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俗语来自豫剧《七品芝麻官》。这句台词风靡一时,广为流传,传递的是老百姓呼唤从政者必须为百姓、为社会多做实事的愿望。
胡质(?~250年),字文德,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胡质虽然年轻,却能与蒋济、朱绩齐名,在长江、淮河一带也很有影响。他的父亲胡敏以正直闻名,被曹操称赞有长者之风,蒋济也曾评价他气概不如其父,但在处事细节上犹有过之。随后曹操召任胡质为顿丘令。胡质的细心也体现在审理案件上,当时县里有个叫郭政的人与堂妹通奸,杀害了堂妹的丈夫程他。冯谅随后查明真相将他们二人投入了大牢,谁知郭政和堂妹忍受拷打概不认罪,还将罪行推给冯谅,说他贪赃枉法,公报私仇。之后冯谅经不住严刑拷打,只好招认自诬,被捕入狱。胡质知道后亲自审理此案,追究根底,终于水落石出,人们无不称服。
后来,胡质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里请他任治中。一次,将军张辽与武周产生了矛盾,他就想请温恢说动胡质来给自己当护军,胡质推辞了任命。张辽为此特别不理解,胡质却说:在往常您对武周都赞不绝口,如今也不应该为了一些小事跟他反目成仇,张辽听后感激胡质所言,与武周重归于好。
黄初年间,胡质又转任吏部郎、常山太守,后迁任东莞太守。前后太守达九年。其间,勤政廉政,克己奉公,治理有方,吏民皆安。由于他政绩突出,每每得到赏赐时,都会将朝廷赏赐的钱财分发给将士们,身故后家无余财。廉洁自律、公而忘私的好品德无人不夸赞。正始二年(241年),东吴将领朱然围攻樊城,胡质率轻兵增援,之后太傅司马懿率兵解围。胡质也因此被迁任东征将军,假节都督青州、徐州诸军事。
嘉平二年(250年)胡质去世。朝廷追封他为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号贞侯。由其子胡威继承爵位。
1. 文言文直书作者刘知凡翻译 作者是刘知几,不是刘知凡。
原文: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 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 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 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 子, *** 君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言之 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 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至若齐史之书崔弑, 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 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 盖亦难矣。
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 避祸,幸而获全。
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案金行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 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
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 栖毫而靡述。至习鉴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
历代厚诬,一朝 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 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 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
刚亦不吐,其斯人欤?盖列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 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
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 烈,人到於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 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翻译:人秉受了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有各种各样的善行,邪和正是有区别的,曲和直是不同的。那些邪的、曲的行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那些正直的行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德行。
然而世人大多都遵循邪曲而放弃正直,不遵循君子的脚步,而行为遵循小人的做法,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
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诫,树立好的风气。如果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 *** 的君主,如果不加隐讳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
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直笔记史)如果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如果在不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也做,就会招来祸害。像董狐记载史实的原则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原则而蒙受屈辱,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直笔,享有千古不衰的名声。
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受刑戮,被当时人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知道。世事就像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
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努力,私下撰写保存《嘿记》的文字;孙盛心中不平,私自抄写了《晋阳秋》的原稿寄到辽东,(以保真实。)用这种办法来避祸,幸好获得两全。
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辛,也了解了史书实录的难得。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实录的言语,虽然有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披开沙子挑选金子,有时还是能收获宝贝的。
考究魏晋更替,历史事件特别多。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候,或者司马懿在渭南和诸葛亮相持,被诸葛亮的遗计击败,或者魏帝曹髦云台发兵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刺杀。
陈寿、王隐,都闭口不说话,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到了习凿齿,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刀刺杀魏帝曹髦的记载。
历代的欺骗蒙蔽,这时才澄清。考究习凿齿的记事,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直录精神吧?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也都务必细究真实情况。
考究当时北魏的王公贵族后裔,依然当政;北齐的将相,先人遗业仍然还在。而这两人写他们忌讳的事情,竟没有一点害怕。
不畏 *** ,大概就是这类人吗?烈士舍身求取美名,壮士看重气节,宁可做折断的兰花,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全性命。像南史、董狐依仗正气真实记载,不避 *** ;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不迎合强权。
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芳名和功业,人们到现在还称道他们。和王沈写《魏书》,凭借邪曲的笔法窃取官位,董统写《燕史》,用谄媚的记载来获取荣华(相比),(南。
2. 文言文 乐不思蜀 全文翻译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司马文王喊来乐工 *** ,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忘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一人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好,这里欢乐,我不思念蜀国。”
说明
“乐不思蜀”,语出《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乐而忘返,乐而忘本。也讽刺,在今天,有的人地位变了,生活提高了,富裕了,贪图享受,贪图安逸,忘掉了劳动人民的本色,革命意志衰退了,思想退坡以至变质。
3. 王夷甫不言“钱”文言文的议文谁知道了 王夷甫口不言钱
【原文】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疾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令婢:“举阿堵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
【译文】
王夷甫志趣高雅崇尚玄妙幽远的境界,经常嫌弃他的妻子贪婪污浊,他的嘴里从来不曾说过“钱”字。妻子想试试他(是不是这么回事),(就)让婢女用钱把床围了起来,不能走路了。王夷甫早晨起来,看到钱妨碍(自己)走路,(就)命令婢女说:“(赶快)搬走这(些)个东西。”
【解说】
王夷甫,即王衍,字夷甫。西晋名士,曾任尚书令等要职,官至太尉。《世说新语》里记载他口不言“钱”,大概确有其事。据《晋阳秋》记载,他“未尝谋货利之事”,他父亲借出去的钱,到他手里都把债契烧了。不过,口不言“钱”,总是要以“钱”做后盾才做得到。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倘若阮囊羞涩,办起事来处处掣肘,那口不言“钱”的清高,也就装不下去了。就拿王衍来说,他父亲能向外放贷,想来一定留下了不薄的家底;再者他久居要职,官俸也自然丰厚。所以,他是不用言“钱”的。王隐的《晋书》就道出了个中隐曲:“夷甫求富贵得富贵,资财山积,用不能消,安须问钱乎?而世以不问为高,不亦惑乎!”在王隐看来,王衍有花不完的钱,根本用不着过问钱的事,这并不能表明他“清高”。
不过,王衍称钱为“阿堵物”的说法,却流行于后世了。“阿堵”或“阿堵物”就成了“钱”的代称。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使用的例子俯拾皆是。宋?张耒《和无咎》之二:“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那有主人家。”明?凌梦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亲儿女,还随阿堵移。”清?郁植《悲歌》:“吾曹意气耻阿堵,挥斥黄金贱如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雨钱》:“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五章:“一人如是,则众人结习所成之国,亦以此阿堵物为最大之功用,此有国者所以常]]也。”朱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犹是横目两足,犹是耳聪目明,独以缺此区区阿堵故不得有此权利,吾不知其何理也。”
4. 《孙盛,字安国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祖楚,冯翊太守。
父恂,颍川太守。恂在郡遇贼,被害。
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名理。
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①,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
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
太守陶侃请为参军。庾亮代侃,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
时丞相王导执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颇怀疑贰。 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间内外耳。”
亮纳之。庾翼代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寻迁廷尉正。
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赢老辎重在后,贼数千忽至,众皆遑遽。 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
蜀平,赐爵安怀县侯,累迁温从事中郎。从入关平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
以家贫,颇营资货,部从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与温笺,而辞旨放荡,称州遣从事观采风声,进无威凤来仪之美,退无鹰鹯搏击之用,徘徊湘川,将为怪鸟。
温得盛笺,复遣从事重案之,脏私锒籍,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
年七十二卒。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
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
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 ”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
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斑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②,请为百口切计。
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
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
(《晋书·卷八十二》,有删改)【注】 ①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 清谈时挥麈尾是玄学名士追求风神的表现。
②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抗:对等B.浩等竟无以难之 难:诘问C.复遣从事重案之 案:拟定D.其子遽拜谢 谢:谢罪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与俱伐蜀,军次彭模 秦伯说,与郑人盟C.以功进封吴昌县侯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请为百口切计 为天下笑者,何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盛善于言辞,明辨事理,不畏权威,和当时名人殷浩辩论时,挥洒自如,忘记了吃饭,最终也不能有定论。
B.孙盛能够明辨是非,当王导和庾亮之间产生猜忌时,劝告庾亮不要听信邪佞小人的挑拨,化解了双方的矛盾。C.孙盛认为州里派遣的官员缺乏应有的风神气度,致信桓温,桓温重新委派了人员,将贪赃枉法者押回了州里。
D.桓温认为孙盛在《晋阳秋》中对枋头之战的记录过于夸耀,很是生气,要求孙盛的儿子立即删掉不实的说法。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4分)翻译:(2)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 (6铃)翻译:。
5. 文言文阅读(18分)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小题1:C小题1:A小题1:C小题1: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小题1:⑴吃完饭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⑵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 小题1: 樵:柴,名词小题1: A 前一个为“特地”之义 副词,后一个为“故意”之义 副词;B 副词 每当……时候;C 经由 介词;D 介词 到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略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
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
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
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
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
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
后来经由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
6. 古文翻译 由于回答字数限制在10000以内,我只能解答你第一条问题。
1、曲笔 自从有了人伦,就产生了家国。孝顺父亲,教育儿子,侍奉君主,管理大臣,亲密和疏远的关系形成以后,(人之间的)等级就有了差别。
所以“儿子为父亲隐讳,直道就在其中”,这是《论语》的思想;内外有别,抑恶扬善,这是《春秋》的大义。从此以后,一切按老规矩行事。
记载历史的官员对于有涉及到君王、父辈的事情,一定用词有很多隐讳,虽然不够直白,但是维护了名教。那些搬弄词句,掩饰过错的,像王隐、虞预互相攻击 *** ,裴子野、沈休文(沈约字休文)相互释嫌道歉。
是写是删全由自己臆断,用笔记载历史随心所欲,这是作者的丑行,人们都厌恶的行为。也有弄虚作假,记录不存在的事:有的赞美别人,借以获取私利;有的诬蔑别人,借以公报私仇。
比如王沈写《魏录》贬低甄之诏,陆机写《晋史》,虚张抵挡诸葛亮的声势,班固接受金钱才开始写史书,陈寿借人的米才开始为人写传记。另外又有记载的奸贼、凶人,就算在朝市上示众,扔给豺狼虎豹去吃都不过分。
但是历史没有直白的写,用曲笔代替,如果此事已经大白天下,那么现在就不要相信书上的了。如果有从前贤人没有发现的曲笔,后来的人也不清楚的,现在稍微扩展一下见闻,用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后汉书·更始传》称更始帝刘玄非常懦弱,他刚即位,面朝南而立,朝见群臣,羞愧得流汗,双手摩擦坐席不敢抬头看。他还在微贱的时候,就能结交刺客报仇,在绿林避难,以豪杰成名。
怎么会贵为君王之后,反而到了这种情形?定是作者曲笔逢迎当时(权势),衬托光武帝刘秀的美名;用阿谀的言辞取媚君王,来雪刘伯升(刘秀之兄,被刘玄所杀)的仇怨。而且光武中兴时期的历史,都出自东观(当时的修史馆),有的是汉明帝所定,有的是马皇后修订,而后国统延续,书籍都没有改动,于是冒用别人姓名(指汉明帝以别人名义修史),空流传了假的写史者。
陈寿《三国志·刘后主传》说:“蜀国没有史官,所以灾难、祥瑞都没有记载。”但是又说黄气在姊归出现,群鸟坠落在江水中,成都有景星出现,益州没有宰相之气,如果蜀国没有设置史官,这些事从何得知?大概是因为陈寿的父亲在蜀国被羞辱受了髡刑,所以才加以诽谤。
古代诸侯争霸,胜负没有定数,但是别人的长处一定要夸赞,自己的短处也不隐讳。到了近古时代,不再听到极公正的言论,都说自己的国家好,都说别人的家庭坏。
而魏收(《魏书》作者)因为元氏(北魏)发源在华夏的边远地区,被华夏各部所欺凌,于是把自己抬举的很高, 把桑乾地区比喻成周、汉国家;对中原排斥贬低,把自己蛮夷之地和建邺(今南京,当时南朝国都)相提并论。作为敌对的两国,打仗结怨,在檄文当中,相互诬蔑敌人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写入史册,就不好随便写了。
如果不理解这个意思,怎么能谈论历史呢?史书上的曲笔虚假,不过十分之一二,谈论作者的罪过,已经太过太多。而魏收在史书中掺杂寓言,几乎超过一半的内容,从仓颉以来,很少见这样的人,而李百药的《齐书》被称为实录,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李百药(字重规)的父亲(李德林,也是史官)没有写到的地方,魏收(字伯起)署以公辅(李德林字公辅)的名字,借其大名,此事和顾雍(字元叹)一事类似(顾雍的老师蔡邕,对他非常赏识,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他,所以师徒同名),既然受人恩惠就要回报,所以互相吹嘘赞美对方。
但是一定要说鲁昭公懂得礼节(语出论语),我不相信。俗语说:“给敌人冠以贼的名义,就可以征讨他们了。”
比如王劭的直言不屈,可以和古人相比。而魏书里的评论比较偏激,所以人们说它不够正直。
没有说明他(魏收)的错误之处,却轻易的对他大肆口诛笔伐,这就是所谓的师出无名,不好取胜。探寻这种观点的起源,大概是因为王劭(字君懋)写史没有采用曲笔,直言不讳,所以获罪。
有的人借史官之手,来报复私人恩怨,不然的话,为什么讨厌正直、憎恨主人如此强烈呢! 霜雪落下,才会见到松树的风操;国家丧乱,才能体现忠臣的气节。比如汉末的董承、耿纪,晋初的诸葛恪、毋丘俭,齐初的刘秉、袁粲,周末的王谦、尉迥,都是破家殉国,视死如生的人。
而历代的史书,都称他们为逆臣,怎么能够激励名教,来规劝臣子们呢!古代记载史书,让贼臣逆子们害怕;现在记载史书,让忠臣义士羞愤。若使南、董(南史和董狐,都是春秋时史官,以直言不讳著称)有灵,一定会在九泉之下愤恨不已。
从梁、陈以后,隋、周之前,那些史书都是贞观年间史官们所撰,近代的事情容易查证,真假可以分别。那些朝廷贵臣,他们的父祖都有传记,考察史实,都是子孙们捏造的,如果去询问凡人、老人,事情和他们子孙说的有所不同,大多都不符实。
如果前秦的人不死,就能验证苻生(前秦皇帝)是被诬蔑了;蜀国的老人还在的话,就知到诸葛亮多被歪曲了。这都是自古都值得遗憾的事,不仅仅是现在! 史书的作用,是记录功过,抑恶扬善,一朝得失,就会荣辱千年。
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如何能称史官。但自古就没有听说因为直笔被杀,也没。
7.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
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
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父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
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 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胡威未出发回京前,就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
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后经别的使者,详细地把这件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
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 因此名誉广为人知,历位宰牧。
晋武帝召见胡威,同他谈论边事,谈话涉及到日常生活。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
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胡威做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赠镇东将军。 原文: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 威对曰:“臣不如也。”
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大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此文出自唐代房玄龄所著的《晋书》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
《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 说起《晋书》,就会使人想到唐太宗在《修 诏》里讲的一句名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大诏令集》卷81,《全唐文》卷8)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 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
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
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这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
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
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关于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 宣帝、武帝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字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节选自《胡质传》)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委意于君 ? ? ? ? ? ? ? ? ? ? ? ? ? ? 委:托付、交付
B.遂穷诘情状 ? ? ? ? ? ? ? ? ? ? ? ? ? ? 穷:极、穷尽
C. 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 ? ? ? ? ? ? ? ? ? 迫:逼迫
D. 遂勒兵临围 ? ? ? ? ? ? ? ? ? ? ? ? ? ? 勒:率领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辞以疾 ? ? ? ? ? ? ? ? ? ? ? ? ? ? ? 以乱易整,不武
B.闻流言而不信 ? ? ? ? ? ? ? ? ? ? ? ? ?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皆散之于众 ? ? ? ? ? ? ? ? ? ? ? ?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城中乃安 ? ? ? ? ? ? ? ? ? ? ? ? ? ? ?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年少时,就已闻名于江、淮一带。他与父亲胡通达比,有自己的长处,被太祖征召任顿丘县令。
B. 张辽想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被胡质拒绝,因为胡质认为与人交往重在不贪婪、不怯懦,不能因小怨结深仇。他的一番话化解了张辽和武周的矛盾。
C. 胡质在担任征东将军时,广开农田,积蓄粮谷,设置东征台,又修通渠道,既重耕作又重守备,沿海地区没有战事。
D.文章善于通过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卢显案告破、樊城解围、死后家无余财等叙述,表现了胡质智、勇、廉的形象特点。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嘉 平 二 年 薨 家 无 馀 财 惟 有 赐 衣 书 箧 而 已 军 师 以 闻 追 进 封 阳 陵 亭 侯 邑百 户 谥曰贞 侯 子 威 嗣。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3分)
(2)“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4分)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厉操清白)严格要求自己品质清纯,不拿别人来历不明平白无故送的东西。
原文
威,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僮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廨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其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原文翻译
(胡)威字伯虎。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志向,品行廉洁。(胡)质做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都(许昌)去探望他。(因为)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胡)威独自骑驴(去探望),(到了之后)拜见父亲。在府中住了十几天,(胡威)向父亲告辞。在辞别时,(胡)质赐给他绢一匹,作为旅途上的盘缠。(胡)威跪下说:“父亲(为官)廉洁奉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匹绢?”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剩余,因此给你做旅途中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辞别父亲踏上回家旅途。
高尚品德
胡质为官正直清廉,不仅不贪污 和收受贿赂,就连朝廷赏赐他的财物,他都是分给 部下或贫穷的百姓,从不独吞独占。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厉操清白)严格要求自己品质清纯,不拿别人来历不明平白无故送的东西。
1.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
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
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父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
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胡威未出发回京前,就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
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后经别的使者,详细地把这件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
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历位宰牧。
晋武帝召见胡威,同他谈论边事,谈话涉及到日常生活。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
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胡威做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赠镇东将军。 原文: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 威对曰:“臣不如也。”
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大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此文出自唐代房玄龄所著的《晋书》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
《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说起《晋书》,就会使人想到唐太宗在《修 诏》里讲的一句名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大诏令集》卷81,《全唐文》卷8)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
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
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这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
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
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关于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宣帝、武帝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
2.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3. 胡质之子威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4. 文言文翻译 如果是全文翻译: 第一段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
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
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父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
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 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胡威未出发回京前,就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
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 后经别的使者,详细地把这件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
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历位宰牧。
晋武帝召见胡威,同他谈论边事,谈话涉及到日常生活。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
”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胡威做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赠镇东将军。 第二段译文: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 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
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儿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
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
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
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
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 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5.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有三个选择三个翻译题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整篇文翻译
6. 文言文阅读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 【小题1】C【小题1】A【小题1】C【小题1】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小题1】⑴吃完饭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⑵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小题1】 樵:柴,名词【小题1】 A 前一个为“特地”之义 副词,后一个为“故意”之义 副词;B 副词 每当……时候;C 经由 介词;D 介词 到【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略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
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
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
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
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
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 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
后来经由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 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7. 父子俱清原文及翻译 原文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翻译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州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资助他些财物,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通过其他信使,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2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