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什么是四世三公袁绍为什么那么喜欢炫耀

众妙之门 2023-06-12 03:59:57

什么是四世三公袁绍为什么那么喜欢炫耀

你们知道什么是四世三公吗 ,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了解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袁绍老是标榜自己是“四世三公”,所以别人的身份地位都比不上他,别人也应该对他们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

就连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一直被袁绍嫌弃,说曹操不过就是个宦官之后,完全都不能跟他的“四世三公”相比。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也不可能力压群雄,当上联军盟主。袁绍也利用“四世三公”这一名望为自己招揽到诸多人才,一度成为北方的最大诸侯。

那么这个“四世三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又为什么会给袁绍带来这么大的帮助呢?

一,三公是什么?

四世三公指的是,四代人里,每一代都有人位居三公之位,所以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三公”。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便设立三公九卿制。这里面的三公,便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的地位是百官当中最高的。

丞相统领百官,处理全国政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太尉负责全国的内外军事事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委主席;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

汉朝建立后,借鉴了秦朝的许多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丞相被改为司徒,太尉被改为司马(后来又改回太尉),御史大夫被改为司空,各自的权力和职责也做出了一些调整。

就这么的,汉朝时期的三公,分别是司徒、司空、司马(太尉),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地位崇高,身份显赫,是无数人一生努力奋斗的最终目标。

这也就导致,有不少人通过一生的努力位列三公,突然的就失去奋斗的目标。因为不管他们在这个位置上再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也不可能更进一步。为此,汉朝又设立“三师”制度。

“三师”,分别是太傅、太师、太保,意思就是,只要你为国家为朝廷做出了巨大贡献,那就可以给皇帝当老师。如此一来,那些失去人生奋斗目标的人们,顿时又都来了精神,又开始想着如何成为三师,来给皇帝上课当老师了。

虽说三师在地位上高于三公,但三公没有实权,并无法对百官下达命令。

二,袁绍说的“四世三公”,指的是哪几个人

不管是拥有实权的三公,还是能给皇帝上课当老师的三师,所拥有的影响力都是无法估量的,在一定时期甚至都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

在汉朝,一个家族能出现一个担任郡太守,那都是祖坟冒青烟,如果能出现一个州刺史,那得是祖坟爆炸。即便是放到现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街道小科员名额,都有几十号985的高材生挤破脑袋的争取,更不要说在那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汉朝了。

而袁绍的家族,可是一连四代,都有家族成员位居三公,而他们分别是:

袁绍的父亲袁逢担任司空,叔叔袁隗担任太傅;

袁逢的父亲袁汤,担任太尉;

袁汤的叔叔袁敞,担任司空;

袁敞的父亲袁安,担任司徒。

可以说,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曾经被袁家控制过。

三,袁绍为何老是炫耀“四世三公”

几代人都位居三公,那所拥有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更何况在汉朝,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是察举制。

察举制的意思就是,由各地方的官员,或有名望的人来向朝廷推荐人才。当然了,有的人向朝廷推荐的是人才,但有的人推荐的,却是自己的亲朋好友。

必须承认,袁家这么久的时间里,肯定是向朝廷推荐了许多优秀人才,但也不能否认,袁家也肯定推荐了不少亲朋好友,或者是跟自己有利益往来的人。当然了,不管这些人有没有真才实学,但只要他们是袁家推荐的,那等他们当官发达后,自然会记得袁家的好,自然会想着如何报答袁家的知遇之恩。

也正是如此,一张属于袁家庞大的关系网,便形成了。

四世三公,带给袁绍的不仅仅是荣耀,还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即便是十常侍和何进争权的时候,袁家依旧可以把袁绍安排进禁军,并担任中郎将。

就比如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当时的袁绍不过就是渤海郡太守,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官职比他高的大有人在,就比如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而且这个刘岱,他还是汉室宗亲。

但不好意思,到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汉朝快不行了,所以还是袁绍当盟主吧。

没办法,谁让这十八路诸侯里,有不少人都受过袁家的恩惠呢?

可以说,拥有四世三公的光环,的确是给袁绍带来了许多便利,让他在创业初期减少了许多麻烦。这也让袁绍认为,既然可以凭关系,那为啥不好好利用四世三公这一名头呢?

但他没想到的是,四世三公早已是过去,如果他自身能力不够,那最终也只能被宦官之后的曹操所打败。

三国时期,说袁氏是四世三公,这个怎么理解啊?

四世指的是四代人,三公是东汉时期最尊贵的三个职位的合成,四世三公就是说四代人都位列高位。

东汉末年汝南袁氏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子袁敞为司空,袁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袁汤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

四个世代中均出现过担任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职位的人物,故号称“四世三公”。

扩展资料:

《三国志·袁绍传》称“(袁绍)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意思是:袁绍的高祖父袁安是汉朝的司徒,自袁安以后袁氏四代人都位列三公,权倾天下。

一、第一代人:袁安

袁安(?-92年4月9日),字邵公(一作召公)。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东汉名臣。

袁安自少承袭家学,研习《孟氏易》。初任汝阳县功曹,后以孝廉获举,升为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他御下极严,能使官民畏爱。

汉明帝时,屡迁为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京畿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等职。

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掌权,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

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为此问题,他免冠上朝力争达十余次。永元四年(92年),袁安逝世。

二、第二代人:袁敞人。司徒袁安子。少时研习《易经》教授弟子,因父亲袁安的缘故任为太子舍人。有子,袁盱。

汉和帝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任东郡太守,后被征拜为太仆、光禄勋。

公元116年(元初三年),代刘恺为司空。

公元117年(元初四年),因其子与尚书郎张俊交往时泄漏机密,被策免。袁敞廉劲而不阿权贵,因此违背外戚邓氏的旨意,于是在被免职后自杀。朝廷隐瞒他的死因,用三公之礼安葬,并追复他的官职。

三、第三代人:袁汤

袁汤,字仲河,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东汉时期官员,名臣袁安之孙,其家族为东汉时期汝南袁氏,袁绍祖父。

本初元年(146年)迁司空,历任司徒、太尉等高位。永兴元年(153年),袁汤以灾异免官。数年后去世,获追赠特进,谥康侯,享年八十六岁。

四、第四代人:袁逢、袁隗

①、袁逢

袁逢,字周阳 ,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时期大臣,太尉袁汤之子,冀州牧袁绍和后将军袁术生父。

出身汝南袁氏,以宽厚笃诚著称。历任太仆卿、司空、执金吾,成为朝廷三老。

卒于任上,赐赉甚厚,追封为宣父侯。

②、袁隗

袁隗(?-190年5月10日)字次阳。豫州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太傅,安国康侯袁汤之子,袁逢之弟,袁绍、袁术之叔,其妻马伦为名儒马融之女。后因袁绍反董卓而被牵连,遭董卓杀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世三公

袁绍的家族背景有多牛?“四世三公”究竟指的什么?

袁绍家族是非常显赫的,他的父亲在汉灵帝时任太仆,后为司空、执金吾。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若将其与东汉社会逐步成形的历史脉络相联系,则可以看出其具有何等雄厚的政治底蕴和雄厚的家族底蕴。于是,三个国家的历史就这样被拉开了帷幕。邵实卑鄙,不能为人后,又不能为人所用,故丰隆大业,玷污了王位,玷污了袁宗,绍罪九。”要不是李斯的帮助,赵高也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送上一道旨意。

四代大将军,德业显赫,与袁氏同属东京名族。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都是东汉末年四代三公之一。汉代的三公制度是沿用的。东汉初期,仍然有三公,大司徒为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十八位诸侯之首(据史料记载,是十三位),袁术的哥哥,也是三国初期最强大的袁绍、袁术的父亲,以忠心耿耿而闻名。汉灵帝为太子,后为司空,执金吾。

袁绍的孙子袁汤为大将军,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国师,四世为三公,号称“四世三公”。太尉,御史。“三公论政,六卿分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三位国君,一起办事。

而他们的势力,也远远比不上秦、西汉。但三位国君在政坛上的位置依然很高,依旧只是个名头。比如,在周代,以太师、国师、国师为三大国君,又称三大国君,又称司空,又称三大国君。宰相辅佐皇上,国事由宰相主持,都督执掌兵权,御史官辅佐宰相,兼管天下。大夫下面有士官(也就是士元)。这种制度,与西周的制度大同小异,只是名字和责任各不相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