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速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以古时候的传输速度,皇帝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要几天?
如果把古时候的京城定在现在的北京的话,那么从北边到南边,从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大约是1900km。
这么看起来这个距离还是相对比较远的,但如果是放到现在这个时代,这个距离根本都不是什么事儿,如果选择坐高铁的话才8个多小时。
在如果你选择更快的方式,坐飞机的话就只需要3个多小时而已。但是在当时没有高铁,而且也没有飞机的古代,这个距离相对来说就是可能是比登天还要困难的事情了。
那么我们再现在这个网络信息可以漫天飞的时代里,对于我们来说,传递文件那就只是瞬间的事儿。
举例来说,就是如果是我们现在的中央当天下发到需要各地方处理的文件都可以说是即发即到的。
而且加密电传电脑传递根本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反观那我们当时在古代的皇帝如果下达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
如果是提到古代这里,那么我们可能脑海里首先会想到就是“驿站”这两个字,是的没错,我国的古时候的文件传输其实靠得都是通过驿站来传递的,这里的驿站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存在的可以信息传递的组织了。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一般的情况下,每个地方可能会每隔 20 里的地方就会设有一个驿站。
即使一旦需要他们传递的公文上有特别的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那么驿员们则就立马会按照每天 300 里的速度来向目的地进行传递。
要是遇到更紧急的情况下,他们的传送速度甚至是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以及600 里,最快的话可以达到 800 里的速度。
当时古代的驿站的设立是专门负责递送来自官府的文书以及军事的情报的专门的机构,所以当时的驿站是责任重大的。
他们拿到文书或者情报是必须尽快的往返送达的,就如前唐律所规定的一样,如果你选择绕道了,就会被实施杖刑,如若是送达的太慢了也是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的。
而且驿兵们在更换的驿站的时候也是必须进行换马,如果你选择不换的话就会被仗八十,要是你递送的文书晚到一天的话也是会被杖八十。
如果是继续晚到的话,那就则是会翻倍的进行处罚的,如果遇到最严重的可能还会入狱二年。
然后跑的慢一天也得是要挨板子,再严重者的话还要徒刑三年,因为书信的延误而遭致战事的失败的话则判处为绞刑。
其实当时的古代的快递常常是需要做到马休人不休的,在到达一个驿站之后,只能是稍作的休息补充完能量之后,便是又换一匹脚力好的马风尘仆仆地继续的去赶路。
有的甚至是到了目的地的时候,甚至直接是累晕了过去,如果是在古代的快递员可真是比现代的快递小哥辛苦的太多了,甚至可以说直接是没有办法比较的。
然而到了清代的时候,由于当时军机处的设立,然后文书的传递的速度也是有被提高到一昼夜可以达到六百里。
那么如果是皇帝的需要传达的圣旨的话,那么可能因为是圣旨速度会变的更快,甚至是可以达到八百里左右。那么这样的话圣旨从北京到广州的话是需要至少5天的时间。
然而以上的测算这还都还是直线距离,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那么按照实际上的话,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还是要远得多的。
那么在清代的时期,如果是选择走陆路从北京到广州,那么距离大概会是在4800里左右。那么骑着快马八百里的加急速度,日夜兼程的话,那么就只需要6天左右的时间了。
那就是会有人说,在清代末年的时候,当时的朝廷不是就已经修建了铁路嘛,比如在那个时候已经贯通南北的京汉铁路,那这样的话速度应该会快点。
但那时候的就算是火车,火车的速度也才30公里左右而已。再如果除去需要停靠的站点或者是出现铁路不通的情况下,这样算下来,最后还赶不上八百里加急的快。
综上所述,其实在古代的时候,皇帝的圣旨如果是从北京送往广州的话,具体的要几天才能送达这还是需要看当时的具体的情况,才能进行判断。
因为不仅仅是要考虑到古时候的朝代的不同,同时还是要考虑到当时所下达的圣旨的紧急程度来判定。
但如果要是都按照以“八百里急报”这种级别的圣旨来进行推算的话,那么基本上从北京到广州大约在这个五六天左右就能送达了。
古代的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车水马龙,甚至说等一封远在边疆的家人的书信也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但是在当时这些都并不影响当时的皇帝在治理他们的国家,也不会说是时间长就会防碍人们之间的真情的流露。
当时的驿站的出现,可能在当时是加快了那个时代的的信息的流动,从而也让当时的“物流业”变得快了起来,当时的皇帝治理国家的时候也会是更加的方便了,信息还是的有效的流动才加强了皇帝在京城与地方官员以及在边疆战士的沟通,那么才会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的是更加的幸福的。
? ? ? ? 1、举人才可以进京参加会试,秀才要先到省城参加乡试,中举才能在来年参加会试。
? ? ? ?2、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秀才考举人),而明代成祖于永乐年间迁都之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度,分别是北京与南京,所以除了以上两地的考生外,其余省份的都必须前往京师参与考试。
? ? ? 3、全国各地的举人进京赶考,得看所在地到京城的距离。
? ?
都城地域问题 ? ? ? ? 第一先看京城在哪,其他的就十分容易确定了。
? ? ? ?隋唐时都城在长安,各地人到长安考试,但是有时候皇帝也会临时让人到洛阳考试。就像唐玄宗在位时,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 ? ? ?宋朝人考试当然在开封,河南人顺其自然沾了光,南方人又得划船过江,同样被黄河拦截住的北方人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也得转过头,收拾好包袱乘木排渡过黄河。
? ? ? ?直到南宋,京城移到临安,苏南浙北的人捡了大便宜,而河南人就得跨淮过江,四川人只能顺长江飞流直下,沿路山高峡深,浪高礁尖,危机四伏,稍差片刻一船的学子就会“拍在沙滩上”。
? ? ? ?而金国、元朝也都举办过科举,这两朝均拥有三个首都,元朝的上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大都(今北京)与中都(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形成三角之势,金国的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2公里)、中都(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则成为一条狭窄的长带,不管如何,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重新北移,南方人得就千里迢迢的北上。
? ? ? 到了明清时,除了南北直隶(南京、北京)的举人可以在当地考试,其他地域的举人都得赶到北京参加考试。
根据查阅史料,我们能初步断定几个省份抵京赶考的大概时间:
? 湖南?
? ? ?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开始,22岁的左宗棠就踏上了赴京赶考的旅途,由于前两次的落榜,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初,左宗棠第三次进京赶考,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抵达京城,大致三个月的时间。
? 四川
? ? ? 丁治棠,四川合川人,曾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举行的会试,于光绪十四年(1888)阴历十二月二十日从家中出发,坐船到重庆。二十三日,他再坐船顺流而下,前往上海。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在正月二十日到达上海。二月初二到天津港
,初七到达北京,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时间。四月二十六日,他离开北京回家,回家路线相同,七月回到重庆。丁治棠到北京参加会试,前后一共用了8个月的时间。
云南? ?
? ? ? ? 从云南省城昆明上北京会试,有两条道路可走。如没有特殊原因,人们都选择
出云南胜境关进入贵州再北上。
? ? ? 这条道路上有很多驿站,最大的几个驿站之间的路程为:昆明滇阳驿(今昆明东北波罗村)到贵阳府城(今贵州省贵阳市)1040里,贵阳至平溪卫(今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590里,平溪卫至罗旧驿(今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210里,罗旧驿至澧州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880里,澧州至孙黄驿(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130里,孙黄驿至荆州府城(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120里,荆州府城至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490里,襄阳至卫辉(今河南省卫辉市)1030里,卫辉至北京顺城门(宣武门)1240里,全程5730里,一般要行走3个月。
广州?
? ? ? ?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里提到过鸦片战争时上奏道光的奏折从广州到京城的时间平均是15天,而“靖逆”的奕山、琦善分别走了57、56天。这二位都是被“抬”着走的,军情奏折自然是快马驿站传送,普通的举人速度应介于二者之间。举人在乡里属于“头面人物”,交通工具应不会太差,还有很多书需要带。认为应该在25——35天之间。
? ? ?这可以从古代官员赴任的标准行程来算,明清两代,从南京沿运河至京城是3个月,从南京至广州大约也是3个月。因此如果走运河路线,一个古代广州人,到京城大约要半年时间。
创造以上因素的前提
1、盘缠是否够
? ?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举者刘蜕曾在一篇文章中诉说了赴举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刘蜕所说的“半岁为往来程”,虽然诉说了赶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间巨大的经济压力。半年间不仅收入全无,还有旅途车马费、旅店费、饮食等盘缠,是一笔大开支。
? ? ?古代考试还有一项开支,学生考试用的每套试卷都由考生来支付,加上置办一些考试装备,如脂烛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来不是小数目。
? ?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丁治棠,在8个月的时间内,尽管他没有将每笔开支都记载下来,但他在落榜后,曾经伤心地说:“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他花十两八钱银子买了洋船的船票,到天津港又花了七千钱雇车从天津到北京,落榜了后又花了一笔钱捐了一个教谕的职位,从天津返回上海的轮船费是九两八钱。
2、是否太平
? ? ? ?走到偏僻人稀之地,土匪抢劫赶考举子的事件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很少发生。这是因为,举人上京赶考所带路费都不太多,而官府对抢劫举子的土匪追查很严,且判刑很重,土匪犯不着冒很大的风险,去干获利不多的事。另外,土匪也不会抢错,因为上京赶考的举子大多用黄布做成旗帜,其上大书“奉旨会试”等,结伴招揺上路,识别很容易。
3、疾病
? ? ?进京赶考的举人,最大的担心和麻烦就是在路上生病。刘凤骞便是在去会试的路上生病的,不过他生的只是一点小病,虽然影响了写诗,却仍能吹箫解愁和继续赶路。若生了重病,轻则耽误考期,重则病死异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晋宁州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光绪二年即1876年丙子科举人)兄弟俩,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双双赴京会试。李承祐在路途上受了风寒,到京城后卧床不起,没等到会试便病死京城。兄长李承祜忙于料理胞弟的后事,又要扶柩回晋宁,只好放弃这次会试。此后,李承祜也没有考中进士,享年79岁而病故。
4、天灾
? ? ?进京路途太遥远,无论走路、骑马、坐车、乘船,有时也会发生事故。如昆明举人尹尚廉,道光二年(1822年)上京城会试,走到距京城不远的今河北衡水市安平县时,他图方便搭乘安平同知周炳的运铜船沿滹沱河北上,船行至新滩时被大风吹翻,可怜这位饱读诗书的尹尚廉竟溺死异乡。
总的来说主要靠驿站传递消息,通过驿站人员将皇帝颁布的政令传递全国各地州府县衙,接受到政令的官员会受到朝廷潜伏各地的御史官员监督。如果当地官员不尊政令那么会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御史台,而后递呈皇上,最后由皇帝委派钦差查察情况是否属实,如属实那么会将其就地革职押回京城受审。
信息传递媒介:主要是马和船。从周朝开始,每个朝代的帝王都把修筑道路和驿站视为要务。隋、元开凿大运河也是加强各地联系的重要手段。一些朝代,各地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道路。传递政令的快马、快车到驿站就把文件交给其他快马、快车,靠接力的方式保证速度。
信息传递途径:唐朝至南宋的一级行政区“道”,就是按交通便利的原则设置的;元代开始实行省制,省的版图都是犬牙交错,有防止割据的意思。道降级为二级行政区,数量和面积也大大缩小;明清两代,道成为府、州和省之间的一种划分,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但各道有相应的官职。
补充:古代皇权只到县一级,所以政令传达到各县即可,不像现在要通报每个镇、每个村。这就造成了“天高皇帝远”,基层民众很有可能对朝廷大事一无所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2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