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耿精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耿精忠确实参与了“三藩之乱”,但他很快就反正,帮助朝廷剿灭其他藩王,包括郑经和尚可喜。然而,他帮了朝廷,最终却死得最惨,被朝廷凌迟处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军入关后,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由于在攻打明朝的过程中屡立奇功,因此在1649年被封为靖南王,而耿精忠自幼便是藩王之孙,享受着荣华富贵。
本来,“靖南王”这个爵位是世袭的,但是耿精忠却差一点不能顺利继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在被封为靖南王这一年,有人上报清廷,说耿仲明的手下私藏逃人。多尔衮过问此事,耿仲明不敢马虎,结果一查,差不多藏了300多人,于是上疏请罪。
当清廷正在争议,该如何给耿仲明定罪时,耿仲明却在行军途中自缢而死。
耿仲明死后,按理,耿精忠的父亲耿继茂该袭承爵位。但多尔衮却以耿仲明不是“令终”,所以不但不允许赐祭,还不同意让耿继茂袭承爵位。
直到1651年,顺治亲政后,耿继茂才袭承了爵位。
耿继茂为了得到清廷的信任,联合平南王尚可喜继续攻克城池。在攻陷广州后,把那些守卫家园的百姓屠戮殆尽。随后,他又帮助清廷消灭南明势力,最终重新得到清廷的器重。
不过,清廷对镇守一方的藩王心存戒备。所以,在清廷的安排下,耿精忠入京迎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女儿,并被作为人质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继茂病逝,耿精忠回到福建袭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耿精忠一直享受着清廷给他的荣华富贵。他不仅是皇亲国戚,还是镇守一方为藩王。要说他对清廷没有感情,那是不对的。
可是,年轻人毕竟政治经验不足,容易被人忽悠。
这不,康熙在除掉鳌拜势力后,看到藩王割据势力严重危害到中央政权,于是决定实行“削藩”。
当时的藩王除了27岁的耿精忠,再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和平西王吴三桂了。
他们三个,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满清开国老臣,只有耿精忠是开国老臣之后。
有意思的是,吴三桂和尚可喜对削藩的态度相左。
吴三桂举起“兴明讨虏”的大旗,纠集军队,煽动造反。
尚可喜却主动向康熙提出撤藩,要告老还乡。
耿精忠野心勃勃,最终在福建积极响应吴三桂造反。
耿精忠以“反清复明”的口号,四处征募兵士。并且为了造反成功,到处拉拢党羽,联合势力。
时任福建总督的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发现耿精忠有谋反迹象,上疏清廷,准备征调兵力进行防御,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布防,就被囚禁起来了。
控制了福建后,耿精忠自命大元帅,率兵向浙江和广东两处发起进攻。
耿精忠造反,是康熙始料不及的。开始他还派人劝说耿精忠,只要他能剿灭郑经,便对他造反的事既往不咎,并让他继续镇守闽南一带。
耿精忠不为所动,依然继续和清廷为敌,攻陷浙江和安徽部分地区。由于耿精忠势力强大,许多人慕名投在他麾下,很快他的兵力就壮大到了10万人之多,这让康熙头痛不已。
然而,藩王作乱却并不齐心,他们各打各的小算盘。比如郑经,虽和耿精忠结盟,但他要耿精忠让出漳州、泉州一带,让他过兵。耿精忠却拒绝他的请求,结果两人为夺地盘又发生了窝里斗。
再加上耿精忠士气不振,粮草匮乏,对兵士又无约束。因此所过之处,兵士烧杀掳掠,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康熙得知后,决定先从耿精忠下手。
1676年,康熙派康亲王杰书率大军负责围剿耿精忠。
随着清军不断收复福建蒲城、建宁等地,连吃败仗的耿精忠无奈之下,交出“总统将军印”,同时向清廷表示,只要保留靖南王爵,他愿协助清军剿杀盟友。
在得到清廷的应允后,耿精忠先后剿杀郑军和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的军队。
由于戴罪立功,康熙准他继续镇守潮州。
然而不久,耿精忠的部下却告发他“蓄谋逆之心”。
康熙召耿精忠觐见,并以“负恩谋反”的罪名褫夺了他的爵位,并将他拘捕入狱。
1682年,在清军的包围下,吴三桂之子吴世璠绝望自杀而死。
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落下帷幕。
这时,大学士明珠上奏表示,耿精忠负恩谋反,其罪大过尚之信。
康熙于是将囚禁在牢狱中的耿精忠凌迟处死。
显然,虽然耿精忠帮了朝廷,但是“三藩之乱”已经平息,他已经没有作用了。而留着他,反而是个威胁。所以,耿精忠必须死。
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曾是明将毛文龙的心腹。毛文龙被杀后,耿仲明又跟着孔有德混了一阵子,后来发动兵变失败后,投降了后金。当时,皇太极正想一统中原。明将归降,对他而言,不仅是增加了能征善战的猛将,而且还能凭借明将对明朝军事的了解,做出攻打明朝的诸多策略。因此皇太极对耿仲明等降将礼遇颇厚。他称帝后,还把耿仲明封为怀顺王,其意自然是吸引更多的明将归降满清。
顺治年间,耿仲明在围剿李自成及南明永历政权时,表现不俗,凭战功得到多尔衮的倚重。天下初定后,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决定以汉制汉,耿仲明因而改封靖南王。耿仲明去世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承了爵位。耿继茂由于在消灭南明政权中立有战功,深得清廷信任,于是藩地被移往福建,自此割据一方。
当时,受封的还有藩王吴三桂及尚可喜二人,他们一人镇守云南,另一个则割据广州,都起着巩固边陲的作用。当然,清廷对藩王势力还是颇为忌惮的,所以将他们的儿子招为额驸,留在了京城。明里是抬高了他们的身份,暗中相当于是把他们的儿子当作人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耿继茂的长子耿精忠迎娶了肃亲王的女儿,在成为额驸后,被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继茂去世后,耿精忠才得以回福建袭承了爵位,成为第三代靖南王。虽说清廷对耿精忠不薄,但是耿精忠却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在他袭爵的第三年,年轻的康熙认为藩王势力过大,是尾大不掉的祸患,于是下令削藩。
对于藩王来说,要他们交出地方行政权和统兵权,是非常不情愿的事。毕竟,做藩王差不多就是地方自治的王,一切税收徭役等,均由他们决定。而且赋税也不用上交国家,多么的逍遥快活。所以,当康熙下令撤藩后,吴三桂仗着他是老革命,率先和清廷翻脸,发动造反。
吴三桂起兵后各地纷纷响应,一时士气大涨,迅速攻占贵州、湖南等地,颇有颠覆清廷的格局。耿精忠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也在福建积极响应,杀死福建总督范承谟等人,以示与清廷决裂。此外,耿精忠为了扩充势力,一方面对达官显贵极力拉拢,并承诺“事成之后,必封官晋爵”,因此达官显贵无不心动;另一方面,他又遣心腹四下游说,以“反清复明”为幌子,收买民心。
清廷自认为没有亏待过耿精忠,因此没想到他会造反,所以清军的主力都用来抵抗吴三桂的军队,对他并没有什么设防。这让耿精忠看到了机会,于是他出兵三路,攻打浙江、江西等地。他的突然行为,打得清军措手不及。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清军大败,他也趁势继续攻城掠镇。耿精忠犹嫌兵力不足,又与占据台湾的郑经结为联盟,让郑经率军攻打广州一带。
耿精忠造反,让清廷大为震惊。但由于吴三桂是罪魁祸首,清廷需要倾注大量精力对付他,所以康熙下令,靖南王和平南王两处停止撤藩。除此外,康熙对待藩王留在京城的家属,态度也不一样。比如,吴三桂留在京城的次子吴应熊和幼子吴世琳皆被处死。
但耿精忠两个留在京城的兄弟,只是被软禁起来,朝廷并没有过多为难他们。同时,康熙多次下谕,劝说耿精忠改过自新。只要能剿灭郑经,便既往不咎,继续让他镇守福建一带。但是,对康熙的好言相劝,耿精忠并不动心,依旧我行我素,率军沿浙江一带进攻,很快攻陷安徽等地。康熙见劝说无用,便加派清军讨伐耿精忠。
耿精忠是官三代,从小生活优渥,在兵法作战方面资质平庸。又没有经过历练,虽说他一路高歌猛进,攻陷了南方不少城市,但大多都是他麾下的将领指挥有方。不过,随着战线拉长,耿精忠的队伍很快就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军饷匮乏。打仗需要钱,想要将士卖命,更得拿钱出来。但耿精忠是个私心很重的人,他认为就算颠覆了清廷,做皇帝的也不是他,因此不如现在保存实力,待吴三桂和清廷两败俱伤后,他再坐收渔翁之利。
这样一想,他更不愿意拿钱出来发军饷了。将士们缺粮少饷,那就自筹吧。所以,他们沿途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而这样一来,很快就失去了民心。另外,耿精忠和盟友郑经在利益上也产生了矛盾,二人的铁联盟,很快就土崩瓦解。由于百姓多对耿精忠的队伍不满,所以他们自然不肯帮助耿精忠的队伍,反而帮助清军。耿精忠手下的将领也认为,造反不是一条理想的道路。
所以他们为了保全性命,不少人暗中投降了清军。这样一来,耿精忠的队伍便如散沙一般,很快就被清军一一击破。那些轻而易举攻陷的城池,也一一被清军收复。到了这个境地,耿精忠手下没投降的将士,也都无心造反了。大家为了活命,便胁迫耿精忠投降。
耿精忠也自知不敌,一心想要保住眼前富贵荣华,所以待清军进驻福州时,他便主动打开城门,并率官员出城迎降。耿精忠的投降,意味着三藩势力的瓦解,意味着清廷又重新夺回了主动权。不过,耿精忠虽然迷途知返,将功补过。但是待三藩平定后,他依旧被凌迟处死,和吴三桂等人的结局,大同小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4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