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邓艾偷渡阴平,仅剩两千人就能灭掉蜀国,什么原因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1 04:23:56

邓艾偷渡阴平,仅剩两千人就能灭掉蜀国,什么原因呢

阴平渡,看刘家丢帜,汉祚失宫。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文武全才,也是曹魏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对内颇有建树,兴修水利,大肆屯田,发现经济。对外曾多次成功防御蜀汉姜维的进攻。263年秋8月,司马昭调集三路大军共计十八万伐蜀,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共计三万余人,驻守祁山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西路军有邓艾率领,共计三万余人,直接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

东路军共计十三万人,由钟会率领,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攻汉中。然而主力钟会部却被姜维阻隔在剑阁,邓艾密谋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得到得到司马昭同意后,邓艾亲率三万余人穿越道路崎岖的阴平,分兵把守关隘,或死或伤者不计其数,出阴平小道后,仅剩下两千余人,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邓艾为何仅仅依靠两千余人,就能灭掉拥有六十万人的蜀国,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邓艾身先士卒,率军出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成功斩杀诸葛瞻父子。本来是由主力部队钟会部主攻汉中,汉中一但灭亡,蜀汉也就唾手可得,然而姜维用兵如神,成功甩开了邓艾的阻挠,从沓中飞奔千余里到达剑阁,成功将钟会部阻挡在剑阁。僵持数十日,钟会几乎粮尽,要撤军。邓艾死活不肯,上书司马昭,请求率领本部人马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司马昭也是当世名将,懂得出奇制胜的道理,于是同意了邓艾的计划。

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全部是崇山峻岭,荒无人烟,全军进军缓慢,遇水搭桥,遇山开路,极其艰难,一路上死伤生病无数,没有一个士兵退却。到达摩天岭时,四州有出现悬崖峭壁,将士无不抱头痛哭,扬言退军,邓艾身先士卒以毛毡裹住身体,滚下悬崖,其余士兵看到后纷纷效仿,经过的艰难险阻长达七百余里,越过摩天岭,只剩下两千余人。邓艾于是率军直击涪城,守城将士见到从天而降的魏军,竟然不战而降。

刘禅震惊失措,让诸葛瞻父子前往梓潼应战邓,随军将领黄崇建议迅速占领重要的关隘,然而诸葛瞻迟疑不决,贻误战机,最终将军在绵竹地区相遇。本来诸葛瞻军队是占优势的,但邓艾阴险狡诈,诱骗诸葛瞻陷入埋伏,诸葛瞻父子均战死。邓艾成功占领绵竹,威声大震。刘禅惊慌失措,听取焦周的建议率全城文武投降邓艾。

其次刘禅重新宦官黄皓,不得人心,蜀国连年征战民困国穷,已经日薄西山,蜀汉内部斗争不。诸葛亮死后,刘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终日只知道享乐,又增加嫔妃的数量。后来宦官黄皓阿谀谄媚,逢迎刘禅,逐步取得刘禅的信任。刘禅于是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黄皓搭理。黄皓舞权专政,大肆铲除异己,忠臣都不敢讲实话,司马昭伐蜀,黄皓依然告诉刘禅没有大事,直到邓艾兵临成都,百官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司马昭因黄皓祸国殃民,将其凌迟处死。

蜀汉本来就民困国乏,人丁稀少,诸葛亮六出祁山后,刘禅又先后支持姜维九次北伐中原,搞的蜀汉内部怨声载道,再加上原来的荆州集团基本上已经战死,益州本土势力根本不愿意成为蜀汉的牺牲品,不愿意为蜀汉再战,百姓们也想过太平安定的日子,因此邓艾钟会所到之处才有很多不战而降的将军。

最主要是刘禅不思进取,没有远大抱负,胆小怕事,邓艾兵临城下,成都尚有五万军队,然而刘禅已经被吓破胆,不敢再战。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然而姜维还在剑阁拼死阻击钟会,蜀国灭亡蜀国的军队依然在拼命,这也是历史上的奇迹,邓艾两千人灭掉蜀国,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你是如何看待邓艾灭蜀的?

邓艾仅用几千人就灭掉蜀国,刘禅还有十万人为何不反抗呢?

在世界军事史上不乏许多奇袭获胜的战役,比如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就干过这事。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他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奇袭了罗马军队,获得大胜。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

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精彩的战役,三国时期,曹魏将领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吓得蜀汉后主刘禅直接开门投降。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经典战役,甚至直接灭了一国。那么邓艾是怎么做到的呢?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魏军进攻蜀国图

当时,钟会所率领的东路魏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邓艾建议,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

“阴平”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李白《蜀道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是没有道理的,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属于奇兵,蜀国也没有人想到邓艾会从这条路走。


偷渡阴平

阴平过后面对的就是涪城,而此时的邓艾军队,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只要涪城守将是个正常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可以团灭邓艾。结果,涪城守将马邈看到邓艾“神兵天降”居然直接投降了!这简直是天助邓艾。于是他借涪城休养生息,准备面对下一个对手:诸葛瞻。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得知邓艾来袭的消息,就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黄崇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但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黄崇因为诸葛瞻不接受自己的意见大哭。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但没有好好利用地形,以逸待劳,反而主动出击,结果被邓艾打败,诸葛瞻父子兵败自杀。虽然智商堪忧,但可敬满门忠烈。



邓艾

就这样,邓艾接连攻克了涪城和绵竹,成都完全暴露在魏军面前。其实,邓艾既然是偷渡,就不可能带太多兵,只是孤军深入,虽然打到成都,但没有援兵和补给,而成都城内尚有十万士兵,只要阿斗能够坚持防守,等到姜维率军来救,还来得及。然而后主阿斗一听说魏军兵临城,见状开城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邓艾偷渡阴平是一个大胆的冒险,也是一个绝妙的战术,除了自身实力外,赶上了刘禅这个“猪一样”的对手,也是最后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就这样,邓艾凭这一战在史书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邓艾如何用2000残兵灭掉有60万人的蜀国的?

其实三国时期,魏国跟蜀国的国力相差是比较大的。单从粮食产量来说,魏国就跟蜀国能差十多倍。但是是蜀国灭国不是因为邓艾一个人厉害,而是很多人的共同做能用下才促成的。

首先是诸葛亮不在了。邓艾灭蜀时是姜维做大将军。诸葛亮能做到以弱胜强,但是姜维不一定能做到,毕竟还是跟诸葛亮差一些火候的。姜维在汉中地区跟钟会纠缠,邓艾则趁机偷渡阴平,一队人马只剩了两千人。虽然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但是蜀汉也不至于就因为这区区两千人就亡国。

一个关键点是守城的诸葛瞻贸然出城迎敌,还大义凛然,最后战死了。他死了不要紧,城池丢了是最关键的。这人军事才能极差,自己固守城池,邓艾人马后继无力,不一定能有什么大作为。另外一个点是刘禅顶不住压力开城投降。

虽然魏国蜀国实力有差距,但是刘禅如此轻易的开城投降也是让人吃惊。所以不是邓艾灭了蜀国,魏国能灭蜀国是因为魏国有实力基础,有钟会拖住姜维,有蜀国将士和刘禅一起决策失误,这些因素一起造成的。

三国时期蜀汉会灭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将蜀汉灭掉的人是谁呢?

三国时期的蜀汉之所以会灭亡,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蜀汉的家底薄,和后期的宦官黄皓干政有关。而最终将蜀汉直接灭亡的是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汉。

国力衰弱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时候,荆州已经被东吴袭取,这个时候的蜀汉,其实就只有益州一个州,益州又分为汉中、巴、蜀,这三个部分。

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下面实际统治的只有1个州18个郡,在籍户口有20万户,人口90万,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治理,加上对南中的开发,蜀汉灭亡的时候,在籍人数也只有100万人多一点。

孙权在229年称帝的时候,东吴就已经拥有了荆州、扬州、交州三个州,下辖32个郡。

东吴灭亡的时候,人口达到了250多万人,比蜀汉的人口翻了一番。

在三国里面,曹魏是实力最强的,曹丕称帝的时候,曹魏已经拥有了12州(其中荆州与扬州和东吴有重合),87个郡。

曹魏在灭亡蜀汉前的在籍人口有443万人,这已经是蜀汉的4倍之多了。

综上所述,在三国里面,蜀汉的国力是最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一个弱国想去击败一个比他强大几倍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白起在世,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也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这是我认为蜀汉会灭亡的第一个原因。

宦官干政

第一点说完后,我们再来说说第二点宦官干政。在刘备去世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时代,这个时期的后主刘禅基本上是被诸葛亮架空的,军政大权都在诸葛亮的手上。

诸葛亮去世后,又经历了蒋琬和费祎辅政时期,这一时期刘禅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费祎被刺杀后,蜀汉的内政开始荒废,再加上姜维在外连年用兵,蜀汉的国力开始下降。

姜维的北伐虽然损耗了蜀汉的国力,但是只要蜀汉不内乱,魏、吴两国想要攻入蜀地,也绝非易事,偏偏在这个时候,刘禅却宠信宦官黄皓,最后导致蜀汉灭亡。

黄皓的出生不详,他应该是常年陪伴在刘禅左右的宦官,因为黄皓是一个阿谀献媚的人,又经常为刘禅提供许多玩乐的事物,深得刘禅的信任,在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后,黄皓开始干涉朝政。

他一面忽悠刘禅,一面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一点与秦末赵高有点相似,在黄皓的离间之下,刘禅与自己的弟弟刘永,儿子等人的关系都开始变得疏远了。

朝廷中不愿意附和黄皓的官吏,都被他贬到了外地,例如被他贬到巴东做太守的罗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等。

当时主军事的姜维看到黄皓在朝中的势力日渐庞大,背后又有刘禅的宠信,姜维害怕自己被加害,都吓得不敢呆在成都了。

在黄皓的操纵下,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当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想要将黄皓除掉,可惜却无能为力。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本来姜维事先得到消息,上表刘禅给出了御敌之策,但是刘禅竟然听信黄皓的建议,说敌人不会打来的,也就没有做出御敌的部署,在黄皓的干政下,蜀汉朝堂上的大臣们对即将到来的敌人,是一无所知。

直到邓艾带领魏军偷渡阴平,迫降江油守将马邈后,蜀汉朝廷上才感到事态的严重,如果刘禅没有被黄皓忽悠的话,早做了准备,邓艾的偷袭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没有黄皓在朝廷上排除异己的话,面对邓艾的偷袭,蜀汉朝廷也不至于无将可派。

当时驻守在南中的霍弋听闻魏军来伐,本来是打算率军前往成都协助防守的,刘禅却以战略已定,让霍弋不要率军前往成都。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在阵亡前曾说过::"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

陈寿也曾说: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可见黄皓的宦官干政,对蜀汉的灭亡影响有多大。

蜀汉的灭亡除了在国力上的差距,和宦官黄皓的干政外,邓艾的奇袭,算是给了蜀汉最后的致命一击,当时曹魏的主力大军被姜维牵制在了剑阁。

如果不是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偷袭的话,曹魏军队就会因军粮不继,准备退兵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6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