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是被逼还是预谋?废黜五藩后装疯卖傻是怎么回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617年前的今天(1402年7月17日),明成祖朱棣把自己的亲侄子赶下台,在南京就任明朝第三任皇帝。
朱棣为什么谋逆篡夺侄子的帝位?是被逼还是预谋?为啥在南京称帝后又迁都北京?又为啥在北京建起紫禁城?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看看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的前前后后。
太祖封王,抵御外患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子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朱棣被封在燕京(如今的北京),为燕王。
明朝初年,每一个藩王除食粮万石以外,还有军事指挥权。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明太祖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时任平遥县训导的叶伯巨就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相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
后来朱棣就是打着这个旗号“清君侧”的。
朱元璋驾崩,皇孙登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出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皇太子朱标没等到老爹朱元璋驾崩就先病死。明太祖朱元璋只好按祖制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 不过,对于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谏,才没有这样做。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尽管如此,朱元璋对朱允炆的继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故,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临终前,朱元璋怕诸位藩王对皇孙继位不利,立下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尽管有朱元璋的遗诏,不许诸王“入临、会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师南京奔丧。朱允炆闻讯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燕京(今北京),对此朱棣十分不悦。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诚密问燕王府之事,葛诚如实禀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为内应。葛诚回到燕王府,朱棣见他神色不对,心中不免作疑。随即朱棣亲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径直走皇道入宫,登陛不拜。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劾其不敬,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虑绝人”,建议将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朱棣察觉到朝廷对自己怀有贰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辞患病,以观事态的变化。
废黜五位藩王后,燕王装疯卖傻
藩王势力如此做大,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削藩之事。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建文帝先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之后朝廷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装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
燕王起兵,爆发靖难之役
此后,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
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变故。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
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燕军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朱棣反书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决定起兵讨燕。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数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八月十五日,燕军趁中秋夜敌军不备,偷袭成功后又利用伏击击败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编剩余的部队。
耿炳文率残部不到十万人在真定坚守不出,燕军攻城三天不克。八月二十九日,燕军返回北平。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
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
朱棣差点死在济南
李景隆败退后,燕军围济南。右参政铁铉、盛庸坚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铁铉见势不妙,决定派千人诈降,诱朱棣进城。次日,朱棣前往济南,走到城门口时,城门预设的铁板落下,但略快了些,只打中了其所乘马的头。朱棣大惊,换马跑回。由于事出意外,断其后路等工作没能成功。朱棣逃回,大怒,围城攻打三个月。
(济南铁公祠里供奉的就是铁铉)
由于济南的军事地位极重要,若取得济南,进可南下攻打,退可画疆自守,故燕军乘新胜之锐气,志在必得。不料攻城不利,朱棣愤怒之下决定使用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铁铉见状,在一些木牌上写了“高皇帝神牌”几个字并挂在城头,燕军只得停止炮击。
六月,惠帝见济南危急,遣使求和。朱棣不听。七月,平安进军河间,扰乱燕军粮道。朱棣进退不得,八月十六,撤兵回北平。盛庸、铁铉追击,大败燕军,收复德州。济南之战结束。
九月初十,朱允炆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不久后升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平燕将军,撤换李景隆。
直接南下,攻克南京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建文四年(1402年)二月初一,南军将领何福、平安、陈晖进兵济宁,盛庸进兵淮上。朱棣派兵袭击南军饷道后,二月二十一日,燕军击败徐州的出战军队,徐州自此闭城死守。
此后,双方交战各有胜负。燕军逐步逼近南京。朱允炆遣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遭朱棣拒绝。
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间,召方孝孺问计。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
1402年7月13日,燕军抵金陵。徐增寿(大将徐达之子)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
(朱棣继皇帝位,年号永乐)
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故作姿态推脱几日后,于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朱棣入城后,派人找出马皇后的尸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随后以天子礼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了千古迷题。据传,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寻建文帝的踪迹。
为了稳定北疆,继位后的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
对于朱棣的历史总评价是这样的: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杀之,株连九族、十族,杀人过多,非常遗憾。
明太祖朱元璋传位于他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准备准备削除燕王朱棣。朱棣挥师南下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扩展资料:
一、历史背景:
1、太祖分封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子为王。
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时任平遥县训导的叶伯巨就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
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相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
2、“靖难”遗训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二、朱棣在位时的政治举措:
1、加强削藩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
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2、清除异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3、改革吏治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扩展资料:
在位时的政治举措:
1、加强削藩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2、清除异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3、改革吏治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4、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第一个皇帝,第二位皇帝是他的孙子,第三位皇帝又回到他的儿子这一辈做皇帝。第三位皇帝是谁呢?就是朱棣。朱棣是他的大名,我们在提到这个人的时候,常常还有别的称呼。经常提到的,叫做明成祖,但是这个“明成祖”是明代晚期给他上的谥号,也就是嘉靖年间他叫明成祖。明成祖死以后,他并不称为明成祖,称为明太宗。朱棣还有一个谥号,叫做文皇帝。所以说,明成祖文皇帝朱棣,明太宗文皇帝朱棣,都是这一个人。
* 这位被称做“明成祖”和“文皇帝”的大明天子,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去?他为何最终会篡夺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他又何以会成就日后的“永乐盛世”?
朱棣这个人生于元朝末年,至正二十年,1360年。他在11岁的时候,也就是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燕王的封国在哪儿呢?在北平。有的人说,这个北平的名字太熟悉了,现在我们经常谈到民国时期,北京所在地叫做北平。那么这个北平,最早什么时候叫?朱元璋的时期。朱元璋派军队北伐,推翻了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大都就改为北平。朱棣的封国在北平,他21岁的时候就藩北平,什么叫“就藩”呢?就是到他的封国去,也叫做“之藩”,之乎者也的“之”,到那里去。也就是说,他在21岁的时候从南京来到了北平,做燕王。后来到建文元年,也就是他在40岁的时候,发动了一场战争,这个战争叫做“靖难之役”。四年以后,也就是三年多、四年的年头,在43岁的时候登上了皇位。
* 看过了明成祖朱棣的这样一个简历之后,我们有了太多的疑问:朱棣到底有多少军队,竟然敢于发动这样一场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战争?朱棣所宣扬的这个“靖难”,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封地为什么会在离首都南京非常遥远的北平呢?
朱元璋封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面对着国内仍然不是很太平的形势,特别是在北方蒙古地区还残存着蒙古的元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当时叫做北元。这些残余势力可能对明朝构成威胁,因此朱元璋就把自己的儿子沿着北部防线封为藩王。大儿子立为太子,二儿子秦王封在陕西,三儿子封在太原,晋王,老四朱棣就封在北平。当时在北方的这些王当中,有两个王非常强悍,一个是燕王,“燕王善战”;一个是宁王,宁王在哪里呢?就是在现在辽宁的西部、河北的东北部,大宁这一带,说“宁王善谋”。这些亲王,朱元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羽翼王室,保卫大明皇朝的江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代奇才杨修是什么结局他是被谁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