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万军中夺敌大旗,凿骨疗毒更甚关羽此人是猛将却并非好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20:50:29

万军中夺敌大旗,凿骨疗毒更甚关羽此人是猛将却并非好人

万军中夺敌大旗,凿骨疗毒更甚关羽?此人是猛将却并非好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谈论起三国,人们不免就会提及关羽关二爷。关羽关二爷勇猛无敌,忠义无双,死后更是越发受到人们推崇与追捧,而后在民间被人们奉为帝,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极少见的。

纵观三国史,关羽能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能谈笑自若刮骨疗毒,能让曹操都打算迁都,能擒于禁、斩庞德,他确实值得人们尊崇。

关云长刮骨疗毒,并不是演义,而是史实。

然而说到刮骨疗毒,历史上的猛人中,关羽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关羽之后的700多年,五代时期,后唐也出了一位刮骨疗毒的猛人苌从简。

首先要说的是,苌姓虽然看起来很稀奇,百家姓中也没有,但它并不是源于少数民族。苌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敬王时期大夫苌弘后裔,是以先祖名称为氏。

自古屠夫出猛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朱亥、专诸,再到两汉三国的樊哙、何进、张飞,无不如是。

苌从简出生于唐末五代时期,他祖上以杀羊为生。杀猪宰羊,是个力气活儿,更是个技术活儿,正是因此,所以苌从简力气大,而且善于使用长矟,起初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勖混,不过是一个小校,但是打仗勇猛,每次攻城他都是率先报名做梯头。时间久了,李存勖觉得苌从简不错,就提拔他做了自己身边侍卫队的领头儿。

有一回,后唐与梁两军对阵。李存勖在高地上坐着,遥看对面。梁军之中,有一人挥舞着大旗,耀武扬威,仿佛在挑衅。李存勖一看,夸了一句“真是勇士啊”。苌从简听了不舒服,要去捉拿此人,夺来旗帜。李存勖没批准,苌从简就偷偷带了十几个骑兵,直如梁军,夺得大旗,全身而退。李存勖大喜,赏赐众多。

不过,苌从简最猛的事迹,还是凿骨疗毒。

常常带头冲锋的人,难免受点儿伤。苌从简有一回就着了道,被敌人的毒箭射中大腿。当时军中没有好的药,军医只能建议凿骨去毒。然后这一说,旁人都觉得不靠谱,这谁受得了啊?搞得军医也迟迟不敢下手了。但是苌从简不在意,让军医赶紧动手。当军医早骨疗毒的时候,两边的人看了都受不了,但是苌从简谈笑自若,仿佛丝毫不痛。

工迟疑不忍下,从简叱其亟凿。左右视者皆若不胜其毒,而从简言笑自若。——《新五代史》

汉末有关云长刮骨疗毒,五代有苌从简凿骨去毒,端的是猛人啊!

不过苌从简虽然打仗很猛,早骨疗毒更是让人犹如天神,但是此人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暴虐。他是武将之中最为暴虐的人,据说每次打下一座城,他甚至要吃小孩。但是李存勖怜他勇猛,常常赦免他。

这一点,倒是很符合魏征所说的:开国之臣,只考虑能力,不考虑人品;治国之臣却要考虑品德,能力倒是其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性格特点及相关故事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关羽的性格忠义仁勇,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勇冠三军,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温酒斩华雄

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

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三英战吕布

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羽、张飞二人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此后,刘备等三人已然名满天下。吕布虽勇,毕竟以一敌三,最终战败。然吕布之勇名冠三军,无人匹敌,当下第一次遭遇对手,自然令联军士气大振。

千里走单骑

曹操想到以前曾答应过关羽的条件,便赶去为关羽送行。关羽怕曹操有鬼,便在马上用刀尖将曹操赠给他的锦袍挑过来披上。曹操的部将认为关羽太过无礼,几次要杀关羽,但都被曹操制止了。关羽保护二位嫂嫂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说没看见曹操的文书,阻拦关羽过关,便被关羽杀了。

洛阳太守韩福又拦阻关羽,牙将孟坦向关羽挑战,被关羽砍为两段,韩福用暗箭射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口拔掉箭,飞马斩了韩福。

关羽到了汜水关,守将卞喜在镇国寺埋伏刀斧手二百人,约定以摔杯子为暗号,要杀关羽。寺中主持普净和尚是关羽的同乡,将卞喜的阴谋告诉了关羽,关羽大怒便斩了卞喜。

关羽到了荥阳,荥阳太守王植是韩福的亲戚,要杀关羽为韩福报仇,所以暗中准备要放火烧死关羽。王植手下的胡班将王植的阴谋告诉了关羽,关羽急忙上路,王植带兵追来,被关羽杀了。 关羽到了黄河口,守将秦琪不放关羽渡河,又被关羽杀了。

过了黄河,是袁绍的地盘,在那遇上了孙乾。孙乾告诉关羽,刘备已去了汝南,要关羽与二位夫人到汝南相见。

关羽与孙乾重新渡过黄河向汝南出发,曹操部将夏侯惇领兵追到,与关羽展开厮杀。正在此时,张辽赶到传达曹操命令,才让关羽一行人马走了。关羽继续前行,中途收得一员猛将周仓。走到古城时,占了城的张飞认为关羽投降了曹操,不肯相认,举枪便刺关羽。

这时,曹操部将蔡阳杀来,要为外甥秦琪报仇。张飞要关羽在三通鼓后斩了蔡阳,才肯相认。关羽在一通鼓未尽前便斩了蔡阳。 张飞这才明白了关羽的一路辛苦,便放声大哭,跪在关羽面前谢罪。谁知刘备这时又跑到河北袁绍那儿去了。

关羽与孙乾又赶到河北关家庄才见到了刘备,兄弟相见,抱头痛哭。关羽收关平为义子。

刘备怕袁绍追赶,与关羽直奔张飞驻守的古城。路上经过卧牛山时,遇到了赵云,便一同前往古城。 刘备与两个弟弟重新团聚,又新得赵云、关平、周仓三人,于是大家杀牛宰羊庆贺团圆。但刘备考虑古城太小,便率领人马驻扎汝南,招兵买马,另谋大事。

扩展资料:

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释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羽

三国时期哪些事被人们误传?

一、三国志之中,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是法正,不是诸葛亮。

二、三国第一猛将是关羽,被人们称为‘武圣’。对于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YY来的。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里面唯一个万军中取敌将首级。

三、在三国史上,诸葛亮并没有用过空城计。而蜀国恰恰有一员大将用过空城计。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四、传说中,马谡失街亭并不是坐等诸葛亮来处罚,而是打算逃跑,被抓回来处斩。

五、关羽刮骨疗毒,忍着剧痛,镇定自若下棋。当时人们却不知道华佗当时已经发明了麻醉药。不需要你刮骨,就是让你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也毛骨悚然。

六、三国史上射箭最厉害的是吕布不是黄忠,吕布当时人称:飞将。辕门射戟足见他射箭之神。

七、赵云在吴军中7进7出事虚构的,而魏国有一员猛将——曹仁却有过这样类似的一幕,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

八、杨修死得也挺冤的,杨修之死主要不是因为他太了解曹操,是因为他多次帮助曹植顺利通过曹操的考试。自古干涉帝王家事情的有几个不死的?据说,他不想帮曹植,却不得不帮的。为世所逼。

九、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虚构的,徐庶投奔魏国后,一直不被重用。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十、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参与,周瑜并没有出好的计谋,曹操铁索连船是因为军中有瘟疫,士兵水土不服,诈降火烧连环船是黄盖献计,周瑜决策。

三国的人物评价,四篇,简短一些!

  曹操:
  《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顾炎武评价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易中天评价曹操:“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李本涛评:旷世之奇才,有治国用兵之能,而无仁慈爱民之心。军之神而民之魔者。
  关羽: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出生争议】

  在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有一块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帧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间对关羽生辰还流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是关羽生于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不过资料一直受到争议。《三国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记录关羽出生,另外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未有严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编著《中国历代名将传》暂记为(? - 219年),所以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

  【民间艺术】

  清代安顺地戏面具关羽像

  《三国演义》以前,关羽于民间的形象,至宋代即与今日相去不远。洪迈的《容斋随笔》按理是史论,但其中已有“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的传说。而脍炙人口的三英战吕布、千里保皇嫂、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故事,都已见于《三国志平话》,且《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形象较《三国演义》更加完美。元代关汉卿所作戏曲《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有提到关羽过五关,可见《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亦早已在民间流传。

  戏剧

  中国传统戏曲中关羽的角色,以野史、《三国演义》的描写而创作,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之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勾丹凤眼,双眼俊秀。加上关羽有“美髯公”之称,所以都会加上演关羽时专用的大髯口,称为“五绺”或“关公髯”。手执青龙偃月刀和红马鞭,头戴专有的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着绿蟒。而后人为表示对关羽的尊敬,所以会特意在面谱上加一黑点或加一条金线,称做“破脸”,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关公亮相姿势就有48种之多,称为“关公48图”。

  而在旧时上演关公戏曲时,有许多规矩:如扮演关羽的演员在演出前10天要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要给关帝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演员要在盔头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点蜡烛。据说如果违犯禁律,关帝就会显灵,演员要出事故,戏园要出乱子。清廷皇宫演戏时,每临关公出场,帝、后、妃都得离座走几步,然后才能坐下看戏。一些有损于关帝形象的剧目,如《斩熊虎》、《怒斩关平》、《关公辞曹》等,宫廷及京城的著名戏园皆禁止上演。而现今也有对演关羽的演员有不少禁忌,如当演员上了妆后,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妆后的关羽也不能举动失仪。

  【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时间 封号
  北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宁三年(1104年) 崇宁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为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郝经《陵川集》)。元代朝廷虽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中国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鲜半岛乃至海外。今日仅在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专供关公或兼供关公的庙宇。

  因为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只。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随著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祟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关二爷”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关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名。
  关羽还被民间封为文武财神中的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
  台湾信仰

  关帝庙信徒。穿蓝色道服的是以收惊科仪闻名的效劳生,以年迈女性居多。在台湾,祭祀关羽的庙宇也相当普遍,除了一般武庙、小型宫庙、神坛将其作为主祀外,也有称为恩主公庙的大型关帝庙,其中以行天宫最富盛名。

  所谓的“恩主”是鸾堂信仰的名词,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湾所谓的恩主神只共有关羽、吕洞宾、张单、王善、岳飞。而关羽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湾一般民众亦称关羽为恩主公,也因此顺势称关帝庙为“恩主公庙”。

  另外,部分斋教或道教信徒称关羽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说又以闽南一带为最盛,而台湾也承袭此说法。

  国外名声

  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只要有华人的社区,都必然有人祭祀关羽。

  据小松田直《图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为数众多的关帝庙,奉关羽为学问与生意之神。
  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刘备: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元:“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

  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诸葛亮上表刘禅:“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