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湘军打仗有多厉害曾国藩将一个细节做到了极致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5 07:39:02

湘军打仗有多厉害曾国藩将一个细节做到了极致

自金田起义之后,太平天国声势日隆,而由于清朝承平日久,腐朽落后,八旗军和绿营都不堪重用,屡战屡败。鉴于江忠源等人的经验,清政府决定鼓励地方办团练以保境安民,一天之内任命四十三名在籍官员为钦办团练大臣。然而大浪淘沙下来,只有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取得了成功,其中成功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是学者的研究的重点。

湘军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细节是不可忽视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那就是曾国藩提出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思想。

后半句有时候又称为打死仗,不管是打呆仗还是打死仗,这都很好理解,然而“扎硬寨”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文人出身的曾国藩,在带兵之初,因为经验缺乏,曾经被太平军多次偷袭,吃足了苦头。岳州之败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他总结经验,思考不足,又通过高人指点,并结合自己的个性,提出行军打仗安营时必须“扎硬寨”。

所谓“扎营寨”,就是部队每到一处住宿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都必须挖掘战壕。这个战壕怎么挖?曾国藩曾经是这样要求的:

筑墙须八尺高,三尺厚;壕沟须八尺宽,六尺深;墙内有内濠一道,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内须密钉竹签。

曾国藩对于这个做法极为看重,他不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打折扣的执行,即使他后来坐镇指挥,很少亲临前线,但每次湘军将士出战,他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此事,视为湘军的法宝。

这个方法弊端是很明显的,首先,它耽误了行军的速度,安营时,部队要挖沟挖壕垒墙,拔营时又需要将竹签等一一带走,非常耽误时间。其次,它让部队减少了训练和休息时间,更多的时候,湘军就像一支工兵部队,走到哪里修到哪里。再次,这个方法严格执行下来,必然会导致延误战机,左宗棠就说过曾国藩用兵“每苦钝滞”,贻误战机。

但是曾国藩就不以为然,坚持要用这个方法,而且凭借它一支打到天京城下,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个方法的优点实在是太大了。

第一,它防备了偷袭,让湘军永远处于不败之地。自从采用了“扎硬寨”的方法,李秀成多次要偷袭湘军都无功而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更是将此法发挥到极致,攻城时也采用,以致于获得了“曾铁桶”的外号。

曾国荃攻打安庆、天京时将这个战法发挥到了极致。他甚至一圈又一圈的修筑高墙和深沟,雨花台一战,曾国荃仅带着两万人的“吉字营”湘军面对李秀成带着的几十万人大战了四十六天都立于不败,全靠这个方法。

第二,这也让湘军减少了伤亡损失。曾国藩深知,朝廷没有授予他无限制的权力,他只能从湖湘招募士兵,而兵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他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将士,不可能用人命去堆积胜利。

因此湘军采用这个阵法,守城中能让太平军无计可施,攻城时,每到一个地方,先不急着和太平军打,还是扎硬寨,而且是一圈又一圈的扎,知道对方援兵打不进,突围冲不出,在城中弹尽粮绝才攻击。所以在湘军历史上,阵亡三千人的战斗很少,仅仅在武昌出现过。

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后人仿佛数不出他的经典战役,他仿佛就是在不断的围城挖壕之中,又笨又慢的赢得了一仗又一仗。

别人说他不善奇谋,他就不不指望自己能有什么奇谋,更不认为自己善于带兵,他在意的是自己先不输,这样每一次赢一点,积小胜而大胜,直至完胜。他如同最高明的拳师,每一招都是大巧不工,从不投机取巧。

同样,也就是这个方法,培养了湘军独特的气质。那就是老老实实,从不投机取巧,不麻痹大意。他们知道,胜利不是靠一两个雕虫小技能获得的,而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靠着吃得苦霸得蛮的倔强作风而取得的。

曾国藩的湘军有多凶狠?

曾国藩 (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 文正 ,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 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 文正 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为学之道》。 文学成就 《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疆场竞斗之计》、《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中华要灭亡,除非湘军先死绝”,为什么湘军如此厉害?

因为湘军将领曾国藩强大的指挥和领导能力使得湘军训练成了一支战斗力高,精神面貌好的铁军,同时战争对于湘军的历练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最高将领,一直信奉着稳扎稳打的基本策略。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曾国潘都坚持用最简单的道理来阐明最普世的道理。在训练基本功方面,曾国藩有时候更是会为了练好一个动作,反复练上好几天。所以,湘军的基本功在当时的几大军队中,可以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

同时,湘军的信念也十分坚定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大事小事方面,曾国藩都坚持严于律己,甚至他还为了锻炼自己对于欲望的控制,接连几年进行苦修,就是为了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这也就练就了湘军坚定的毅力,在行军过程中,湘军的军饷往往不足,甚至很多士兵的装备都不太够,就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太平军打了好几年的仗。所以,有了这样的信念也就能让湘军在困难面前不会退缩,反而会越战越勇。

最后,不断的残酷的战争也从侧面不断地提高湘军的战斗力。在战争中学打仗是湘军的基本功,好的作战能力不仅仅是平时的训练,也需要战争来让士兵们知道在实战中,大刀怎么挥舞才能更有力量。不同兵种如何在实战中相互配合打好歼灭战。

从这几个方面,我们能窥探出一支优秀军队的素养,也能看出他们成功的一点秘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