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吹牛不做事的刘邦和韩信!为何一个遇贵人一个遭侮辱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20:33:17

吹牛不做事的刘邦和韩信!为何一个遇贵人一个遭侮辱

吹牛不做事的刘邦和韩信!为何一个遇贵人一个遭侮辱?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邪,认为有所谓的“公平”,但天下间哪有什么公平可说?不信,我简单举三个例子。

刘邦“多大言,少成事”,意思是刘邦好说大话却办不成事,这样的人却被吕太公招为女婿,将吕雉这个美女嫁给了他。陈平发迹前“贫不事事”,就是说陈平又穷又不干活,却被富豪张负相中,不仅将孙女嫁给了他,还赠送了大量的财物。

同样境地的韩信则差了很多,不仅让人讨厌,更是被人欺负,受到的胯下之辱。最后的事实证明刘邦、张平、韩信都是世上少有的人杰。同样是吹牛不做事,为何刘邦、张平能被人相中,而韩信却不仅没有贵人相助,反而受到别人的欺负呢?

有人会将这归于命运,刘邦、陈平有贵人相助,而韩信必须经历苦难才能有一番作为。好吧,命运一说确实让人无法反驳,不过我仍坚持不同的意见。

在本文的开头,我已表明我的观点,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刘邦、陈平、韩信的际遇便是如此。但不代表人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这些都与人的性格有关。

一个多疑的人,看谁都像谋害自己。比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甚至出现了梦中杀人这样荒诞的事情。一个满腔怒火的人看谁都来气。这是让情绪主宰了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了所谓的命运。

先说说刘邦。《史记》中开头,刘邦喝酒不给钱、好吹牛等等,完全是一副地痞无赖的形象,但太史公同时介绍了刘邦的性格“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仁而爱人我们听听就好,但后面几个词便道出了刘邦最后能成功的秘密。

“喜施”说明刘邦为人处世不自私,这样的人无论是当领导还是做朋友都会让人喜欢,毕竟谁不喜欢大方的人?“豁如”和“常有大度”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明刘邦度量大,不是小肚鸡肠的人。我想我们都不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吧。

陈平之所以会遇到贵人,是因为其识人心、会说话。若陈平仅仅能识人心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最关键的是他能针对不同的境地采取应对之法。

陈平从项羽那里逃跑后,渡河需要用船。而船夫却对陈平起了歹心,想要谋财害命。陈平明白船夫的意图后,立即将自己的衣服脱掉。他这样做是表明自己没有财宝,不值得对方劫财害命。如陈平这样敏感的人,才能趋吉避凶啊。

陈平逃到刘邦那里,刘邦问他:“你为何来回叛变呢?”刘邦的意思便是表明对陈平的不信任。陈平回答说:“魏王、项王都不能用我。我听说汉王能用人,才决定来您这试一试。”

陈平从项羽那里逃跑,分明是办砸了差事怕项羽杀他,到了刘邦这里却说是主动投靠,真是一张嘴两张皮,谁说谁都有道理。

陈平的话其实有两个意思,一是夸赞刘邦能用人,会用人;其二便是堵住刘邦拒绝的话,陈平这里刚夸了你刘邦会用人,结果刘邦不用陈平,这不是自己打脸吗?难道刘邦能承认自己不能用人?会说话,也是识人心的外在表现。陈平知道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

陈平为刘邦立的第一件大功便是离间楚将。而离间计需要的便是对人心的深刻认识,知道谁心怀不满,谁心有小心思,这岂是一般人能看出来的?若将离间计施放到错误的人身上,那可谓是找死了。

吕后掌权时期,陈平对吕后恭恭敬敬,说着奉承话。结果吕后一死,覆灭诸吕的便是陈平。能审时度势的陈平,取得成功也就不意外了。

反观韩信的为人处世,我们可以发现韩信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骄傲,不懂得变通。

南昌亭长接连接济韩信数月,说实话身为陌生人,有这样的举动够可以了吧。但亭长的妻子表示不愿接济韩信后,韩信发怒离开,从此不再上门。这件事其实彰显了韩信的不识好歹。

河边洗衣大妈救济了韩信几顿饭,韩信表示等将来自己发达了必有重谢。洗衣大妈转头就骂:“我给你饭是求你报答?等你发达了到猴年马月了。”韩信的话既表明自己有一颗傲娇的心,不愿意凭白受人恩惠,又说明韩信内心其实是一个感恩的。

蒯通曾离间韩信与刘邦,奈何韩信感念刘邦的恩情,不愿意反叛刘邦。但蒯通的话直接阐明了韩信与刘邦之间的利益冲突,韩信却始终不放在心上,这同样是他的骄傲作祟。认为世上的事情就该想自己想的那样运行,与韩信想的不一样的便是错误的。

懂得恩情却不懂得人情世故这便是韩信败亡的原因。太史公更是一语道出韩信的缺点,“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人虽然有一定的命运,比如出生的不同,但最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性格在其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有人成功是因为其性格,有人失败是因为其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恐怕才是至理名言。

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不妨读一读刘邦、陈平、韩信的故事,看看自己能从中取得什么样的收获。

韩信一生遇到了几个贵人,都为他提供了怎样的帮助,他最后悔没听谁的建议?

韩信的成功其实并不是偶然的,和这些人的帮助是有很大关系的

1、 亭长:

韩信年轻时是个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人,他不会种地,又不会做生意,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于是他就去讨饭,当时的下乡南昌亭长看韩信气于不凡,并非凡夫俗子,于是就让他在家里免费吃了几个月饭,时间长了亭长老婆不满意了。于是就改变了吃饭时间,天还不亮就开始做饭、吃饭,等吃完饭再去补个觉。等天亮了,韩信来吃饭的时候,看到人家还在睡觉,并且没有起来做饭的意思,于是就知趣的离开了

2、 漂母 :

没地方吃饭的韩信就跑到淮阴河边去钓鱼度日,但钓鱼并不是靠谱的事,挨饿还是经常的事。在淮阴河边经常会有很多妇女在洗衣服,这个时侯有个老大妈也就是“漂母”看见韩信可怜,就把她带来的饭分给韩信一半吃。就这样韩信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3、 屠夫?

在淮阴城内,有个恶霸屠夫,看见韩信每天带个刀四处转悠,便挑衅的说:“别看你长的 高大,还带着刀,你想吓唬谁呢?其实你是个胆小鬼,你要是不害怕就拿刀来砍我,如果害怕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面对这样的侮辱,韩信平静地盯着那个屠夫看了好一会儿,然后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钻过,平静的离开了。围观的人都在讥笑韩信,可是韩信这时却在想:“大丈夫此生若不建功立业,就该如此下场,连街市小子也敢如此辱我!可叹,可恨!大丈夫岂不该建功立业,扬名于世乎?”。从某种程度上说“胯下之辱”磨练了韩信的意志,为他以后淡定谋战而无往不胜奠下了强大的心理基础。

4、 夏侯婴 :

韩信离开项羽后到了刘邦这里,因为韩信所在的部门里某个犯了杀头的罪,结果连累的十几个人都要被杀,其中就有韩信。韩信前头十几个人都杀了,马上就轮到韩信了,他正好看见了夏侯婴。于是韩信立即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意思就是“汉王不是要得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夏侯婴一听这话,觉得这个兵不简单,就把韩信给放了,并把他信荐给了刘邦。

5、 萧何:

韩信在和萧何混熟之后,就让萧何向刘邦推荐自己,于是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但是刘邦觉的韩信太过贪婪,所以并没有给他任何官职。韩信一看这刘邦这里不被重用,于是就跑了。萧何知道后就去追韩信。然后就有人向刘邦汇报说韩信跑了,萧何也跑了。刘邦气得直骂萧何。没多久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刘邦说跑那么多人你不去追,为什么追韩信。萧何说,其它人跑就跑了,没什么才能,但韩信不一样,大王要是想得到天下,就得重用韩信。听萧何这样说,于是刘邦就封韩信为大将军。

我认为,韩信正是靠着上面这些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成就了他的成功。才能实现他的人生梦想,成就他“兵仙”的美称。

韩信功高盖主,最后被萧何与刘邦的皇后(吕雉)所杀,吕雉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后的名字,被称为“吕后”。韩信最后几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天下已定,吾故固当烹饮”,韩信终于后悔地说“恨不早听蒯彻之言”。

韩信一生曾受过几个贵人的指点才能成就大业的?

很多人都知道韩信是一个靠着自己的努力才爬到一军统帅的位子,但是韩信一身中遇到了四位贵人,没这四位贵人相助就没有今后的韩信。

首先就是漂母,在韩信块饿死的时候将他救了回来,并给他吃饭,留下了一饭千金的故事。可以说虽然漂母并不知道这个人的姓名,感觉她之所以能被后人记住完全是因为韩信。但是要知道没有漂母,就没有韩初三杰的韩信,早就饿死了。

然后就是夏侯婴,韩信起初使投靠刘邦,但是他不被重用,犯了法还要被杀头,在他前面一个人已经被斩的情况下,眼看韩信就要被斩的时候,他的贵人出现了,就是夏侯婴,捡了条命,还被夏侯婴给看重了。

还有就是著名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造势,没有萧何在刘邦面前屡次举荐韩信,韩信可能早就离开了汉军,根本就没有了后面的一切了,韩信也根本就遇不到第四个贵人--刘邦。

没错,就是刘邦。一代兵神,一代名帅的起点就是在刘邦登坛拜将开始的。可以说刘邦的作用是巨大的,不然,就算是萧何屡次举荐,但是如果刘邦就是不信任韩信,那也没有韩信后面的率领汉军击败楚军。

所以,韩信一共有四位贵人,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漂母也有她身为贵人的依据,这四位贵人,可以说是没有他们就没有名垂青史的韩信。哪怕只是给了几碗米饭,救下一个死囚。但都是不可或缺的。

建国后帮助刘邦得天下的韩信为何被控谋反?



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人。我从小就熟悉兵法,我怀着国泰民安的志向。因为家里穷,他经常吃东西不包肚子。他被乡下流氓欺负羞辱。陈胜和光武起义后,韩信先是投了项梁,后又投了楚霸王项羽,但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之后去找汉王刘邦。当初刘邦看不起貌不惊人的他,被他的倒台羞辱过的韩信,在丞相萧何的极力推荐下,才开始拜韩信为大将军。


图片来自网络。


韩信参军不久,便率军沿南郑旧路出陈仓,一举拿下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重归三秦。第二年,我出函谷关,把冯冰逼到了楚国的都城彭城。


此后,韩信率领数万大军开辟外部战场。魏之战,针对魏军的部署,他佯装在前方渡河,从后方潜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活捉了魏。井陉之战,背水一战,使将士们求生不得,奋不顾身,以一万之兵碾压二十万赵。淮水之战,楚军被江水分割,齐楚联军被消灭。夺取齐国土地后,韩信被封为齐王。


公元前202年春,楚汉两军在安徽灵璧南决战。中军只有韩信一人,以两翼兵力击败楚军,然后令中军前进,很快就完成了包围。晚上,韩信让汉军四面唱楚歌,最终让楚军失去斗志,被汉军一举歼灭。项羽见大势已去,慷慨赴乌江自尽。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精通兵法,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用兵之道,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刘邦虽然对韩信多疑,但项羽败亡后,夺取了他的兵权,迁移到楚王那里,然后做了淮阴王,软禁在刘邦身边。在这孤独的时期,他与张亮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军事书籍182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书籍整理,为中国军事艺术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公元前196年,吕后把韩信引诱到长乐宫的钟楼上,以谋反的罪名杀死了他。


韩信争功。


韩信投奔刘邦后,在萧何的推荐下被拜为大将军。他也不负众望,为刘邦攻下了三秦之地,打下了赵国。后来受刘邦之命攻打齐国,刘邦亲自率军与项羽决战。但是当韩信率领他的军队来到齐国边境时,传来了齐国已经落入韩手中的消息。原来刘邦在命令韩信出兵的时候,还派了一个辩手来喂他,他用自己的金口玉言说服了齐王归顺刘邦。至此,双方已就投降条件达成一致。但是韩信的谋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你的东征西征只打下了50多座城,他的一个书生就通过谈话拿下了齐国70多座城。你的贡献是不是不如他?为什么不继续攻击?韩信觉得有理,就率军突袭齐国。齐王听说后,大怒,烹杀了李赤起。因为齐国不设防,很快就被韩信占领了。


看,就因为他对李赤起的贡献不服气,为了和李赤起争功劳,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韩信为了自己的利益,让那么多人流血牺牲!很明显,此时刘邦征和项羽正处于胶着交战状态,他不想节外生枝。作为一个领导,他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是下属立刻结束工作,前来帮助他。然而,韩信的鲁莽行动打乱了刘邦的整个工作


奠定了齐国的基础后,韩信给刘邦写信,认为齐人反复无常。所以,我想做齐王的代理人,治理这个地方。这封信到的时候,刘邦已经被项羽的军队围困在星泽,正在等待韩信出兵救他。所以,看完信,他没有叫一声,拍着桌子大骂。幸好张亮和陈平及时提醒了刘邦。在韩信的使者面前,刘邦马上改口说:“男子汉大丈夫,就是有功劳的君子。当他是国王时,他是严肃的。为什么要做代理?”于是刘派派齐王去见韩信,让他成为真正的齐王。但封号之后,韩信依然按兵不动。刘邦忍不住答应封一大块地给韩信。韩信这才满意,于是和其他诸侯一起出征,和笔记里的项羽作战。最后打败项羽,在乌江岸边自杀。


手握兵权,加上自己的实力,韩信开始和首领讨价还价。先做齐王,再封地,功名利禄之后再工作。至此,刘邦想从韩信身上得到什么,面对他的“勒索”自然要忍气吞声,但他又怎么可能不把这个仇记在脑子里呢?试想,哪个领导能对下属的这种行为无动于衷?不然怎么领导,怎么工作?所以一旦时机成熟,刘邦势必要和韩信算这笔账。难怪司马迁评论说,如果韩信这样对待刘邦,就不该指望对方会善待他。但是,心满意足的韩信肯定没有想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而且一定还是洋洋得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6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