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伯虎真的科场舞弊了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02:48:29

唐伯虎真的科场舞弊了吗

唐伯虎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无论是在诗词方面,还是在绘画方面都有极高造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才子却在会试中被传出考场舞弊的丑闻,以至于被贬为吏,落得终身不得参加科举的下场。

那么,唐伯虎有没有在考场作弊呢?他又是如何被卷进“科场舞弊案”的呢?是谁举报了唐伯虎考场舞弊?

唐寅,字伯虎,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16岁时便因在乡试中夺得第一名而名震四诲。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29岁的唐伯虎与好友徐经、都穆踌躇满志地来到京城参加会试。

所谓会试,就是指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各省的举人以及园子监监生均可参加。会试需考三场。每场时间为三天,考中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会试结束后,众举子聚集在客栈开怀畅饮,庆祝考试结束。期间,有一位举子问唐伯虎说:“不知道唐兄这次考试成绩如何呢?”

唐伯虎一杯烈酒下肚,拍着胸脯回答说:“这次会元非我莫属!”

参加这次会试的共有3500名举子,才华横溢者比比皆是,而唐伯虎却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必中会元,不禁让在场的举子们瞠目结舌。当举子们唐伯虎表示质疑时,唯有徐经在一旁附和道:“这次会元当然非唐兄莫属啦!”

其中一位举子又问道:“第三场会试的考题比较冷僻,你是如何作答的呢?”

唐伯虎将自己的答案向在座的举子们重新口述了一遍,举子们听罢,都表示心悦诚服,也都认为今年的会元非唐伯虎莫属。

然而,当会试发榜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自认为可以高中会元的唐伯虎却榜上无名。同样,徐经也榜上无名,而都穆仅以第八十八名的成绩考中了贡士。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发榜的四天后,唐伯虎与徐经以“考场舞弊罪”被锦衣卫押进了镇抚司的大牢。

那么,是谁举报唐伯虎、徐经考场舞弊了呢?

是户科给事中华昶(chang)。给事中在明朝属于言官,主要负责谏诤、补缺、拾遗、审核、封驳诏旨,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等。此外,还可以在乡试中充当考官,在会试中充当同考官(协同主考官阅卷),在殿试中充当受卷官。给事中虽然官小。但权力特别大。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华昶对明孝宗上疏说:

“国家求贤以科目为重,公道所在赖此一途。今年会试,臣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二场未入,而表题又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有传诵于外。”

“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此岂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客。臣待罪言职有此风闻,愿陛下特敕礼部。场中朱卷,凡经程敏政看者,许主考大学士李东阳与五经同考官,重加翻阅,公为去取,俾天下士就试于京师者,咸知有司之公。”

华昶在上疏中提出三点指控:一、主考官程敏政利用职务之便将考题卖给考生;二、三场考试的考题均被泄露;三、唐伯虎、徐经两人猖狂至极,不但花钱购买考题四处炫耀,还向别人请教考题的答案。此外,华昶还建议明孝宗令礼部重新对程敏政审阅的考卷审查。

不过,针对华昶的指控,有三处疑点:

第一,华昶指控程敏政卖题以及唐伯虎、徐经买题都是“风闻”,道听途说,根本就没有确凿证据;

第二,如果唐伯虎、徐经花钱买了试题,他们一定会极其保密,又怎么会四处炫耀并在同场竞技的举子中四处请教呢?

第三,华昶原本指控程敏政将考题在考试前卖给了考生,但却在最后的上疏中建议皇帝对考卷进行复查,泄题与考场作弊完全是两个概念,华昶对程敏政指控的罪名前后不符。

华昶为什么要指控程敏政考场舞弊呢?据《明孝宗实录》记载:“言官驳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命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

意思是说,程敏政并没有在考场作弊,只是当时有人想要取代程敏政的礼部右传郎一职,所以指使华昶利用流言蜚语来弹劾程敏政。

那么,是谁想要取代程敏政呢?据《明史·程敏政传》记载说:“或言敏政之狱,傅翰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

有人说是大臣傅翰想要取代程敏政,所以才指使华昶弹劾程敏政。由于事情极其隐秘,所以外人都不知道内情。这虽然只是一种猜测,但“考场舞弊案”之后,傅翰的确取代了程敏政成为礼部右侍郎,成为“考场舞弊案”最大的受益者。

让唐伯虎潦倒一生的一场科考:唐伯虎究竟有没有作弊

众所周知,明朝的唐伯虎是当时的四大才子之一,也被称为江南第一大才子。可见其才名是名副其实的,这也给后世流传下许多关于唐伯虎的故事。关于唐伯虎的影视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了,电影中唐伯虎是个诙谐有趣的人物。但是在现实的历史中,唐伯虎的经历却没那么光辉多彩。或者说,从弘治十二年之后的唐伯虎,人生开始从巅峰走向了低谷。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起自那年的科考。

唐伯虎年少成名,在乡试和服饰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样的成绩是古代文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入过会试再中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这样逆天的成绩,可以说历来罕见了。所以,弘治十二年的那场高考,唐伯虎欣然应试去了。我想,那时的唐寅恐怕心里也是很激动的,以其文采,入过不是出了后来的变故,连中三元也许真的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由于与唐伯虎同考的徐经贿赂考官,引发了轰动一时的科场舞弊案。那一年的出题人是李东阳,此人是当时著名的大学问家。结果李东阳出的题目十分偏门,导致很多考生都发挥失利。但是偏偏徐经和唐伯虎二人的答卷很是出色。一时之间,朝野上上下下纷纷传说徐经贿赂考官,最终此时传到弘治皇帝耳中,令其大怒,下令彻查此事。
此事导致徐经、唐寅等大批考生入狱。结果查来查去,始终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人确实贿赂了考官,只好将人放出。但是,本已经到手的功名却不算数了。反而将唐伯虎贬为小吏。心高气傲的唐伯虎自然不愿意受此屈辱,于是并不去赴任。从此以后,回乡卖字画为生。

到后来,看淡了功名利禄的唐伯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桃花诗: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的科场舞弊案具体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最惨的是我们这位大才子唐伯虎,被逮入狱,大刑伺候,在他与好友文征明的信中,淋漓尽致地详述了当时他的悲惨境状:
  “……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缋丝成网罗,狼众乃食人……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
  不久前还锦衣玉马的唐解元,本以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赏尽长安花”,殊不料锒铛入狱,身被刑具,还要面对如狼似虎的胥吏审问呵斥,遭受世人的指责唾骂。经过一年多的审讯,虽然最终没有判定唐寅是本次考场舞弊案主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他被除掉“士”籍,发配到浙江为吏。这种污辱,全然不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从“人事局”划归“劳动局”管辖那么简单,几乎就是撕掉读书人赖以生存的“精神脸面”。
  无论明王朝的统治机器多么残酷、多么毫无人性,中国知识分子“士可杀不辱”的气节仍残存于我们这位柔弱江南文士的血脉之中。在抱怨自己“筋骨脆弱,不能挽强执锐,揽荆吴之士,剑客大侠,独常一队,为国家出死命,使功劳可以记录”之后,唐寅向好友表明心迹:“岁月不久,人命飞霜;何能自戮尘中,屈身低眉,以窃衣食!”大才子奋然攘袂,顿足而起,断然坚拒“臣妾意态间”的官府“办事员”一职,愤然出走,开始了他漂泊的、辛酸的、不俗的、而又传奇的后半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8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