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权举全国之力征剿黄祖,为何足足花了五年时间

众妙之门 2023-06-27 03:09:27

孙权举全国之力征剿黄祖,为何足足花了五年时间

孙权举全国之力征剿黄祖,为何足足花了五年时间?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让孙权送“质子”一事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一个特点:遇事谨慎且优柔寡断。每遇大事,必先听取众人的意见,等所有的人畅所欲言之后,他才从中加以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的决策。虽然这样的决策含金量很高,但是往往会由于过于谨慎小心而延误最佳时机。

但凡是都有例外,孙权在与鲁肃合榻对饮之后,却唯独对鲁肃的定国安邦之策不争不疑、乾纲独断、奉为至上。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孙权对鲁肃的信服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据《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由于鲁肃深得孙权的重用,招致张昭的嫉妒,所以,张昭不时在孙权面前诋毁鲁肃。“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那么,孙权的是如何反应的呢?“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这段记载也足以说明了孙权对鲁肃的态度,即使当朝重臣的“善意”提醒,他也心静如水、岿然不动。

据《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权西伐黄祖。”这是孙权根据鲁肃提出的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第一步骤:“剿除黄祖。”

黄祖是荆州刘表的手下大将,时任江夏太守,领重兵驻守着夏口(今湖北武汉市境)。而夏口又是扼守长江的要冲之地,位于荆州的上游地带,占据夏口,为征伐刘表图谋整个荆州地区,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对于孙权来说,“剿除黄祖”还有另外一层特殊的意义:自黄祖射杀孙坚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跟孙氏家族结下了世仇,不死不休。孙策在时,就把诛杀黄祖作为平定江东之后的第一要务,曾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围剿过黄祖,当时由于刘表的救援而未能如愿。孙策死孙权继,剿灭黄祖为父报仇,依然是孙权的头等大事。

此次出征,于“公”关系到东吴的发展,于“私”又兼顾着报私仇,所以,孙权对于此次行动非常重视。据《三国志》中记载:孙权命征虏中郎将吕范与张昭留守吴郡,亲率荡寇中郎将程普,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吕蒙等从陆路进军,周瑜、徐盛等率水军同时向黄祖发起进攻。从孙权这样的部署来看,当年跟孙策一起打江山的老将们几乎全部出动,水陆并进,同时出击,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征剿黄祖,大有一举荡平江夏之势。

据《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这说明:刚开始的进攻开展得非常顺利,孙权大军一路推进,势如破竹,黄祖的水军被击垮。但黄祖的大本营沙羡,由于城防坚固,黄祖又据守不出,孙权大军没能攻克。那么孙权精心部署的如此大规模攻势,为什么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呢?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山寇复动”国内局势不稳,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这里的“山寇”指的是“山越族人”,泛指居住在山地的越族人。越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据《汉书》中的记载,关于山越族人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自越族被楚灭国之后,一度再没有形成过统一,分散的各部,遍布东南各地的山区地带。他们相互之间不存在统属关系,完全是一种割据自立的状态,为了自保还修筑了壁垒,建立了的武装。经过长期的发展,山越族人的规模和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对地方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各郡县又因为兵力所限而无力征伐,所以山越人的问题一直延续了下来。

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就曾对山越族人进行过集中的清剿行动。孙权接掌江东之初,也将“镇抚山越”作为了一项主要的工作。经过孙氏兄弟几年的治理,山越族人大多都能安分守己。不过让孙权没想到的是,在征剿黄祖的关键时刻,山越族人又开始蠢蠢欲动,并且已经危及到了东吴的统治。所以,在这个时候,孙权只能很无奈地退兵。

其次,从征战的过程来说,黄祖以及部下军士们的战斗实力也是不弱的。从孙坚开始,到孙策,再到孙权,孙氏父子跟黄祖历时多年,交战多次,都没有能够将其剿灭。并且每次征战,双方各自都有不小的损失,这足以证明黄祖的军事实力并没有那么弱。孙权大军攻到沙羡城下的时候,除了城防坚固之外,黄祖部下军士们的战斗力,也是没能及时攻下城池的一个方面。孙权在这次攻伐黄祖的战斗中,最大的损失就是破贼校尉凌操被甘宁射杀。据《吴书》中的记载:“宁以善射,射杀校尉凌操。”这也为之后甘宁投奔东吴,埋下了一个伏笔。

综看孙权的这次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孙权大军锐猛无比的表现声震荆州,在很大程度上沉重打击了黄祖的士气,为之后的复剿黄祖,征伐刘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孙权简介(孙权简介50字)出生于哪里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孙权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孙权简介50字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孙权简介50字
吴太祖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229年,孙权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拓展资料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而去世,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孙权当年虚岁十九岁,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孙策刚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因此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_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宗室动乱;又灭山越六千,收编万余。他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_、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三伐黄祖,最终将其击杀,吞并江夏郡大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权
孙权人物简介300字
孙权(182-252),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汉族。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同年,汉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刘备大败,曹操占领了荆州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东吴统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万人大败八十万兵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随即单刀赴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魏国大将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取代汉室。孙权自立为吴王。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命大将徐盛火攻大破曹丕。226年,曹丕重伤而病逝。不久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229年,孙权于武昌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今湖北鄂城),东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
称帝后孙权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同时,称帝后的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丞相陆逊忧愤而卒。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后又夭折,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曹操见其军队曾题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人物简介——孙权
孙权简介: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
孙权的简介
孙权(公元182-252),汉族,字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演义中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围剿灭了黄祖。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仁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属国,向魏称臣,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8岁的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用“火烧连营”之计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东吴政权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率大规模人出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同时,称帝后的的孙权日益骄奢独断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后,孙权先是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简明传记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公元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这样,孙权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历史。
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业城中建有壮丽的宫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公元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长达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但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子孙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曰大皇帝,葬于蒋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梅花山)。
传说故事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辅吴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孙权简介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据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中文名:孙权
别名:仲谋
国籍:孙吴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下邳
出生日期:182年
逝世日期:252年
职业:皇帝
主要成就:建立吴国,发展经济
谥号:大皇帝
尊号:东吴大帝
庙号:太祖
相关事件
少年大志,十五而立
临危受命,稳固江东
龙图霸业,纵横捭阖
剿,抚山越人
灭黄祖占夏口
赤壁大战,三分天下
草船借箭
沙场历险
分割荆州
智胜关羽谋夺荆州
彝陵之战力挽狂澜
晚年昏庸,滥杀无辜
对江南的开发
对航海事业的经略和认识
对台湾的经略和认识
经略辽东历史意义
轶事典故碧眼紫髯,黄龙下凡
好酒为乐,广纳忠言
胆略超群,乘马射虎
历史评价
亲眷
孙权墓
影视形象
影视图集
三国杀中的孙权
贴吧相册人物生平
历史年表
相关事件少年大志,十五而立
临危受命,稳固江东
龙图霸业,纵横捭阖
剿,抚山越人
灭黄祖占夏口
赤壁大战,三分天下
草船借箭
沙场历险
分割荆州
智胜关羽谋夺荆州
彝陵之战力挽狂澜
晚年昏庸,滥杀无辜
对江南的开发
对航海事业的经略和认识
对台湾的经略和认识
经略辽东历史意义
轶事典故碧眼紫髯,黄龙下凡
好酒为乐,广纳忠言
胆略超群,乘马射虎
历史评价亲眷孙权墓影视形象影视图集三国杀中的孙权贴吧相册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东吴大帝孙权东吴大帝·孙权(182-252)
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邳州),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三国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生平简介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孙坚的次子,孙策的弟弟,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国东吴第二位皇帝孙亮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孙权生平简介
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史称吴太祖。孙权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这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
公元200年,也就是孙权十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领江东的生涯。孙权一开始掌管江东之时,整个局势动荡不安,而且孙权当时才十八岁,因此在群臣面前没什么威严,但是后来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地位逐渐稳定,局势也逐渐平定、稳固。
三年后,也就是203年,孙权与曹操的矛盾开始激起,曹操扬言要吞并东吴,孙权也开始准备迎战,期间经过五年时间,孙权与刘备联军,利用黄盖诈降之计在赤壁大败曹操。这次战役挫败了曹操的锐气,于是孙权就乘着曹操军力尚未恢复便乘胜追击,开始南征。
公元2015年,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不成,便派吕蒙进军蜀国,一举夺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但是孙刘对峙,曹操就来个一石二鸟,矛头开始指向刘备,刘备背腹受敌,局势危险。
眼看这局势对自己非常不利,刘备便请求与孙权议和,并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孙权。
割让了土地的刘备取得了暂时的安宁,并且在转变局势,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实力,眼看着蜀国渐渐强大,孙权感受到威胁,便与曹操议和,并向曹操称臣,联合攻打刘备,意在除掉这个最近且最大的隐患。孙权派吕蒙攻打荆州,吕蒙骁勇,攻破城池,擒杀了刘备大将关羽。
关羽被杀,刘备痛心疾首,但是大敌当前不能任性,所以一直忍着没有报仇。然而就在战役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并代汉称魏,建立了魏国。次年,刘备便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称帝之后的刘备,终于忍不住,不顾诸葛亮的劝谏,执意进军攻打孙权为关羽报仇,孙权派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最终打破刘备大军,而刘备也在这次战役失败之后病死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孙权是三国之中称帝最晚的,他是在大败了刘备之后的229年才正式登基称帝的,建国号吴,史称东吴。晚年的孙权非常多疑,而且经常猜忌别人,所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最终引起群臣不满,而孙权的做法就是将那些可疑的人都全部处死,其中包括了他的几个儿子,处死那些可疑的人之后,他只剩下小儿子孙亮,于是就选择孙亮作为吴国继承人。
公元251年十一月,孙权祭天回来之后得了风疾,几个月后不治身亡。
孙权称帝
东汉末年战火纷纷不断,出现群雄割据的乱局,各地诸侯无不殚精竭虑,图谋瓜分天下,平定中原。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主见形成春秋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正是东吴的开国皇帝,这场血腥权力之争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孙权字仲谋,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传说其母梦日月诞权、策,从侧面反映出世人对孙权的敬佩景仰之情。孙权在其兄孙策遇刺身亡后,独挑大梁,掌控江东基业,不负众望,成为一方霸主。孙权很信任孙策的挚友周瑜,并委以重用,在用人上展现了独到的眼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另一方面孙权深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道,联合刘备赤壁之战大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后人有诗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宫深锁二乔”,用假想的方式来记录当年赤壁之战的艰险与精彩,为后人津津乐道。在大挫曹操之势后,假意与刘备交好,其后出其不备袭取荆州,大获全胜,成功江东拓展版图,给了刘备当头一棒。
两次胜利不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便大大挫伤了双方敌人的势力,并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凭借过人的智慧与胆识孙权一步步积攒自己的实力,并成功地登基为吴国开元皇帝。
孙权建都
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即现在的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吴,正式建立了东吴政权。孙权能够称帝靠的不仅仅是他的父亲孙坚和大哥孙策所留给他的伟业,更是辛勤治理和不断开疆拓图土所取得的结果。但是或许让我们感到一丝惊讶的是,孙权虽然是在鄂城称的帝,但是他仅仅在这个地方待了半年的时间,他就将都城从鄂城搬回了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在东汉末年,孙权在江东地区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在建安十六年即211年将住所移到了金陵,并将金陵改名为秣陵。又过了一年,他在原来金陵城的基础上又大肆扩建,主要是用于储藏军粮和器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头城。石头城由于临江而建,恃要凭险,因此成为了东吴水军防御的要塞和壁垒。
在东吴,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民谣:宁饮建业水,不施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这句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吴百姓对于建业怀有多么大的情感。当时以建业作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百姓不愿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资,供应在武昌定都的东吴朝廷。于是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孙权就因为百姓和江东大族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把都城重新迁回建业。之后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主孙皓曾经在265年又一次把都城迁到了鄂城,当然也是在举国上下的反对浪潮中最后还都于建业。
因此孙权建都不是由他一个人所决定,而是要经过全国上下的认可才能建都的。
猜你喜欢:
1.三国名将太史慈人物介绍
2.三国历史人物丁奉简介
3.三国历史人物荀_简介
4.三国历史人物步骘简介
5.三国历史人物吕蒙简介

有关孙权的资料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宁,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暗杀,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孙权年轻有为,他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赢得了部下的支持,使江东名士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太史慈等对他"委心而服事焉"稳定了东吴局势,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与魏、蜀成鼎足之势,219年,孙权索取荆州,袭杀蜀国大将关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29年他在南京称吴王。
孙权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政治眼光,还在称帝之前就在交州和广州设立郡县;242年又派兵攻占海南岛,此间还发兵一万柄横渡海峡到达台湾岛,基本上统一江南地区。他推行大规模的屯田措施,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航海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实力,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连同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生于公元182年。他兄弟共四人,哥哥孙策,字伯符,三弟孙翊,字叔弼,四弟孙匡,字季佐。兄弟四人的字正好是“伯仲叔季”。他江东的基业基本是父兄替他打下来的,而当他哥哥孙策平定诸郡时他只有15岁。公元200年孙策逝世,孙权继任江东地盘。孙权通过大规模屯田,依赖世族势力,奠定了江东雄厚的实力基础。公元234年孙权派诸葛恪率军对山越进行围剿。山越是南方古越人的后代,汉末以来山越人依靠山险,不纳租赋,抗拒孙吴政权,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当时吴国的造船业相当发达,远洋舰队已驶往过扶南(柬埔寨)、杜邑(越南以南)以及北方辽东等地,并发现了夷州(台湾)和dan州(日本列岛)。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率1万多人的船队出海寻访夷州和dan州。夷州为隋代以前的名称,隋时改为流球,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始称台湾。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吴将卫温和诸葛直带兵航海至夷州则是第一次。公元214年孙权进攻合肥,但受到张辽袭击,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公元219年,孙权攻克荆州,杀了关羽,曹操上表请封孙权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公元212年曹操兵发濡须,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刘表)儿子,豚犬耳!”公元224年,曹丕出巡广陵,隔长江南望东吴,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湖北鄂城),同年迁都建业(江苏南京)。公元233年辽东太守燕王公孙渊与孙权结盟交好,孙权不听众臣劝阻,轻信公孙渊,后遭背叛。公元252年4月,孙权病逝,享年71岁,吴立孙亮为帝。史书有记载的以及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孙权具体有多少个子女不详,孙亮字子明,是孙权小儿子,孙休字子烈,是孙权第六子,孙和为王夫人所生,步夫人生有二女,长女名孙鲁班,字大虎,先嫁周瑜之子周循,后嫁全琮;次女名孙鲁育,字小虎,先嫁朱据,后嫁刘纂。孙权一生很长,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战斗,但他能任用人才,独据江南,成为当时一代英杰。

简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内容

战争伊始,曹操的军队首先从江陵顺流东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初次交战,曹军失利,只好退到长江北岸,周瑜率领的联军则驻守南岸。

这时已是寒冬,北风劲吹,曹操的部队发生了疫病,军士们原本就不善水战,生病之后更难适应江面颠簸,哀声遍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不知是自己想的,还是听取了别人的建议,下令将所有的大小舰船都连锁在一起,企图打造成一个江上航空母舰。

周瑜部将黄盖见有机可乘,便献计主张火攻。周瑜然其计,于是黄盖假称向曹操投降,率领10艘舰船,趁着强劲的东南风,驶向曹营。在距离曹营不到二里的时候,黄盖等人突然将船上的柴草点燃,冲入曹操舰阵。

一时间,曹操大营火光冲天,曹操战舰因连接在一起,来不及四散逃走,就在这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接着,周瑜趁机引兵攻入曹营,曹军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杀死,全线崩溃。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3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