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之役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562年,秦国与晋国在栎地发生了一次冲突战争,以晋国大败告终。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中原的野望一直被强大的晋国遏制。秦国为了实现霸业,时常与楚国结盟,以对抗强大的晋国,并发生了一系列战事。其中,栎之役就是一场秦国趁晋军主力南下伐郑并压制楚国,而袭击大败晋国的战役。
经过
晋国伐郑
事情似乎本不该与秦国发生关系。
前562年,郑国边疆官吏奉命犯宋,宋国发兵伐郑,大获全胜而返。郑国子展发兵抗击,入侵宋国。于是,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率诸侯伐郑。郑国在晋国强大军力威慑下,连忙同晋国结盟。
楚求秦助
楚国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准备发兵。但是考虑到自己虽强,力量终究不够,便向秦国借兵。与楚国早已结盟的秦国,决定发兵相助楚国伐郑。郑国又与楚国结盟,表示不敢违背楚子之命。
作为霸主的晋国听闻是宿敌楚国干的好事,愤怒不已,帅同诸侯伐郑。郑国派人到楚国说,晋国来犯我,您若是能够贿赂或者以武力退敌,我就服您;楚国没那个魄力,只得抓捕了郑国的使者。郑国就顺势与晋国结盟,附属于晋国。
秦国袭晋
秦国发兵而来,听到这个消息,很不乐意,感情我白忙活了?不行。于是秦兵趁着晋国内部空虚而攻打晋国。秦国秦庶长鲍先行抵达,晋国士鲂听闻消息,却轻视秦人,竟然不怎么防备。而秦国庶长武率兵从辅氏渡河,与鲍会师,与晋人交战。
结果
由于士鲂等守将的轻敌心理,加上晋师主力尚未回国,结果秦兵在晋地栎大败晋人,凯旋而归。是为栎之役。
影响
晋国将此败视作奇耻大辱,三年后,发兵伐秦,史称“迁延之役”。不过迁延之役没有胜败,反而是晋国六卿之栾氏死了栾针,成为日后栾氏覆灭的隐患。
一、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
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
1、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被封诸侯的义务是: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
③、随从作战;
④、交纳贡赋;
⑤、朝觐述职的义务。
三、分封制的作用:
1、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
3、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扩展资料:
分封这个词是现代概念,古代的分封不叫分封,叫封建。封建这个词现在一般是用做社会形态的概念,即封建社会,指处在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古代的封建概念没有这种含义。
古代的封建按《文献通考》的解释就是:列爵曰”封”,分土曰”建”。所谓列爵曰封就是封爵叫封,再根据爵等的高低赐予领地、属民而建立藩国,叫建,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叫封建制,也就是分封制,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分封制。
西周大分封下国家的政治特征:
1、是世代私领性,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周王室在分封的时候自己也有直属领地。
王的儿子、兄弟分封到四方的封国,成为领主国君,具有世代对这块领地私属性的承领权,以后可以再分封自己的儿孙、这些再分封的领地,也都有世代承领权,这就是层层再分封,都具有私属性、一定的独立性,这就是古代西周大分封之下的体制特点。
这与西欧有类似的地方,西欧一些经典书籍常提这么一句话,就是”我的奴仆的奴仆不是我的奴仆”、这就意味着你分给他的这个财产是属于他的了,那么这个被封的奴仆就和你没有关系了。所以这种分封制就造成了很多具有独立性的国家。当时的社会阶段,其性质特点都是这样。
2、是不仅受封领主,其他统治者的权益也具有私性世袭性,主要体现为世卿世禄制。这些人主要是管理国家的官员,有王族同姓,也有异姓。
管理国家的官员一般都是有爵位的,也会分到一块采邑,为爵禄,有爵位者又具备了任官的资格,世卿世禄的卿应该是具有行政权的人的称呼,这些有爵位的人世代当官,世代有禄,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后来所说的贵族领主政治或是贵族政治,实际上指的就是世卿世禄制。
3、就是小国林立。当时所谓的国,实际上有些也就跟现在的一个县差不多,有的比县要大。而数量多,西周初所封之国有七十余个,有的记载还要多,所以可称为是小国林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封制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魏国、韩国、赵国都源自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其中,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称霸,巅峰时期的魏国,可以说在战国七雄中没有匹敌的对手。而在魏国衰落之后,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又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换而言之,三晋之中的赵国、魏国,都曾是战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诸侯国。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到底有多强,地盘有多大?
一
首先,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晋国这一诸侯国,原本的国号不是“晋”,而是“唐”,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后改为晋。在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也即春秋时期,晋国、齐国、楚国、秦国并称为四大强国。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兵车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秦国、晋国、齐国、楚国并称为四大强国。但是,实际上,晋国的综合实力要远远强于另外三个诸侯国。
二
一方面,在和楚国的交手过程中,晋国可谓胜多败少。截至公元前546年,楚第二次弭兵之会前,晋楚之间共有11场直接战争,其中晋国获胜9场,楚国仅在楚庄王时期获胜2场。在楚庄王时期的4次晋楚战争中,另外2场晋国获胜。这11场晋楚战争先后为:城濮之战、北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邲之战、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役、焦夷之战、湛阪之战。在这11场战役中,晋国获胜9场为:城濮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役、焦夷之战、湛阪之战。
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获胜2场为:邲之战、北林之战,皆在楚庄王时期;楚庄王时期的六分之战和颖北之战皆败给晋国。此外,在前584年的郑楚汜之战中,由于晋国出兵救援郑国,导致楚国在汜之战中大败。由此,虽然我们常说晋楚争霸,但是,楚国在和晋国的交锋中,却是长期居于下风,而晋国则几乎一直占据了上风,即便是楚庄王这位君主在位时,楚国也没能彻底扭转这一局面。而这,无疑是晋国强大实力的最好体现了。
三
另一方面,在和秦国、齐国的交手过程中,晋国同样是屡战屡胜,也即很少吃到败仗。虽然秦国在战国时期非常强大,不过,在春秋时期,秦国却远远称不上是晋国平起平坐的对手。自前627年至前558年,70多年间,秦晋经过崤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新城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麻隧之战,栎之役,迁延之役等重要战役,秦国被晋国牢牢封锁在函谷关和桃林塞以西,晋国控制了河西地区(秦晋大峡谷中下段的黄河西部区域)的诸多城池。晋国得以长期称霸中原,秦国则独霸西戎。
虽然大家对秦穆公称霸西戎赞叹不已,不过,这实际上还是因为秦国无法击败晋国,难以向中原地区扩张的不得已之策。此外,在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不是太多,这主要是因为晋楚争霸的过程中,齐国的立场是偏向于晋国的。不过,公元前589年,晋国和齐国之间还是爆发了鞍之战。齐、晋鞍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晋、鲁、卫、曹四国,发兵攻齐。此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而在春秋末期,也即三家分晋之前,魏赵韩三家曾组织联军攻打齐国,同样取得了胜利。
四
最后,在强大实力的基础上,晋国的疆域也是非常辽阔的。晋国鼎盛时期,地盘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晋国巅峰时期的地盘,可谓地跨六省之地,也即整个黄河流域,大部分都被晋国占据了。正是因为占据了广阔的中原之地,促使晋国因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在整个春秋时期,晋国的地盘,应该是和楚国不相上下了。
换而言之,从疆域上来看,晋国和楚国远超其他诸侯国。不过,就楚国来说,因为当时占据的不少疆域都是人烟稀少之地,这促使楚国的人口等指标,都比不上晋国,这也是楚国长期落于下风的重要原因。不过,或许是过于强大,晋国没有败给外部的敌人,而是遭到了三家分晋。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正式消亡。对此,你怎么看呢?
少梁
今陕西韩城南。本为梁国,春秋时秦灭梁,为少梁,战国时曾属魏,后又归秦,改名夏阳。
羁马
今山西永济南.
河曲
/view/704503.htm
令狐
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的位置,根据《水经·冻水注》所记载的“令狐即猗氏地”,即今山西省猗氏县的西方。
栎邑
今禹卅市.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晋国形成了卿大夫掌握大权的格局,并且这些卿大夫,最终是尾大不掉,反而成为晋国公室的心腹大患。公元前453,魏氏、韩氏、赵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而这,意味着三家分晋的彻底完成。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即持续了数十年的时间。在这数十年的时间中,其他诸侯国完全有时间做出反应。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时,其他诸侯国都是什么反应,为何无人反对呢?
换而言之,郑国、卫国、鲁国、宋国等中小诸侯国,即便发出反对的声音,也没有什么用。对于三晋中的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是郑国、卫国、鲁国、宋国等中小诸侯国可以相提并论的。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郑国、卫国、鲁国、宋国等中小诸侯国保持了沉默。
另一方面,就齐国、秦国、楚国、燕国等大国来说,是非常乐意看到晋国被一分为三的。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即便是楚国,也处在下风。比如在晋楚争霸中,楚国只在楚庄王在位时期扭转了劣势,一度压制了晋国。但是,在楚庄王前后的历史阶段,晋国基本上是压制楚国的。
对此,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截至公元前546年,晋楚第二次弭兵之会前,晋楚之间共有11场直接战争,其中晋国获胜9场,楚国仅在楚庄王时期获胜2场。在楚庄王时期的4次晋楚战争中,另外2场晋国获胜。并且,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晋国的盟友吴国,还在春秋末期攻破了楚国都城,这让楚国在春秋末期受到了重创。
因此,晋国被一分为三,楚国自然是乐见其成的,也即晋国我打不过,难道三分之一个晋国,我还打不过吗?同样的道理,秦国和楚国,也是同样的心态。就晋国和秦国之间的较量来说,自前627年至前558年,70多年间,秦晋经过崤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新城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麻隧之战,栎之役,迁延之役等重要战役,秦国被晋国牢牢封锁在函谷关和桃林塞以西,晋国控制了河西地区(秦晋大峡谷中下段的黄河西部区域)的诸多城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秦晋迁延之役的起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