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庞太师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家都看过小说吧,有部小说中描写了包青天和庞太师的关系,小说中把包青天描写的特别的好,他是一个特别正义的人,然后为了正义,可以不顾一切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而且那时候把包青天写的权势特别的大,包青天得到了皇上的嘉赏,所以后来也就变得特别的厉害,就连是丞相,他都可以斩杀。
而且呢,在小说中,庞太师这个人被写的特别的坏,然后这个人因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做出来了很多有损国家,有损百姓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后来都被包拯给查了出来,然后包拯就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皇上,皇上让他自己去处理这些事情。
所以皇上就排包拯去处理,包拯就用了皇上的权利,然后把庞太师给杀了。那么历史上的庞太师真的是这样吗?庞太师在历史上其实也是一个特别正直的人,他为了国家可以放弃一切,就像在当时的时候,有一个太监去给庞太师送礼,因为这个太监是贵妃身边的人,然后让他送礼就是为了让庞太师放过自己的家人,可是庞太师完全就把这件事情抛在了脑后,然后还把这个太监给打了好多板子。最后,对于那个贵妃的请求也没有做出什么回应。
而且庞太师这个人呢?庞太师他用自己的权利,然后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且在那时候,庞太师不仅有国家朝廷上的权利,而且有国家军事上的权利,他还带着自己的军队跟别的国家作战,然后保卫了自己的国家,保护了自己的百姓和人民,所以那时候庞太师在百姓的心中也是一个特别伟大的存在。
可是那在后来庞太师这个人。因为得罪了太多的人,他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可是在这样不眠不休的日子里,他肯定会得到很多的惩罚,那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要去惩罚别人,别人损失了自己的利益,肯定就会找他来报仇呀!所以说在历史上庞太师其实根本不是被包拯杀死的,他是被他以前处理的人的后代给报仇,杀死的。
就在庞太师去乡村的路上,然后突然间冲出来了几个人,这几个人中领头的就是庞太师前些年处理的事情,然后他们家中的后代来找庞太师寻仇了,所以庞太师在这时候就被杀死了。其实历史上庞太师完全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坏,但是也是一个特别有正义感的人,他也想为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
小说中写的事情并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可是为了小时候的故事发展,他必须要这样写,然后写出来,一正一反两个角色,然后让他们对立,这样才更加有画面感。其实在历史上庞太师和包拯年纪差不多大,他们两个基本上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什么交流,所以就更谈不上包拯把庞太师给杀了。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等。 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
庞太师,名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等。
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
宋仁宗刚即位时,章献太后(真宗皇后)垂帘听政,章献太后去世时曾留遗诣,要让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庞籍时任殿中侍御史,认为不妥,力主仁宗亲政,并当众烧掉支持垂帘制度的《内东门议制》。
仁宗亲政后,庞籍即向仁宗上奏,建议皇帝用人应辨邪正,防止朋党,按照公论和政绩提拔晋升官吏。他的行为得到了朝野的肯定,被誉称为“天子御史”。
庞籍任开封府判官时,仁宗宠爱尚美人,尚美人常派内侍到开封府传达旨意,干预政事,庞籍认为美人派内侍到官府宣喻旨意是后宫干政的行为,因此严加拒绝,传令将宣喻旨意的内侍予以痛打,并明令:“今后如再有后宫传命,不要接受。”作为一个开封府的判官,敢与皇帝的爱妃对抗,足见庞籍的凛然正气和不畏权贵的作风。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公开反宋,连破北宋边城,百姓背井离乡,宋西北边防形势十分紧张,庞籍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与范仲淹、韩琦共同掌握宋西北军政大权,以防西夏入侵(此时包拯刚出仕不足一年,任安徽天长县知县)。庞籍一到边地立即整顿军纪,安抚百姓,稳定秩序。为战胜西夏,确保西北边境安宁,庞籍向朝廷进言:“天久不雨,灾害严重,宫中奢靡,三官赏赐过重(三官即指内官、医官、乐官),应减少宫中花费,裁减三官,节省财力以赏战功,将士肯于征战,不愁西夏不平”。犒赏将士,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而朝廷却把大量财力花在宫中,不奖赏将士,对此,庞籍犯颜直谏,刚正不阿。
浑州西北的桥子谷,是西夏进攻北宋的必经之地。庞籍特选善于骑射,董军事、有谋略的部将狄青在桥子谷旁筑寨驻兵。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庞籍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并以寨为基地,逐渐收复了被西夏攻占的其它城堡,扭转了战争局势。不久,元昊派人前来谈判,庞籍认为:“这是西夏的奸计,不可大意。”并下令屯兵青涧城以防元昊袭击,后西夏大兵果然直迫宋境,见宋军防备严密,难讨便宜,才撤兵退去。元昊与庞籍较量多年,最后,不得不向宋朝称臣。元昊称臣后,庞籍即提出:将矮小老弱兵士进行裁减,安置务农,以减少费用,解决军饷。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赞许。
皇佑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朝廷多次派军镇压均被侬智高打败,庞籍时任宰相,认为旧部狄青可胜侬智高,即向朝廷力荐,狄青亦上表请战,朝廷便任狄青为宣抚使,办理岭南军事。谏官韩绛认为狄青不宜专任。仁宗即征求庞籍意见。庞籍认为:狄青出身行伍,素被文人轻视,若以文臣为狄青副手,则难以统一号令,不利于战,还是让狄青专任为好。仁宗听从庞籍意见,令狄青统领岭南各路军士。狄青熟知兵法,了解军情,总结宋军失败原因,设法鼓舞士气,奇袭侬智高,大获全胜。由于狄青指挥得当,士兵作战勇敢,侬智高很快被平定了。
庞籍后被册封为“颍国公”,以太子太保退休。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76岁时去世(此时的包拯已于一年前去世了),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仁宗赠他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田园贫宰相 图史旧书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子,元英曾任鸿胪寺少卿等职 。 孙,庞恭孙,德孺,曾任猷阁待制,直学士、成都、陈州知府等职。
历史上的庞太师算是一代名臣,正史也并没有记载他与包拯有什么矛盾,更没有说他有什么劣迹,他和宋初大将潘美一样,都是被说书人唾沫淹死的。也算是千古奇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1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