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跟大家盘点一位在《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他就是魏延,但是小编要先给大家澄清一下《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可是与实际上历史记载的魏延有一点不同哦。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记载成是半路出家。是半路突然跟随刘备,后来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才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得到了蜀国人民的支持,但实际上魏延本来就是刘备的一开始的私人军队一员,算是跟刘备起义的老将军了。虽然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从小学习兵书的知识,但是他在军队里一直属于默默无闻的人,不论是在历史记载中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前期的他都没有多么的引人注目,算是一个小透明的存在。是到后来蜀国建立,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蜀国设了一套防御魏国的好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却被后来的李斯所抛弃,导致魏国直接打入了蜀国的内部。
蜀国大概是位于如今的四川附近,都知道四川是一个盆地,在进入四川的时候其实是有很多的山地的,而这样的地方往往是易守难攻的。而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形成的时候,蜀国应该是三个国家里面实力最弱小的一个,而它正好可以利用这样的地形来阻挡住其余两个国家的骚扰和进攻,以发展自己国内的实力。
其实当时的刘邦也是这样想的,他就是先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于是他任用了跟随自己多年并且自己非常信任的魏延,但是由于魏延在当时一直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以至于刚上任就遭到了许多将领的质疑。毕竟人们一开始认为这样重要的任务应该是交给张飞。最后刘备为了要大家相信自己挑选的人非常适合镇守边疆这个任务就给大家开了一场动员大会,专门请来魏延为大家发言,刘备说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策略能够保证我交给你的任务会圆满地完成?
当时魏延立刻站起来对大家说,我能够保证如果魏国派出全部的兵力攻打我们的话,我一定让他们不会踏入蜀国的国土一分一毫,如果他们派出10万以下的兵力来攻打我们的话,我一定将他们全部杀害。这样的豪言壮志不仅是刘备都非常的热血沸腾。即便是那些曾经不相信魏延的人也愿意相信魏延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
当时的魏延提出了一种特殊的作战方法,这种作战方法就是利用当时蜀国特殊的地理形势,把各个兵力分布在每个山谷的最狭窄的山口处,这样能够有效地阻挡敌人进入附属国的国境,这样的方法确实屡试不爽。从建国开始,魏国的兵力就没有踏进过蜀国的一分一毫,这样长久的对立形势也给蜀国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契机。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魏延当然是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在刘备去世之后就有人提出他这样的方法并不适合长久地用下去。于是就像当时的皇帝阿斗,也就是刘禅提议说要改变方法策略,把几个山谷口给放开,然后把兵力集合在两个最主要的山谷口,也就是诱敌深入,瓮中捉鳖。这样的方法听起来确实是不错,在刘禅同意之后姜维开始实施自己的作战方案。但是他提出的作战方案并不适合实力强大的魏国和实力比较弱小的蜀国之间的争斗,敌人的将领看穿了他的这一计谋,根本就没有深入他的包围圈,反而他却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说,后来蜀国的衰败与他有着抹不开的关系。
而且这个故事听起来有没有特别的熟悉,像不像当时廉颇和赵括的故事,廉颇就是一个著名的大将军,他采取的就是以防守为主,如果按照他的战略一直发展下去的话赵国总有一天可以和秦国抗衡,然后打败秦国,但是没成想皇帝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从而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有的时候一个国家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不仅是要自己手底下的大将军拥有实力能守得住国家,打的了侵略者,还要皇帝长一点脑子。不要急功近利,先把自己碗里的吃完再看锅里剩多少,不然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只会最后落得像蜀国和赵国一样的下场。最后有什么意见欢迎评论留言哦。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后期,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时仅有的两位宿将之一,另一个是老将赵云,当时的魏延,正是人生中最好的时期,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安排,魏延没有受到重用,加上和长史杨仪不和,最终在争夺权力中,魏延失败,逃亡汉中,被马岱追斩。魏延死的很冤,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当时,诸葛亮临死前,交代后事,安排杨仪率蜀汉大军退回。《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的安排,很令人费解,杨仪只是丞相的一个小小的长史,负责钱粮和后勤,并没有参与军事作战,因此,魏延是不服杨仪的,也就是说,不认同诸葛亮的安排,加上魏延以前本来就和杨仪不和,两个人关系就很僵,因此,矛盾最终爆发了。
魏延说,丞相死了,但是,我还在,丞相府中的那些官员,可以送丞相的灵柩回去安葬,我还可以继续率军和魏国军队作战。《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魏延对诸葛亮的安排极为不满。魏延还说了,我怎么能杨仪这样的人当断后的将领呢?我应该统帅蜀汉大军,继续作战才对。
到这里,魏延是没有问题的,他的话都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慷慨激昂,为国家效力,为国家着想,非常忠心。但是,魏延被杀,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出在魏延烧毁了蜀汉大军的退军栈道,这还不算,还率兵进攻杨仪率领的蜀汉大军,那可是诸葛亮代表国家安排的,魏延攻击杨仪的军队,就相当于对抗国家,是造反的行为了。《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所以,正是因为这种行为,魏延的军队最终都觉得理亏,一哄而散,魏延成了光杆司令。《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有问题可以和对方谈条件,但是,魏延直接动武,进攻对方,所以,行为上让人觉得无法接受,陷入被动,非常不利,最终兵败逃亡,被马岱斩杀,非常可惜。
在三国时期的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种成功将曹操击败,成功占据汉中。我们知道汉中这一块地方一直都是三国时期以来各个国家必争的地方。正因为是这样刘备知道这个的地方是一定不可以被人夺取的。于是刘备安排魏延来镇守汉中这块宝地。但是魏延发明了一种名叫?重门战术?这种战术可以让蜀国一直保存下去,但是被当时的姜维拒绝了。那么为什么姜维会拒绝使用重门战术呢?其实本质上是因为姜维和魏延两人的作战的策略有所不同,姜维认为魏延这样一直防御下去并不是好办法,而应该主动出击。而魏延的战术可以理解为御敌于外的防御政策。
一、汉中在历史上,因为抢占汉中这一块宝地,发生了不少的战役。由此可见,汉中在兵家的眼里是一块必争之地。因为汉中就相当于蜀地的一个入口。一开始刘备是派魏延一直镇守着汉中这块宝地。当然,在前几年,魏延的镇守得非常好,几乎没有人敢来攻打汉中。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了诸葛亮去世的前一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汉中的局面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了。魏延因为叛乱而被人杀害了。于是刘备就派姜维去镇守汉中。
二、姜维镇守汉中姜维在刘备麾下也算得上是一位比较出色的人物。因为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因此姜维采用的很多战略思想都是来源于诸葛亮的作战思想。但是他的作战并没有取得了实际性的效果,反而将自己军队的实力消耗了一大半。
三、魏延的战术对于镇守哦汉中,魏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魏延根据汉中的具体情况,分析出曹操可能会攻击汉中的那些地方,进而带兵将这些山谷的入口堵死,充分利用汉中地形来进行防御。这样的战术让曹操有10年不敢攻打汉中,可见这种战略的是十分有效的。
三国迷朋友们都知道,后三国时代的战将们与前三分时代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前三分是猛将叠出如鳞次栉比,而到了后三国时代,擅长阵前单挑厮杀的勇士如凤毛麟角,拔拉不出来几个。前三分时代比较能熬的,撑到后三国时代都能混成名将。
以蜀汉五虎上将最后一位凋落的赵子龙将军的离世做为标志,三国正式迈入了无“超级猛将”时代。曹魏猛将张郃成为这段时期的天下第一勇士,征战沙场,所向披靡。如果把张郃放在前三分时代,他根本就排不上号,哪能轮得到他在两军阵前耀武扬威?能够轻松镇压住他嚣张气焰的最起码得有十七八个。
正所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那么,当张郃横行了一段岁月,却在木门道中伏殒命之后,魏蜀吴三方还有哪些武艺高强的战将呢?他们的武力值高低又当如何排列呢?咱们就根据《三国演义》原著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魏延
当三国时代的“超级猛将”们纷纷凋落以后,曹魏阵营中的第一猛将就是张郃,而蜀汉军中的第一人就是魏延,只有他能够与张郃相抗,这也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唯一拿得出手抗衡张郃的人物。
张郃木门道中伏殒命沙场,魏延就取而代之成为事实上的天下第一勇士,阵前单挑已无对手。诸葛亮五丈原归天,蜀汉军中也无人能压制住他的骄狂气焰。魏延作乱,率部烧毁栈道,阻截蜀军主力回归,兵至南郑,姜维与杨仪商议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以此看来,在姜维心中也承认自己的武艺尚在魏延之下。
二:文鸯
文鸯是《三国演义》余晖中的最后一抹亮色,最后一位“万夫不当之勇”,乐嘉城之战则是三分时代最后一场堪称精彩的战斗。
年仅十八岁的文鸯乐嘉城夜踹司马大营,从“三更时分”开始杀入,文鸯是“左冲右突,所到之处,人不敢当”,敢于相抗者,都被文鸯“枪搠鞭打,无不被杀”。后又单骑突围,五次回身反战,勇拒追兵,有长坂坡子龙将军之风采。但司马大营外,文鸯遇邓艾拦阻,“战有五十合,不分胜败”,与前辈相比差距还是蛮大的。
在激战一夜,体能巨大消耗状态下仍六十合战平邓艾,文鸯的武力值当在姜维之上。但战斗生涯中无一次斩将记录是文鸯的瑕疵。
三:徐质
曹魏辅国将军徐质,武器是一柄开山大斧,和徐晃一样,是个力量型的猛将。他素来“英勇过人”,曾在魏蜀前线随司马昭出征,被任命为先锋之职。
在董亭之战中,徐质挥斧上阵,“战不数合”击败廖化,又“战不数合”打败张翼,姜维在阵前尚不敢亲自迎战,回营后与夏侯霸商议:“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大家记得,姜维曾经在冀县城外与张翼有过一次交锋,“战不数合”,王平赶来,两下夹攻,姜维“力穷抵敌不住,夺路归城”。
以此看来,如果正常单挑,徐质的武力值应在姜维之上。但徐质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比较差,中了蜀军弃粮之计,遭到火攻后突围,人困马乏时突遇姜维,徐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挑落马下,众军乱刀砍死。应变能力远不及姜维。
四:姜维
魏延作乱被马岱脑后一刀袭杀以后,三分时代事实上的天下第一勇士就是姜维了。姜维占据这个宝座很长时间,直到后来文鸯出世。
姜维初次亮相就展示了强大的潜力。天水关一战,居然击退了威震天下的老赵云,还被子龙将军夸赞枪法“与他人大不同”,可谓是一战成名。
但姜维的发挥极不稳定,受情绪影响很大,长城之战,拿不下毛头小子邓忠;疆川口之战,追射杨欣,三箭不中,折弓再追却马失前蹄;侯河、沓中两战奈何不得邓艾。以这样不稳定的发挥,姜维排名自然不可太前。
五:关兴
在蜀汉将二代中,最为出色的年轻人是关兴和张苞。但张苞早死(在张郃之前),战斗中又有多次失误,关兴的表现要略胜一筹。
秭归之战,突袭斩杀李异,三十回合杀败孙桓,乱军中生擒谭雄;猇亭之战,一刀斩杀周泰的弟弟周平,震慑周泰、韩当惧不敢战。杀死潘璋,夺回青龙偃月刀;凤鸣山解围,刀劈魏将董禧;西平关之战,乱军中斩杀羌军越吉元帅。关兴的战绩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诸葛亮在历次北伐中,并未派关兴去迎战敌方猛将,如抵挡张郃、斩杀王双这样的劲敌,都是让魏延去执行,说明关兴的武力值尚在其下。
替补:邓艾
蜀汉大将军姜维继承先师诸葛武侯兴复汉室江山之遗志,重整大军,九伐中原,矢志不移。而在他历次北伐的征途中,遇到的最强劲的敌手就是邓艾了。
不仅在领兵作战的统帅能力上,邓艾足以与姜维匹敌,在两军阵前单挑厮杀,邓艾的武艺也堪与姜维旗鼓相当。侯河之战,姜维自引兵阵前搦战,邓艾迎敌,“二人交锋数十余合,不分胜负”;沓中之战,姜维击退王颀,追击中遇邓艾阻截,“维抖擞精神,与艾战有十余合,不分胜负”。两战姜维平手,可见邓艾武艺不容小觑。但姜维年已五旬,屡次主动挑衅,邓艾都曾避战不出,其武力值当在姜维之下。
以上就是后三国时候的几名武艺比较高强的猛将。而实际上蜀汉大将王平在街亭之战中曾力战张郃“数十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也算是武艺高强了。
隐藏高手:李严
但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位隐藏的高手――李严。张郃殒命木门道时,李严尚在世。如果真要论起来,李严才是当时真正的天下第一勇士。
刘备入川时兵至绵竹,李严奉刘璋之命率兵抵抗,猛将黄忠出战,“与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败”,诸葛亮鸣金收兵,黄忠不满,诸葛亮却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可见李严丝毫不落下风,能与蜀汉五虎将之黄忠大战四五十合旗鼓相当,李严武力值决不可能在张郃、魏延之下。但由于复杂的政治因素,李严始终处于边缘位置,实际上被荒废了。
所以严格地说,张郃死后,后三国时代真正武力值能排在前五名的是:李严、魏延、文鸯、徐质、姜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