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百姓的饮食习惯,也是一个由尚俭到逐奢的过程
明朝建立以后,经过连年征战,百废待兴,国家尚未完全统一。面对民生凋敝的状况,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以身作则,力行节俭,禁止一切奢华。饮食上亦是如此,朴素至极,不过是家常菜肴,并无珍馐美馔。
皇帝每日定例进二餐,食物也尽量精简,御膳中也一定有一道豆腐以警示皇帝不敢忘记建国初期民生艰难的民情。因为豆腐这种食材易得,价格又很便宜,在冬天蔬菜十分难得的季节里,作为素菜端上餐桌还可以调节膳食平衡。
除了对皇帝本人详加规定以外,对亲王、后妃的饮食也有所要求:每日可支取的牛羊肉只有一斤,而且只能支取其中一种,支取肉食之后就不能支取牛乳了。
他经常告诫臣子们:
“今天下已平,国家无事,封赏之外,正宜俭约以省浮费。”“节俭二字,非徒治天下者当守,治家者亦宜守之。尔等岁禄有限,而日用无穷,费或过度,何从办集?侵牟剥削皆源于此,须体朕怀,共崇节俭,庶几无悔。”
在明太祖的带领下,后宫以马皇后为首,也身体力行节俭,马皇后甚至亲自执掌中馈,掌管宫内饮食。平日里如此饮食,到灾荒之年,太祖与后妃甚至同吃草蔬砺饭。
连皇室贵族的饮食尚且如此,平民之家的日常饮食是何等情况自消不必说
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成化,一般而言,在古代帝制社会中,饮食上往往是向上层看齐的。鉴于上流社会的影响,以及明初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客观情况,民间的饮食也不会有多丰富,但是到了成化年间,宫廷饮食开始奢侈起来,在宫廷的带动下,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商业的发展繁荣提高了城镇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直接刺激了人们享受生活的欲望,最直接地表现在满足口腹之欲的饮食中,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饮食风气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只在平民中,在平民的上层士大夫群体中的表现也很突出,例如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南京人请客吃饭,“止当日早,令一童子至各家邀云‘请吃饭’。至巳时,则客已毕集矣。如六人、八人,止用大八仙棹一张,殽止四大盘,四隅四小菜,不设果,酒用二大杯轮饮,棹中置一大碗,注水涤杯,更斟送次客,曰‘汕碗’,午后散席。”
由于这种风潮自上而下带动,平民的饮食风俗便不可避免地也开始走向丰盛
不只是菜品多样,连果品也甚为考究,还经常性地举办各式宴会。宴会中全用“簇盘”、“糖缠”等物来招待客人,类似于今天的拼盘和果仁糖,极尽奢华,时人皆习以为常。
起初,富家大户宴请宾客,琼浆玉液,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发展到后来中人之家也开始仿效,不绝如缕。“一会之费,常耗数月之食”。
宴会所用菜肴,但求华美异常,种类繁多。在喜宴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初的喜宴每席不过六盘菜肴,五盘水果,三盏汤水,共计十四样。中期以后,即使不是像喜宴这样正式的宴会,仅仅是菜肴就有十盘。叶梦珠《阅世编》中记述明末中产人家的宴会说:“肆筵设席,吴下向来丰盛。缙绅之家,或宴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使是士庶及中人之家……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矣。”
君王的饮食非常丰富,有多种的主食,有御厨专门为他们调制的食品,包含各种少有的飞禽走兽,而且他们的菜名取名要非常吉祥,如果犯了君王的忌讳,那就十分糟糕了。明朝皇帝的口味十分重口,特别喜欢吃动物的内脏,比如羊肚,也喜欢吃像兔子一样的小动物。但是明朝皇帝不会在明面上吃牛,因为农民还得靠牛耕地,而明代重耕,即便是皇帝,也不能经常吃它。
通常皇帝的主食繁多,可以少量,但是必须要精致,通常摆在桌上的有很多种类的主食。即便是在早餐上,明朝皇帝的早餐也绝不会寒酸,不可能跟当时的生产环境一样,早上只吃简单的粥饭。他们通常都是会摆上十多道菜,如果是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御厨更是为皇帝摆上20多道菜,只有在吃晚饭的时候,菜才会少一点。
相对来讲,御厨为皇帝做的菜首先要考虑精致,在当时御厨做的菜可能是全国做的最好的,而且名字要好听,这样比较容易讨得皇帝的欢心。明朝皇帝在饮食上偏向于动物的内脏,比如说羊肚之类的,而且喜欢吃兔子和香肠,有时也会吃一些马肉。但是在当时他们是不会吃牛肉的,即便是皇帝也是一样的。
虽然皇帝平时吃的菜种类比较多,但是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爱好,这是为了防止有人给他们下毒,通常他们也只是吃上一两口,有的菜更是碰都不会碰,所以皇帝的吃法是非常浪费的。即便皇帝的饮食很奢侈,但实际上不能依靠自己的爱好行事,这也是非常憋屈的。虽然如此,在明朝时,皇帝的饮食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已经比以往的皇帝要享受许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了解古人,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古人的著作,不少人向往回到古代,过上和李白一样烹羊宰牛,与朋友畅快喝酒的生活,但是不要想得太美好,李白是谁?他可是1000多年来都被赞扬的大诗人,他生活再怎么不如意,也娶到了宰相的女儿,过的是豪华的生活。
在古代,平民可就不毫无资格这样吃吃喝喝。最艰苦的环境,是旧石器时代,那个时期,人们还不懂得钻石取火,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那时候的吃,不属于文化范畴,完全就是为了生存。
那么进入有史料记载,有文字出现的时期,穷人们的饮食是否就有改变了呢?在古代人分为三六九等,讲究诗、书、礼、乐,同时在服饰、祭祀、出行……上面都有专门的文化,当然,吃也不例外,并不是什么东西百姓都可以吃的,更何况穷人了。
《礼记》中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所以在古代想吃上一顿肉是非常不容易的。就连诸侯也不能无缘无故杀牛,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牛是最重要的劳动力,只有在天子祭祀的时候才会用到牛。
那么为什么羊肉也不能随便吃呢?“善”和“美”都归属为“羊”部,而我国传统美德“真、善、美”也都和羊有关,《说文解字》中认为“羊为大美”,并且淳朴善良,俗语中也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所以羊肉也是不能随便吃的。
在先秦时期,一直都是牛羊为贵,能吃上牛羊肉就很难得了,在到了明清时期,猪肉终于开始逆转了,明朝皇帝姓朱,朱厚照就曾经看见百姓家里过年的时候杀猪,听见猪的惨叫,于是不准百姓杀猪,虽然这道诏令最后被废除了,但是在寻常百姓家里,猪肉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家”字就是房子里面有“猪”才为家,所以,猪肉也不是一般能吃到的。
牛、羊、猪这些大牲在平时吃不到,那能吃什么呢?是鸡、鸭、鹅,放在百姓富足的唐朝时代,这些食物百姓还能吃得上,因为那时候可以说家家有余粮,因为富足,也出现了以胖为美的审美趋向,但是在其他年代,别说吃荤了,连素菜都难吃到。
战国时期,最主要的食物是萝卜,在粮食产量低下的时代,一旦收成不好,百姓们都只能吃野菜,蕨菜成了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遇上蕨菜多的时候,人们还会将其采摘,然后晾干,储藏好,变成过冬的食物,到了汉朝,食物又丰富一点,有了豆腐这一类的豆制品。
到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农作物开始慢慢丰富,但是这条路没过多久,因为时常有匈奴侵扰,不好管理,最后不通了。到了唐朝时代,国家对外开放,当时也传入了黄瓜、扁豆等食物。再到后来,可以种植的食物也越来越多。
然而,有食物行了吗?做菜最主要的就是油和盐,而古代的盐都是官盐,价格高昂,做菜时能够随意放盐的家庭那都得是富贵人家了,如果是生在穷人家中,在太平的日子里面,一般也就是喝粥,到了后来还能吃上一点番薯,这就已经很不错了。换你在古代生活,顿顿吃这些的话,可能坚持不了一天。
饮食有10个境界分别是:“果腹、饕鬄、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约会、独酌”,之中独酌是最高境界,出生701年的李白就曾写下《月下独酌》。然而,古代百姓基本停留在“果腹”境界。别看电视剧里面的满汉全席、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那基本上和穷人无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9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