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制度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从周朝一直到明清时期。虽然过程中有变化,但总体上说就是:中央王朝对藩属国,也就是像越南、朝鲜这样的国家,进行“册封赏赐”,而藩属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这就是朝贡制度。
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历史书,对朝贡制度基本上都是持负面态度,一般是两个理由:
第一,外国人来中国的时候,觉得中国对待其他国家太不平等了。大家不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吗,为什么非要对中国皇帝下跪呢?为什么我送点礼来,你非要把它称为自下而上的“进贡”?为什么你回点礼,非要叫自上而下的“赏赐”呢?感觉这是中国以大欺小。
第二,是中国人看不惯,觉得朝贡制度就是一套虚礼,是天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惜当冤大头。外国来朝贡,虽然带有贡品,但天朝给他们的赏赐往往更多。所以,给中国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是这两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它解释不了朝贡制度为什么持续了那么长时间。几千年来,个别皇帝难免有虚荣心,但是很难想象中国政府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仅仅是为了虚礼就把这套制度坚持那么长时间。要知道,国家的登基大典、总统宣誓仪式、学校毕业典礼、公司开业仪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等,绝不仅仅是虚礼,而是有丰富的社会作用。关于婚礼的作用,我们前两天的内容已经讲到了。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审视一下朝贡制度,把这笔账重新再算一遍。
先来算经济账,中国吃亏了吗?朝贡贸易,表面上肯定是不划算的,因为进贡的少,赏赐的多。但是你想,贸易是人的本能啊。那么大的中国,和藩属国的贸易,就是整个东亚贸易圈,怎么可能局限在“进贡赏赐”这么一点贸易量上?朝贡贸易固然重要,但从份额来讲,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朝贡贸易确实吃点小亏,但它的作用是维持东亚世界的和平,然后通过其他贸易形式几十倍地补偿回来。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 18世纪30-90年代,也就是乾隆皇帝时期,贸易关税贡献了福建省六分之一和广东省近四分之三的地方税收。这还只是官方认可的贸易,不包括民间贸易。你看,在经济上,朝贡体制是不是也是利大于弊?
好,我们再来算政治账。从大的方面说,世界上存在过两种国际关系体系。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明的“朝贡体系”,还有一种叫“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后一种体系是啥呢?1648年,欧洲残酷的“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参战各方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个条约体系,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它确立了几个原则,就是国家之间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等。今天的国际关系,仍然遵循这些基本原则。今天的人们看来,国家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天经地义的。朝贡体系却以国家不平等为基础,看来果然落后,应该被淘汰。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历史,就会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国际体系的主要目标,就是维持和平。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后的几百年,欧洲的大小战争就没停过。1300-1850年,英法之间至少就发生了46次战争;瑞典这个现在著名的中立国,在此期间也参与了32场战争,为啥?其实根子就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平等和互相尊重主权、领土。所谓平等,就是没有老大嘛,谁也不服谁。所谓互相尊重主权,就是大家的权力边界很清楚。我要是想占你的便宜,没有什么桌子底下的交易和忍让空间,只能直接动手打,抢你的领土。所以你看,文件上的漂亮原则,在实践中,往往一翻脸就变成了强盗逻辑。
反观朝贡体系下的东亚,从明朝1368年建立开始,到1841年朝贡制度解体。这之间将近500年的时间,东亚各国之间,只发生过两场战争。1407年,中国出兵讨伐越南;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进攻朝鲜,中国出兵保护。除此以外,在中国、朝鲜、越南、日本这些东亚国家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奇怪,为什么不平等反而容易和平呢?因为不平等,意味着有了公认的仲裁矛盾的权威啊。打个不尽恰当的比方。过年了,几个兄弟回父母家拜年,那肯定是要带点东西吧?临走,爸妈也会打开冰箱让你带点东西回去吧?一般来说,都会比你带去的要多。这就是朝贡贸易。
另一方面,兄弟几个进门要叫一声“爸妈,新年好!”按过去的老礼儿,还得磕个头。只要这个权威是公认的,也没有什么心里不舒服。有了这个权威在,兄弟几个再有什么矛盾,也容易平息。但是爸妈一去世,兄弟几个之间确实平等了,不过再有什么矛盾,也不容易化解,甚至反目成仇。这就是两个国际体系,在实践中的区别。
再回到国际体系。如果以维持和平为标准衡量,你会发现,朝贡体系要优越、有效得多。人们之所以主张国家之间地位平等,主要是担心如果国际关系不平等,大国就会欺负小国。但是在历史上,中国不但不欺负藩属国,反而会提供安全保护。只要他们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接受册封,中国甚至都不会干涉他们的内政,更没有兴趣去抢夺他们的领土,占领他们的国家。当然,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朝贡体制了,也绝没有可能再恢复朝贡体制。但是我们观察国际政治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两个基本逻辑仍然在起作用。
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表面是沿袭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国家平等原则。但实质上,在很多地区却存在着朝贡体制的变种——某地区有个一家独大的国家,其他小国承认它的地位,它负责保护地区安全,照顾小国利益。虽然没有“进贡”等等形式,但本质是一回事。比如,美国领导的南北美洲,澳大利亚领导的澳洲。可见,凡是这种国家间实际上不平等,存在领导国家的地区,往往都比较和平。
今天说这个话题,其实是想说观念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全球化的进程,全人类逐渐走向一体化,所以就需要一些基本的观念达成一致。平等、自由等等,都是这种纸上经常写,嘴里经常说的观念。它们代表了政治正确,没法反对,也不必反对。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有些规律还是存在着。这时候就需要在表面政治正确的掩盖下,进行实际政治手法的操作。这两者互相矛盾,但也并行不悖。幼稚的人会说,这是黑暗啊。通达的人,会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名言:“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朝贡图)
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制度。历史上,由朝贡制度引申出的朝贡贸易,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位看官若想了解其起源、创立与发展,就随烂柯人君一起来看看吧!
一、朝贡制度的起源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是先秦时期中央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朝聘关系的延伸与拓展。在古史的传说时代,就已经有域外的首领来“中国”进行朝贡。《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块”。这虽然有传说的成分,但无疑显示出上古时期就已经有边缘族群向“中国”朝贡,朝贡制度有了雏形。到商灭夏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诗经·商颂·殷武》记载说:“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不光周边部族,连氐。羌等族群,也纷纷向商汤来进贡。
后世的西王母画像
西周建立后,实行对天下进行分封的五服制度。“服”是“服事天子”之意,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全天下的诸侯必须承认周天子的宗主权,他们对周天子必须履行朝贡的义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从五服制度中诸侯对于周天子的义务来看,此时朝贡制度已经逐渐成熟。
“甸、侯、宾”三服属于华夏,与周王室关系密切,义务较多。若其不服从周天子。周天子可以对其“征”或“伐”,保持其对王的服从。而“要、荒”二服属于蛮夷戎狄,往往只需向周天子表示臣服即可。“要”服国家主要为蛮夷,周天子要求他们每年一贡。“荒”服国家主要为戎狄,他们的君主只要在即位后来觐见周天子一次即可。
职贡图
可见,对于蛮夷戎狄,并没有实质性的物质要求,最大的要求就是其对王政的归化。由此可以彰显天子的声威远播,《左传》讲其目的为“先王耀德不观兵”。正是此制度奠定了朝贡制度重礼仪而轻利益的特质。且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华夏统治者认为一切外交关系都是“来朝”,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都会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二、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中国朝贡制度的初创,是在西汉时期。而此后,周边国家朝贡的同时,中央王朝通常回馈予大量的赏赐,因此学者也称其为朝贡贸易。
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发兵大败匈奴。此后,兵锋四指,大肆开疆拓土,《汉书》讲“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随着大汉王朝的影响力扩大,朝鲜、南越、西域诸国纷纷遣使来朝。各国所献都是当地的奇珍异宝,例如大宛所献天马深得武帝喜爱,为纪念此彰显大汉天威的物品,特意铸造了皇家专用金——马蹄金。南北匈奴分裂后,南匈奴来降,汉朝对其待遇十分优厚。匈奴向汉朝觐见朝贡、纳质子(匈奴王子)于朝廷,汉则回馈给匈奴大量赏赐。据余英时先生研究,汉朝对匈奴的朝贡的赏赐远高于和亲时所消耗。但只要条件允许,汉一定会将朝贡放在对外交流的首位。东汉时,朝贡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日本曾出土汉光武帝时赐予的“汉倭奴国王”印,可见日本在东汉时已纳入朝贡体系。
日本进贡船
隋唐继秦汉之后,开启了中国帝国的2.0时代,对于朝贡贸易更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唐太宗被周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成为华夷共同的大主宰。此时,向大唐朝贡的蕃国达七十余国,大唐对于朝贡的支持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待外来朝贡的使者,大唐为之报销一切开支,根据各国路途的远近,大唐会给其不等的交通费用补贴,该补贴实际上比实际支出有盈余。外来使者全程有沿途的驿站驿馆尽心招待,并由驿站帮助运送其物品。在到达长安以后,这些使团一般会收到高于自己贡品价值几倍的回赐。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 在华胡人
明清作为帝国的3.0时代,君主集权达到一个高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时间限制民间与海外进行的贸易,因此明清时期,域外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贸易,一般需借助朝贡贸易。如前代一样,朝贡贸易同样会以数额巨大的财物回赐各国。明朝有规定:“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明代他国使者在进贡时,往往会带许多随贡物品,这些物品往往规模巨大,而明政府一般会照单全收,按照高于本价的价格给予回赐。总之,朝贡使者常常是“薄来厚往”。清初,对于这种亏损的行为加以重视,一般等价交换,不予额外赏赐。但康熙后期,清又开始重视回赐,以提高大清的威望。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将朝贡贸易附带的商业交易作为对他国的恩惠,这些商品来华往往会获得免税特权。
到了晚清,随着西方在政治、经济上的冲击,天朝观念、朝贡贸易逐渐被近代的外交关系瓦解。
三、朝贡贸易简评朝贡体制对于传统的中华帝国构建其“天朝”地位有着莫大的帮助,在历史大部分时期,其对于促进中华帝国影响力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对于维持与周边政权的和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汉唐元明清时代,朝贡配合战争,形成了华夏政权对周边巨大的辐射作用,决定了中华帝国在东亚无可比拟的核心地位,其在收买人心,协调民族关系方面的意义可谓是巨大的。
清代朝贡
但不得不说,朝贡贸易是以经济亏损为前提的。传统中华帝国以农业为经济来源,对外朝贡贸易无疑使一部分国家税收换取实际无太大实用价值的供品。此外还要设置许多机构来接纳朝贡团队。以唐代为例,朝贡贸易实际给唐王朝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针对唐王朝全面接待外来使节的做法,宪宗时大臣李绛上书称:“若进奉货物悉令馆释递送,岂唯馆释不济,实虑州县难堪,财货数多,差夫递送,便须防援,转益劳烦,……实致扰人之弊”。唐王朝对此限制了外来使节的数量,但这一弊端并没有减轻。
朝贡贸易特殊的政治、军事意义,经常使王朝忽视其背后的经济亏损。以北宋为典型,北宋以积贫积弱著称,军事实力十分差。宋代君臣为营造大国形象,十分重视朝贡。真宗朝澶渊之盟后,为了洗刷耻辱,为强行进行“泰山封禅”,大力鼓励与号召诸国来朝,参加这场粉饰太平的闹剧。
北宋时,高丽向北方的辽朝、金朝政治上臣服,但同时遣使通宋,此时的高丽与宋因辽、金阻隔,宋对其无法施加任何影响,但是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特意向宋朝贡。而宋认为估量其进贡物品的价值有伤大国风范,规定“国王贡物不估直回赐,以绢万匹永为定数”无论别人进贡多少,都以绢万匹回赐。宋末史学家马端临评价高丽进贡时说“高丽之臣事中朝也,盖欲慕华风而利岁赐耳”。对宋朝大力支持朝贡贸易的行为评价时为“柔远人以饰太平”。
朝贡图
文史君说:历代王朝重视朝贡关系,投资以大量的财物,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国朝贡即是政治归顺的表现,皇帝将诸国来朝视作天朝怀柔远人的重要标志。接受周边国家的朝贡,是君臣主从关系的象征,是华夏囊括海内、威震蛮夷的表现。至于所贡物品的多少与种类、背后经济层面的亏损,往往是次要的。而对于周边国家而言,朝贡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既可以从中原王朝手中获得价值不菲、远高于供物的赏赐物品,还可以同时借朝贡之名进行贸易。对于一些没有野心的小国而言,何乐而不为呢?
在元之前,中华正统无论在血缘还是文化都是在中国,这些各国都毫无异议。而在元时和清时,北方蛮族将汉族政权打败,并在中国建立政权,在同为中华文化圈的日朝等国看来,中国的中华道统被毁,尤其是清朝时,剃发易服,中华文化也得不到继承了。而日朝等国依然保持着中华的文明,他们开始鄙视中国,并认为自己才是真正中华文明的继承者。
姑且回答第一问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9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宣公让位给弟弟,背后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