玉自身的言行适当,加之朱元璋的政治计划破产,他的存在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了,反而是对朱允文接班后的巨大威胁,既然朱元璋认定了蓝玉有谋逆之心,那么为朱允文扫去政治阻力就是势在必行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杀死蓝玉,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蓝玉党羽涉及一万五千余人被一锅端,成为洪武四大案之一,史称?蓝玉案?。
1644年8月,张献忠率起义军攻占成都,杀入蜀王府内。按说蜀王府内金银财宝无数,但张献忠偏偏在王府端礼门城楼上,发现了一件从未见过的稀罕物。原来这里供奉着一个人像,一个由真身人皮,内填金玉的打造而成的。张献忠十分纳闷,连忙派人找来宫内的宦官询问,这才使得一件尘封251年的历史重现人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尊人像不是别人,正是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根据史料记载,蓝玉是凤阳定远人,因姐姐嫁给了常遇春,因此在常的帐下为将。蓝玉明明可以靠关系,但他偏偏靠实力!每次临阵作战,蓝玉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提拔新人,蓝玉成为朱元璋最为器重的大将,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征讨西蕃有功,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多达二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作为副将跟随傅友德平定云南,战后因功被增加五百石俸禄,同时朱元璋将蓝玉之女嫁给自己的儿子蜀王朱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15万大军出塞,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军队,俘虏七万余人,活捉北元皇帝的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重创北元政权。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加封蓝玉为凉国公。
此时的蓝玉已经成为明朝的第一名将,但他居功自傲,不知收敛,连手下的家奴都是十分嚣张,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蓝玉曾抢占民田,结果被御史查问,蓝玉一怒之下,将御史赶走。征讨北元期间,蓝玉还霸占北元皇妃,致使皇妃自尽。另外蓝玉还对自己的官职不满,声称我不堪太师耶!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发现蓝玉在军中的威望太高了。
一次朱元璋与蓝玉论兵,诸将十余人在座。朱元璋几次让诸将退下,但众将都无动于衷,蓝玉举袖一麾,诸将尽起,全部退下。这就是所谓的三呼不如一麾,这让朱元璋心里非常不满。后来的影视剧把这个情节加到了年羹尧与雍正之间,实际上最早发生在蓝玉与朱元璋之间。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即将蓝玉以及部将拿下,严加审问,最终以蓝玉为首的,一公、十三侯、二伯卷入案中,因蓝玉案被诛杀的文武官员多达一万五千人。蓝玉是怎么的死,史书没有记载,但直到这张人皮出现,后世的人们才知道,蓝玉是被剥皮而死。
蓝玉被剥皮后,朱元璋还让举行了一场全国巡回展览,来威吓天下。当展览来到成都时,蜀王朱椿见到了自己的岳父,于是向父亲请求,最终获准。于是蓝玉的人皮就被供奉到蜀王府之中,历经200多年,才被张献忠发现。
是在死后被剥皮的。
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开国皇帝,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帝。他为了帮自己的孙子朱允蚊扫清登基的障碍,连自己的宠妃和可能功高震主的将军了都处死了。
朱元璋本来非常的看重蓝玉,毕竟蓝玉是真的有才华。在朱元璋的看重下,蓝玉的官职越来越大,但是蓝玉随着自己官职越来越高,反而越来越得意忘形。最终朱元璋在锦衣卫告发蓝玉之后,顺水推舟地杀死蓝玉。
朱元璋为了达到警示天下的目的,所以就把蓝玉被剥皮之事告知了天下。蓝玉有一个四川的女婿,也就是蜀王,当时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感觉很是伤感,并且非常的同情蓝玉的遭遇。所以在思考再三之后冒着可能被牵连的危险向朱元璋求情,蓝玉的人皮最终留在了四川。
蓝玉之死的传说:
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蓝玉越发怏怏不乐。
三番几次在大会上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而且还在朱元璋没有应允的情况下擅自非法占有百姓的田地,蓄养家奴和干儿子。朱元璋看在眼里,觉得不治蓝玉,蓝玉都要骑到自己的头上了,况且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太子刚死,皇太孙又还只是个孩童,皇位岌岌可危。
于是,蓝玉以谋反的罪名被捕,虽然他一口否定他没有造反的心,但是皇上要让臣子死臣子不得不死。蓝玉遭到被剥皮的悲惨下场,人皮还进行全国巡演,最终是他的女婿向皇上奏请,才使他的人皮留在了四川。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据传说,在朱元璋把蓝玉的头砍下来之后,将其悬挂在城楼上示众,蓝玉的一个亲信在看守人员不备的情况下把他的人头取下并把他的头颅放置在谷箩里,用谷子把它掩盖一起,日夜兼程,将蓝玉的头颅护送到他的故里,乡亲们把他安葬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
在等到蓝玉的后代回到自己的故里,他们重新为蓝玉做了一个墓碑,就是蓝玉墓,蓝玉墓建在太平桥的对面山坡上,墓碑旁边树木环绕,前面是潺潺的流水,斑驳的石碑上刻着有关他事迹的碑文,经历了多年的磨难和沧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故里永远平静地生活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0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