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诸葛亮通过南征平定了蜀汉南方战乱,收服南蛮各族之心,在这场战事中,诸葛亮储备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并通过征召蛮夷的可战之兵补充兵源,在此之后,诸葛亮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操练三军,准备等待时机,北伐曹魏。在此之后,诸葛亮发现曹魏与蜀汉接壤的关中、陇西等地则明显防备松懈,而曹叡打算安心发展,等到魏国国力强盛时,蜀汉自然会不战而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决定北伐,他在公元228年春向刘禅上书《出师表》,说明了北伐的重要性,表明了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待刘禅同意后,诸葛亮开始了自己此生的第一次北伐。
在北伐前,当时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的蜀国大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魏延希望仿造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法,由他自己率领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这样可以花费不到十日的时间就能进军至长安,而诸葛亮则从斜谷出发,两人会师于长安,并就此逐步占据关陇区域。然而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未必能够顺利,一旦失利,魏延率领的军队将进退两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而是打算先攻占龙勇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那在当时的情况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准确,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其实魏延的建议是有一定的正确性,毕竟在山地作战就需要多用奇兵。由于山地的地形复杂,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这种地形更适合小部队和特种部队活动,魏延长期镇守汉中,自然对山地作战很是熟悉,由他带领军队从子午谷进行奇袭是有成功的几率。更何况魏延的这个计谋并不仅仅只是奇谋,魏延需要先奇袭长安,再据守以等待诸葛亮到来,可见这是一个奇正并用的谋略,正因如此,子午谷奇谋是符合兵法韬略。最为关键的是,魏延的判断确实不错,当时长安只有夏侯楙驻守,由此往西,最大的城池便是陈仓,而从斜谷出兵,恰好能避开进攻陈仓这一坚城。也就是说,只要魏延能攻下长安并成功坚守,诸葛亮是能迅速到达长安城下与魏延会师。
但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谋,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此计谋中的不定因素太多,而且魏延效仿的韩信距离眼下不过三四百年的时间,魏延的这个计谋并不能瞒天过海,反而可能被曹魏将领事先得知。一旦魏延的计划败露,这五千可战之兵与魏延这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就将命丧长安城前。而当时蜀汉才经历南中之战不久,诸葛亮在北伐未建寸功的情况下,实在不敢冒着魏延战败的巨大风险而兵行险着,因此他才会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更何况当时的长安并没有太高的战略价值。昔日董卓在长安城中欺压百姓,导致百姓纷纷逃至凉州和益州,因此长安城一直处于无兵无民的状态,后来曹操任命钟繇为司隶校尉,钟繇来到关中后逐渐发展农耕,这才有了关中的复兴,但在此之后,曹操征讨马超和张鲁,关中百姓再度逃亡汉中等地。因此即便魏延当时打下了长安,长安也不过是一座空城,如果曹魏趁势从陇西和关东两面夹击,只怕魏延就得战死在长安城中了。
笔者认为,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长安的战略意义不高,再加上魏延失败的代价太大,诸葛亮才没有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事情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期,诸葛亮领着十万蜀军出祁山,部分军队驻扎在五丈原。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消息后倾巢出动,领着十二万魏军驻扎在渭水边,打算渡过渭水一步步蚕食蜀军,诸葛亮见状果断带着蜀军魏军对岸扎营。虽然魏军势大,但司马懿不敢跨河攻击诸葛亮。而蜀军的兵装、兵力不如魏军,诸葛亮也不敢指挥蜀军渡河作战,双方隔着渭水相望。
十万大军几乎是蜀汉能够拿出来的所有兵力,每天消耗的物资不计其数,蜀汉财政压力很大,补给非常苦难。虽然魏军人数更多,但魏国综合实力是蜀汉的5倍,魏国可以源源不断对前线进行补给,关中、西凉地区也可以支援司马懿,压力并没有那么大。假如打持久战,魏国甚至可以拖垮蜀汉。
在某一次商议作战就时诸葛亮提出要在上方谷设局、自己做诱饵伏击司马懿,引蛇出洞后由随后魏延领兵攻打魏军大营,双方里外包围、全歼魏军。魏延认为此计不妥,首先司马懿不一定会上当,第二个魏军人多势众,蜀军不一定能够包围魏军。在魏延看来与其继续在渭水对峙,不如分兵他5000精兵和10日粮食,趁着夜色偷偷出营,走汉中过子午谷偷袭长安,蜀军人多,司马懿肯定不会发现少了5000人。等魏延攻下长安之后就断了司马懿的兵粮,蜀汉就可以蚕食、击败司马懿。这条策略不诸葛亮采纳,气得魏延在诸葛亮背后说诸葛亮不适合做统帅,应该由他来领导蜀军北伐。
?曹魏关中疏于防御
魏延提出这项计划并不是他头脑发热,而是经过缜密的分析、推演得来的。曹魏在雍凉地区总共有14万兵马,在此之前一直都以长安为核心,向陇西、南安地区布防,部分兵力驻扎在西凉北部抵御羌人。本次蜀军出动十万大军,司马懿倾巢而出,率领十二万大军驻扎在渭水,而羌人原本就和西凉交战上百年,司马懿绝对不会从西凉地区撤兵,意味着现如今司马懿手上几乎已经是关中所有兵力。
况且根据情报而知,长安的守将名叫夏侯楙,他虽然是夏侯惇的儿子,出身名门但没有学到夏侯惇的本领,而是和一个常见的世家子弟一样生活混乱,在长安夜夜笙歌。再加上司马懿自认为他领导的魏军已经威慑到诸葛亮,蜀军兵力本就少于魏军,诸葛亮自然不敢分兵作战,这更是加重司马懿疏忽。
等魏延领着5000精锐士兵走子午谷突袭长安,长安必定惊慌失措,凭借蜀军的战斗力和魏延的指挥能力,拿下长安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司马懿敢领兵攻打长安,诸葛亮就可以从后面攻打司马懿。司马懿若是掉头北上凉州保存实力,诸葛亮就可以顺势进入长安,掌握这片战略要地,蜀汉或许可以翻盘。
?魏延能力强信心足
虽然从纸面上来看这个计划很天马行空,但操作性确实很高。首先魏延的军事能力确实很强,他原本是南阳郡一个农家孩子,黄巾贼起义后加入荆州军队,从一个小小的士兵一步步爬起,通过战功成为一名校尉。原本魏延有机会成为将军,但因为出身问题,最终被调到长沙郡做守将。赤壁之战结束后荆州被刘备所得,魏延成为刘备的部将。
刘备这个平台比刘表的平台公平,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都是平民出身却位高权重,魏延在刘备帐下非常拼命。攻略益州时一马当先,斩杀十几名益州大将,攻克多个郡城,战后被刘备任命为将军。
汉中之战魏延跟随刘备作战,长期在阳平关外和夏侯渊、张郃等人对峙。刘备按照法正策略绕过阳平关到汉中城后的定军山,魏延不动声色操练士兵,营造一个人多势众的假象成功瞒过夏侯渊。当夏侯渊领兵支援汉中后魏延果断拿下阳平关,夏侯渊被刘备斩首后魏延带队追杀张郃又获取极大战功。战后所有人都认为张飞会出任汉中太守,但刘备却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魏延镇守汉中多年,曹操、曹丕时代一直派人攻打,均被魏延击败。曾经魏国曹爽带十万兵马从上庸地区攻打汉中,魏延不动声色在汉水区域扎营,利用地利修建防御工事以逸待劳。一战歼灭曹爽2万魏军,极大打击魏国的声望。
可以说魏延是整个蜀汉集团,除了诸葛亮之外对魏军最了解的人。甚至在汉中地形、作战技巧而言,诸葛亮都不如魏延。这也就是魏延敢于制定奇袭长安,笃定能够翻盘的原因。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出征途中,大将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他建议由自己率领“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认为太冒险,没有照办,让魏延叹惜自己怀才不遇。从而留下一个“如果当初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蜀汉是否可以一举攻破长安”的千古猜想,诸葛亮也因为这一点被“挺魏派”黑了1700多年。后世史家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经过多年研究,老王认为魏延所谓的奇谋看上去很美好,其实并不可行,理由如下:
一、蜀军北伐不是秘密,魏国或早有防范
魏延的“从子午谷袭长安”之计,如果是一个能在处于完全秘密状态下实施突然袭击的计策,或许有几分胜利的可能。然而,蜀军北伐并非突然,这就给魏延之计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据《蜀书·后主传》裴注《诸葛亮集》记载,蜀汉后主刘禅于建兴五年三月颁布的诏书中,已将蜀军北伐的战略目标锁定为“克复旧都”——占领长安,并公布公布北伐军的兵力是“步骑二十万众”,实际兵力是十万人,此诏书及以后相关的诏书律令皆“露布天下”。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汉中,从建兴五年五月进驻,到建兴六年正月诸葛亮召集军事会议,前后有九个月。因此,蜀军北伐不是秘密。
二、魏国的防守战略,正中“奇谋”要害
《魏书·孙资传》裴注《资别传》记载,“诸葛亮出在南郑”,魏国将士认为可以出兵征讨。魏明帝征询乐阳亭侯孙资的意见,孙资认为“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撼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而百姓无事。”
孙资认为应当“分命大将据诸要险”,魏明帝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就是魏国的防守战略。“要险”,含“重要”与“险峻”两个方面。从以后魏军实施此防守战略的实际情况看,魏军只守“重要”地方,而不守“险峻”地方。
东起长安,西至陈仓的渭河之畔,共有五城:长安、(扶风郡治)槐里、武功、郿国、陈仓,是“重要”地方。
三、曹魏雍州机动部队远胜魏延兵力
《魏书·明帝纪》裴注《魏略》曰“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步骑五万拒亮。”’
魏明帝调动的五万步骑,应是中央机动部队与雍州机动部队的联合之数。
《三国志》透露了魏国雍州多年间常备的机动部队的兵力至少达两万步骑。按照惯例,州直属机动部队驻在州治城内。雍州机动部队两万人,应驻在长安城内。长安城是旧都,城墙周围较长,又是魏国的西都,因此,其城防部队至少应有一万人。城防部队与机动部队联合守卫长安城,合计至少有三万人。
如果魏延之计成行,其作战部队只有五千人,还有五千人是运输粮食的。用这五千将士去进攻守着长安城的魏军三万将士,显然是攻不下长安城的。
四、长安城易守难攻
从《后汉书·董卓传》中可知,李傕进犯长安时,率军十余万攻打长安城,猛攻八日均告失败。直到后来依靠吕布军中的蜀兵打开城门,长安城才被攻破(非破坏其城墙),可见长安城的易守难攻。李榷攻长安,事在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蜀军首次北伐,事在年曹魏太和二年。时隔仅36年,其间没有发生破坏长安城之事。因此,在魏延献计时,长安城依然易守难攻。
五、魏国援军行动迅速,长安有外围保障
通过对《魏书》、《蜀书》中魏蜀多次交战的记录进行比较计算,魏国机动部队的行军速度是可以确定的——
骑兵日行180里(三十年后钟会部骑兵日行可达172里),步兵日行90里。
从洛阳到廊城有1120里。从洛阳径往陈仓西北到街亭有1836里。从长安到郡城有260里。从长安径往陈仓西北到街亭有976里。
魏军骑兵从洛阳到廊城用6天,从洛阳到街亭用10天。
魏军骑兵从长安到郡城用1天半,从长安到街亭用5天半。
六、魏延过低估计夏侯楙,长安很难白捡
魏延之所以自信,还在于他认为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肯定是个闻风而逃的胆小鬼。按他的说法,夏侯楙听到自己悄悄杀过来,必然会乘船逃走,而长安只有御史、京兆太守这些文官,可以轻松逃走。
但据《魏书·夏侯惇传》裴注《魏略》中的记载:夏侯楙虽“性无武略”,但“好治生”—热衷于管理经济,并非一个昏庸的纹绮子弟。“群弟不遵礼度,林数切责”,说明夏侯林心中常存国家的法度,是非常有责任心的。更何况夏侯楙驻守在高大坚固的长安城里,身边有几万名精锐的将士,有郭淮任刺史,有大将军曹真作后盾,他有必要闻风而逃吗?
七、即使攻进长安,陈仓以西也不可定
魏延对自己的计策非常自信,说“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如果实施魏延之计,果真如魏延所言一举可定吗?
仅看雍州的陈仓正西的四郡的情况。这四郡是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即使在诸葛亮否定魏延之计、率主力兵出祁山的情况下,这四郡的情况对于蜀国来说,也不容乐观。
事实上,这四郡完全在雍州刺史郭淮的掌握之中。郭淮精通军事,有胆有识,又是雍州的最高长官,他从这四郡调集四千将士,毫无问题。如果蜀军主力兵出斜谷,那么,郭淮将率军从西边来攻击蜀军。总之,对蜀军来说,陈仓以西不可定。
总而言之,从理论上来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可行。当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了,当事人都不在了,死无对证,且时移世易,很多条件都发生变化了。老王的说法也只是一种猜想,权当抛砖引玉,仅供各位历史爱好者探讨。(老王不卖瓜)
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于《魏略》载大将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计」,向诸葛亮建议引兵一万,由子午谷出长安,但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而拒绝。不过,于《三国志》载魏延每每向诸葛亮“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未有提及子午谷。而曹魏大将曹真伐蜀时,仍取道由此进军,可是遇上大下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被逼撤退。
第一次北伐
228年春天,汉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韩信分兵之事,袭取潼关(《魏略》作子午谷之计),但诸葛亮不从,在而后北伐,魏延都曾提出这建议,却被诸葛亮制止。而诸葛亮则派赵云、邓芝率军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的形势,以吸引魏军,汉军行动成效,在洛阳的曹睿派出曹真都督关右各军,前往郿县防御赵云等人;于是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由于当时刘备死去,加上汉国数年没有动静,令曹魏没有防备汉军,在曹睿后来班告中亦有提及:“先移风于礼乐,次讲武于农隙,置亮画外,未以为虞。”现在听到诸葛亮北出祁山,朝野都甚为恐惧,陇加更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响应汉军,当地太守各弃郡东走。于是,诸葛亮包围祁山,准备打下作为北伐前哨。魏朝内未有人知出何对策,曹睿冷静道:“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便亲自到长安坐镇。
曹军到来,当时诸葛亮不用魏延、吴懿等为先锋,却派参军马谡领牙门将裨将军王平到街亭防御张郃,另派高翔屯兵柳城;另一方面,南安郡人带着汉军攻打陇西,当地太守楚游与吏民策划,先作坚守,若汉军真能攻下西来的魏援,则投降也不迟,他于是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阵,自己向来到的汉军说:“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汉军于是退去。
而到达街亭的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举措烦扰,又不接受王平的劝阻,不在当道之处下寨,反而上山设阵。当张郃到来,他先将汉军包围在山上,切断其水源,再督军大举进攻,汉军大败,马谡逃走,众军各自逃亡,只有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守,而张郃又疑汉军有伏兵,不作追击,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军队,向诸葛亮大军处撤退。街亭失守,柳城高翔军又被郭淮攻破,汉军失掉有利形势,诸葛亮惟有将西县千多家人带还汉中,班师撤退,至于陇西楚游等亦因此成功固守。而赵云、邓芝的疑兵亦在箕谷无法抵御曹真的主力军,赵云便收集士卒倚势固守,将栈道烧毁,所以没有太大的损失。
回到汉中,诸葛亮把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收狱,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守军令,便斩杀了马谡、张休及李盛,夺取黄袭等人之兵,王平却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诸葛亮自己仍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但仍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嘉赞赏他守卫之功。后来,有人曾劝诸葛亮再北伐,但诸葛亮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曹魏的张郃在汉军撤出后,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他又认为汉军今番进攻祁山失败,斜谷道又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蚀,下次该会以陈仓作目标,便派将军郝昭、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