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吴三桂造反时军队最多三万人,吴三桂哪里来的勇气

以史为鉴 2023-07-07 22:52:53

吴三桂造反时军队最多三万人,吴三桂哪里来的勇气

对吴三桂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吴三桂只有3万多部队,吴三桂为何敢推翻清代?

1673年,已经61岁的平西王吴三桂,发动了叛乱。随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先后相应,从而开始了清代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清代为了平定三藩之乱,耗时长达8年。一个问题出现了,按照清代账面上的数字,吴三桂最多只有3万多大军。依靠区区3万多大军,吴三桂如何敢主动叛乱呢?

首先,我们聊聊当时的情况。清代的前身的后金政权,后金政权崛起以后,逐步控制了东北各地。历经萨尔浒大战、浑河大战、松锦大战之后,明代基本上丧失了整个辽东地区。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称帝,建立了清代。松锦大战之后,10多万明代精锐丧失殆尽,只剩下吴三桂镇守宁远等地,这是明代在关外最后的屏障。

除了外患,此时的明代还面临着内忧。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率领的农民军,席卷了明代的西南、西北各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退无可退的吴三桂,决定向李自成投降。但就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小妾被霸占、家产被抄家、父亲被毒打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吴三桂投降了清代。在至关重要的山海关大战中,清代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主力,开始入主中原。

与此同时,明代在南方的势力,先后拥立几位藩王称帝,陆续出现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等几个南明政权。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南明政权的过程中,吴三桂非常卖力。虽然投降的时间比较晚,但逐步超越了尚可喜等人。清代的八旗军对于西南地区的闷热气候、丛林环境非常不适应,因此,在镇压南明残余势力的过程中,吴三桂充当了主力。

最后,形成了吴三桂控制云贵、尚可喜控制广东、耿精忠控制福建的格局。在三藩中,吴三桂的实力最强。按照清代的记录;“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计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积五十佐领,辖以左右都统。设前、后、左、右援剿四镇,分十营,每营兵千有二百。”

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把吴三桂下辖的各种部队加在一起,大约3万多人。请注意,吴三桂控制了云贵两省的财政,但下辖的这3万多大军,却需要清代每年下拨钱粮供养。一个问题出现了,吴三桂控制西南两省的财政,钱都去哪了呢?答案是私兵。账面上的3万多大军,依靠朝廷的钱粮供养。但吴三桂的私兵,朝廷根本不清楚,自然需要吴三桂想办法供养。

那么,吴三桂到底有多少私兵呢?各种历史资料的统计数据不一样,出现了4万到6万不等的说法。对于吴三桂的私兵,清代肯定了解的。但是,很难了解具体数字。换而言之,在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前,自己下辖的所有武装力量的总数,最少也在8万人左右。如果按照最多的数字,吴三桂拥有将近10万部队。

除了自己控制的云贵两省之外,吴三桂对陕西、四川、湖广等地的影响力非常大。吴三桂不仅可以节制云、贵督抚,还可以在四川、广西、贵州三地拥有任命官员的权力,号称“西选”,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吴三桂发动叛乱以后,这些地方的官员,基本上先后相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对于吴三桂集团,清代一直非常忌惮。

清代一步步压缩了吴三桂的权力,例如在康熙2年,清代就利用各种借口,收回了吴三桂的人事任免权。康熙6年,清代又收回了吴三桂的司法管理权。其实,吴三桂在这一阶段并不想叛乱。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垂垂老矣,更希望维护自己的半王国,传给子孙后代。吴三桂断定清代不敢撤藩,清代则断定三藩不敢叛乱。

结果,双方都失算了。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年迈,请求返回辽东老家,康熙皇帝趁机下令撤藩。对此,吴三桂、耿精忠也先后上表请求撤藩,其实这是对朝廷态度的试探。结果,双方都错误判断了形势。吴三桂、耿精忠请求撤藩以后,康熙皇帝直接批准同意。此时的吴三桂,开始了匆忙征兵,随后发动了叛乱。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陆续相应,三藩之乱开始。

对于三藩之乱,清代高层也是一阵手忙脚乱。因为,清代认为三藩不敢叛乱,根本没有任何预案和准备。因此,在三藩之乱的前期,清代反而处于守势,吴三桂陆续占领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大片地区,几乎与清代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局面。在几次大规模战役中,吴三桂的大军甚至屡次击败清代大军。

当然,清代毕竟控制了整个北方地区,吴三桂的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清代经历了最初期的慌乱以后,迅速稳住了阵脚。一方面从东北、蒙古各部调兵,另一方面开始了分化瓦解。从1679年开始,清代掌握了这场战争的主动权,开始了逐步反击。

吴三桂兵力比清军多,三藩已饮马长江,为啥还会失败?

李自成灭亡了明朝之后,他也被吴三桂从东北引入的清军给消灭了。吴三桂在消灭南明政权之后,他也成为了南方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以及军事的最高统帅。当时的清朝为了稳定局势,稳定南方地区,他们不得不启用吴三桂。吴三桂也借助满清朝廷不对他下手的机会,进行了兵员的扩充和作战的准备。到了康熙时代的时候,吴三桂也正是开启了反对满清统治的造反了。那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呢?当时他的力量可是满清部队的一倍以上啊。

刚刚进入中原地区的满清的军队还不到30多万,而这一个数量是不可能将全国完完全全的控制住的,所以满清贵族想要统治全中国,他们使用的手段就是利用汉人来控制汉人的地区。这也就给地方的军阀有了储备反抗朝廷的力量了。

在康熙皇帝决定削藩的时候,众多的藩王为了保住权势和性命,他们当然不会任由朝廷的这种改革了。以吴三桂为首的藩王就继续反抗,当时地方上的有军事实力的地方军阀也起来反抗朝廷。这个时候的满清朝廷可谓是狼烟四起,西北地区有王辅臣,西南地区有吴三桂,南方以及东南地区还有耿精忠,尚之信和郑经。这些人的军队加起来就有70多万人,而当时满清的八旗的军队聚集起来,也不足20多万人。


也就是说当时康熙皇帝已经处于孤立的状态,要想反败为胜就只能各个击破了。当时的吴三桂也谋划着联合这些反抗朝廷的地方势力,一起将康熙皇帝的政权孤立住。而他的这个目的也意外地完成了。可是在两军开战的时候,不到一年的时间,尚之信就背叛了吴三桂的阵营。西北地区的王辅臣的军队被图海和周培公的军队给消灭了。耿精忠和郑经又起内讧,投靠了康熙的阵营。吴三桂从联合的状态走向了孤军作战的状态。

其实在这之前,他是有机会直捣黄龙,一举消灭康熙的政权的。只是当时他并没有听是谋士的建议,在松滋这个地方就白白的停留了三个月的时间,让这个很好的战机丢失掉了。在孤军作战的状态之下,又由于内部的原因,吴三桂最后郁郁而终了。其实吴三桂并不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也并不是像电视剧还有电影里面的那些角色那样。他一直有着一个非常响亮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铁将军。如果没有他镇守山海关的话,清朝的部队早就横扫中原了。清朝的部队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原,并不是他们打败了吴三桂而进来的,而是他们被吴三桂放进来的。

他失败的主要的原因是阵营内部的不团结,还有很多的汉族人并没有想投靠到他的阵营里面去。因为他将清兵引入了关内,而且还杀掉了南明的永历皇帝。不管怎么说,他最终还是失败了。

吴三桂为何造反,吴三桂为何放清兵入关?

吴三桂为何造反 既背叛过先朝引外兵入关,又率兵造反自封为王,历史这样的传奇的人物除了吴三桂还有谁?说起吴三桂造反,很多人不理解,表示太太平平做个土皇帝有何不好?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迫于康熙帝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吴三桂画像

吴三桂确实是个内心无比强大的非凡之人,诸如?卖国求荣?、?汉奸?这样沉重的名声,换做谁敢背负?而实际上被世人忽略的是,在吴三桂早年时期乃至清军进攻之时,他一直是为国尽忠的大将领。这说明吴三桂是个对时势认识非常清醒的政治军事家。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两股力量相持时做出了关键选择,我们后人无法料想他选择前者又会是怎样的结局。但吴三桂做了这个历史性决定,这般牺牲一定有自己的考虑。包括后来吴三桂造反,都是时势所迫。待清朝政权日渐稳固,以吴三桂为首盘踞南部的三藩成了康熙皇帝的心腹大患,不灭是不可能的,只是时机问题罢了。这当然也是双方心知肚明的局面。

个人认为,关于吴三桂造反,其实他给了康熙帝一个选择,或者说试探。他主动请求撤藩,相当于让康熙帝处于被动。就像与仇人长期共处一室,吴三桂势必日夜忧愁,何不快刀斩乱麻,要不各自为王,要不痛苦一战!而年纪轻轻的康熙帝果真就同意撤藩了,这是胆量还是欠三思?要不是年事已高的吴三桂最终自己挂了,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吴三桂为何放清兵入关 历史上的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其实称其为战争不免有讽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诚满洲族,解除山海关布防,满洲军队在吴三桂的铺排下一路南下,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横跨几百年的一大政权。

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这场入关战争的契机由来其实颇有看点,自古以来就有烽火戏诸侯,只为求得美人一笑,那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就是为了报李自成夺妻之仇,换一句话说,就是美人陈圆圆是清军顺利入关的一大契机。

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拥兵十几万,对付李自成难道还怕力不从心吗?其实吴三桂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明朝已是将倾大厦,关外又是满清铁骑虎视眈眈,若是吴三桂倾其兵力与李自成对抗,必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能暂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举歼灭李自成势力,按照关外少数民族的侵略路数,清军多半入驻中原后抢夺一番后,便会回到自己的领地,留下慌乱的中原腹地,到时吴三桂便能自立为王了。

然而吴三桂千算万算算错了多尔衮的野心,满清族远居关外,不仅仅是觊觎中原丰硕的物资这么简单,他想要的是鸠占鹊巢,成为中原正主,统一天下。

吴三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本虎踞山海关,明朝再不济,清军入关也得花费几年功夫,怎会如此轻易地直掠华北咽喉,长驱直入。清兵入关,建立百年基业,开头竟然如此轻而易举,更像是历史跟吴三桂和多尔衮开了个玩笑。

吴三桂反叛清朝时的实力???

1674年1月7日(阴历十二月一日),吴三桂自云南出兵北伐,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贵州全境。

1674年起,吴三桂建国号“周”,自己改称周王。同年4月,吴三桂的军队又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全境,吴三桂起兵三月,便拥有云、贵、川、湘、桂五省,声势震动全国。

与此同时,1674年4月20日(阴历三月十五日),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宣布与清朝脱离关系。耿精忠与吴三桂约定,他主攻江西、浙江。因为耿精忠的起兵,开辟了第二战场,减轻了吴军的压力,形势对吴军有利。

1675年1月,吴三桂的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起兵造反,1675年2月28日(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不久,平南王尚之信在吴三桂的利诱下,于1676年4月3日(阴历二月二十一日)在广东发动兵变,炮击清兵大营!

到这个时候,叛乱的三藩已经占领了云、贵、川、陕、甘、湘、粤、桂、闽、浙、赣南方和西南方十一省的地盘!

至此,吴三桂发动的叛乱,终于扩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藩之乱”!

衡阳称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长沙病逝,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6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