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沆:北宋宰相,他有多厉害?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吉州一榜科举考出两个宰相。一个是一代文宗欧阳修,另一个是刘沆。欧阳修考中进士的时候,是吉州吉水县明德乡沙溪村人士。刘沆考中榜眼的时候,是吉州永新县人士。
古代的吉州吉水县明德乡沙溪村,现在是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沙溪镇。古代的吉州永新县,现在是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这一届科举,江西吉安一榜考出两个宰相,可谓是双星闪耀。
刘沆的功名是榜眼,是天圣八年进士第二名,欧阳修是天圣八年进士第十四名。从知名度和文坛地位来讲,欧阳修都比刘沆厉害很多。从科举功名的角度来讲,刘沆就比欧阳修更厉害。
欧阳修的仕途不太顺利,欧阳修早年因为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罪了王拱辰等守旧派。守旧派诬陷欧阳修与外甥女有私情,导致欧阳修被贬官外放。欧阳修晚年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又主动申请外放。
欧阳修的仕途一路颠沛流离,虽然当过参知政事,但是做宰相的时间并不长。欧阳修能当宰相,还是沾了韩愈的光。
宋仁宗认为,韩愈那么有名却没有当过宰相,实在是可惜。宋仁宗不想让欧阳修有韩愈那样的遗憾,才让欧阳修当了一任参知政事。
刘沆的仕途比欧阳修顺利得多,在欧阳修倒霉外放的时候,刘沆就担任参知政事。欧阳修最大的官,就是参知政事。刘沆则是在担任参知政事之后,升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虽然是宰相,但是属于副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正职宰相。从职位上来讲,刘沆比欧阳修高半级。刘沆担任副宰相和宰相的时间长达7年,比欧阳修担任副宰相的时间长多了。
公元1054年,倒霉的欧阳修被人诬陷,又要被贬黜了。关键时刻,吉安老乡刘沆拉了欧阳修一把。时任宰相的刘沆,向宋仁宗建议,把欧阳修留在京师修撰《新唐书》。
史书对刘沆的评价,是“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刘沆善于治国理政,在政治上对国家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欧阳修。
欧阳修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他能出名靠的是文章。刘沆“长于吏事”,疏于文墨,在文学上远远不如欧阳修。
刘沆和欧阳修这对吉安双子星,一个长于治政,一个长于文墨,他们都是吉安的骄傲。我今天的文章,讨论点是仕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永新老乡刘沆,比永丰老乡欧阳修跟厉害一点。
宋代时吉安有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胡铨、刘沆等名人。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韩愈的古文理论。杨万里: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创造出语言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的“诚斋体”。文天祥: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其著作经后人辑为《文山先生全集》,多有忠愤慷慨之文。
宋代时吉安有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胡铨、刘沆等名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韩愈的古文理论。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出语言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的“诚斋体”。
3、文天祥: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其著作经后人辑为《文山先生全集》,多有忠愤慷慨之文。
4、胡铨:字邦衡,号澹庵。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胡铨闻知秦桧派王伦为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
5、刘沆:字冲之,号庐山,是北宋时期的宰相。刘沆任职后,积极参与国事决策,重大问题多廷议解决,对政事有所救正。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祖景洪,始,杨行密得江西,衙将彭玕据州自称太守,属景洪以兵,欲胁众附湖南,景洪伪许之。复以州归行密,退居不仕。及徐温建国,以礼聘之,不起,官其子煦为殿直都虞候。父素,不仕,以财雄里中,喜宾客。景洪尝告人曰:“我不从彭玕,几活万人,后世当有隆者。”因名所居北山曰后隆山。山有牛僧孺读书堂,即故基筑台曰聪明台。沆母梦衣冠丈夫曰牛相公来,已来有娠,乃生沆。
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罪。迁太常博士,历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右谏议大夫、知江州。
时湖南蛮OD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使散居所部,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破桃油平、能家源,斩馘甚众。已而贼复出,杀裨将胡元,坐降知鄂州,徙京南,迁给事中,徙洪州。还,知审刑院,除知永兴军。顷之,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数发隐伏。祀明堂,迁尚书工部侍郎。逾年,拜参知政事。
初,沆在府,有张彦方者,客越国夫人曹氏家,受富民金,为伪告敕。既败系狱,沆抵彦方死,辞不及曹氏。曹氏,张贵妃母也。沆既用,谏官、御史皆谓沆于彦方独不尽,疑以此进,争论之,帝不听。贵妃薨,追册皇后,沆为监护使。数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改园陵使。御史中丞孙抃、御史范师道、毋湜言,宰相不当为赠后典葬,不报。既葬,赐后阁中金器数百两,力辞,而请其子瑾试学士院,遂帖职。
时中书可否多用例,人或援例以讼,而法有不行。沆进言三弊曰:“近臣保荐辟请,动逾数十,皆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有司以之贸易,而遂使省、府、台、阁华资要职,路分、监司边防寄任,授非公选,多出私门。又职掌吏人迁补有常,而或减选出官、超资换职、堂除便家、先次差遣之类。此近臣保荐之弊一也。审官、吏部铨、三班当入川、广,乃求近地,当入近地,又求在京,及堂除升陟省府、馆职、检讨之类。此近臣陈匄亲属之弊二也。其叙钱谷管库之劳、捕贼昭雪之赏,常格虽存,侥幸犹甚。以法则轻,以例则厚,执政者不能持法,多以例与之。此叙劳干进之弊三也。愿诏中书、枢密,凡三事毋用例,余听如旧。”事既施行,而众颇不悦,寻如旧。
文彦博、富弼复入为相。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弼监修国史,沆迁兵部侍郎,位在弼下。论者以为非故事,由学士杨察之误,乃帖麻改沆监修国史,弼为集贤殿大学士。沆既疾言事官,因言:“自庆历后,台谏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而后已,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执政畏其言,进擢尤速。”沆遂举行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与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抃岁满求补郡,沆引格出之,中丞张昪等言沆挟私出御史。时枢密使狄青亦因御史言,罢知陈州,沆奏曰:“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升等益论辨不已,罢沆为观文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徙陈州。
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卒,赠左仆射兼侍中。知制诰张瑰草词诋沆,其家不敢请谥。帝为篆墓碑曰“思贤之碑”。子瑾,尝为天章阁待制,坐法免,后以功复职。
一、宰相列表
1、
2、
3、
4、
二、宰相资料:
1、范质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
获封萧国公。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曾举荐赵普、吕庆余、窦仪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
范质曾主持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
2、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3、王钦若
王钦若(公元962年—公元1025年),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时期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五鬼之一。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官至司空、门下侍郎等要职。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
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被宰相寇准所阻,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
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病逝,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4、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
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
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5、陈宜中
陈宜中(1218年—1283年),字与权,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宰相。
初为太学生员,与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遭其打压被取消太学生资格。谪为建昌军,时称“六君子”。
景定三年(1263)廷试第二,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宋史》载其依附权臣贾似道,迁为监察御史,受贾似道授意参劾程元凤。
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丁家洲兵败,贾被革职,太皇太后谢道清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全面主持临安危局。
主政期间,南宋有过英勇抵抗。但组织“焦山之战”失败,又在“溧阳之战”、“常州之战”中丧失主力,之后,陈宜中等人到温州组织南宋流亡小朝庭,与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赵与择一道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
宋末行朝撤往广东(1276),在井澳十字门一带与元军大战,损失过半。战后,陈宜中去占城借兵,张世杰、陆秀夫则带领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军在崖山海战覆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钦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彦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宜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9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二婚的豫妃为什么能进宫呢
下一篇: 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朝的制度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