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提到空城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三十六计》,然而将这一计发扬光大的却是罗贯中,他在《三国演义》中为诸葛亮安排了这个桥段,诸葛亮巧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以此成就了卧龙先生一世美名。但司马懿真的是被诸葛亮吓退的吗?实则是他有意要放诸葛亮一马!
那年,诸葛亮从马谡的建议中获得启发,对孟获七擒七纵,收拾完南方的叛乱之后起兵北伐。但由于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却让他难以启齿)。敌方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连破三城直逼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而此时城中仅剩下两千多的老弱病残。
诸葛亮急中生智,大开城门,稳坐城头,焚香抚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猜测是他故意摆出城中空虚的样子,实则是要引他中计的。所以胆小多疑的司马懿远退40里,让诸葛亮得以退回四川。
难道司马懿真的没看破诸葛亮的“空城计”吗?其实不然,你想啊,诸葛亮的先锋精兵已经被马谡在街亭消耗殆净,而且司马懿率领的可是15万大军,已经连下三城,蜀汉何来兵力再驻守西城。
退一万步讲,即使西城兵多将广,这么个小小的城池,顶多容纳几万之众,司马懿会怕被伏击而退兵四十里?他完全可以安营扎寨,跟诸葛亮对峙的。再不济,你多待两日,或者派人去探探虚实也好啊,哪能看一眼就退兵的道理。所以说,司马懿退兵没那么简单。
要想了解司马懿退兵的理由,需要先分析一下当时他所处的环境。司马懿原本已经被贬回乡了,得益于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司马懿才有机会被重新启用。
如果这一战诸葛亮死了,蜀中必定大乱,而没有对手的司马懿在魏军中就没那么重要了,鸟尽弓藏的道理司马懿太懂了,他好不容易等到了出山的机会,可不能再回去隐居赋闲了。
所以为了获得自身发展的时间,他必须要留诸葛亮一命,这也就是培养竞争对手,才能体现出司马懿在魏军中的重要性。
而后续的发展,也证明了司马懿放过诸葛亮是多么的明智,诸葛亮后来又连着几次出兵北伐,司马懿在关中地区驻守的时候,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从而将司马家族带向了辉煌时刻。
后来不是在高平陵之变中成功的把曹爽给干倒了吗,从而执掌曹魏政权。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反而是帮助司马家族巩固了势力。我之前写过一篇诸葛家族帮助司马家族成功篡位的文章(诸葛家族神助攻!致使司马家族成功篡位,最终三分归晋),除了诸葛亮的“鼎力相助”,后来还有东吴的诸葛恪和魏军中的诸葛诞,都是司马氏一步步发展壮大直至权倾朝野的垫脚石。
所以,司马懿出于自身以及家族长远发展的考量,在城外演了一出“中计”的戏码,故意留下诸葛亮这个对手。所以《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也不仅仅只是一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心理战了,更是司马懿的战略大布局。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的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哪真有此事吗?如果真有此事司马懿也显的太胆小了吧,如果真有此事司马懿还能在魏国混下去吗?这显然就是罗老先生为增加书中精彩而虚拟的,哪到底三国演义中有没有使用过空城计呢?当然有军事上打仗不光靠着武力,也的用智斗,这智斗就是用的计谋。真正用的哪就是赵云的空营计。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听取法正的建议夺取汉中,黄忠斩杀了汉中守将夏侯渊,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并运粮草经过定军山北边,黄忠请令带兵去抢粮草,与赵云约定时间,黄忠迟迟末归,赵云怕是有变带领十骑人去探巡,不巧正遇上曹军大部队,赵云等人凭了地势遍打遍退,退到自己的营寨门上。
守营的副将张翼要拒门守敌,赵云退到营寨命令偃旗息鼓,大开营门,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寨门前,曹操大军到了营寨前,曹操见赵云单枪匹马立于营前威风凛凛,又见营内静悄悄的,怕是营内有伏兵不敢进攻,便下令撤退,这是赵云让守营将士们,擂鼓呐喊反攻,用弓箭射击后撤的曹军,顿时曹军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慌做一团,四处奔逃,自相践踏,掉入汉水中无计其数。
第二位运用空城计的是曹操,公元195年曹操与吕布发生战争,有一次曹操把兵将们派出收麦子,吕布突然带大军来争夺城池,曹操慌忙之中心生一计,把全城妇女和老弱残兵调到城墙上站岗并大开城门,吕布大军来到城外,吕布见城墙上老弱残兵和妇女并且大开城门,他又审视城外,见城外近处有一茂密树林,他害怕曹操这是伏兵之计,故而引兵而退,曹操保住命也保住了全城的侵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