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项羽最恨的人是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楚汉之争,也是刘邦与项羽两个人之间的争斗。项羽曾经多次打败刘邦,但刘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每次都重新站起来,并且越战越强。刘邦成了项羽的眼中钉,肉中刺,但项羽最恨的人并不是刘邦。那么是曾经杀了他相依为命的叔叔项梁的章邯吗?好像也不是,因为项羽接受了他的投降,最后还封他雍王。如果当时接受投降是形势需要,那么在坑杀秦军降卒后,完全可以杀了章邯,因为章邯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项羽最恨的人使项羽宁愿担上骂名也要杀他而后快,这个人就是楚义帝熊心。
楚怀王熊心
熊心是楚国王族,芈姓,熊氏,名心。他和秦国的宣太后芈月是亲戚关系。秦国灭亡楚国后,熊心跑到乡间隐居,平时放放羊来打发时间。好多影视作品中是项梁他们找到熊心时,熊心以放羊为生,穿的破破烂烂。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看一下项梁项羽逃难到吴中,还经常结交当地的豪杰,暗中反秦,这足以证明他们还是很有资产的。再看下张良雇佣大力士刺杀秦王,并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可见,六国虽然被灭亡,但是六国的旧贵族的家底还是很丰厚的。更不用说身为王族后代的熊心了。人家放羊不是为了谋生,只是打发打发时间罢了。
按理说,项梁他们扶植熊心作义帝,熊心应该对他们感恩戴德,事事听从于他们。熊心开始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个傀儡,不过人家是王族之后,不想一直作提线木偶。不过项梁大权在握,熊心也没什么机会。好多人说立熊心是一个败笔,项梁应该自立为王,那么后来就并不会有各路诸侯联合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其实当时各路诸侯,项梁的势力虽然大,但其他的势力也不是很差,并且数量也很多。比如当时张良提出要立原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这样各路诸侯各自为政,很容易被秦军逐个击破。所以范增提出立楚王后代为帝,使大家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进行资源整合,集中调度,团结一致对抗秦军。所以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明智的决策,不过,后来项梁死后,熊心开始蠢蠢欲动,这也导致了项羽的恨。后来的曹操在自己最喜欢的儿子曹冲死后,就把当时的神通周不疑杀了。曹丕去求情,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可以驾驭的”。曹操可能是从这件事得到的启发。
那么熊心搞了哪些小动作,使得项羽宁愿担上骂名也要杀之后快呢?
一、落井下石夺项羽兵权
项梁
项梁死后,熊心收编项梁的军队,由自己统领。然后封吕臣为司徒,吕臣之父吕青为令尹,刘季为砀郡郡守、武安侯,砀郡内所有楚军,均归刘邦指挥。这之中却没有项羽,可以说这对于失去叔叔的项羽来说是落井下石的举动。人们普遍都对落井下石的这一类人非常痛恨,项羽也不例外。后来,项羽找到机会又杀了熊心一系的宋义,重新夺得军权,打赢了巨鹿之战。
二、“怀王之约”制衡项羽
怀王在对秦的反攻前对各路诸侯约定:先入攻进咸阳的称王。这也是鸿门宴的导火索,其实项羽根本不想杀刘邦,只是想让刘邦臣服自己。以此向熊心表明自己的势力,让他听话而已。结果,熊心回复“如约”。这可以说是狠狠打项羽的脸了。
项羽
由此,项羽非常愤怒,再加上此时各路诸侯都臣服于自己,便越过怀王分封各路诸侯,同时派人杀了熊心。这也导致了后来刘邦联合各路诸侯讨伐项羽时所提的最有力的罪状。虽然他们也想杀了熊心,但是死了的人还是有利用价值的,不用白不用。
如果项羽在忍耐一段时间,把其它的势力以熊心的名义剿灭的话,那么西汉可能会变成西楚吧。
“西楚霸王”的一生充满了神秘。他生来就有一个英雄梦。然后,他率领江东的才人,堵东杀西,南征北战,进咸阳,烧秦宫,称王称霸,牛逼至极;然后他在鸿门宴上放虎归山,为他不久后自杀乌江埋下了隐患如此波澜壮阔的人生,如此波澜壮阔的山河经历,非常人所能企及。据说项羽之所以有这样的命,是因为他有一双特别的眼睛,——双瞳孔。那么,霸王项羽真的是重瞳吗?重瞳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项羽
京剧里有一首
重瞳轴入咸阳,火冲天灭阿芳。
巴有三章,英雄千古归刘郎。
其中“双瞳竖轴”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所以有人称项羽为重瞳。所谓双瞳,就是一个瞳孔中间有两个瞳孔,这在普通人当中是非常少见的,是理疗师公认的一种富贵相。
相术是中国古代舒舒的一种。它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不同特征来推断和猜测人的命运,运气的好坏。东周就出现了相术。后来,相术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五行学说、八卦学说等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天人感应观和宿命论。所以在科学不是特别发达的古代,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命运有很多未知,于是把解决的办法寄托在相面术上。因此,相术得到了广泛的信任和喜爱。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理疗师的话奉为金玉良言。既然理疗师认定瞳孔重就是富贵的表象,这无疑就是无刊之论。
翻阅史料,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是有一些非富即贵或者不寻常的重眼人物的。这些人物有的是皇帝、君主,有的是文人,有的是高僧、高僧.比如:《尸子》:“两只眼睛是双瞳。”卷,十六年“虞舜双瞳,亦双瞳。”卷十三,:“康王游子,重目,感自负,自以为天子。”卷XI:“太宗.留着长胡子,瞳孔很大,他的手肘像肉痕。走起路来像个铃铛,真的是上帝活着,是和平之子。”以上是
而历史上最著名的“重瞳”就是霸王项羽。当然,项羽的“双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依据的。:“舜眼蒙重瞳,项羽也蒙重瞳。”
揭露项伯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项伯,历史人物,战国末期楚国贵族。他也是项羽叔叔中最小的叔叔。他早年杀过人,所以在那之后,他跟着韩公子张亮逃到了下邳。后来汉朝建立后,刘邦在鸿门宴上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于是封他为刘氏,封为射阳侯。那么项伯的结局是什么呢?
据项伯影视剧照史料记载,项伯死于公元前192年。人们推测,如果他被杀了,会有相关的记载,但资料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项伯应该是遵从了生死观,最后死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项伯的一生。
我记得早期的项伯和张亮一起躲在下邳,因为他杀了人。后来,他在秦二世呆了三年,参加了北伐,拯救了赵国。之后跟随项羽征战各种战役。
虽然项伯是项羽最小的舅舅,但项伯背叛了项羽,成为了项羽的情敌刘邦的手下,并在鸿门宴上成功救下了刘邦。在当时的鸿门宴上,项羽手下的范增邀请项庄舞剑。当时项伯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真实意图是要杀刘邦,于是项伯也起身舞剑,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刘邦。也是这样,刘邦才得以脱险。
后来项羽兵败而亡后,刘邦并没有下令杀掉项家,而是给他们改姓刘。当初为了感谢项伯的好意,封项伯为射阳侯。直到孝惠帝第三年,项伯去世。
揭示项伯与张亮的关系
张亮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和大臣。他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可见他在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的巨大贡献。张亮可以说是一位足智多谋、有能力的大臣。他不仅善于为刘邦打仗,而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手。比如他和项羽的叔叔项伯,因为他早年救了项伯的杀身之祸,项伯对他感恩戴德,宁愿出卖自己的侄子项羽也不愿意出卖身处险境的张亮,可见张亮的手段高超。
说起项羽的这个项伯叔,也是个有趣的人物。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年轻时,项伯是个热心肠的人。他非常愿意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人,甚至为此杀人。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为什么杀人,但根据他的英雄性格,他很可能杀了一个害了一方的有权有势的人。原来,项伯杀了人要坐牢,但他得到了张亮的帮助,把他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使张亮逃脱。也成为项伯日后保护刘邦的重要原因。
汉元年十月,项羽听到刘邦的部下曹派人来说刘邦要在汉中称王的消息后大怒,准备准备出兵攻打刘邦。项伯知道后,因为他不想让他的恩人张亮受到伤害,所以他悄悄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亮。张亮得知后,立即向刘邦报告。刘邦送给项丰厚的礼物,并请他为自己向项羽求情。果然,项伯中计了。在后来项羽和刘邦的宴会上,他看到项庄的剑舞就猜到了项庄的意图,于是上前用项庄的剑舞保护了刘邦。最后刘邦逃脱,项羽谋士范增的刺杀计划失败。
刺杀计划的失败,项的保护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项羽有很大的责任。如果他能正确的看清当时的形势和刘邦的性格,也许他最后不会自杀。
向博是个什么样的人?
至于项伯,没听过这个名字的人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听过他的名字,知道他的一些事迹的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之所以会这样,自然是因为项伯作为项羽的叔叔,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所以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内吃外挑的汉奸。但是,对他的误解显然很多。如果仔细研究他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他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那种没心没肺的小人物。
向博剧照
项伯,生年不详,名缚,本名伯,战国时楚国贵族。他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二哥是把项羽养大的项梁。也许是成长环境的原因,项伯从小就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他不喜欢欺负弱者的强者。相反,他对穷人怀有无限的同情。史书记载他曾犯下谋杀罪。虽然他没有具体说他杀了谁,为什么杀,但从他可恶的性格我们可以推断,他杀的应该不是好人,也可能是有权势的人,对一方造成了伤害。他之所以能够逃脱官兵们的追捕,完全归功于张亮。谁是张亮?他是帮助刘邦建立国家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年轻时曾策划过刺杀秦始皇。这样的人怎么会无缘无故救一个陌生人?大概是因为项伯做了张亮想做的事,他才帮助了项伯。
项伯被后人诟病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他向张亮透露了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第二,鸿门宴上的舞剑保护了刘邦,使他得以逃脱。第一件事,项伯告诉他这个消息,只是因为他不想让他的恩人张亮受到伤害。他哪里会想到刘邦能打败项羽,建立伟业?第二件事,可以说项伯的好意被张亮利用了。他建议刘邦热情对待项伯,请他为自己向项羽说情。结果,项伯中了张亮的计,为保护刘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只能说明项伯不识大局,没有聪明到识破张亮的诡计,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楚军的内奸。
总的来说,项伯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表现出善良和感恩。他的缺点主要在于善良,软弱,无知。他不是别有用心的奸臣。
历史上的项伯是怎么死的?
说起项伯,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说到项羽,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其实这个项伯是当地有名的霸主项羽的叔叔。说起来,项羽其实还有两个叔叔,项伯是他的妹夫,而他的大叔叔是因为轻敌而死的项梁。我们都很熟悉项羽的结局。他最后因为自负和轻敌被刘邦包围,知道自己没脸面对家乡父老,于是投江自尽。但项伯的结局没有项羽和项梁那么惨,这是他的善良和仁慈使然。
向博剧照
项伯,本名铁,本名伯,战国末期楚国贵族。他的父亲是楚国的将军项燕。项伯年轻时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侠客。他同情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百姓,相应地,他也痛恨欺凌城市的达官贵人。史书上记载项伯因为某种原因杀了人,但史书没有记载他为什么杀人。我们只能推测他被政府通缉是因为他一时冲动杀了某个有权有势的人。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个名叫张亮的人的帮助,这个人把他藏在一个非常秘密的地方,这样他终于逃脱了政府的追捕。
项伯非常感激张亮救了他的命。他一直以为总有一天会报答他。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项羽听说刘邦要占领函谷关,把所有的财宝据为己有,大怒,立刻命令士兵准备攻打刘邦。而当时曾经帮助过项伯的张亮已经是刘邦的部下,为了不牵连到自己曾经的恩人,项伯马上把这个消息悄悄告诉了张亮,张亮马上把总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根据张亮的建议,热情地召见了项伯,请他为自己向项羽说情。项伯毫不怀疑地接受了刘邦的提议。在随后的宴会上,为了保护刘邦,项伯挺身而出,在保护刘邦的同时,与意图刺杀刘邦的项庄表演剑舞。项羽的终极谋士范增的暗杀计划失败了,韩邦也趁机逃走了。
之后项羽被刘邦围困,最后不得不自杀,而项伯因为救了刘邦一命,被封为射阳侯,被赐姓刘。他最终于公元前192年安详辞世。
鸿门宴上项伯的故事
鸿门宴应该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宴会。参加宴会的有西楚霸王项羽和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这次宴会上,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党的品格和品行。在这次宴会上,由于刘邦的警觉和部下的帮助,他逃过了被杀的命运。他之所以能逃过一劫,除了感谢项羽的优柔寡断和自负,更重要的是项羽的叔父项伯挺身而出。
项伯的叔叔项羽为什么要帮助项羽的敌人刘邦?这就要从他年轻时的经历说起了。项伯年轻的时候是个侠客。他非常同情贫穷的家庭,但不喜欢那些凭借自己的力量欺负穷人的有权有势的人。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为什么杀人,但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事情,他才不小心杀了人。多亏了张亮的帮助,项伯才没有被政府抓住。这个张亮不是别人,正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兼大臣张亮。
项伯一直记着张亮的恩情,想报答他的救命之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项羽听到刘邦要在汉中称王的消息后,非常不满,立即准备率军讨伐刘邦。项伯知道后,不想让他的恩人受到伤害,就悄悄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亮。张亮当然不傻。他立即向刘邦报告了这个消息。刘按照他的计划,对待项伯慷慨的礼物,请他为自己说情。项伯根本不认为自己被刘邦利用了,欣然接受。刘邦和项羽设宴的时候,虽然项羽听了刘邦的解释后打消了攻打他的念头,但他的谋士范增不想错过这个好机会。他秘密命令项庄舞剑杀死刘邦。这时,项伯看穿了项庄的意图,他也趁机舞剑保护刘免受伤害。最终刘邦顺利逃脱,暗杀计划失败。
项伯对张亮的感激和感恩,自然值得我们敬佩,但他作为与项羽亲近的人,却先把消息泄露给刘邦手下的人张亮,然后又起来保护刘邦,可见其不顾大局,心软善良的一面。
是什么原因导致项伯杀人?
我们常说,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感恩自己的善意,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这句话并不意味着你无论如何都要报答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如果之前帮过自己的人想要求自己做见不得人的事,是不是也要做?显然,这是不应该的。但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人,为了帮助恩人,被恩人利用。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叔叔项伯。
向博剧照
说起项伯,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项伯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的父亲是当时楚国的将军项燕,他的侄子是这段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也许是成长环境的原因,项伯从小就是一个正义感很强的人。他非常同情遭受战争蹂躏的穷人。相反,他对那些恃强凌弱、有权有势的人非常反感和厌恶。有记载说他犯了杀人罪,但没有具体记载因为什么事杀了人。不过根据他可恶的性格,可以猜测他可能杀了一些地痞流氓。当他犯下谋杀罪时,一个名叫张亮的人把他藏了起来,最终使他免遭这场灾难。这个帮助项伯逃过一劫的人,从此成为刘邦手下最得力的大臣,而项伯虽然跟随哥哥项梁扬名立万,但本性未改,依然是弱仁。
结果,这只是为后来的张亮所用。项伯向张亮透露了项羽因好心要攻打刘邦的消息。张亮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并把项伯带到刘邦面前。刘邦以礼相待,最后项伯答应为刘邦向项羽说情。后来在鸿门宴上,项伯为了保护刘邦,挺身而出,与想刺杀刘邦的项庄联手舞剑。最终项羽谋士范增的刺杀计划失败,刘邦逃亡。
其实项伯报恩的行为并没有错,只是在那个环境下,加上自己当时的身份,通风报信而已。这里可以看出项伯的软弱和对大局的无知。
原文】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
壮学子:丁公死晚矣!然谲哉,高帝乎?高帝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丁公为项王臣不忠,然则为项王臣忠者,宣莫如季布。丁公已戮,而季布方购,高 这非能以公灭私者也。
然则高帝曷为斩丁公?曰: 高帝之怨丁公,犹其怨季布尔矣。然而丁公斩,季布终赦者,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则非高帝之所甚恶也。丁公能窘高帝,能释高帝,自以为德而谒之,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不然,鸿门之役,使项王失下天者,项伯也,而封之,其有词于后世也哉?
【译文】丁固在楚当将军的时候,把刘邦逼迫入彭城西边困境,刘邦急切地对他说:“两个贤者怎么能互相逼迫呢?”丁固于是带兵避开了。等到楚灭亡以后,丁固去见刘邦,刘邦把他杀了并把他的脑袋示众,说:“不要让后代的人向丁固学习。”
壮学子说:丁固死得太晚了!刘邦的性格也太变化莫测了吧?刘邦说:“是丁固使得项羽失去了天下。”丁固作为项羽的臣子是不忠的,然后最忠于项羽的大臣是英布。丁固被杀以后,刘邦又悬赏招降英布,刘邦不是个能循公忘私的人啊。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固呢?我认为:刘邦怨恨丁固,如同怨恨英布一样啊。然而丁公被杀、英布最终被赦免,这是因为英布虽然屡次把刘邦逼入险境,但最终没有能力杀掉刘邦,他自以为有罪所以逃跑,其实刘邦并不为此感到太痛恨英布。丁固既能把刘邦逼入险境,又能放他走,他自以为对刘邦有恩惠,其实这才是刘邦感到羞耻的地方。要不然的话,鸿门宴上,使得项羽失去天下的是项伯,刘邦却封赏了项伯,这他又能怎么向后人解释呢?
评: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杀人如麻,不值得奇怪。这篇短文却从丁固被杀戮的小事上,层层剥笋,揭露出汉高祖刘邦极端自私的心理和诡谲手段:帝王的尊严是损害不得的,杀了人,还要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文章用季布、项伯等人作对照来论证,更增强了无容置疑和反驳的说服力,是一篇鞭辟入里,深刻而有独见的好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1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关羽败走麦城后,孙权为什么不留他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