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凉州最早建制于西汉,是西汉十三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甘肃武威。
西汉时期凉州的位置大体等同于今天的甘肃和宁夏,西汉元狩二年,为打通河西走廊,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攻击位于河西地区的匈奴休屠王,霍去病大破休屠王,并攻占休屠王王城,汉武帝改休屠王城为武威。
元封五年,也就是十五年之后,汉武帝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而霍去病所打下的河西地区置凉州刺史部,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凉州自此得名。
凉州最初设有八个郡,名字都非常好听,分别是:
安定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西汉时期的凉州)
到了东汉时期,东汉政府对凉州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设立十郡,名字依旧很好听。分别是:
武都郡、陇西郡、汉阳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金城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到东汉兴平元年六月,在董卓旧部李傕等人的威胁下,汉献帝将凉州东部地区单独拿出来,成立为雍州,设雍州刺史。
建安十八年,东汉政府又将凉州与司隶校尉部的三辅一起并入雍州,治所就在长安。
之后到曹魏初年,曹丕再度重新恢复了凉州的建制,分河西8郡复置凉州。
从西汉到三国,凉州和雍州分分合合,这两个州加起来大体就相当于整个甘肃、宁夏和陕西南部,后世泛称“雍凉”,此地也成为三国时期魏蜀争夺的重点,诸葛亮北伐的目标主要就是夺取雍凉之地。
(三国时期的凉州)
其实在《隆中对》中,雍凉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重地,诸葛亮最初的目标是夺取荆州和益州。荆州当时号称天下之腹,其“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益州则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在诸葛亮的战略中,益州是大后方,而荆州则是北方中原的利刃,从这里可以直逼许昌、洛阳。若同时拿下荆州和益州,则可分两路北伐,一举拿下长安、洛阳。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刘备是先拿下了荆州,虽然当时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但借荆州和借钱的道理一样,孙权作为债主是孙子,刘备作为欠钱的一方则是大爷。
刘备许诺拿下益州后便归还荆州,不过刘备拿下益州后又搪塞称拿下凉州再还荆州,这直接把孙权惹烦了。虽然最后双方中分了荆州,但双方的梁子是接下来。至此荆州被分成了三分,北部四郡被曹操占领,东部三郡归孙权,西部三郡属刘备。
虽然只拿到了三分之一个荆州,但此时已经是刘备的巅峰时期。随后刘备又在汉中之战中大胜曹操,镇守荆州的关羽闻讯北伐攻打襄阳,建安二十四年,三国襄樊之战由此拉开。
襄樊之战的过程就不提了,结果是曹操孙权联合击败了关羽,孙权则趁机袭取荆州,俘杀关羽,刘备荆州之地全部丧失。
地盘被抢,兄弟被杀,刘备大怒,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亲征吴国,但在夷陵之战中败于陆逊,刘备随后病逝于白帝城,荆州算是拿不回来了。
丢失了荆州相当于北伐少了一条腿,而且只剩下益州一地的蜀汉在经济和人口上都难以与魏国打持久战。此后主政蜀汉的诸葛亮改变了最初的战略,他先是派人与孙权合好,然后平定南中,整顿后方。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逝世,魏明帝曹叡继位,诸葛亮闻讯后决定北伐,但目标并非是直取洛阳,而是希望能够拿下雍州西部和凉州地区。
诸葛亮明白,以蜀汉现在的实力想一举吞掉魏国是不可能的,为今之计只有徐徐图之,先拿下凉州等地补充一下人口再说。
其实凉州人口在当时很少,是三国时期各州人口最少的一个州,最多也就只有三四十万人。但是对于蜀汉政权来说,这么多人口已经不少了,而且凉州还盛产马匹,也可以弥补蜀汉骑兵不足的劣势。
而更重要的是,以诸葛亮的实力也就只够拿下凉州,于是诸葛亮便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拿下凉州。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初顺风顺水,一连拿下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人相继投降诸葛亮。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关键时刻,被诸葛亮派去街亭阻拦魏国援军的马谡把诸葛亮狠狠地坑了一把,马谡直接就把街亭给丢了。丢失街亭相当于后路被截,为了防止自己被魏军包饺子,诸葛亮只得忍痛放弃了所占之地,带着三郡几千户居民撤回汉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路线,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是距离胜利最近的一次,结果被马谡给葬送了)
之后诸葛亮又相继进行了四次北方,目的都是一样的,夺取凉州、雍正二地,占关中,图洛阳,但是都没成功,最后遗恨五丈原。诸葛亮逝世后,姜维继承其衣钵,继续北伐,目标是还雍凉,可结果仍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凉州一直是蜀汉和曹魏的争夺要地,只可惜诸葛亮和姜维都没能实现这一计划,以至于最后被曹魏反扑。
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五次北伐战争。三国演义里,唯有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高干子弟只是享受荣誉和福利待遇,掌握实际权力的文官武将,都是凭真本事。
诸葛亮,三国演义里,神一样的存在,他舌战群儒碾压东吴文臣、草船借箭借东风呼风唤雨、借关羽之手在华容道捉放曹操、三气周瑜把周瑜挤兑得一命呜呼、空城计震退司马懿,火烧上方谷惜败于天,那么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呢?
诸葛亮哪里人
诸葛亮,字孔明,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沂南县,诸葛家在琅邪郡也算名门望族,有记载的诸葛家祖先叫诸葛丰,最早在西汉就身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什么官,类似于明朝的东厂、西厂,主要职责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官职不大,权力却不小。
有了这样的老祖先,整个在山东的家族因此也富裕了好多年,到了诸葛亮的父辈这一代,父亲诸葛圭是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但是整个东汉末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孙吴四大都督有仨,成了单亲家庭,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他3岁死了母亲,8岁就死了父亲,此后带着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生活,可惜没多久,诸葛玄豫章太守也被免了,没办法,老玄只得去荆州投奔刘表。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刘备到荆州逃难,屯兵新野,为了尽快融入荆州上流社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三顾茅庐找卧龙孔明,于是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但是为什么刘备就一定要找诸葛亮呢。
刘备当时已经46岁了,在江湖上混了这么久,皇帝遇到了也要叫声皇叔,就是枭雄曹操也说天下英雄也就他俩,怎么会为了一个26岁的年轻人,几次三番去见人家,一句话都没聊,就认定这是个高手?
这需要先了解下,诸葛亮和刘表的关系,当时整个荆州城,最有实力的大家族是蔡氏,蔡氏家主蔡讽,他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大女儿嫁给了黄承彦,就是诸葛亮的老岳父,小女儿嫁给了荆州城主刘表,后来生下刘琮,儿子蔡瑁、蔡琰,蔡瑁大家都认识,蔡琰是巴郡太守。
有了这样的关系,诸葛亮很容易出入荆州上流社会,不出家门却知天下大事,诸葛亮自比乐毅、管仲,分析当时形势,最牛逼的老板就曹操和刘备两个人,而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作为没落贵族的诸葛亮投奔曹操,上升的空间有限,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刘备处求职,将拥有更好的才华施展舞台。
正因为诸葛亮特殊的地位,就算随便发条微信,荆州全体名人都可能点赞,这样的人物,想不被刘备知道都难,于是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更多的是各取所需而已。
白帝城托孤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碾压东吴文臣、草船借箭、借东风呼风唤雨、借关羽之手在华容道捉放曹操、三气周瑜把周瑜挤兑得一命呜呼、七擒孟获一劳永逸、空城计震退司马懿,火烧上方谷惜败于天,以上情节纯属虚构。
罗贯中为诸葛亮设计了那么多情节,来突出他的神机妙算,与人斗、与天斗,为何老罗对诸葛亮如此偏爱,因为他的确有牛逼的理由。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占住荆州吞并益州,等老曹的北方内乱一起,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则大业必成。
虽然这个战略,把东吴看成了听话的乖宝宝,但是对于在战乱中,流浪了二三十年的刘备来说,就好像在黑暗中指出了一条明路,于是46岁的刘备对26岁的孔明,态度好的,连关羽张飞都吃了飞醋。
诸葛亮也很够意思,刘表刚死,就急着表忠心,劝刘备占据荆州,反倒是刘备开始立牌坊,不肯趁人之危,这时的诸葛亮还是太嫩,完全不考虑,当初刘表收留他们的恩重如山,以及沾亲带故,而这对于老江湖刘备来说,是很介怀的。
此后,曹操兵不血刃占据荆州,诸葛亮出江东联合孙吴,赤壁之战基本没孔明什么事,击败曹操的功劳应该主要记在周瑜头上。
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占据荆州四郡,找孙吴借了一郡,然后出兵攻占益州,这期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类似于西汉萧何,看家和后勤部长,在后方为大军提供粮草。
此后益州战线吃紧,才叫诸葛亮过去帮忙,将荆州交给了关羽,庞统、法正死后,作为刘备身边唯一的正牌军师,直到占据整个益州,诸葛亮一直是幕后的英雄,也是刘备最出彩的一段时期,生涯唯一一次打败曹操。
刘备集团也进入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但是盛极而衰,苦哈哈了大半辈子的刘关张,得势之后就开始自我膨胀,关羽在荆州发动襄樊战争,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却被东吴背后偷袭,败走麦城被杀。
紧接着曹操病亡、曹丕篡汉、刘备称帝,诸葛亮无可置疑地被任命为蜀汉丞相,却无力阻止刘备、张飞为关羽复仇,叹曰:“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够说服主上”。
不听诸葛亮的结果就是,张飞被杀,刘备呢,陆逊火烧连营,从荆州到益州,辛苦挣下的基业,一朝回到解放前,然而更重要的是,刘备的这次伐吴失败,在版图基本上只剩下益州。
自此北上无路,东进无门,此战蜀汉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完全破灭,隆中对彻底成为不可能。三国鼎立的均势也最终形成,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谁也吃不掉谁。
悔青了肠子的刘备终于明白诸葛亮才是正确的,在白帝城,将蜀汉的大权交给了诸葛亮。
五次北伐战争
看看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接过来的,是怎样一个国家:此时的蜀国刚刚经历过关羽和刘备的两次大败,永久地失去了荆州,文臣武将凋零、元气大伤,内有南蛮叛乱,外有魏吴两国虎视眈眈,怎么看都是亡国前夜了。
有人说,不诸葛亮很难打下一块地盘,但是给他一块地盘他却能治理得井井有条,刘备在时,诸葛亮出彩的机会多,而白帝城之后,诸葛亮临危受命,一流的治国才干终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公元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有势力的时候,和人家喊打喊杀,现在落魄了,就和人家谈,兄弟友谊,还好东吴的孙权很实际,一方面和蜀汉继续结盟政策,另一方面向曹魏称臣,意思很明显,你们继续死掐,我就在旁边看看,有好机会,就在后面来一下。
此后,诸葛亮开始整顿内务,他做事只有三个原则:
第一、公平
第二、公平
第三、还是TM的公平
人总有亲疏远近,在野的时候啥也不干,挑别人毛病容易,执政以后还能做到公正严明却是很难,执政时期,诸葛亮没有培养家族势力,弟弟诸葛均在卧龙岗,做了九年的农民,到死也不过是一个长水校尉,连个将军也没混上。
能做到公平二字,吏治基本上算是很清明了,但是真正能支持诸葛亮七次北伐战争的,是他的用人制度。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整个用人制度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豪门世家子弟,可以轻易的得到孝廉,上朝为官,而寒门士子想要出头,却很难。
看魏国,曹操生前还可以平衡世家和寒门的关系,曹丕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采取九品中正制,造成豪门世家逐渐尾大不掉。东吴那边打从一开始就有点联邦制的意思,几个大家族把持了东吴政权的关键职位,连孙权的权力都要受到牵制,寒门子弟更是难以出头。
唯有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高干子弟只是享受荣誉和福利待遇,掌握实际权力的文官武将,都是凭真本事。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内乱,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平定南中地区所有叛乱,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需物资,充实国库,同时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公元227年(46岁),上出师表,表明心迹,交代工作,屯兵汉中。
公元228年,趁魏国将战略重点放在吴国,魏蜀边境空虚,挥师北伐,诸葛亮先派赵云、邓芝出斜谷吸引曹真主力,他本人亲自率军出祁山,兵锋直至长安。毫无准备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还意外收获了后备干部姜维。
此战中,诸葛亮唯一一次动了点私心,派内定的接班人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不论是马谡坑了诸葛还是王平费祎联手坑了马谡,都无法改变街亭失守的事实,于是形势便急转直下,诸葛亮只好放弃三郡匆匆撤兵。
兵法有云:善败者不亡。诸葛亮就是一位善败者,他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无论形势如何严峻,有他在都能全身而退,谁敢来追击,那就是来送死。
此战过后,曹魏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的防守反击战略。诸葛亮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而且由于蜀国基本就是一个笼子,蜀道难,里面的人打不出去,外面的人攻不进来,在乱世自保是没有问题,但是要出蜀地与群雄争霸天下,就千难万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出蜀地,占领雍州、凉州,既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另外作战之时也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
于是,同年冬天,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围困陈仓,偏偏陈仓守将郝昭早有准备,诸葛亮遭遇了北伐战争以来少有的惨败:
诸葛亮派郝昭同乡,多次劝降,被郝昭严词拒绝;
诸葛亮架云梯、冲车攻城,郝昭用火箭射云梯,用磨盘砸冲车;
诸葛亮用井阑(一种很高的带有轮子的箭楼)在城外居高临下,向城中射箭,以掩护工兵将护城河填平,直接攀城。郝昭却在城墙里又修了一堵简易的内墙档箭,令井阑失效;
诸葛亮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挡下地道。。。
就这样你来我往,二十多天过去了,陈仓还是没攻下来,粮草不继,而此时曹真派遣费曜领援军到来,诸葛亮唯有退军,回去的路上,还顺手斩了来追击的魏国大将王双。
此战过后,魏国守将郝昭就因为心力交瘁,死了;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陈式攻武都、阴平,自己则围城打援,击败了前来救援的雍州刺史郭淮,终于占据了武都、阴平两郡;
公元230年,魏国展开反攻,三路大军围攻蜀国,当时统兵的大将叫曹真,作为曹操的养子,也是一名很厉害的名将,可惜遇到一个多月的大雨,连人家主力都没见到,却被诸葛亮偷袭了南安郡,羞愤难当的曹真回去后,就一命呜呼了;
公元231年,诸葛亮二出祁山,第四次北伐,却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锋,此时诸葛亮50岁,司马懿52岁,然而这一次诸葛亮围困祁山只是个幌子,更重要的是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先是绕道,避开司马懿主力,去祁山东北的上邽割魏国的麦子。
眼看着自家的粮食,被敌人给糟蹋了,手下以老将张颌为首,纷纷请战,都被司马懿拒绝,而此时诸葛亮亲自查看司马懿的大营,感到进攻没有把握,就佯攻引诱司马懿先出招,并派出士兵叫骂、甚至佯装撤退,司马懿率军始终与蜀军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撤退也不进攻。
两位绝世高手谁也不肯先出招,司马懿的如意算盘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和诸葛亮拼消耗,拼后勤,可惜此时不知是诸葛亮还是他老婆黄月英,创造性的发明了运粮神器,木牛流马,粮食运输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
沉不住气的司马懿,在张郃等老将不断的请战中,终于中招,却被诸葛亮痛扁一顿,魏国五子良将仅存的张郃被杀,成为历次北伐收获最大的一次,此后,司马懿打定主意,不和诸葛亮正面交锋。
通过几次的战争,诸葛亮意识到北伐战争,最大的阻碍就是粮食,于是花了两年的时间,修栈道、屯粮食;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斜谷道,屯兵十万进驻五丈原,平心而论,司马懿的能力是比不上诸葛亮的,但司马懿身边有一位驻守西北十余年的副手郭淮,而诸葛亮却事必躬亲,唯一能替他出主意的参军马谡早已不在了,于是战争从一开始,就向以逸待劳的魏军倾斜。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在最后一次北伐战争中,由于始终不能和司马懿统帅的魏军主力,决战,劳心劳力的诸葛武侯,在53岁的时候,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在指定了蒋琬、费祎作为接班人后,诸葛亮溘然长逝。蜀军撤退,司马懿放胆追击,蜀军依照诸葛亮遗计做出反攻态势,司马懿大惊,以为中了诸葛亮的诈死之计,仓皇逃跑,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东汉时期,凉州的治所在现在天水的甘谷县,马超也是盘踞在天水一带。曹魏时期,打败马超后,为了消除马氏家族的影响,把天水改为由雍州管辖;而凉州的治所向西北迁移了千里,在今天的武威市。
诸葛亮对凉州早有预谋
刘备和诸葛亮接受马超,就是看到马超在凉州的影响力。诸葛亮最如意的打算是:占有益州和荆州,等待曹氏篡汉的时机,关羽从荆州北上、孟达从上庸东下,合攻襄阳,威胁许昌;马超出岐山占据凉州,诸葛亮出大散关的陈仓故道,合兵攻长安。但关羽大意失荆州,马超病死,计划泡汤。
诸葛亮趁曹睿刚上台,西北军备松弛,第一次从陇南的祁山北伐,目标是先占据凉州,有了凉州的根据地,再与曹军争长安。所以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直接从秦岭小道直取长安的方案。因为蜀国仅有一州,国小兵少,不可进行冒险消耗战。
蜀国的国小兵少的国情,导致诸葛亮在战场上捉襟见肘,小心翼翼,一个稍重要的战役也输不起。
街亭是关中到凉州的要地,是第一次北伐成败的关键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时,曹魏方面:郭淮是雍州刺史,总兵力约2万;徐邈是凉州刺史,总兵力约2万;从长安出发的张郃援军约6万。
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蜀国,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在天水死守。为了阻击张郃援军,给消灭天水魏军留出宝贵时间,必须在陈仓经过陇山通往天水的要道街亭,派先锋驻守迟滞张郃。等诸葛亮的主力消灭郭淮后,赶赴街亭,合击张郃,则凉州可定!
但陇山从南到北有四个关口,诸葛亮兵力不足,不可能四个关口都派人去守。诸葛亮估计张郃不会走太远的北方二关,只可能走南方二关。诸葛亮也可以估计到,张郃能猜到诸葛亮会派人把守路程最短的第一个陇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5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