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三大皇帝,一任比一任不敢攻打别国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16:50:24

宋朝三大皇帝,一任比一任不敢攻打别国

宋朝三大皇帝,说的是宋朝建立后的前三位皇帝,首任打怕别国,继任被别国打怕,第三任根本不敢打,战胜了都得赔人钱。这正应了一句俏皮话,一窝不如一窝。这三位皇帝之后,宋朝的皇帝更加不好好干,求稳怕战图享受,早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抛到了脑后,正因如此,宋朝才始终被动挨打,北宋灭亡,南宋苟活,最终为元朝所灭。宋朝的灭亡,跟皇帝有很大关系。

宋朝第一任皇帝是赵匡胤。赵匡胤是一个勇猛善战的皇帝,他是后周的兵马大元帅,掌管天下兵马。陈桥兵变后,他代周立宋,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好战,也善战,平定江南,他把各国都打怕了,没动一兵一卒,就让吴越国乖乖交出了土地。可惜赵匡胤死得早,不然燕云十六州有可能夺回。

宋朝第二任皇帝是赵光义。赵光义也是武将出身,在后周时也立过不少战功。赵匡胤能打,赵光义敢打。赵匡胤死后,他亲征北汉,攻克太原,灭了北汉,收了猛将杨业。但在伐辽时,因为指挥错误,导致高粱河之战大败。二次伐辽时,宋军又惨败而回。这下,赵光义被辽国打怕了,再不敢主动进攻,而是转攻为守。辽国则转守为攻,不断进犯宋地,但赵光义只是坚守,不再出兵伐辽。

宋朝第三任皇帝是赵恒。赵恒是赵光义的儿子,在寇准的建议下被立为太子。赵恒比不上赵匡胤和赵光义,赵匡胤能打,赵光义敢打,赵恒则根本不敢打。萧太后和耶律隆绪率二十万大军攻宋,赵恒吓得没办法,在寇准一再劝说下,他才亲征抗辽。但在澶州谈判时,他怕得罪辽国,不敢和辽国决战,最后和辽国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丝绢,求得一时之安。正因宋朝皇帝如此怕战,才被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看匾,最终为蒙元所灭。

宋朝第一任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文人皇帝赵光义治国统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比他小12岁的弟弟赵匡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赵匡义和赵普等人在前台的积极表演行动,才让躲在幕后的赵匡胤能够以一个比较仁义的角色篡位自立,建立北宋
赵匡胤一当上皇帝,即任命赵匡义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公元961年,赵匡胤任命赵匡义为封尹,同平章事。同时,为了避讳,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赵匡美也改名为赵光美。赵匡胤也非常疼爱他这个弟弟,有一次赵光义生病,身为皇帝的赵匡胤亲手为他灼艾。赵光义失声叫痛,赵匡胤大概是要为其弟分担病痛,也取艾自灸
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驾崩,于是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执行赵匡胤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逼迫陈洪进、吴越国主钱弘_分别上表投降,至此,北宋完全统一南方,赵光义便把主要兵力转向北方的北汉和辽政权
公元979年,赵光义率大军分四路向北汉进攻,并吸取了以往失败的教训,特派部分宋兵前往阻截辽援军。宋军很快就攻到北汉都城太原城下,将太原围得个水泄不通。5个月后,北汉将士纷纷出降,北汉皇帝刘继元见大势已去,只得开门迎降,北汉灭亡。至此,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全部结束
赵光义携灭北汉之余威,率大军继续北上伐辽,兵不血刃地收得易、涿二州。旗开得胜,赵光义非常高兴,于是率大军进抵辽之南京城南,命将士兵分四路攻城。然而此时的宋军已是强弩之末,长时间的征战已使得他们疲惫不堪,在辽援军到来之后,竟被辽守军和援军共同夹击,全军溃散。赵光义在众将护卫下,南逃涿州,方才避免被擒
7年后,赵光义又想再度北伐,企图扭转高粱河惨败之后频频挨打的被动局面,但前次亲征的惨败,特别是高粱河之战险被辽军所擒的遭遇,使太宗余悸未消。于是在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大臣的劝阻下,决定派大将曹彬、米信、田重进、潘美、杨业等人于公元986年率30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攻辽
初期作战宋军进展顺利,接连小胜。但由于刚愎自用的赵光义将指挥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从后方遥控军队作战,因此造成军令不能及时传达,加上各路军缺少合作,便纷纷败下阵来。杨业率领残兵在陈家谷奋力死战,辽兵漫山遍野而来,杨业部下大部分战死。杨业本人身负几十处创伤,最后为辽军所俘获,不顾辽军的威胁利诱,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死后,边境大震。云、应、朔三州将吏弃城而逃,三州又被辽军重新占领。辽军又乘胜进入宋境,深入深、德、邢等州,抢掠一空,使宋朝边民蒙受重大损失
从这次北伐失败就可看出,赵光义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重大战役,缺乏锻炼。但他又自诩高明,刚愎自用,为了控制军队,每次作战前都亲自拟定阵图,结果严重束缚了前线将帅的手脚。所以北伐不败才怪
赵光义先是盲目自信,在两次北伐失败后,他又陷入了或战或和的两难境地,经常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到了晚年,赵光义守内虚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这种思想影响了整个南北两宋,致使两宋统治者都喜欢偏安一隅,而从不主动进攻。因此,赵光义对辽由攻到守,准备和解。为了防守,他命令宋军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疏浚、开拓边地河道,以作屏障。对于辽军的入侵,他也只准坚壁清野,不许出兵,即使是不得已出兵,也只许靠着城布阵,再不就是以和为贵,不许先动手攻击对方,结果束缚了军队将士的手脚。渐渐地,宋朝军队的作战能力越来越弱了
赵光义是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皇帝。在结束分裂局面后,尤其是在多次伐辽失败后,赵光义便将精力转移到文治上来。不过在文治方面,他的确有很多独到之处。他开创、修补、完善了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使之基本成为定制,使宋王朝避免了像五代各朝一样短命夭折,奠定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制度的基础。两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宋太祖法度主要在于军事、政治方面,而宋太宗除了对宋太祖法度作了进一步完善外,又着重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规范
赵光义完善了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科举向文人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只要文章、诗赋合格,都可录取。赵光义扩大了取士的规模,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额远远超过唐代及宋太祖时。赵光义还促进科举取进士日趋严密、完整。在赵匡胤确定殿试后,赵光义又将其进一步完善,规定殿试后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赵光义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他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三馆另迁远比原址大得多的新址,并定名为崇文院。到赵光义晚年,崇文院的藏书已十分丰富
赵光义还组织文人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等书。这三大部书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宝贵资料。宋代的皇帝多注意从历史上吸取统治的经验教训,这可以说是从太宗开始。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太宗对大臣说:朕历览前代书籍,发现君臣之际,大抵情通则道合,所以有事皆无隐匿,言论都可采用。朕励精求治,卿等作朕股肱耳目,如果施政有缺失,应当悉心上言说明,朕决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说话
赵光义为政勤俭,而又不喜声色游猎,只是喜欢读书和书法。他对宗教还比较宽容,不过是重道教,轻佛教
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来确保皇位,防范变乱。一面防范武将专权,另一面则是他自家人,尤其是赵匡胤的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最后逼迫赵德昭自杀身亡,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也被逼得忧郁而死
赵光义逐渐年老,皇位继承的问题也逐渐显得重要起来。本来赵光义想立为皇嗣的是长子赵元佐,但赵元佐在听说叔父赵廷美死后,悲愤不已,逐渐产生精神问题,对手下经常是乱砍滥杀。后来赵光义命太医诊治,稍有好转,遂大喜而设宴,唯独没有邀请赵元佐参加。赵元佐知道后,竟大怒而纵火烧自己的楚王宫,于是赵光义大怒,将赵元佐削去封号,废为庶人。遂于公元995年,立赵元侃为太子。至此,自赵光义即位以来的皇位继承问题才算最终得到解决。赵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自真宗至南宋高宗,六代八个皇帝都是太宗一系子孙。直到高宗赵构,因无子,领养太祖七世孙立为太子,即孝宗,以后的八个皇帝又转入太祖一系。北宋南宋各九个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并称祖宗,他们的后代各有八个做了皇帝。兄弟二人轮流当皇帝,其后代也轮流往复,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并且北宋亡在太宗一系手里,南宋亡在太祖一系手里,真可谓平分秋色了。

请教各位历史专家南宋时候的一个问题,请给我详细解释一下~~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
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靖康之难后,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包括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员和机要大臣,宫廷女官,宫廷乐师,厨师等都被金人俘虏北上,而此时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之前要求宋皇室派亲王来做人质去金寨做人质而又被认为是冒牌货而遣返回,就这么侥幸躲过这场劫难而成为皇室唯一幸存的人,在大臣推举下在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后迁都于临安,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赵构便是后来的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张邦昌后来被杀,成为宋朝唯一被杀死的文臣。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蒙古-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宋徽宗见辽国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联金灭辽事宜。宋攻燕京,大败而回。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宋付上巨额赎款给金,以换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将,分兵南下,趋汴京。钦宗即位,与金人和议,金人解兵北归。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开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张邦昌后来被杀,成为宋朝唯一被杀死的文臣。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持“正统”史观者称为“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轻力壮,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汴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令局面稍为稳定。但是,后来高宗没有对抗金朝的决心,罢免了李纲、宗泽等人。
后来金兀术挥军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并乘船出海避难。宋将韩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黄天荡优势力挫十万金兵。金兀术历经辛苦,火烧宋军船只,才能狼狈北返。从此金人不敢轻言渡江。高宗定都于临安(今杭州)。
宋金和约之订立
宋高宗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而且亦担心钦宗回朝继承其死后的帝位(当时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绝后),所以在1138年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首先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1138年宋金初次协议,南宋取回包含开封的河南、陕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开封,宋军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取得辉煌战果。尤其是岳飞在郾城与金兵将领兀术会战,力挫金兵,乘机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与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后来,高宗听取了秦桧意见,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服从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宋室中期状况
宋室也曾由刘光世、张浚、韩侂胄、虞允文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收复淮河两岸不少失地并签订多项条约。
在1164年12月,张浚北伐失败后,签订《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
在1206年,韩侂胄北伐,后来被金击退。在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两国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金的灭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宁宗接纳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被逼由燕京迁都至开封。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则与蒙古联手协议击退金军,南宋可获河南作回报。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郑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后逃往归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议联手抗蒙,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国家及民族仇恨和耻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议,并没有理会哀宗要求,继续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南宋在蒙古族灭亡金朝后,失去金朝作为屏障,令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
灭亡
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战合州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而此时南宋权臣贾似道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利用汉水把资源源源不绝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贾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两者之间不和。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在1272年,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曾血战元军。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在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古-元朝的抗衡完结。
[编辑本段]南宋皇帝谱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时年54岁。
宋宁宗赵扩(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死于1224年,时年57岁。
宋理宗赵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力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理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昏庸无能,骄奢淫逸。在理宗之后,南宋政治日坏。死于1264年时年60岁。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死于1274年,时年35岁。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卫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卫王赵昺,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

宋朝第一任皇帝是谁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至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3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