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中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去世,继任者都会为他加庙号。其中有一个庙号 “中宗”,一般象征中兴之主,而唐中宗却禁止别人说他“中兴”,他在忌讳什么呢?
一、中兴之主李显登场
周皇武则天神龙元年(705 年)正月,丞相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5位大臣趁武则天病重之际,发动了政变,杀死了她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传位于太子李显。二月,复国号为唐。
范冰冰饰演的武则天
但神龙政变之后,武氏在朝中的势力依然很大,武三思等武则天的侄儿都还有王爵。所以说,神龙政变的功臣们对这伙人都放心不下。五月十五日,神龙政变功臣侍中敬晖率领群臣上书,请求削减掉武三思的王爵。
神龙功臣和武氏的矛盾已经提上了台面,中宗不得不面对,这时荒谬的是,被弹劾的一方——外戚武三思给中宗出了主意,那就是封5名功臣为郡王,但这其实是明升暗降,因为5个人的实际执掌被剥夺了。不久后,五人便淡出权力中心。之后,中宗只是象征性地将武三思兄弟降为郡王,平息事态。
影视剧中的武三思
尽管不重用那些政变功臣,但李显接受了他们的说法,那就是他是一名中兴之主。在宗庙祭祀中,所奏的乐曲填词都是歌颂中兴,建大唐中兴寺,中宗还请佛教华严宗高僧义净作《大堂中兴三藏圣教序》,声势可谓浩大。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并遗言去她的帝号,李显顺水推舟,以“大圣皇后”的名义将武则天运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当初武则天建周,为表示新的王朝气象,迁都于洛阳。神龙二年,中宗由洛阳迁回故都长安,更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宗被称为中兴之君,其法理基础是承认武周是大唐的中断,而中宗此举,有着光复祖宗功业之功。
二、禁言中兴
但仅仅过了2年,中宗就下诏,禁止臣民说一切有关“中兴”的词眼。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中宗“中兴”的举动,对一伙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那就是武氏外戚,如果中宗彻底否定武则天,那么他们在政治上就会慢慢失势。于是,他们利用中宗与武后的母子情,来说服中宗。武氏外戚的亲信张景源便上书劝说中宗。
张景源的奏章写到了中宗的心坎里。第一,张景源从亲情入手,夸中宗 “深仁至孝”,从孝道的角度来解释中宗和武则天的关系。第二,他高度赞扬武周对李唐王朝的传承意义,以及武则天和中宗母子传承的功绩,强调中宗是“子承母业”。第三,他说“中兴”都是王朝权势落于外人之手,导致国势衰微,但武则天向前继高宗之统,向后传位于中宗,不能算是中兴。
唐中宗剧照
如果中宗强调“中兴”,那他第一将被扣上不孝的帽子。第二,中宗皇位得自武后,如果否定武周,中宗就是否定自己继位的正当性。中国古代十分强调正统,得国不正,那中宗在法理上就难称正统。
张景源的说法很有诡辩性,中宗优柔寡断,继位2年来的舒适生活,已经让他彻底忘记自己被母亲废掉后被监视的苦难生活。他对张景源的观点十分赞同,下诏禁言“中兴”。全国范围内,“中兴”字眼全改为“龙兴”。
中宗李显
三、武氏外戚死而不僵
从神龙政变到禁言中兴,武氏外戚就像影子一样阴魂不散。那么武氏外戚为何能左右朝政呢?
武则天在位期间,面对继承人的抉择问题,一度非常矛盾。一边是他的儿子,但她是李唐皇帝的媳妇,儿子是李唐遗脉,姓李不姓武。另一边是武氏的侄子,但侄子毕竟是侄子。她一直向臣下征求意见,还是狄仁杰厉害,一句话都点醒了武则天。他说: “陛下要是立儿子,那您驾崩以后,能够配享太庙;要是立侄子,我没听说过侄子当了皇帝,把姑妈配享太庙的。”古代社会对死后入不入宗庙看得很重。最终,武则天还是立李显为太子。
影视剧中的狄仁杰(左一)
但武则天想让武氏也享受她的权力蛋糕。她有意识地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她让侄儿武攸暨娶女儿太平公主,侄孙武承训娶李显之女安乐公主,侄孙武延基娶李显之女永泰公主、侄孙武延晖娶李显女新都公主。并让儿子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侄儿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暨在宫中盟誓,永远一心。
《美人制造》武攸暨
在神龙政变中,太子李显、太平公主和武三思等人才是五王的幕后支持者。李氏、武氏都面对这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张易之,这二人出身世族,又得武皇恩宠,权势熏天,在他们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与妹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私下讨论张氏兄弟得宠的问题,结果被二张构陷,武则天下令将自己的孙子、孙女、侄孙全部杖杀。从这你就能知道张氏兄弟的势力了。武皇病重之际,二张很有可能乘机篡权,因此,李、武两氏支持朝臣发动军事政变,先下手为强,将权力仅仅纂在自己手中。
(太平公主秘史 剧照)
所以,政变胜利后,中宗并不想对武氏下手。而且政变虽然成功,但武则天依然有“大圣皇帝”的称号,她立的武氏宗庙也没有被废除,只是迁到了西京长安,武氏一族仍然享受着皇家待遇。当年五月。中宗甚至下诏说: “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能犯。”武氏先祖和李唐先祖仍然放在同等位置上。政变后,五臣劝中宗削弱武氏外戚,不是自找没趣吗?
文史君说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中兴之主。汉光武帝、宋高宗、晋元帝等扶大厦于将倾,都是公认的中兴之主。唐中宗虽然庙号“中宗”,但他是不是中兴之主,还是有争议的。中宗继位于母亲武则天,但在武氏外戚的干涉下,很快就禁言“中兴”。直到李隆基辅助父亲睿宗在韦后之乱中顺手清除武氏外戚后,才以官方的名义,为这位纠结的皇帝定庙号为“中宗”。
参考文献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孙正军:《二王三恪所见周唐革命》,《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4期。
张达志:《理异于兹:唐中宗禁言中兴的历史语境》,《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2期。
其实有两次没有杀武惠妃,第一次在“唐隆政变”,李隆基并没有对武家赶尽杀绝;第二次在武惠妃陷害杀死太子李瑛事件中,实际上和玄宗演了一出双簧,实则玄宗对太子不信任导致太子之死。
唐玄宗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推翻了韦后的统治,并和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巩固自己的势力。整个政变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暴动,武则天还要回了自己的皇后之位,相当于和平禅让,因此并没有诛杀武家其他人。包括之后的武三思,也是因为参与叛乱,才遭到诛杀。
-影视剧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太平公主居功至伟,太平公主强大的势力遭到玄宗的忌惮,虽然几次要除掉她,但是因为父亲李旦的阻挠,一直没有成功。公元713年,太平公主涉嫌谋反,被李隆基发兵击败,赐死于家中。而此时武家的势力才真正得以铲除,其中就包括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女,因为得到武则天的喜欢,常年生活在宫中。玄宗继位以后,武惠妃便受到宠幸,并且她也没有参与政变,玄宗更不会罪责于她。武惠妃善于讨好唐玄宗,让唐玄宗抛弃两代人的恩怨,宠幸于她。
-影视剧武惠妃
武惠妃先为唐玄宗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这三个孩子都死在襁褓之中,到了第四个孩子,玄宗担心再遭变故,于是把这个孩子放到宫外进行哺育,而且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寿王,意思是让这个孩子健康长寿。
武惠妃的得宠,让王皇后感觉到无尽的压力,于是常在玄宗面前抱怨,发牢骚,不厌其烦的玄宗便废掉了王皇后。王皇后被废之后,玄宗本打算立武惠妃为皇后,但是遭到群臣的反对,武惠妃看到封后无望,于是便打起了太子的主意。
随着武惠妃受宠,其余妃子都逐渐失宠,这其中就包括太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鄂王李瑶的母亲皇甫德仪,李琚的母亲刘才人。于是太子李瑛这三兄弟就抱团取暖。三位皇子聚在一起的行为,让玄宗十分忌惮,唐朝的太子从来都不是好当地,前有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每位皇帝都时常警惕着身边的太子,担心他们有一天逼迫自己退位。
于是武惠妃诱惑三兄弟进入皇宫捉拿贼人,当李瑛、李瑶、李琚三人进入皇宫之后,武惠妃却声称太子谋反,玄宗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将三位皇子赐死。表面上看,这是武惠妃的阴谋诡计,但是实则是玄宗的猜忌之心过重。最后太子李亨还是在马嵬坡之变中,逼迫玄宗退位。
影视剧武惠妃
这也是为什么,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太子李瑛被陷害,而玄宗不惩罚武惠妃的原因。玄宗在武惠妃死后,封她为皇后,并且厚葬于敬陵,谥曰贞顺,意指专一婉顺。所以只要玄宗在,是不可能杀了武惠妃的。
因为这些功臣和唐中宗李显在权力上产生了冲突,并且即使这些功臣不发动政变,唐中宗也能够得到皇位,这些功臣可能只是提前了唐中宗登基的时间,对于唐中宗来说权力才是最重要的,帝王无情,即使这些人和他有再大的恩情,在权力面前也不值一提。
武则天执政末期,唐中宗李显再次成为继承人,不过武则天此时宠信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这两位为了保证自己在武则天死后还能享有权利,开始和朝臣勾结,于是唐中宗李显继承皇位的过程出现了一点变数,后来在向张舰只联合一干大臣以及中宗李显,大将军李多祚,太平公主等人发动了政变,带兵冲入皇宫之中,杀死了张昌宗和张易之,逼迫武则天提前让位给唐中宗李显。对于中宗李显来说,这场政变只是提前让他继承皇位。
这场神龙政变,只是抹除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让李显继承皇位的过程更快更顺畅,李显肯定不会考虑张昌宗和张易之能否完成计划,他只会觉得这场政变不是很有必要,本来他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但是却成了强迫母亲退位。而且这场政变并不是由中宗李显发起,是由宰相张柬之发起,中宗李显刚得知这个消息时还不太想参加,后来大概是骑虎难下,才被迫加入。
在这场政变结束之后,参加政变的四位宰相全部都被封为郡王,如果只看勋位,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事实上他们被剥夺了宰相的权利,虽然有了更高的爵位,可是没有权利,那也没有了作用。于是没过多久他们就被清洗,被这场政变的同盟流放。相权、皇权一直都有冲突,唐中宗虽然从武则天手中夺回了皇位,可是在此之前他在朝堂之上没有任何根基,如果不打击这些宰相,很有可能会被宰相架空,这是中宗李显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就转身对付自己过去的同盟。
小时候,李显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孩。在唐高宗李治众多的皇子中,李显没有任何突出的优点,除了长得比较胖以外甚至连引人注意的特点都没有。在前面,李显有6个优秀的哥哥,他一生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当个太平盛世的王爷了。
李显的性格懦弱怕事。这要归咎于他的母亲武则天太强势了。母亲的光芒不仅遮盖了父皇李治,还照耀着整个朝廷,李显这样的小孩子完全被母亲的强光吞噬了。李显的哥哥、太子李忠不是武则天所生,被武则天废掉了,后来被杀死在了废居地。继任的太子是李显同父同母的长兄李弘。李显觉得李弘应该是母后中意的太子,应该是将来帝国的皇帝了,不想李弘很快也被母亲废掉了,也死在了废居地。李显开始意识到政治和死亡离自己原来是这么的近。第三任太子是李显同父同母的二哥李贤。李显看好二哥,不想李贤最后还是被母后废掉,同样死在了废居地。这下子,李显目瞪口呆,远远看着母亲,不知道她要干什么了。
后来,李显才知道,三个哥哥都是母亲授意害死的。冷汗瞬间顺着他的脊梁流了下来,死亡的呼唤原来一直飘荡在他们这些生活优裕的皇子头上,而那幕后黑手竟然是敬爱的母亲。多么残酷的现实啊!要知道李弘、李贤两个哥哥可是母亲的亲生骨肉啊。李显冥思苦想,始终没有想明白母亲为什么要那么做?骨肉相连,怎么能自相杀戮呢?不能!
李显开始害怕母亲武则天,害怕的结果是让他不知道怎么和母亲相处了,使得他在皇宫中言行拘谨、行事中庸、结结巴巴、唯唯诺诺。低头顺眉久了以后,李显都忘了自己原本的形象了,似乎听话点头小心谨慎的形象就是自己真实的形象了。
即便如此,噩运还是降临到了李显的头上。李显的妻子赵氏,出身名门,是唐高祖常乐公主的女儿,按辈分和李显的父亲李治是表兄妹,比李显高出一辈好在唐朝人的婚姻观念没有宋朝以后那样刻板僵化,当时受封英王的李显和赵氏幸福地结婚了,准备一起走完安逸的人生。不想,结婚没多久,李显的岳母常乐公主得罪了武则天。其实也算不上得罪,就是因为亲上加亲,唐高宗李治对待常乐公主非常客气、赏赐优厚?武则天就妒忌了,对姑姑兼亲家的常乐公主一点儿面子都不给,栽赃罪名将常乐公主及驸马赵瑰贬谪出京。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强迫废除了英王王妃赵氏一显然这不是李显的本意,把赵氏关押起来。赵氏后来死了,是被活活饿死的。
赵氏死了之后,李显除了呆若木鸡,就是在内心再次强化了对武则天的恐惧,更加低头走路轻声说话了。弘道元年,李治死了,战战兢兢当着太子的李显平静地即位了。历史上称李显为唐中宗。没有波折,皇位来得这么容易,让李显产生了一种错觉:我大权在握了!母后武则天依然是强权人物,可她可能是为了替久病的父亲省去麻烦、不得不主持政务的。现在儿子当了皇帝,母后就可以放心地去当太后安享后半生去了。韦氏,现在是韦皇后了,想法和丈夫李显相同。母后武则天的时代已近过去了,现在是李显和韦氏的时代。
事实很快就证明李显、韦氏夫妇想错了。李显突然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开始大手大脚起来。他将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从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还想破格提拔为侍中(类似于宰相)。受唐高宗李治遗命辅政的裴炎坚决反对这项任命。在争辩中,大怒的李显喊道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个侍中吗?在天下都是我的的思想主导下,李显甚至想封乳母的儿子为五品高官。两个月后,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勒兵入宫,将李显拽下了皇位,废为庐陵王。李显和韦氏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他们终于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幼稚,他们哪里是武则天的对手。武则天的时代刚刚来临,而不是结束!
唯一一次自己独立做主的决策,就让李显失去了皇位。教训太深刻了,李显恨自己得意忘形,没有保持住登基之t唯唯诺诺小心谨慎的处世风格。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房州长达14年之久,生活贫苦艰难,但韦氏却对丈夫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李显身边,鼓励李显。圣历元年初春,朝廷使节的马蹄声踏破了房州的宁静,李显被恐惧带来的精神恍惚笼罩,却迎来了惊天的好消息:召李显夫妇回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