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道士到处云游天下,他们云游的时候一般都会携带什么东西

众妙之门 2023-06-29 17:21:17

古代道士到处云游天下,他们云游的时候一般都会携带什么东西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道士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道教认为世间的一切皆为道,正所谓道法自然。所以在古代的道士们除了在道观里修行悟道,更多的是云游天下,去大川大河追寻道的存在,或是去各地的道观挂单论道。道士在云游之时不会两手空空,身上总会携带一些物品,本期就为大家讲解一二。

由于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且路途不畅,道士在走山路的时候有可能会碰到从草丛里蹦出来的两个山贼,大喊着此路是我开。或是夜宿山岗半夜忽然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身上没有一件防身武器可不行,道士们一般会选择背一把剑。剑对于道士来说可以说也是属于标配了,道教也把剑作为一种法器,又叫法剑、符剑。道士将篆文、道符与北斗七星刻于剑身之上制成法剑,并且往往剑不离身。除了防身以外,剑也是道教文化的传承,一般师父会把所用之剑传给自己的得意弟子,也是一种门派的信物。道祖吕洞宾身负三尺青锋长剑,风度翩翩,仙风道骨,简直就是道教的形象代言人。

除了剑以外,道士们外出云游最常用的就是拂尘了,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不要以为拂尘只能驱赶蚊蝇,它在道士的手里就是一件超凡的武器,一些武侠小说里在设定道士人物时,往往会为他们配上拂尘作为武器,最熟悉的就是古墓派的李莫愁了,她把拂尘耍的犀利,运用内力把拂尘银丝鼓劲挺直,根根如针,整把拂尘就似一柄花枪。这拂尘丝虽然是柔软之物,但借着一股巧劲,刺向他人难以招架。

当然,除了防身武器以外,道士还喜欢在腰间悬挂锦囊。道教的锦囊可不是师父塞在里面的一张字条,遇到危险拿出来逢凶化吉。锦囊里一般会放有朱砂,雄黄,香药等,因为道士经常露宿野外,难免会遇到毒蛇虫蝇的,随身携带锦囊可以辟邪驱瘟,实在是居家旅行的必备之物。

还有一种常见的物品就是葫芦了,记得《仙剑奇侠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酒剑仙了,“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很多人羡慕他的逍遥快意,玩世不恭游戏人间。他平时都会随身带着一个葫芦,里面装着美酒,而且有时还把葫芦当成交通工具坐着它飞行。在道教的“五戒”教规里道士是不可以饮酒的,葫芦属于道教的法器,药王孙思邈的悬壶济世就是葫芦;寿星南极仙翁随身携带的也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腰里别的还葫芦。当然了,道士云游还可以把葫芦作为储水的容器,路上可以解渴。

大家最熟悉的八仙过海里,八位仙人那可是随身都带着一件宝贝,分别是:葫芦(铁拐李)、芭蕉扇(钟离权)、鱼鼓(张果老) 、荷花(何仙姑) 、花篮(蓝采和)、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玉板(曹国舅)。同样的,这些宝贝也都是道教的法器。

道教还有很多道士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比如流珠,法印等等,篇幅所限就不详细介绍了,我是白云黄鹤道人家,欢迎大家的关注。

中国的剑术和日本的剑道有啥不同?

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之比较
  人们对中国传统剑术的认识,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中国剑术玄妙神奇得不得了,世界上一切同类的武技在中国剑术面前,都不足道,轻描谈写地就能把对手收拾了;二是妄白菲薄,认为中国剑术是花架子,不堪一击。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中国传统剑术有其深奥的理论、独到的技术和功法,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剑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战场上的武器,日本剑(刀)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1945年结束)。剑道转变为竞技体育运动,至今仍为日
本人民所喜爱。
  剑道有很强的实用性,格斗制胜是剑道发展的宗旨。学练剑道,可以锻炼身体,获得自卫防身本领,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本的大、中学把剑道列为必修课程。剑道在日本有很高的地位,与柔道一起被尊为国技,国民以具有高超的剑道水平为荣。
  术作—对比,以突出中国剑术的特性。
  在日本历史上,日本古代的武士阶层是一个统治阶层,他们以高超的剑道技术征服其他领主,获得统治地位。所以,剑道从一开始就是以进攻的姿态出现的,其技术风格是凶狠勇猛,以胆和力降人。
  今天的日本剑道已不采取钢剑(日本刀)格斗的形式较技,而是采用竹制的剑器。竹剑由四条竹片组成,竹片由皮包头、中箍、护手盘和剑柄固定。剑道用剑的规格已经标准化,分大学生、高中生、中学牛三种规格,长度约1至1.18米。剑道是双手握剑,所以剑柄较长,双手握剑是为了增强格斗劈刺的力量。为选手在比赛中全面发挥劈刺格斗技术和安全,剑道比赛使用专门的护具,含:面罩(头盔)、胴甲(护胸)、护服、手套等。护具是比较笨重的。
  剑道技术主要是双手握剑劈刺。防守技术是挑刀、躲闪、格挡。身法、步法主要是二人相对正面攻防,所以身法和步法移动幅度都不大。进攻多举剑(刀)过顶(头顶),以加大打击力量。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日本剑道的发展、技术风格和文化传统与中国剑术是完全不同的。根本不同之点如下:
  1.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剑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至前221年)已经从两军交战的车、步战中得到发挥。当时的阵战以兵法胜,也就是战略上胜人,重斗智而轻斗勇。这种战略恩想渗透到单兵的剑法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崇拜强者,道德观念是扶持弱者。这都反映在当时的剑法中.恃巧不恃力、斗智不斗勇,以弱胜强。当时出现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典范。单兵训练注重机动灵活,所以兵器甲胄装备都相对较轻。用兵多诈;剑术多变。
  日本文化发展较晚,在日本中古时期(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出现了武士文化和禅宗思想。《日本文化史》(日本外务省编印,1987年版)记述禅宗和武士文化,写道:“在南北朝内战之后,武士阶级的权力大力加强,对主要是贵族的文化开始有革新,作出自己的贡献。武士文化在室町时代(1333—1573)达到了顶点。”又写道:“禅宗与佛教其他宗派不同之处在它强调个人的修炼和守律。禅宗僧人和禅宗教义一起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宋代和元代的艺术,与崇拜比,更注重悟。禅宗这样的新特性很容易为武士文化所采纳。
  日本的武士文化在中国是不曾有过的。中国的宗教从来没有形成过坚定的信仰或信念,例如,信佛而不懂佛,言道而不明道;神佛被视为保佑发家致富、功名成就、平安无事,甚至求得贵子的工具。保佑一方,就修庙塑像;不保佑扰拆庙毁像。所以禅宗在中国也没有多大会政治文化影响。武土文化和禅宗都强烈地表现在剑道上,所以剑道的技术风格是拼命式的,凶狠残暴。不但在日本中古时期的内战中如此,在近代日本对外的侵略战争中,最典型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中表现得尤其充分。
  2 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之比较
技术风格不同
  中国剑术的巨大变革是从唐代开始的,剑作为作战武器被刀代替,然而剑并末因之销声匿迹。剑从战场上退出来,转入更广阔的大舞台——民间,所谓“江湖”。剑术的发展,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具人民性,许多民间剑客把剑术钻研习练得“炉火纯青”,“出微入化”。中国剑术走了一条与日本剑道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剑术的发展与道教思想和道士的实践密个可分。道士云游天下,是最不受约束的人,以“闲云野鹤”称之。古代道士几乎都剑,所以中国剑术的风格是“闲云野鹤”式的,潇洒飘逸,变化多端,随意性极大。而日本剑道则技术单调,古板,严格遵守若干固定程式,例如,每击必双手握剑(刀)高举过顶(头顶)。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程式。故,日本剑道表现得凶狠有余而变化不足。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的大刀队正是利用这点,在白刃战中制胜的。中国士兵常利用口本士兵举刀过顶的—瞬间击杀之。
  3.技术含量的差别
  中国剑术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这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立于不败之地”有关、与对手对敌要求有“十分取胜”的把握。这就要求剑术有极大的技术含量,不能练习二三年就深入不下去,没什么可练习的了。提倡练功,练功不练力,力也功中。这就是“内家剑法”。
  日本剑道是实用型技术,招法简单无华,学习几天就可以应用。提高靠实际格斗经验;训练是重复少数的规范功作;取胜靠必胜、必死的心理素质、凶狠的招法、强大的力量和迅猛的速度。
  4.意志修养不同
  中国剑术的主导思想是以弱胜强,所以提倡“以柔克刚”,“无过不及”,“立于不 败之地而后求胜”,不硬拼。所以它的取胜在于顶住对方开始时的一系列强攻,不被打垮,从而胜券在握,即所渭“后发制人”。这都表现了中国剑术的民间特点。应该承认,这种剑法不适于打大仗、对大阵的冲锋战场。
  日本剑道,志在必胜、必死,全力决斗,有我无敌,甚至拼个两败俱伤,一旦强攻无效就—筹莫展,然而日本武士精神决决不坐以待毙,而是“困兽犹斗”。这是要认真对付的。
   我国的武术家,纷纷著书献艺,提出武术克敌制胜的重大意义,倡导全民尚武精神。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1936年在所著《太极剑》一书的自序中与道:“去冬,更本发扬光人之旨,继成此《太极剑》一书。用赠国人,供诸同好!尤望举国民众,闻风兴赵,大声疾呼,加紧锻炼。十年之后,若与世界列强,战于疆场、虽我科学落后、火器不精,然而横磨成师,大刀有队,或可为救国雪耻之一助。倘能恢复吾国民族固有之精神;达到国际自由平等之地位;亦著者二十余年提倡国术之志愿成功矣夫!”当时中国军旅不乏剑术大家,最著名者如李景林先生。中日两军内刃战之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武术对付日本剑道之劈刺是实用和有效的!剑道的致命弱点在于“过”,扬刀狠劈,不留余地,被劈中者必身首异处;然而因其凶猛,暴露的破绽就多而大,一旦劈空,势必用力过猛而无回旋余地,即“旧力已过,新力未生”,此必死之时也。这就是剑道可以被击败的根本原因。惜乎!我国今日“横磨之“大刀之队”安在?而日本之剑道犹存。本书就是带着这个问题而编写的,就笔者所知中国剑术之一鳞半爪,引发国人志士之奋发图强,重新挖掘国之瑰宝——中国剑术之技击,使中国剑术得以跻身世界技击体育之林.大放光彩!

云游天下是什么意思

云游天下的意思介绍如下:

像行云一样在天下漂游,指漫游天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静,原是祀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僧道等。

云游天下的相关造句如下:

1, 林非散文闪烁着思索之光,无论是云游天下,还是追溯历史,抑或观照现实,总是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覃思,对封建*制主义弊害的剖析尤为犀利而深刻。

2, 他可是少林寺中云游天下的高僧,云海禅师的弟子,法号悟缘。

3, 当年冷子爻云游天下时曾与他邂逅,二人酒量相当,又同喜剑道,便以知己互称。

4, 又没过上多久,老道便要去进行那十年一度的云游天下、普济众生活动。

5, 琴姬云游天下,收集曲谱,已离去三月。

6, 道家高手远走,云游天下,隐匿于世俗之间,不为人所知,道家日渐式微。

7, 后来佛印云游天下,这一年在庐山的归宗寺主持,恰巧苏东坡被贬黄州,黄州与庐山一江之隔,两人常有诗文相互唱和,惺惺相惜,不久两人便成了至交好友。

8, 我乃中原人士,云游天下,路经此地。

云游天下的解释

有如 行云 ,到处 游荡 ,行踪不定。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七 十七 回:“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 此处 ,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

成语例句: 洪老帮主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僧道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1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