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敢以少胜多挑衅袁绍?因为曹操有他们!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起官渡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汉末年间的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业的基础;而且它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曹操以少胜多,就此掀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既然谈到这场战役,就难免要对曹操和袁绍两人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交战之前,两人的实力是不对等的。从地盘上来看,袁绍占据着青、冀、并、幽四个大州;而曹操此时有兖、豫、徐三州。冀州是“天下重资”,乃是河北最为富饶的一州;反观兖州、豫州饱经战乱,经济和生产都受到了极大破坏。正因如此,曹操的钱粮是比不过袁绍的。没钱,也就意味着曹操养不起太多的军队。尽管史书对曹操投入的兵力没有详细,但大概可以推测出曹操的兵力在四万到六万之间,这是远比不上袁绍的十万精锐的。
曹操集团没钱没人,连地盘都很贫瘠,所以当他提出了要和袁绍大战的意图时,不少文臣武将都表示了反对。曹操也是既具有冒险精神的,面对袁绍的强大,他反而跃跃欲试。在这个时候,其实有两个人猜透了曹操的心思,他们便是荀彧和郭嘉。此二人里,荀彧帮助曹操坚定了他自己的本心,而郭嘉的一番慷慨陈词,则极大鼓舞了整个曹氏集团。
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尽管曹操控制住了汉献帝,在名义上位于不败之地,但袁绍强大的实力,却让天下人为之慑服。但反观曹操集团,兖州和豫州都是四战之地,东边有个吕布,南边还有个张绣;令曹操忧愁的是,张绣还数次打败了他。袁绍得知消息后,还特意写了一封书信嘲讽他:“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
看过书信后,一向淡定的曹操发了怒火,他的好胜之心让他决定要与袁绍较量一番。但群臣不知道曹操的心思,以为他是败给张绣后恼羞成怒了。面对钟繇等人的疑惑,荀彧解释道:“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随后,荀彧便来给曹操解惑,顺便帮他坚定自己的信心。
见到荀彧笑眯眯的来了,曹操便知道自己瞒不住这位王佐之才了,他将袁绍的书信给荀彧看,并苦涩的问道:“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听了这话,荀彧立刻将自己心中准备好的答案说了出来,主要内容有四点。其一,袁绍“外宽内忌”,而曹操“明达不拘”, 此为“度胜”。其二,袁绍“迟重少决”,而曹操“应变无方”,此为“谋胜”。其三,袁绍“法令不立”,而曹操“赏罚必行”,此为“武胜”。其四,袁绍“从容饰智,以收名誉”,而曹操“至仁待人,行己谨俭”,此为“德胜”。
荀彧分析完曹操必胜的四点原因后,便鼓励他道:“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听罢,曹操果然一解愁容。这还不够,荀彧更是一针见血
在经过一番准备后,曹操终于向群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从双方形势上来看,不少大臣是反对与袁绍正面交锋的。就在此时,郭嘉站了出来,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在这番演讲中,郭嘉提出了著名的“武胜十策”。而从核心内容上看,郭嘉的意思和荀彧差不多,都是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曹操胜于袁绍的各大优点。
郭嘉这一番慷慨陈词,不仅极大鼓舞了曹操集团的士气,让众位大臣同心协力,也让曹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战略部署。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见时机成熟,也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適足以为吾奉也。”
经过这一番战前动员,曹操集团终于鼓足了信念和力气,要与看似强壮的袁绍集团进行一场较量。在处于劣势之时,曹操甚至打算率先出手。来针对袁绍集团战略重地——邺城。出人意料的是,曹操这个意图竟然被大耳贼刘备提前卖给袁绍。由此,曹操怒而进攻冲重新占据徐州的刘备,从而拉开了与袁绍正式对决的序幕。
在三国时期,恐怕叫的出名字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没有上千也有数百,但是其中真正决定了后期三国鼎立的形势的战役,恐怕是屈指可数的。而其中对曹魏来说,最为关键的除了在后期对抗蜀吴两者联合的赤壁之战和关羽征伐荆州之战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奠定了他统一华北拥有了叫板蜀吴能力的官渡之战了。
然而在战争的初期,或者直到后期,曹操都是被袁绍压着打的。能赢得这场战,恐怕只靠曹操本人的才能是无法力挽狂澜的,不然在后期袁绍的帐篷中又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秘密的书信呢?可以说,这场战正是因为各种突发的和必然的事件才决定了袁绍的失败。不然,鹿死谁手还未必可知。如果没有这些事,那么今天的历史是否还是曹操大胜呢?这一点就不得而知了。
一:他人坐山观虎斗,曹操表面危急,其实对手只有袁绍从地理上看,袁绍当时已经完全击败了公孙瓒基本统一了整个华北地区,别的不多说,人数,粮食还有战备物资肯定是能够妥妥碾压当时正在处于四战之地的曹操的。袁绍需要面对的对手只有一个曹操,而且自己又有着四世三公的这种名号,手下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虽然内部矛盾很激烈,不过暂时还是对外的。
而曹操就不一样了,他的地方处在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还有南边的刘表张绣和孙策。哪怕是刘备这个时候也是蠢蠢欲动,自己的地方又小人又少。可以说,在当时来看,无论是兵力还是开打所需要的物质都远远不足袁绍。但是即使如此,不少明眼人还是发觉这场战争的走向有利于曹操,因为别看想打的人多,但是没有人动手啊。刘表为人坐享其成,孙策在东南忙着稳固势力,张绣战况胶着,而刘备自身人也少。可以说曹操要面对的除了袁绍别无他人。
二:孙策意外身死,曹操免于双面夹击如果说无人群起而攻之曹操是因为他人的性格问题,那么这一次,就是上天给了曹操一个机会。在曹袁在官渡僵持的时候,孙策在东南早就收拾好了内部问题。小霸王可不像刘表那样傻,趁着这个大本营空虚的时候不进攻。然而就在孙策准备发兵进攻曹操大本营的时候,却被自己清除的势力派来的刺客暗杀了。
这对曹操来说可以说得上是大喜了,自己竞争的最有力对手少了一个,虽然没有办法改变曹操在官渡挨打的困境,但是至少他不用担心自己怎么应付两边的军队,彻底断了曹操的后顾之忧。而继位的孙权也没有办法马上统一江东,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袁绍了
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在当时号称第一大军阀。但四州的地盘水分很大,为什么呢?
其中幽州有乌桓,且幽州本身人口稀少、粮产贫瘠,不能算后方优势。
冀州、并州有黑山军及其残余势力,黑山军首领张燕,曾帮助公孙瓒攻击袁绍。黑山军实力还算强大,手下有骑兵。袁绍灭公孙后,剿灭了境内部分黑山军,但袁氏灭亡后,张燕率领数万人归降曹操,可见,黑山军在被袁绍击败后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青州,孔融时期的黄巾残党数量众多(详见太史慈传),期间战争破坏应是最严重的。袁家定青州后,派儿子防守。而且青州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对获得徐州的曹操来说没有战略优势。
而且黄金之乱起于河北,黄巾之乱后,河北的人口、粮产应该总体下降,难比刘秀时期的河北。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官渡前的内部情况并不很乐观。
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就被打败了,没过多久袁绍就死了。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就开始争起来了,曹操如果这时候去攻打,必然齐心协力对抗曹操,对曹操不利。
如果这时候坐山观虎斗,等着他们两败俱伤再一举拿下是最好不过的,
这个是曹操手下的鬼才郭嘉所建议。
曹操拿下袁绍的地盘以后,成为最强大的割据政权,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后袁绍元气大伤,曹操并不急着攻打,因为这时的袁绍虽兵败但其根基还在,如果要一举拿下自己的损失也会很大。而兵败后的袁绍身心具碎,奄奄一息,曹操选择让其儿子们争斗世子大位自己坐山观虎斗,然后相机行事坐收渔利。不管是用人,用兵和谋略曹操都完胜袁绍且曹操当时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手上拿着天子,其他各地的诸侯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曹操得天时、地利、人和,安能不胜?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地图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四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荀彧。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操军心动摇。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把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4.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昌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编辑本段]评论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2]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9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