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以汉末为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当时将军的称谓分为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为什么将军的名称要用前后左右来命名呢?实际上,左将军这个叫法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左翼军的统领就被称为左将军。直到秦国统一六国后,这个官职也跟着保存了下来。但在汉朝以后,左将军就不经常设立了。东汉末年,各地豪强崛起,诸侯割据一方,连年混战,而将军的名号繁多,所以就重新启用前、后、左、右这样的称号。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左将军有马超、于禁、张郃;右将军有张飞、徐晃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在一般情况下,左将军和右将军是同等职位,位居三品官,但也有例外,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说明。
从东汉末期到三国这段历史,武将的官职一度高达20多种,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特别是在刘备集团,凡是立下大功者,都会想办法给你加封一个将军头衔,不知道将军本人会不会被弄晕掉。到了三国时期,前后左右将军已经算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了,例如蜀汉五虎将还有曹魏五子良将都有担任前后左右将军。但在当时,右将军的地位可能会高于左将军。
汉朝有着左卑右尊的说法,升官都被称为右迁,所以右将军相对左将军来说,地位是会高一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曾记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遵从以右为尊了。而且在战场上,一般也是右将军统领的部队为力,左翼军队负责协助作战。
不过这种级别之间的差距很小,几乎造成不了什么影响。并不是说右将军就能时时刻刻命令左将军,在大部分的时间前后左右将军都是不分大小的。所有将军职位中,只有大将军是位列一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列二品,他们一般才是一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原本前将军还是高级职称,位次于九卿,但在三国时调整了品级,只属三品。左将军和右将军都能参加朝议,决定国家策略,能做到这点说明地位已经不低了。
汉朝的官职和三国基本相同,都是延续了东汉那一套内容。直到曹丕称帝以后,才将魏国官署和汉朝官署做了合并,诞生了一些新的官职。同时尚书台的权利开始减弱,侍中成为新的权利中心,直到隋朝正式发展为三省六部制。
历代演变
我国古代的将军,既是高级武官的职位,也用于高级军政官员的称谓,又是军政官员的名誉职衔,甚至作为爵号使用等等。
作为高级军事统帅,“将军”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见《国语·晋语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此皆非正式官名。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置前后左右将军。秦因之。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西汉还有“中将军”,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这些将军都是朝廷重臣,常加朝中官号,参与朝政。另外有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将屯将军、伏波将军等杂号将军,地位稍低,统兵征伐时临时设置,因事立名,事讫而罢。魏、晋、南朝、北魏、北齐时期,专职武官将军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及其所领左卫将军、右卫将军、骁骑将军、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等,典掌禁军,各有职司,其余诸号将军名为朝中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虽然也领军兵,但不是专职的军事统帅。其中晋朝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开府者位从公,不开府者秩二品。三品将军秩二千石。见《晋书·职官志》。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多,权位不一。西魏、北周时期实行府兵制,各级府兵组织的统帅也带将军号,如柱国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隋朝十二卫、唐朝十六卫等诸禁卫军都置大将军、将军,分别冠以卫号、军号,统领府兵、禁军。辽朝北面御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部族官、属国官、军官中皆置将军,参掌本部军队之政令。金朝宫中置宿置将军,领亲军,掌宫城及出行禁卫;大宗正府下设诸宗室将军,分治宗室事务;金章宗发兵攻宋时曾设置平南诸号将军,军还而罢。明朝镇守边防的将领挂将军印,如驻守云南的总兵称征南将军,驻守两广的总兵称征蛮将军,驻守辽东的称征虏前将军,驻守宣府的称镇朔将军,驻守甘肃的称平羌将军,驻守宁夏的称征西将军,驻守交趾的是副将军,驻守延绥的称镇西将军等。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明朝领兵出征的总兵官临时挂将军印,如平贼将军、平胡将军、平虏将军、征夷将军、征虏将军、讨贼将军、前将军、副将军等,事毕纳印。清朝临时派遣的军事统帅授以靖逆将军、扬威将军等,班师撤回时,军队各归原建制,印信缴还。
作为高级军政官员的将军,在某些朝代设置。汉朝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除典领军队外,也常参政。魏晋南北朝时诸州郡长官加将军名号,可开军府,总领辖区内的军事和民政。清朝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见《通典·职官十·武官上·将军总叙》。这类将军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皆用满人,分别冠以驻防地名,如江南将军、奉天将军、伊犁将军等。后建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等行省,将军改为总督、巡抚。
作为名誉职衔,将军名号的使用尤其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用于诸王、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荣衔,将军名号繁多,品秩不等,如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等等。隋朝初期共设翊军、翊师、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内军、镇军、抚军等四十三号自正六品至从九品的散号将军,作为加官。另外还有员外将军。至隋炀帝时全部罢止。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唐朝、宋朝时置云麾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定远将军、宁远将军、游击将军等散阶名号将军,自从三品至从五品,用以代表武职官员的品阶,并置有怀化将军、归德将军等,授予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唐朝府兵制度消亡后,十六卫将军成为武官虚衔。宋朝将十六卫将军置为环卫官,从四品,无定员,无执掌,以宗室、闲散武官为之,也作为武官赠典。金朝、元朝武职散官置有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武节将军、武德将军、武义将军、武略将军,金自正五品至从六品,元自正四品至从五品。明朝置散阶武官骠骑将军、金吾将军、龙虎将军等,自正二品至从五品。清朝置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自正一品至从二品,用以封赠武职。
清朝还把将军作为宗室爵号之一使用。清朝宗室封爵共分十二等,清制规定第九至十二等分别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此外,太平天国军中职官在指挥以下按炎、水、木、金、土名将军军衔,分正副,如炎正将军、炎副将军、水正将军、水副将军等。出征时总制以下皆听调遣,初期定员一百人。定都天京后,又增加从一至十的排序,如炎一正将军、炎一副将军、炎二正将军、炎二副将军等,依次类推。还设有提船将军、巡守将军(十八员)、恩赏将军、职同将军(无定员)等。
宋朝别称
宋代吴地衙门隶卒小苍头为将军。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七·将军官称》。 古时日本幕府时期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形式上由天皇任命,为日本最高权力者。也称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到了近代,随着军事制度的完善,出现了“总司令”、“总司令”、“国家元帅”、“诸兵种将军”等称呼,听起来都很有气势。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威风凛凛的将领名字呢?慢慢来。
一.武安君
这是战国时期名人的专属称号。获此殊荣的有秦国名将,赵国名将李牧,楚国名将项燕,有六国国玺的联合王国首领苏秦。
二、骠骑将军
汉朝开始设置将军号,虽然后世也有担任过这个职务,但是说到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去病,汉家有名的狼,古时候的骠骑,永远和日月同在。
三、中外军事大都督。
汉末魏晋的将军职位,包括东晋的曹真、司马昭、王导。当时这个职位相当于陆军总司令。
第四,朱郭将军
南北朝是北朝将领的名字。朱荣、高欢和宇文泰都担任过这一职务。看看这些人你就知道这个称号有多牛逼了。
5.侧田上将
唐朝及其以后建立的最高军事职位。虽然五代和北宋都有几个人担任过这个职务,但总的来说,提督侧田是李世民的专属称号,只有征战天下的秦王李世民才配得上这个令人敬畏的称号。
第六,安溪大渡湖
唐朝的最高元首,不像安西都护府,一般都是由朝中的朝臣或者王公率领,但也有一些猛将。裴行健,一代名将,曾任安溪都护,末世铁郡王国鑫。
七、某军指挥俗称大控。
南宋军职,有数控,为军首。岳飞、韩世忠、吴杰等。全部作为大对照。
八、征虏将军。
明朝将军,统兵横扫北方的将军,一般都有这个名字。徐达、盛丰、蓝玉先后担任过路征的将军,甚至路征的副将军还有常遇春、李文忠、傅有德、王弼。
九。富源将军
清朝将军,康熙之弟傅权,雍正之弟云禅,年羹尧等。都担任过这个职务。清朝的富源将军一直征战西部,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代三国将军的从大到小排序为:四征、四镇、四平、四安。
三国时期,按级别各朝常设的中朝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征(东南西北)将军、镇(东南西北)将军、安(东南西北)将军、平(东南西北)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及右将军等。
骠、车、卫及诸征、镇将军资深者可进号为大将军。如骠骑大将军、卫大将军、征北大将军,镇西大将军。
1、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卫将军之下。
2、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征将军之下。
所以征西将军大于镇西将军
3、“四平将军”,即:平南将军,平东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资深者可为“平南大将军”等。
4、“四安将军”,即“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安南将军”,“安北将军”,资深者可为“安东大将军”等。
扩展资料: 汉朝将军位,分六品近百种称呼杂号将军更是无法统计。
1、一品
大将军(三公级将军)
2、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3、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
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
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4、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
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
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
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
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
监军
5、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
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
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
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
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6、六品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
(以上为杂号护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代军衔
两汉时期是前后左右将军地位比四征四镇将军高,
三国南北朝则是四征四镇地位比前后左右将军地位高。
两汉时期,前后左右将军是仅次于大、骠、车、卫的存在,前后左右将军佩金印紫绶,位同九卿。四征四镇、度辽楼船等杂号将军则是银印青绶,等同太守。
总之,汉朝时期,前后左右将军的官大,四征四镇将军的官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5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金国实力弱小,他是怎么反推辽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