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阁老的狄仁杰为何只有三品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唐朝(包括武则天的武周王朝)宰相就是三品官。在这里介绍一下唐朝的宰相由哪些人组成吧。
唐朝为了遏制相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各类事宜。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三省虽然并立,但官职品级却有不同。三省当中,尚书省的级别最高,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下设六部二十四司,六部长官称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三品。也就是说,尚书省随便出一个尚书都跟中书、门下省的长官平级,左右仆射更是高于二省长官,更不要说尚书令了。
但是,此后尚书令却是一直空缺的,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一职,他做了皇帝,便无人再敢担任,于是,尚书省日常事务是由左右仆射负责。而由于尚书省长期没有正职长官,所以反而比中书门下二省矮了一截。这也算是一种互相制约。
正常程序,由中书省草拟诏书,经皇帝同意后发门下省,门下省审核后发尚书省执行。由于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书有批驳的权力,所以,一旦中书门下二省意见不统一,势必造成办事效率严重低下。所以,唐代实行政事堂制度,由门下省长官侍中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事先对各类政务进行商议,达成意见一致。所以,政事堂才是唐代的政府决策机构,后来能入政事堂开会的人才会被称为“宰相”。
那政事堂会议会由哪些人参加呢?侍中和中书令是必然参会的,负责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不是参加视情况而定。如果皇帝觉得他们有资格参加,就会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果没有这个头衔,就没资格参会,只能负责执行,也就不能称作宰相,还有些官职低的大臣,如果皇帝觉得他们应该参与决策,会加授他们“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样他们也算宰相。所以,唐代宰相数量并不统一。整个宰相班子由三品的中书令、侍中和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员,及或许存在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左右仆射组成。
后来武则天将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称纳言;将中书省改称凤阁,长官称内史,级别等都没有变化。狄仁杰曾先后担任地官(武则天改制后的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等同宰相)、鸾台侍郎(门下省副长官)同平章事、纳言(门下省长官)、内史(中书省长官)。是不折不扣的宰相,三品。
最后说一下唐朝(包括武周)既然宰相才三品,那一二品都是些什么官呢?也有官职的。除了前面说过尚书令正二品、左右仆射从二品之外,一些荣誉官职(三公)如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太尉、司空等都是正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享受三公待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就是从一品,此外还有些一二品的武职将军。一般担任过宰相的人如果年纪大了退休了会授予一些一品荣誉官职,还有的就是死后追授了,比如狄仁杰死后就追授了正一品司空,活着的话不是很容易获得。
历史上的狄仁杰确实最高只做到三品官儿。其职位是同平章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正三品”一衔;品级虽低,但事实上这个三品官儿已经是位极人臣了,相当于宰相。
狄仁杰作为“古今第一女帝”武则天的心腹大臣,其官至宰相,权倾朝野。乃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武周第一权臣。 然而狄仁杰这样的“大佬”级人物,官职却只有三品?难道唐朝时期的一品、二品官员,都是“神仙”吗??
事实上,唐朝的官吏级别制度,与后世的明、清有着极大的不同。?
例如,清朝时期的王爷、贝子等皇室宗们一律没有品级、官阶,只有爵位。 而唐朝则将皇亲国戚、开国元勋等人授予一品官职,因为唐朝的“一品官职”是“荣誉和待遇”的象征,并不具有实际的权力。?
唐朝时期的一品官位有两类: 注: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与秦、汉施行的三公九卿制大有不同,唐朝虽然保留了“三公”、“三师”的旧制,但却不给予响应的权力,属于一种“荣誉称号”。?
第一类——太师、太傅、太保?
这三个官职俗称为“三师”,主要职能是辅佐太子,也就是太子的“私人教师”。 “三师”一般只授予皇亲国戚,虽然官居一品,但却没有实际权力。
第二类——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国防部长,主管军事”; 司徒相当于“国家水利部部长”兼“国家建造总局局长”,主管水利、建设; 司空相当于“国家人社部部长”,主管民事、民生; 这三个实权官职被称之为“三公”, “三公”一般只授予开国元勋,或居功至伟的肱骨之臣,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而已。?
唐朝时期的一品官职,仅仅是一种象征着个人荣誉的虚职,被授予一品官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言。?
唐朝时期的正二品官员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官职叫做尚书令。?
尚书令是“三省六部”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权力要大于狄仁杰所担任的三品宰相。 但由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前的官职就是“尚书令”,李世民当了皇上之后,便暗中废掉了这个职位,另外,满朝文武为了避嫌纷纷不敢接受这个官职,所以“尚书令”便成为了虚职,其职能由“左右仆射”所代替。?
狄仁杰不仅仅只是宰相那么简单,他还是“内史”也叫“中书令”,虽然也是三品官儿,但在隋唐时期,其已经是事实上第一宰相。因为内史为“中书省”的最高领导人,虽然官阶为三品,但论其实际权力,并不比从二品的左右射仆低,甚至还会更高。
再来,掌管着门下省的“侍中”张柬,同样也是宰相级别,曾经是狄仁杰的门生,但凡遇到棘手的国家大事,张柬都要请狄仁杰代为处理,所以狄仁杰这个“三品官”的权利,抵得上十个一品官。
他是个妥妥的实权派,并不是有些帖子所说的那样,什么狄仁杰只是个小官儿,只是野史小说吹出来的,在历史上并不出名。无论是权力还是贡献,在武周一朝,狄仁杰绝对都算得顶级的。
狄仁杰,武周朝名臣,官拜内史(《新唐书.百官二》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中书令曰内史?),形同宰相(《新唐书.百官一》载?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位列正三品。在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宰相之职的?内史?为何只是三品官?按理说位列百官之首的宰相,它的品级理应是一品,如秦汉的宰相之职?丞相?,它就是位列三公之首,授金印紫绶,秩万石的官职。可是为什么到了武周朝,?内史?却只是正三品?
首先我们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一点,在元明清之前,官员的品级是很?值钱?的。自元开始,品级才开始被滥封,而这之中尤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最为?突出?。在清朝,不但三殿三阁这等宰相之职,位列正一品,就连领侍卫内大臣(掌皇帝的近身警卫)、掌卫事大臣(掌帝后车驾仪仗)这等官职也都是正一品。同时在乾隆十六年,乾隆还特意设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品级,那就是?超品?,主要是用于宗室爵和异姓功臣爵的品级,宗室爵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为超品,异姓功臣爵则是公、侯、伯为超品。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的品级相对于隋唐来说真的是?不值钱?。
其实在元之前,一品、二品几乎不会出现常设的有实权的职事官。如隋朝唯一常设的有实权的职事官就是?尚书左右仆射?,位列从二品,唐初唯一常设的有实权的职事官也就是尚书左右仆射,位列从二品,而其余的皆为有名无实的职事官,也就是虚衔。而之所以隋唐要将一品、二品的大部分官职设为虚衔,其主要目的就是用降低品级的形式来达到削弱相权的问题,以此来维护皇权。同时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避免出现封无可封的尴尬局面,只有将一品、二品的大部分官职设为荣誉性的官职,这样才能在文武百官立下大功的时候,有品级可升。
那么到了武周朝亦是如此,武周官制延续唐制,基本没有啥变化,就是名称有了些许变化,如尚书左、右仆射改名为文昌左、右相,中书令改名为内史,门下侍郎改名为纳言,吏部尚书改名为天官尚书,户部尚书改名为地官尚书等。所以到了武周朝,不管是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还是从一品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亦是从二品的文昌左右相、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等,他们都是虚衔。这些官职或不常置,或为加官,或遥领,总之就是没有实权的官职。
太师、太傅、太保这些三师三公的官职,不用多说,自建立那刻起,基本上就是用于官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再是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等这些官职几乎都为亲王遥领,就是所谓?有名头却不干事?的官职,如京兆府虽然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京兆府牧,但实际上主持政务的却是京兆府尹,再如安西大都护府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安西大都护,但实际上主持军政事务的却是安西大都护府的长史。
所以说实际上在武周,?内史?位居正三品,已经差不多是有实权的职事官所能拥有的最高品级了。且最为重要的是,?内史?的权力真的是太大了,一个执掌全国最高政务机构的官员,如果再让它升到正一品的品级,岂不是让担任这个官职的人同时拥有权倾朝野的权力,及地位了吗?而这个绝对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想看到的事情。也就是如此,在种种的原因下?内史?这么一个宰相之职,也就只能屈居于正三品啦。
当然内史品级虽只有正三品,但权力却是非常大。内史是中书省(凤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是武周朝最高的政府机构之一,是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同时负责制定政策,草拟诏敕。《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内史?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就是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然后总领中书省事的最高长官。同时内史还拥有?驳回?之权,在当时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先需由尚书省交由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同意后,才能交由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果这个时候内史认为这个奏章有不妥之处,则可驳回让其修改。
内史还拥有参加?政事堂?这个朝廷最高决策机构的权力,在当时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要在政事堂议决。也就是说,在当时内史拥有决策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权力,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很多政策就无法推行与全国,且五品以上的官员升降也都无法实现。
此外,内史还拥有以下几点权力:
其一、?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在当时凡是以下这七类诏书的发布都需要经内史的申请审核,才可颁布天下。
这七类诏书分别是:
1.?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即册立皇后、皇太子,册封王爵,及提拔与晋升、惩戒百官的诏令。
2.?二曰制书,大赏罚、赦宥虑囚、大除授则用之?,即颁布国家重大政策,如大规模的奖赏和惩罚、宽恕或赦免囚犯、大规模拜官授职的诏令。
3.?三曰慰劳制书,褒勉赞劳则用之?,用于百官褒奖嘉勉的诏令。
4.?四曰发敕,废置州县、增减官吏、发兵、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则用之?,即废置州县、增减官吏、发兵、除免官爵,及授六品以上官员的诏令。
5.?五曰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即百官奏请朝廷施行的政务,皇帝批答的诏令。
6.?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即告诫文武百官的诏令。
7.?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于旧则用之?,即由门下省、政事堂草拟文书经中书舍人进奏画敕字,然后政事堂出牒公布于外的诏令。
其二、?大祭祀,则相礼?,就是在国家举办祭祀典礼的时候,如祭祀天地、祭祀始祖等,由内史在旁宣读行礼项目,然后皇帝与文武百官则依据内史的宣读来进行祭祀行动。
其三、?亲征纂严,则戒饬百官?,在皇帝御驾亲征时,内史拥有监督百官之权。同时,一旦百官犯错,内史则有告诫百官的权力。
其四、?临轩册命,则读册?,当皇帝在大殿册立皇后、皇太子,及册封王爵时,由内史负责在百官前宣读册封诏令。
其五、?若命于朝,则宣授而已?,在以皇帝制书的形式委任官职时,则由内史负责宣布和授予官员任命的职务。
其六、?册太子,则授玺绶?。册封太子后,由内史负责授予象征太子身份的印玺。
其七、?凡制诏,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凡皇帝要下达命令,百官要提出供皇帝采纳的建议,则由内史负责授予直陈其事谘请裁答的官场文书。
以上就是内史的主要职责。从中可以看出内史的权力非常大,他不但掌控着国家诏书的颁布权与拟定权,同时还享有曾经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享有的多种权力,比如祭祀典礼时负责引导皇帝、文武百官进行祭祀,册封太子时负责授予印玺,及拥有升降五品以上官员的议决权等。
可以说此时内史虽品级只有正三品,但是在权力上,他俨然已是百官之首,可谓是权势滔天。
但也正是因为内史的权力实在太大,所以到了唐朝后期,唐皇就以?内史(中书令)位高权重?的借口,将其变为虚衔。此后中书省多由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来领导,而中书令一职则多用在藩镇武将加衔上,仅代表荣誉,而不再是实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8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孙策为什么没有传位给儿子其实是他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