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吕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基本都是小到男性当家,大到男性当国。可也不乏例外,如吕后、慈禧、武则天,前面2个虽然没有称帝,可就是实际上的皇帝,权力之大,让人望尘莫及。历史上也有很多太后临朝听政的,也有不小的权力,但相对分散,远不及这三位。
这三位女主是有共性的,善于驭人,心机深厚,天资聪慧,富有谋略,以及对权力的极度渴望。
据说,吕雉和刘邦之间有一段奇妙的姻缘。那时刘邦还是泗水亭长,一日萧何对刘邦说,县里来了一位吕公来投奔县令,县令命令县吏都要迎接,结果刘邦真去了。吕公是会相面之人,一看刘邦与众不同,眉宇间透露着富贵和帝王之气,便对他礼爱有加,并不惜将自己的千金嫁与他,成为美谈。
刘邦斩蛇起义后,吕雉带着孩子一直跟随着刘邦,患难见真情,等刘邦称帝后,便立吕雉为皇后,即有名的吕后。成为皇后本该母仪天下才对,可她没有,原因是刘邦另有新欢了,对吕后造成了足够的威胁。原来当年刘邦在徐州被项羽打败后流落到民间要饭,看重了一位民女戚氏。这戚氏不光长得好看,颇有姿色,还能文能舞,又能善解人意,这一下就对了刘邦的心意了。刘邦称帝后,便封戚氏为夫人,不久生下一男孩名刘如意。
可是好景不长,因戚氏为长久考虑想让刘邦你如意为太子,这下直接触到了吕后的敏感神经,因为他的儿子刘盈已经是太子,只是有些懦弱。戚氏便利用刘邦对她的宠幸软磨硬泡,使刘邦开始动摇。奈何刘盈为长子,大臣不同意废长立幼,加上谋臣张良为太子少傅,自然要帮刘盈。便和吕后合计请来了声名在外的南山四皓,刘邦见了这4位老人后知道是来投靠太子的,便知道太子已经有根基不可轻易废除了。
刘邦死后,刘盈顺利称帝,是为汉惠帝。这时一直收敛的吕后残忍本性便暴露出来,她先是毒死了刘如意,然后百般折磨戚氏,最后不堪凌辱的戚氏竟惨死在厕所里。惠帝见后痛心不已,认为这不是人能干得出的事情,生性秉厚的惠帝自此便产生厌世情绪,并郁郁而终。
扫除宫廷障碍后,吕后便把目标放在功臣身上了。刘邦疑心位高权重的韩信有不轨之心,但并没有要杀他之意。吕后知悉刘邦的心意后,顺势推舟,与萧何谋划将韩信骗至宫中,拿出韩信谋反的“证据”,不容韩信反驳,西汉第一悍将便这样倒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此后,吕后又设计杀了梁王彭越,进一步巩固了权力。在惠帝死后,吕后又立年幼的非亲生的刘恭为帝,她便临朝听政,刘恭做起了傀儡。此后数年间,开国勋贵老的老,死的死,已经很难形成一股势力和吕后抗衡,吕后便变本加厉,大封自己的宗族,建立自己的吕氏天下,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女皇。
可惜又是好景不长,数年后,吕后病重,她自知自己以前杀戮太重,积怨颇深,自己死后,宗族必然会被忠于刘氏政权的旧将说诛灭。她还幻想宗族能够设法延续辉煌,但这时已经没人买账。吕后死后,他的家族即被迅速诛灭。
吕后是封建社会早期一位“耀眼”的女政治明星,在寥寥可数的女皇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只是她的权力和地位是用你死我活,踏着别人鲜血换来的,她的上路法则和武则天颇为相似。
说起明代的开国功臣,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悍将,或者是诸如李善长、刘伯温、汪广洋等谋士。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要么是因为功勋卓著,要么是性格鲜明、趣闻轶事众多,被后人广为传唱。其实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也有一些劳苦功高而深受朱元璋喜欢,却名声不显的人,比如今天要说的江阴候吴良。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开创之初,朱元璋依据功劳,赏赐功臣,其中以国公为最,共有6人,次则为候爵,共有28人,吴良就是其中的一位。单从这个数据来看,吴良不过是明初开国功臣34人中普通的一位。但有一项封赏,却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吴良的信任和宠爱,那就是在吴良死之后追赠上柱国这项勋位。中国人讲究死后盖棺定论,臣子死后,皇帝往往会依照其在生前的品行和贡献,钦定谥号,并加封荣誉官职、勋位等,其中上柱国是极其尊荣的一个勋位。
上柱国,勋之极也。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之中,有明确记载的,生前获封上柱国者,只有两人,一则为嘉靖朝首辅夏言,一为天启朝首辅叶向高。嘉靖朝另一位首辅,把持朝政20余年的严嵩也曾拟被嘉靖授以上柱国,但严嵩以?尊无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称?的理由拒辞,后来的徐阶、张居正也拒辞?上柱国?。在死后能够获赠?上柱国?的,也廖廖无几,仅有四个人,一个是明朝初年的名将常遇春,一个是永乐年间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一个是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最后一个就是今天说的吴良。在获得?上柱国?称号的6人之中,除了常遇春以外,其他人都是首辅,文臣之首。
论功勋的话,吴良也比不上开国功臣中的徐达、李文忠、冯胜等人,为何朱元璋偏偏给吴良授予上柱国呢?首先,吴良跟随朱元璋的时间非常早,1352年,即元至正二十年,吴良和他的弟弟吴祯一起前来投靠,并担任先锋,是朱元璋早期极为倚重的将领,参与了夺取滁州、集庆、江阴等奠定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鼎足而立的战役。在攻下江阴以后,朱元璋任命吴良为指挥使,长期据守。江阴是朱元璋东南部的屏障之地,一旦失去江阴,即可趁虚而入,打乱朱元璋先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统一天下的大计。张士诚也一直对江阴城虎视耽耽,多次进攻却被吴良击退。
虽然吴良不像徐达、常遇春等人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战功,但只坚守江阴一事,就令朱元璋对吴良赞叹有加。在《明史》吴良传中,朱元璋命吴良镇守江阴时,还特意下谕给他,申明利害,授予守卫江阴的秘诀,?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从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七年,整整十年,吴良牢牢镇守住了江阴,令朱元璋无后顾之忧。
朱元璋时常将吴良召至帐下,多加慰劳:?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吴良的功绩朱元璋看得明明白白以后,后代修史的史官也了然于胸。清初名臣张廷玉奉命修撰明史,在写《吴良传》时,也感叹道:?吴良守江阴,耿炳文守长兴,而吴人不得肆其志,缔造之基,其力为多?,认为吴良镇守江阴对抵御张士诚,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出力甚多。
除了早年的从龙之功和明朝建立后吴良奉命征讨西南地区?蛮族?的功劳以外,朱元璋对吴良之所以赞誉有加,还有一个则是出于对吴良品格的尊敬。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中,其他将领的品格大多都有些缺陷,有人滥杀,有人好财,有人贪色,唯独吴良名虽?无良?,却有谦谦君子之风。吴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
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新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不仅不贪财好色,还能够主动学习儒家经典,兴办教育,屯田减税,发展民力。虽起身于武将,却有儒将之风,更有长远的治理天下的眼光和策略,这让有天下之志的朱元璋对吴良更刮目相看。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吴良死得早。
吴良死于洪武十五年,彼时距离朱元璋为后代子孙铲除障碍,大肆屠杀功臣还有七八年时间。朱元璋虽残暴,但在明朝立国之初对功臣,特别是武将,还是较为宽容友爱的,一则是北元未平,对他们尚有倚仗的地方,二则是朱元璋惦念一起征战天下时结下的那份情谊。后来随着朱元璋的年老,太子朱标性格软弱,朱元璋担心在其死后朱氏子孙是否能在权贵功勋的威胁下坐稳江山,而有屠杀功臣之举,如李善长案。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其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当时只有十六岁,且久中宫围之中,性格较其父更为?仁柔?,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不得不将屠刀挥向那些残余的功臣们,蓝玉、冯胜、傅友德...经过一番屠杀以后,功臣中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两人硕果仅存。郭英之所以不死,是因为郭英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早年一直担任朱元璋的亲兵,他的妹妹又嫁给了朱元璋,后来被封为宁妃,亲信加上外戚的双重身份,令朱元璋实在不忍下手。
而耿柄文逃过一劫的原因则较为简单,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偏向于防守,曾为朱元璋镇守长兴十年。留下耿柄文,相当于是给朱家的铁桶江山再留了一个后手,一旦有外敌入侵,耿柄文可守。综合耿炳文和郭英的逃生秘诀,再来比较下吴良的境遇,如果吴良活至洪武二十五年以后,大概率是逃不过朱元璋那一刀的。
首先,在吴良的整个功勋之中,最显著的虽然是镇守江阴十年之功,但不表示吴良只擅长防守。《明史》有载,吴良与其弟吴祯?以勇略闻名?,投奔朱元璋以后又多次担任先锋之职,其锋锐可能比不上常遇春、李文忠等人,但也不是寻常之辈。
其次,吴良与朱元璋的关系并不如郭英和朱元璋那般亲密。吴良投靠朱元璋后,虽然累有战功,却也只是外臣,不像郭英那般是从亲兵侍从做起。吴良在外镇守多年,虽无谋逆之心,但将在外,君主总是担心命有所不受,猜忌总是有的。从亲属关系来说,吴良仅仅只是将女儿吴氏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齐王朱博,关系上隔了一层。
因此,吴良死后之所以有?追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江国公赐葬钟山之阴?的殊荣,和其他功臣相比,也是占了?死得早?的便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晋襄公执政七年就去世,到底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