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玄武门之变前的李世民有多可怕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杀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随后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又继承皇位,改年号为贞观。那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的权势到底如何呢?
李渊当年在太原准备起兵的时候,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亲儿子分别聚集力量,将来协同作战。此时成败未定,身份也没有区分,所以兄弟俩的矛盾还没有显现。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主要工作就是协助李渊处理政务,为将来接班做准备。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不是天下太平,平定四方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李渊最值得信任的亲儿子秦王李世民就被派出去南征北战。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这个分工客观上来讲对李世民较为有利,为李世民创造了建立军功的机会的同时,也使得李世民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增长了才智,积累了民心,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李世民平定盘踞在河南的王世充后,几乎可以说是掌握了全国的兵权,随着国内大股反对势力的覆灭,李世民的势力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有十二位: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段志玄、屈突通、长孙顺德、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秦叔宝,玄武门之变前支持李世民(至少没帮太子)的三位:李靖、李勣、萧瑀。除此之外,张亮在洛阳执行任务,配合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前后李世民身边的亲信差不多就是这些人,还有一些在外有军事任务的,比如刘弘基、刘政会等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可以看出来,虽然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很突然,但李世民和李建成发生正面冲突这件事并不突然,早早晚晚的事情。李世民夺权之心应该是在平薛举前后,当时李建成已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平定薛举之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独掌地方军政大权,势力逐渐巩固。
而李世民为夺取皇权所做的准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当时唐朝刚刚建立,缺乏人才,秦王府不少文武官员被调到各地为官,其中就有被调往陕州府的杜如晦。这些官员被调离自己身边搞得李世民很是紧张,房玄龄对此表示“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随后又表示“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听后急忙将杜如晦调回秦王府,后来又开办文学馆,并直接放手让房玄龄为自己招揽人才。
从唐朝的建立到统一,李世民作为领兵作战的主要将领之一参加了大部分主要战争,麾下不仅拥有众多猛将和谋臣,更是树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否则即使在玄武门干脆的杀掉李建成,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权力的交接。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势早已经是达到了一个极致,因此李渊对他是毫无办法的,那么这个极致是多么的极致呢?那时候唐朝的兵权已经是牢牢的握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后,其实天下还未曾统一,而为了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因此李渊便是先后发动了六场战役,而这六场战役当中李世民一人就指挥了四场。而且李世民在这四场战争当中,由于他出色的指挥以及对将士以及百姓的爱抚,因此他在军队和百姓中都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所以那个时候的李世民在声名以及实力方面,都是远远的甩开了李建成的。
并且李渊为了平衡李世民没有成为太子的心情,还给予了李世民任免官员、开设幕府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在平常是只有太子才可以拥有的。并且李世民还担任着尚书令,天下的事情皆需要经过李世民的手。甚至李世民由于他在建国战争中出色的表现,李渊还授予了他铸币权。而有了铸币权,也就是说李世民如果没有钱了,他自己造一些就可以了,而这个权利是太子都没有的啊!
并且在李世民的手下里面,李世民他手中有着房玄龄、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恭这样的文臣武将,而李建成手下有名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李建成他这个太子早就已经是名存实亡的了。而李世民由于自己手上的权利远高于太子,所以他对于太子这个只有象征意义的地位也是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因此李世民在后来想当皇帝的时候,直接杀掉太子就好了。
说起李世民,就必须得从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开始。公元617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一直随着父亲四处打仗的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策略才能,让李渊和周围的大臣都十分信任他。渐渐地他被封为尚书令,大将军,秦王。官职的不断升迁,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这些都是他权势逐渐变大的体现。
公元617年李世民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第二年,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因为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唐太宗李世民,翻开史料的记载,有关于他的部分大多数都是歌功颂德,表彰他对唐朝甚至是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无论记载李世民再多的丰功伟绩,都无法掩盖他逼父、弑兄、杀弟、屠侄的事实。
史料上记载的李建成是一位碌碌无为,胆小怕事的怂包。李元吉则是嫉贤妒能,花天酒地的废物,实际上这和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李建成不但没有那么不堪,相反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人物。
真实的李元吉英勇善战,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恭都不能与之匹敌。既然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不是昏庸之人,为何在玄武门之变前夕,两人不选择先下手为强呢?先把李世民这个心腹大患出去,他们两人联合成功率要高的多。
事实上李建成的谋士魏征早在玄武门之前就劝他杀了李世民,此人不除日后必留后患。但是李建成一直没下死手,当年李建成要杀李世民根本不用搞什么玄武门之变,带着齐王府和太子府的兵马就能生擒李世民,当时李世民的大将都被李渊遣散了大部分,不能再李世民身边时刻保护。
李建成之所以不下手的原因很简单,他太小看了李世民,李建成以为自己已经是太子,只要安稳等到李渊退位就行。杀了李世民弄不好最激起李渊的怒火,废了他的太子之位,白白便宜了李元吉。
他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这么狠心,直接在皇宫发动兵变,杀了自己。为了以绝后患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妻妾子嗣全部杀光,逼自己父皇退位。这样李世民就是唯一的胜利者,史书他想怎么写都写。
估计是因果循环,李世民依靠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帝,他的儿子李承乾也想来一次,逼李世民退位。但是事情败露,被李世民杀的一个不留,轮到武则天继位以后又是对李世民的子嗣进行血洗。
武则天退位以后,李世民的血脉死的死,伤的伤,已经没即个可用的人才了。慢慢大唐江山也开始衰败,走向灭亡。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们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去看,李建成的才能不再李世民之下,只是输在心慈手软上面,要是他先发制人,也就没有李世民什么事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7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