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怎么得罪崇祯了?为什么崇祯说“文臣”个个可以杀?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说到明朝的崇祯小编一直觉得的这个人非常有争议,其实有争议是好事,说明这个人是真的比较的厉害,而且有想法,其实崇祯的一生如果要说的话,几年也说不完的,但是我们今天可以说个简单的事情,话说崇祯说过一句话叫文臣都可以杀?那么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文臣没有用吗?还是说文臣得罪了崇祯了?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我认为,潜台词无非就是崇祯用十七年的时间,终于明白了他一直不以为然的天启帝的临别感言:“不可重用东林党!”
天启帝很早就知道了东林党没一个好东西,可是崇祯的老师是东林党大佬,他早就被东林党洗脑了,在他的脑子里,东林党都是正直忠臣,只要重用东林党,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所以他一直认为哥哥朱由校该死。
不要说什么朱由检狠心,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崇祯帝朱由检性格偏执狭隘,冲动易怒,可以说很多激进年轻人的毛病他都有,这样的性格本身就很好控制,但是也容易失控。用我上学时候的话说,就是这小子一戳就上,打架就要多找这样敢打敢拼的傻子。对喽,朱由检就是被这些东林党人当成傻子了。朱由检杀了魏忠贤,清除了朝内”阉党“,朝廷上一下子就成了东林党的天下,东林党为之欢呼啊!以后就可以随便摆弄朝局和皇帝了!
容易控制的性格,同样容易失控
东林党高兴早了,上面说朱由检的性格好控制,但也容易失控。但是东林党人都是一帮善于党争的伪君子,没几个能干实事的,人心的把握就更差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当你把别人当傻子的时候,你才是最傻的“,东林党办正事不成,想管皇上,但是没啥由头啊,朱由检勤政的不要命啊,办不成正事,皇上可不是责骂几句,那是要杀人的。结果又引出了朱由检当皇帝后的另一面:刻薄寡恩,暴躁凶残。所以,皇上开始杀人了,最喜欢的杀人手法就是”凌迟“,那是凌了一个又一个,把和东林党的那点感情是都凌没了。所以东林党后来就又开始找代理人了,什么李自成啊,多尔衮啊,呵呵。
在这里说一些朝廷隐秘
据说,天启帝是被毒死的,人不知鬼不觉的慢性毒药,而幕后策划这一切的正是东林党,而东林党一手培养的朱由检也是参与其中的,因为他太容易接近内廷了。东林党给的理由就是,天启帝是昏君,他任用阉宦,结党营私,与民争利,坑害百姓,不学无术,不务正业,人人得而诛之,死有余辜,实乃天命!而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皇帝没钱,朝廷收不上税,就让魏忠贤去收商税,动了他们的蛋糕。你看他们这瞎话说的那是一套套的,毫不脸红啊!都不看看这个国家被这帮儒生破坏成什么样了。
那么东林党怎么如此嚣张?又如此大胆敢弑君呢?
其实,他们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东林党是由东林学社而来,但是从成立那天起,东林党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团体,他们的背后是天下最繁华之地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而这些资产阶级本身又是当地的大地主、大官宦,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官宦、乡绅、资产阶级相结合的利益组合体,他们代表了大盐商、漕运团体、银号、纺织作坊、纺织材料、销售市场、海洋贸易等等这一大堆的商业利益团体,同时也和辽东军事贵族来往密切,所以,和这些书呆子伪君子接触最多的有晋商、淮商、纺织作坊主、大乡绅、大海盗(倭寇、郑氏集团)各地军事贵族,可以说即便东林党没了,但这个利益团体还会一直存在。
他们把江浙一带变成了天下最富庶的国中之国,朝廷对此地可以说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厉害的很呢。现在知道倭寇之乱是怎么回事了吧?大倭寇汪直就是这个利益团体的,他即是大海商、大乡绅,同时也是大海盗,而且还代表了资产阶级萌芽(说明朝资产阶级萌芽如果发展下去可以复兴中国的人可以休矣,因为东林党和复社的绝大多数人最后都投靠了满清,而且还是主动投靠)。再向前推,正德皇帝也是要收商税,结果就让这些人派杀手给杀了,还说什么皇帝自己淹死的,可笑,这么多疑点鬼都不信。
总结一下
东林党并不是特指某些人,而是一个大的利益团体,他们在明英宗后期就已经逐渐成了气候,到了万历年间,干脆就结社为东林党,不过是给自己穿了个马甲,殊不知这个马甲臭气熏天,遗臭万年。他们以为朱由检当了皇帝,他们就迎来了春天,在朱由检的屠刀下,这些只会党争的伪君子们不得不找新的代理人。他们找到李自成,找到满清,做了两手准备,幸好如此,不然就让李自成一锅端了。明明是一群不要脸的汉奸卖国贼,但是别忘了,明史就是这帮汉奸写的。可惜,崇祯帝明白的太晚了,他被这些人当成了向李自成效忠的投名状,跑都跑不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后,他只能选择煤山上的那颗歪脖子树。
崇祯皇帝说文官皆可杀,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6-03-02 汉青的马甲
科普文之明朝权利中心
从内阁谈到明朝的衰落
对于明朝官员来说,有一件大家都盼望的奋斗目标,就是“入阁”,也就是成为内阁大学士。自从明朝内阁制度成熟后,这事就成了莫大的荣耀。
但要做到这一步也未必易事,明朝内阁大学士的选任,从永乐年间到中后期,也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甚至不夸张说,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
最早的内阁,其人员都来自皇帝直接任命,从永乐年间到宣德年间都是如此,但那时候的内阁,只是皇帝办公的秘书处,话语权极小,独立性也极差,但从宣德年间开始,内阁威权直线上升,当年那些给皇帝打杂的小秘书,早已摇身一变成百官首领,身份地位变了,内阁的话语权也要变,更新换代,也得由自己说了算了。
于是从明朝正统年间起,开始实行用内阁阁臣推荐大学士人选的方式,这个改变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明朝内阁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内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秘书机构,相反成了权位至关重要的行政核心部门。
第一个经过阁臣推荐方式进入内阁的大臣,就是明朝正统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曹鼎,而促成这个转变的人,并非是位高权重的阁臣,相反是文官清流的对头——宦官阶层。彼时位高权重的大公公王振,为了能在内阁里安插亲信,便假借内阁推荐的名义,把曹鼎等人安插进来。标志内阁权力提升的重要一步,竟然由内阁的死对头来完成。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幽默。
老阁臣推荐新阁臣的选拔方式,从正统年间以来,一直沿用到明末。这种方式不仅是内阁自身的新陈代谢往事,也是明朝官场重臣们扶持亲信,拉帮结派的方式。能进内阁的重臣,基本属于文官里的大佬级别,哪位大佬推荐的人能如愿入阁,那么他在内阁中的声威,自然更加如虎添翼。
所以内阁推举大学士人选,这个简单的流程,也就经常成为阁老之间权力博弈的战场,但是对于那些大权独揽,在内阁呼风唤雨的权臣们来说,这战场就没啥挑战力了,他们想推荐谁就推荐谁,比如万历年间权倾一时的名臣张居正,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如吕调阳,申时行等后来的名臣,都在他的推荐下轻轻松松入了阁。
也正是因为许多人的入阁,因此变得轻轻松松,所以引来的非议也同样多。随着内阁威权的加重,在朝廷各部门中,它更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但许多人做梦都想进,许多双眼睛更死死的盯着,被阁臣推荐入阁的大学士,哪个都带一堆流言蜚语,官场升多大的官,背后就被人嚼多少舌根子。
日久天长,这种阁臣推荐入阁的方式,也被人嚼够了舌根子。甚至被当做权臣结党营私的标志,也自然会引起皇帝的猜忌。于是为求公平公正,在阁臣推荐模式诞生后几十年,一种新的选拔模式也应运而生——廷推。
所谓廷推,就是内阁的新阁臣,要由六部中负责官员任命升迁推荐的吏部牵头,会同六部九卿以及各科道共同推举。也就是说,要通过廷推成为大学士,巴结领导是不够的,还要搞好群众关系,至少要有个好人缘。
工作成绩不但要好,还要名声在外,各单位都要混个脸熟。这套推荐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先经集体推荐,再经组织鉴定,最后通过讨论,确定出新大学士的人选来,能从这套推荐方式里杀出来的,基本都是各方面过硬的牛人。
除了有能耐外,运气也很重要。因为按照《明实录》的说法,每次的廷推,都会引来当场争吵声一片,碰上脾气不好的,卷袖子动手的都有。但是仅仅能从这套推荐过程里突围出来,却未必一定能入了阁,因为廷推的最后一关,就是皇帝批准,通常都是以集体推荐的方式,确定五个候选人呈报皇帝,再由皇帝从这五个人中择优选取两个,倘若能幸运选中,入阁梦想才算实现。
一般说来,能从这套廷推过程里突围出来的,通常都是明朝历史上才能卓越的名臣。明朝有文字记录的第一次廷推,发生在弘治八年(1495),那年经过一套严格的组织考察与推荐讨论,确定了五个内阁大学士候选人,弘治皇帝从中选择了两个,这两位,便是弘治皇帝三位时内阁三位重臣中的两个牛人:李东阳和谢迁。
而随着廷推制度日益固定,先前皇帝任免阁臣的模式,也有了一个专用名字:特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特简和廷推并行使用,成为明朝内阁大学士选拔的基本模式,而原本由内阁大学士举荐人选的作法,在张居正去世后就基本废止。
诸上几种方式的实行,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但根子上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大明朝选拔靠谱的能臣。可随着明朝的国事日坏,这两样看着靠谱的制度,也越发变得不靠谱,无论是皇帝自己选,还是群众讨论选,选出来的却一个不如一个。
尤其是到了明朝崇祯年间,末代皇帝崇祯处于无人可用的窘境。当时崇祯灭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可灭完了才发现,重新得到重用的文官集团,内部却掐的厉害。具体表现在不管谁当大学士,都是骂声一片,谁干活,总有另一帮人来拆台,搞来搞去,大臣搞掉了一大把,工作一件没干成。
万般无奈的崇祯帝,不得已竟然干出雷人之举——开发出了新选拔模式,美其名曰是枚卜,说白了就是抓阄。皇帝也不指定,大臣们也别吵,谁当大学士,全靠抓阄抓出来。也就是说谁升官,全看老天爷的意思了。
没想到老天爷也不给面子,崇祯当政十七年,内阁大学士换了五十个,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个。位高权重的官员,转眼间就老母鸡变鸭,如此局面,就好比是一个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如果过快,那肯定要出问题。
明帝国的健康,就在这样快速的新陈代谢中走向了衰败,直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而以自尽来了解自己执政生涯的崇祯帝,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对这个问题愤懑不解,他的遗言里有两段是说文官的,一句叫“诸臣误我”,一句叫“文官皆可杀。”
这两句遗嘱,其实都是气话——诸臣并不是有意要耽误皇上,杀掉所有的文官,也解决不了问题,关键问题是,这个王朝晚期,官僚体系的新陈代谢出了严重问题,国家更失去了对官僚体制的合理监督控制能力,最终的无序和堕落,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转载于360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