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元年(664年)春天,玄奘圆寂。"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与民间相比,官方的表示却是寥寥。唐高宗李治的神情尽管哀伤,但真正给出的待遇并不高。只是报销丧葬经费,允许僧尼吊丧,妥善保护经书。
相比于以前去世的其他高僧,玄奘未获追赠、追谥,更没有一个官员参加他的葬礼。如果李治真的很认可玄奘,这些荣誉应该一项不少。而且他的长子李显也应该去参加葬礼,因为李显名义上是玄奘的弟子。
玄奘作为一个得道高僧,又是有"留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取经归来后,曾经得到唐太宗的优待与支持。唐太宗甚至两次请求玄奘还俗,帮自己分忧朝政,都被婉言谢绝。
李治曾经为玄奘写过《述圣记》,慈恩寺落成后他还下令以玄奘为上座。李治既然对玄奘如此礼遇,为什么玄奘死后他却是这番态度?
唐太宗第一次见玄奘后便对他大加点赞。长孙无忌、褚遂良也紧跟唐太宗的脚步,推崇玄奘,表达了对玄奘的高度认可。为安置玄奘从天竺带回的佛经、舍利、佛像而建的大雁塔落成后。塔南立起两块碑,碑文内容都出自实力派人物唐太宗与李治。而提笔书写的正是褚遂良。
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尚药奉御吕才著书立说,攻击玄奘及其弟子,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此事给玄奘带来很大的压力。他的弟子明白他的处境,致书宰相于志宁,渴望得到帮助。
于志宁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决定出手相助,吕才这才收敛了很多,不敢再大肆渲染。直到后来吕才与玄奘辩论失败,事情方彻底结束。
唐太宗晚年身体不好,自知阳寿将尽,而佛教又很强调因果报应。玄奘的归国正好迎合了唐太宗的需要,因此常常被请入宫当面求教。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派看中了这点,便经常力挺玄奘。为的是迎合唐太宗的喜好。只要在唐太宗驾崩前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自己未来辅政大臣的位置就稳了。
玄奘跟长孙无忌等人来往过多,在回国前十年倒是好事,可在后十年就相反了。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趋白热化,李治决定剪除长孙无忌一党。而玄奘理所当然被划入老臣一边。从李治下定决心清洗老臣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玄奘的监视、打压。
显庆初年,李治移驾东都,特意命玄奘同往,居住于宫中。名义上是优待法师,实际上形同软禁。玄奘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只好在屋内翻译佛经。可就连这件事也很难做好,因为只准随行"翻译僧五人、弟子一人"。人手不够,效率难以保证。更难受的是,医疗条件也满足不了,有次玄奘生了病,没有医生救治。只好私自出宫就医,李治闻讯后极为不悦,方才安排太医前往救治。
玄奘的高声望也是李治忌惮他的原因之一。
显庆年间,玄奘曾经得到李治的允许回家乡探望亲朋好友。玄奘的返乡之旅喜忧参半,喜的是他找到了多年未见的姐姐。忧的是给父母扫墓时发现坟茔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了报答父母,玄奘上表请求为二老改葬,并希望皇帝能够多给点资助,李治准奏。谁知改葬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上万人特意跑过来,只为一睹大师的风范。
一个与反对派走得很近的人,声望还这么高,这么得人心,李治岂能无动于衷?
对于这一点儿,玄奘自然也清楚。永徽六年以来,上层政治血案频发。长孙无忌一派大臣贬的贬,死的死,李治早就对他动起了心思。为了让李治放过自己,玄奘主动要求前往少林寺,结果被悍然驳回。并要求他以后不要再提这个要求。此时正是清洗老臣的关键时刻,在这么敏感的时间点,玄奘请入少林显然是犯了忌讳的。玄奘收到回复后,意识到铸成了大错,连忙上表说坚决服从安排。
尽管碰了钉子,但玄奘并没有放弃避祸的想法。显庆四年(659年)十月,玄奘求往陕北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李治准奏。李治之所以会批准,是因为在三个月前,长孙无忌已经被逼死黔州。褚遂良两年前就已经死于爱州。曾经帮过玄奘的于志宁,也在废王皇后立武媚娘时因保持中立而被贬。
玉华寺原为行宫,是唐太宗避暑、疗养的地方,永徽初改为佛寺。既然是皇家营造,寺内建筑自然不会差,缺点是地势高,位置偏僻。对身有顽疾的玄奘来说极为不合适。可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由不得他挑三拣四了。
《大般若经》梵文本有二十多万颂,翻译起来压力很大。起初弟子们请求退而求其次,删节局部,玄奘同意了。可自此后玄奘经常梦见极其恐怖的事情。时而梦到有人在翻越万仞高崖,时而又梦到与野兽搏斗,每次梦醒时分,玄奘都吓得汗流浃背。玄奘思索再三,认为噩梦必与翻译之事有关。看来还得老老实实地翻译完整版的《大般若经》。
于是玄奘将此决定向众僧讲明。没想到还真能奏效,等到玄奘再次做梦时。只见梦中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神采照人,玄奘的心情特别舒畅。因此,玄奘坚定了之前的想法。
繁重的工作让玄奘身心俱疲,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天,他突然托付起了后事:"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麟德元年正月,一个来自高昌的弟子慌慌张张找到玄奘。说自己刚刚做了一个噩梦:"见有一浮屠端严高大,忽然崩倒。"
玄奘听后并不吃惊,安慰道:"别害怕,与你无关,这是我即将灭亡的征兆。"第二天晚上,玄奘不小心在屋后绊倒,随后身体越发不好,病情加重,卧病在床。五日后,玄奘圆寂。
玄奘圆寂后数月,李治继续铲除异己,直到朝堂安静下来。只是上朝时,大臣们个个保持沉默,既不进谏,也不举贤,完全不是李治所理想的模样。
其实佛法的意义在于教导人的超脱轮回之法,并不是强调让人的肉身如何强大以获得延年益寿,而且在那个年代,62岁的唐玄奘也算是高龄了。
在很多人看来,是唐玄奘西行古印度带回了印度佛学典籍,之后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实际上,唐玄西行取经确实不假,但是他西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唐朝盛行的佛教典籍的翻译各地都不一样,甚至很多高僧在讲经时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唐玄奘西行回来后,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翻译经书,所以说唐玄奘还是唐代汉传佛教的四大翻译家之一。
唐玄奘有这么多伟大的贡献,所以很多人都把他视为得道高僧。历史记载唐玄奘生于公元602年,逝世于公元664年,也就是说唐玄奘是在62岁时圆寂,这就有些超出很多人的意外了,得道高僧怎么没能长寿呢?其实佛法的意义在于教导人的超脱轮回之法,并不是强调让人的肉身如何强大以获得延年益寿,而且在那个年代,62岁的唐玄奘也算是高龄了。当然,还有中可能就是取经路上的坎坷历程,对玄奘法师的身体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十九年时间,走遍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公元七世纪初期,他以坚定的意志和独一无二的智慧征服了丝绸之路。他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剃度,二十七岁时为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这样的一生是伟大的、充实的。
历史故事中很少有记载晚年的唐玄奘,那么真实的唐玄奘晚年情景是怎样的呢?唐玄奘晚年或许是出于对长寿永生的渴望,所以他晚年做了很多礼佛的仪式,甚至经常入宫礼佛,这样一来二去唐玄奘就跟当时的权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有了交往,但是这些人后来遭到了唐高宗的打压,所以唐玄奘也就自然受到了牵连,唐玄奘晚年被李治招进宫里做事,实际上就是把唐玄奘软禁了起来,只能做一些翻译佛经一类的事情,所以说现实中的玄奘晚年还是很凄凉的。
历史玄奘晚年并没有打压印度僧人。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一去17年,九死一生,65岁圆寂,去世前曾梦到莲花白象,弟子问他:得生否?玄奘回答:得生。这是何等自信,何等自重。由此可以推断,所谓的打压印度僧人,是反对玄奘大师译经(新译)而泼的脏水罢了。
生平事迹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
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据《续高僧传》卷四〈那提传〉、《开元释教录》等诸录载,那提(汉译福生)曾受玄奘排斥,故译经宏愿未遂云云,就此熊十力、张建木均曾撰文质疑。熊氏在〈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一文中谓︰『盖当时旧派反对奘师新译,借那提之事,以造作谣言,诬陷奘师,群情如风波,转相传播,而奘师遂受千古不白之冤。』并列举数疑点,以驳斥诸录所记。张氏亦条举数疑点以驳斥之,且谓〈那提传〉是一篇有问题的传记。
◎附︰张建木〈读『续高僧传·那提传』质疑〉(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道宣《续高僧传》第四卷中的〈那提传〉,我认为是一篇有问题的传记。传中提到那提是一位亲传龙树大师衣钵的了不起的大法师,唐·永徽年间来到中国长安,随身带着很多梵本经论,想在中国翻译弘通,但受到玄奘法师的阻力,志愿未遂。若果真有这件事,当然是玄奘法师的盛德之累。可是如果把这篇传记仔细读一下,就不难发现不少可疑之点。现在把我认为有疑问的传文征引如下,并分别加以论列︰
『那提三藏,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乌代邪。以言烦多故,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按布如乌代邪原文当是Punaudaya。《南条目录》根据别本作布如乌伐耶,因此还原为Punpa^ya(Puna+tupa^ya)。按upa^ya,此云方便(沤和),意译不当作『生』。而且『伐』字古代是个有舌音收尾的入声字,通常用以作为bat、bad、bar或vat、vad、var的音译字,不当以之作pa^的对音。
这一层且不多谈,问题是布如乌代邪如何竟『讹略』为那提?根据何种音理来说明这种『讹略』?道宣也参加过译场,纵然一时闹不清,也可以问问别人,胡里胡涂地就说布如乌代邪讹略为那提;未免令人不解。因此,首先这个人的名字就有问题。
『以永徽六年(655)创达京师,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给。时玄奘法师当途翻译,声华腾蔚,(中略)既不蒙引,返充给使。』那提既蒙敕令住在慈恩寺,何以必须玄奘牵引?如永徽三年阿地瞿多来长安,也是奉敕安置于慈恩寺,然而他在翻译《陀罗尼集经》时就得到当时权贵英国公、鄂国公的支持(参看《开元释教录》卷八)。那提若是如传中所述那样有学问,何以当时显贵竟没有任何人作他的护法!
而且,今本那提所译《师子庄严王请问经》的卷首,有一篇题为道宣所撰的序文里说︰『皇上重法,降礼真人,厚供骈罗,祈诚甘露。』同样,在那提所译《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的道宣序文说︰『来仪帝里,频谒天庭,降厚礼于慈恩,将归飞于海表。』当时皇帝既是对他那样『降礼』,给了他那么多的『厚供』,并且向他祈求『甘露』,他也『频谒天庭』,那末,玄奘这一关,何必一定要过?还落得『返充给使』?可疑,可疑!
还有一点应该提到,题为道宣所撰的这两篇经序,只说那提在龙朔三年(663)来长安,而《续高僧传》说是永徽六年来长安,显庆元年(656)奉命赴南海采药,龙朔三年返回长安。若果然是永徽年间带着梵本来到长安,同一著者所撰的经序,何以竟只字不提?这也是可疑之点。
『龙朔三年还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北出。』『北出』不知何所指(玉华宫在陜北,最可能是指玉华宫)。玄奘自己将来的梵本经论都没翻完,何必携出另外的经?而且由显庆元年到龙朔三年,即〈那提传〉中所称那提离开长安的几年间,玄奘到过洛阳,住过西明寺、玉华宫。到洛阳去,不可能随身携带那么多的梵本。到玉华宫的目的,主要是为译《大般若经》,其次所译的几部卷头不大的毗昙、唯识诸论,玄奘自己应有梵本,没有必要把其他众多梵本带去。若是曾经把慈恩寺的大部分梵本都搬到玉华宫或新建成的西明寺,那么,这是一件大事,史传上应当有记载,如把经像从弘福寺移到慈恩寺,《慈恩传》就有明文,可是在有关的史传中找不到从慈恩寺移出梵本的叙述。相反,在《慈恩传》卷十叙述玄奘身后时说︰『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冥详的〈玄奘行状〉也说『自余未翻本,付慈恩寺好掌,勿令损失』。既然未翻经论交慈恩寺保管,大部分梵本一定始终放在慈恩寺。
而且,当佛陀波利译完《尊胜陀罗尼经》之后,原本被留在宫内,波利请发还,即蒙允许(《开元录》卷九)。如果真是属于那提的梵本被玄奘带走,他请求皇帝催玄奘发还,想来也不是作不到的。
还有,那提如果真像传中所述那么有学问的话,照一般情况应该能够背诵一些重要经论,似乎不至于没有梵本就束手无策。
『惟译八曼荼罗、礼佛法、阿咤那智等三经。』据《开元录》说,《师子庄严王请问经》,一名《八曼荼罗经》。奇怪的是,道宣所撰的《大唐内典录》中没有著录这三部经。《内典录》有的本子卷首题『麟德元年(664)撰』,有的版本后序作『龙朔四年(即麟德元年)出』,时间在那提译经之后,如果道宣那么钦佩那提,何以不著录那提所译的经?若说《内典录》主要部分脱稿较早,道宣既然为那提作传叫屈,寥寥的两三部经名也似乎应该补入。最早著录那提所译经目的是《武周录》,这部目录常常注明出处,那提所译的经并没说明出于何录。《开元录》卷九︰『惟译八曼荼罗等经三部,(中略)丰德寺沙门道宣缀文并制序。』这话可能也有问题,若是道宣真的作过那提的助手,何以在《续高僧传》〈那提传〉中不提?道宣曾助译《大菩萨藏经》,见于《续高僧传》〈玄奘传〉。此处似乎也应当同样加以叙述。
『那提三藏乃龙树之门人也。』龙树的生卒年月不可确知,关于龙树的年龄有一些神话式的传说,如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十五章。按常识来推,龙树不会到唐朝有弟子。《慈恩传》卷二也提到玄奘在磔迦国曾遇到一位龙树的弟子长年婆罗门,他当时已经活了七百岁。当然可能有这类的传说。但以道宣这样饱学的出家人,关于此事只叙述这么一句,似乎也过于简单轻率。
『大师隐后,斯人第一。』大师当指龙树。这话更离奇!如果那提的造诣竟然超过了提婆、无着诸师,在印度本国也应该有所表现,何以默然无闻?纵然有人说过这类的话,道宣能这样轻信吗?
在这篇五百三十余字的小传中,居然发现这么多的疑窦。现在这里姑且不下结论,仅提出一些问题供佛教学者考虑。即︰
(1)《续高僧传》自序称『正传三百四十人(一作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而今本正传凡四八五人,附见二一九人(据陈援庵先生《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所统计)。其所增多的部分,是否都出于道宣的手笔?(陈先生以为仍是道宣所作,但未提供充分证据。)由此就可以考虑〈那提传〉是否真是道宣所作。
(2)大藏中所收那提所译经的序文是否是道宣所作?抑或出于他人的依托?
(3)玄奘阻碍那提的译经有无其事?
(4)那提在佛教史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就可以信赖今本《续高僧传》〈那提传〉中的叙述?
在这些问题未得到澄清以前,〈那提传〉中的叙述最好不要当作信史来征引。
参考数据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一;《续古今译经图纪》;W. Pachow《Chinese Buddhism|Aspects of Inter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2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他是一代天骄,就差一点点就统治了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