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居正改革为何失败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13:31:21

张居正改革为何失败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张居正改革为何失败?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张居正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中著名的改革家,自身也具有较为优秀的政治才能,并且张居正在其担任朝廷重臣的时候,曾经进行过一次改革,这次改革也被称之为“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的时候,明朝社会正处于一种十分动荡的社会状况,内忧外患长期侵扰之下,明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张居正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明朝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虽然这次改革使得明朝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最终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张居正改革却还是以失败告终,而造成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也是有很多方面。

改革内容损害了士人阶层的根本利益。

明朝社会之所以内部存在很多方面的矛盾和社会问题,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士人阶层内部的腐败。士人阶层之间相互勾结,经常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来谋取私利,造成当时的百姓们生活十分困难。

张居正进行改革的时候,充分地认识到了明朝社会中存在的这种弊端,因此他首先的改革内容就是对于士人阶层进行重新的管理和调整,他重新整顿士人阶层的吏治,对于士人阶层中的冗员进行裁减。在对于士人阶层调整的过程中,自然必不可免的触及到士人阶层的根本利益。

张居正所生活的明朝时期,社会风气整体都是十分腐败安逸的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朝廷中真正廉洁清正的官员已经十分少有了,士人阶层更是如此。士人阶层的官员前期凭借自己的苦学奋斗,通过科举制度等考试方式登上了国家的政治舞台,自然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张居正进行改革直接对于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利获取一定的权益的方式进行了打击,整顿吏治的各项措施又使得官员不能够再蒙混度日,裁撤冗员使得一大批朝廷中的官员被迫离职,社会中的士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达到升迁或者做官的途径有进一步缩减。因此士人阶层们对于张居正改革的各项措施都是十分的不满。

在张居正担任朝廷重臣的时候,在朝廷中掌握重要的权力,根据张廷玉在《明史·张居正列传》中的记载:“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由此可见当时张居正的地位并不是这些士人阶层所能够撼动的。这些士人阶层们无法直接的与张居正进行对抗,自然也不敢反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但是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士人阶层们自然就奋起反对张居正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庞大的士人阶层的官员反对之下,张居正改革继续实行下去的压力很大,最终也就只能以失败告终了。

统治集团土地兼并状况十分严重。

张居正在进行改革中,曾经采取了军屯制度来限制官僚地主来进行土地的兼并,从而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军屯制度也被统治集团所破坏了,朝廷之中的许多官员和大臣,甚至是统治集团之中的皇亲国戚都带头再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的兼并。

统治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首先破坏了军屯制度,建立起来了“皇庄”,将农民的土地强行的侵占,皇亲国戚和国家的重要官员们则是通过强取豪夺,强买强卖的方式,将大批的土地搜刮到自己的手中,当时大量的土地被这些统治集团所兼并。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当时的明王朝已经达到了“屯田政废,册籍无存”的状况,军屯制度彻底被破坏。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状况下必然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中,但是这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然更多,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被破坏,大量的百姓因为失去土地,而没有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许多农民都流离失所,粮食短缺,使得当时百姓的生活十分的困苦。这样也就为后来明朝走向衰亡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表明了张居正改革的最终失败。

改革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虽然张居正本人是一个比较具有政治才能的官员,但是我们不可以忽视张居正自身存在一些性格方面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张居正自身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知识,因此张居正还是明神宗的授业老师。在教授明神宗期间,为了通过明神宗将自己的治理国家的理想实现,他经常引导明神宗自己的对于国家的思想。对于明神宗的任何行为他都是十分的严格,要求明神宗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自己的要求。虽然说“严师出高徒”,但是在当时古代封建王朝中,一向讲究皇权至上,统治者的地位是最高的,张居正在对于明神宗进行教导时,难免会因为他的教导严苛而没有做到敬重明神宗,触及了皇室的威严和不可侵犯的权力。

对于明朝的皇室统治人员来说,张居正虽然是自己名义上的授业老师,但是本质上张居正也只是明朝皇室统治之下的一个大臣而已,他必须要听从皇室的吩咐。在明神宗登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之后,本来就对张居正对于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而产生不满的明神宗,在听到朝廷的众多官员对于张居正的不满和非议之后,更是坚定了明神宗后来想要废除张居正改革的各项措施的信念。

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不管是谁想要在朝廷中进行改革,也必须要通过统治者来实行。然而张居正改革却失去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的改革措施的支持,自然就无法继续在明朝之内继续的实行下去。

张居正本人比较刚愎自用。

张居正本人也是一个比较刚愎自用的人,他担任朝廷官员期间,经常地出现偏听偏信的情况,喜欢听信一些谗言和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谁吹捧他往往谁就能得到张居正的信任,也能够得到张居正对他的重任。比如当时受到张居正在进行改革中所重用的张四维,虽然张四维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但是他却喜欢阿谀奉承,经常溜须拍马却不干实事,他的品行也并不端正。

如此的识人不清,造成张居正的许多改革措施在实行过程中不但没有发挥出本来应该达到的效果,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给了许多奸佞官员借机谋取私利的机会。同时他们打着张居正的名号,也使得张居正自身的英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张居正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此外,张居正也并不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当时张居正担任朝廷重要官员期间,也经常接受统治者对于他的各种赏赐,并且在明神宗尚且年少的时候,对于明神宗的大手笔的赏赐也都没有及时的进行劝谏,反而在明神宗需要六万两白银来赏赐官员的时候,因为赏钱不够,张居正还主动向明神宗建议从户部和兵部挪用资金,如此随便的动用其他部门的资金,必然会对于朝廷其它部门的资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对于当时年幼的明神宗来说也是一种不好的教导。

张居正之所以不反对统治者进行大手笔的赏赐,是因为张居正也能够从这些赏赐中获取很大的利益,根据《万历起居注》中的记载,在万历当政期间,张居正从统治者的手中获取了大量的赏赐,平均每月达到两次左右,每次赏赐的奇珍异宝和钱财都是数量庞大。张居正的这种败坏朝廷的纲常的行为,自然也就引起来朝廷中其它官员的不满,因此在后来张居正改革过程中,这些官员即使不针对于改革内容,也要针对张居正本人进行反对。

张居正改革的各项措施是有利于明朝社会发展的,但是由于当时明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原因和张居正存在的问题,最终却还是造成了这次改革的失败。所以说,改革的成功与否并不只是依靠改革的内容,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是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张居正的改革行之有效,为何最后却被否定,以失败而告终呢?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清楚,明朝万历初期所出现的?万历中兴?盛世之景。

但实则万历中兴并非明神宗朱翊钧所开创,真正的功臣其实是为了明朝呕心沥血,直到劳瘁而亡的张居正。


正是张居正所提出的?考成法?官员考核体系改革,以?立限考事、以事责人?的八字方针,进一步完善了自明初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官员考察体系。

说白了也就是给所有官员都施加了一个?强制执行力?,然后由张居正所掌控的内阁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然后根据事情的完成进度进行赏罚。

显而易见,此举一方面可以大大的提升行政效率、以及监察力度,降低官员的好逸恶劳之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内阁的权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为张居正后来要推行的?一条鞭法?做铺垫。


而这个名为?一条鞭法?的税法改革,虽然看似并不复杂,只是将原本相对独立的田赋、徭役啥的进行了统一,然后折算成银两缴纳,顶多也就是提升了一点行政效率。

但实则这才是张居正改革的真正核心,也正是因为一条鞭法于万历九年的顺利全国推行,才在考成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配合下。

一举将原本已经呈现衰败趋势、经济低迷、国库空虚、吏治混乱、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明朝逆转成了一个?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的盛世之景,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万历中兴?。

诸如史书所记载的,截止万历十年,明朝国库的积银已然是达到了六百多万两之多,粮食更是多达1300万石,相比于之前,进步不可谓不大。


张居正的改革举措被否定

但问题是张居正于万历十年六月因病逝世以后,伴随着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清算进程的展开。

不但张居正自身的官爵被削、家产被查抄、张家族人因为牵连而被流放的流放,幽闭的幽闭。

就连原本由张居正所推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也一一被破坏甚至是废除,就好比张居正的改革核心?一条鞭法?,基本上刚到万历末期,就已经没有什么人去遵守了,其他的改革举措可想而知。

难道说张居正改革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假的?嘉靖、隆庆年间所显露出来的国库常年入不敷出、吏治混乱、土地兼并剧烈之势也都是假的吗?


诚然,肯定不会是假的,毕竟嘉靖、隆庆年间战乱频繁,光是军费支出就不是一个小数,比如嘉靖倭乱啥的。

再加上皇室宗亲的日常消耗也普遍很是奢侈,多年累积下来,造成国库入不敷出也并非不可能。

否则张居正也不会一掌权就先从革除冗官、冗费,尽量压缩政府开支开始了。

至于?万历中兴?也是一样,若是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撑的话,后来那?万历三大征?所需要的巨额支出又是从哪来的。

为什么张居正改革注定要失败?

众所周知,张居正早年,官场腐败,吏治黑暗,老百姓肩上苛捐杂税繁多,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国家的根基严重动摇,这让张居正痛心疾首。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张居正掀起了明朝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改革,这次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国防各方面,这次改革过程中并没有遭遇到特别大的阻碍,甚至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默认甚至公开的支持,因为对明朝统治者而言张居正在帮他们寻找一条自救的道路,张居正改革得到大力推行。

针对国家在土地垄断,吏治腐败,边患严重,国家税收入不敷出等诸多困难,张居正先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强公室,严杜私门,撤销冗官冗职,奉行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的为政方针,大大改善了政治环境。

针对北方蒙古鞑靼和南方倭寇的边患,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并加修长城和烽火楼台,并且为了缓和与鞑靼的紧张关系,加强与鞑靼间的茶马互市,采用和平的策略,除此之外,明政府还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往来,打击各地的匪患和叛乱。在东南沿海地区,整备军事和训练军队,终于彻底肃清了倭寇的隐患。

在经济上,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在于税收,在清查土地过后,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徭役合并为一,一律征银,由地方官府直接征收,减少各种弊端,大大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中国税制改革的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张居正这次改革极大的缓解了上下层之间的矛盾,延续了明朝的国运,但是张居正改革必然无法长久,他的失败也是注定的。

历史上,有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王安石变法等等先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改革都无法长久,变法者后来的遭遇都相当凄惨。

改革意味着触犯旧势力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大地主、官僚的利益绑定了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当这些大地主、官僚的利益膨胀到一定的地步,必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尤其是统治者的利益,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改革是需要有人承担这场利益冲突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否者上下失心,所以张居正无疑就是一个牺牲品,满门下场都很凄惨。

张居正除了自己改个家的身份外,还是以为权臣,拥有这个国家接近皇权的权利,为政数十年,背后有太后支持,又是新皇帝的老师,但是正因为他的权利太大,影响到新皇帝的皇权,尤其是张居正在任皇帝老师的时候,教育方式很失误,自小就养成了皇帝害怕、恐惧张居正的心理,内心深处更是痛恨张居正,作为一名皇帝,在位多年却没有自己的权威,毫无面子可言,以至于朝堂之上这对师徒暗斗不止,张居正死后,皇帝将张居正毕生的改革成果基本全面推翻,明朝的那一丝光明再一次断送了。

历朝历代,改革都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大刀阔斧或者循序渐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一旦损害旧势力的利益超过一定的界限,所有的成就都会被轻易推翻。

张居正改革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又得到皇室支持,可以说比许多改革家顺风顺水太多,但是张居正只关注于当下的改革状况,并没有考虑到这条改革之路如何去延续下去,商鞅培养出的新皇帝是一个改革派的推崇者,所以商鞅死而无憾,但张居正教出来的新皇帝却偏偏和他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可见张居正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也没有培养出继承自己改革之路的势力团体,否则也不会死后不久就被权臣疯狂贬低,祸及家人。

商鞅、王安石、戊戌变法、张居正改革为何都没成功?

第一,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响的改革。秦国从一个大家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一下子变成了唯一拥有统一中国的实力的强国。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其政策却被继承下来。秦国的文化落后,于是大批引进外国人才。以致于其后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脑--丞相,基本都是外国人。经济上,开发关西,开发巴蜀;军事上更是无与匹敌;政治上,连荀子也认为秦国政府最具效率和最廉洁;管理上,采用的郡县制,极大的提高了国家管理水平。这次变法,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和文化。

第二,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两次变法,均告失败。其意愿是好的,政策也基本没有问题,然而却无法推行下去。苏轼、司马光等人顽固守旧,不肯变通。加上宋神宗左右摇摆,又受不住老妈的眼泪,于是大宋江山从此无回天之力了。繁荣的宋朝经济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官僚和军队的开销,土地兼并,隐瞒人口和收入造成更大的财政缺口,社会矛盾终究无法缓解。列宁认为他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可惜是个失败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政治改革的热情只换来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张居正改革。这是一次半成功半失败的改革。成功,是因为在张居正当政的万历前十年,明朝确实实现了中兴。失败,是因为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们和同僚们都停止了这些措施。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一鞭法”,即用钱来缴税而不是用粮食布匹等实物。看似简单,但是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采用这种方式。实物的长途运输,劳民伤财,地方政府乘机盘剥人民,运输时又要消耗当量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而官府收上来的实物又很容易腐烂、破坏,而造成大量的浪费。采用这种方式则更加方便百姓和官府,减少大量的损失。万历十年间,国库积攒了壹千多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后来大都用在出兵朝鲜抗击日本的丰臣秀吉)。张居正死后,反对派兴起,再加上万历被张老师压抑了十年的心一下子放开,于是抄了张居正的家,改革也停止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已经无法解决了。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不但没能解决财政危机,反而引发了农民起义,明朝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了。

第四次,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7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