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司马懿为什么没有废曹芳自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大多数人对司马懿的印象,都来源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小说和衍生的戏剧当中,司马懿都是以白脸奸臣形象出现的,奸诈狡猾,专权跋扈,有不臣之心,与鞠躬尽瘁、忠君爱民的诸葛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权倾朝野,废了魏国第三位皇帝曹芳,纵容部下杀了第四位皇帝曹髦,他的孙子司马炎最终篡夺皇权,建立晋朝,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是司马懿的原罪。
的确,这种看法很有说服力,没有司马懿打下基础,他的儿孙们也很难篡位成功。但有个问题是,既然司马家一直有取曹魏而代之的想法,那为什么已经大权在握,消灭了所有政敌的司马懿,没有废掉昏聩的曹芳,自己称帝,还为曹魏朝廷做了很多工作,从这一点来看,说他是奸臣又好像又有点说不通。
那么司马懿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呢?
我们常说,评价一个人,不要只看他说什么,别人说什么,要看他都做了什么。
司马懿从公元208年30岁入曹操幕府任职,一直到251年73岁去世,一共为曹家服务了43年,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几代人,这其中有几件事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史称司马懿自幼聪明有大略,崇尚儒学,不到二十岁,就有名人说他“绝非寻常之子”,曹操听说他的名声,就想招为己用。但司马懿嫌弃曹操是宦官之后,又把持朝堂,不屑于屈节辅佐曹操,就装病不去,直到七年之后,在曹操的威胁下,司马懿害怕了,才不得已就职。
这里有个重点,就是司马懿信奉儒教,而儒教非常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看到曹操弄权,竟然装病推脱,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气节,有传统老派“死脑筋”的一面。
跟随曹操后,司马懿对曹操的看法有了改变,一次孙权上表称臣,劝曹操称帝,曹操说:他这是把我放火上烤啊。司马懿对答:“汉朝运数已尽,现在十分天下您有九分,还听命汉帝。孙权称臣,是顺应天意,虞舜、夏禹受禅让时都没谦让推辞,是知天命识时务。”
话里话外又变成支持曹操称帝。是他变得附庸权势,“死脑筋”开窍了吗?从他第一句对曹操的称赞来看,更大的可能是被曹操的魅力、气魄、人格征服,甘心为曹氏效力。
司马懿入曹操幕府十一年后,被派去辅佐魏太子曹丕,并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可以说是曹丕的死党。曹丕称帝后,对司马懿更为倚重,甚至拿他比作萧何,东征孙权时,把曹魏的老窝许昌交给司马懿镇守,曹丕临终之时,司马懿被委任为四个托孤重臣之一,可见两人关系之深。
辅佐魏明帝曹叡时,司马懿据孙权,斩孟达,拖死诸葛亮,平定辽东,尽心尽职,同样深受明帝信任倚重,明帝临终,急诏在外征战的司马懿回朝,司马懿看到已入膏肓的明帝,泪流满面,明帝依然让他做托孤的辅助大臣,还动情的说:我忍着不死,就是为了见你,现在见到了,就没什么遗憾的了。
看看这些话,感人啊。刘备托孤的时候,还试探诸葛亮的忠诚,而作为不姓曹的外姓人,“奸臣”司马懿两度被委以托孤重任,与两代皇帝信任无间,古今有第二例吗?
接下来曹芳在位,我们印象中,司马懿就排除异己,独揽朝纲了,其实不然。
和司马懿共同被委任辅助新君的,是曹家人“大将军曹爽”,大将军比司马懿的太尉有实权,又是自家人,本来应该是忠臣,电视剧也把曹爽描绘的很窝囊,但实际并非如此,以曹爽的所作所为,他更配称奸臣。
史载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起居自比皇帝,软禁明帝的皇后郭太后,把宫内的才人收入自己府中。对于司马懿,先是把他的职务改为更虚的太傅,后来司马懿被排挤得干脆装病,不问政事。
司马懿装病的确是韬光隐晦,暗中集结势力,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夷平了曹爽势力。后来,太尉王凌妄图废了曹芳,立曹彪为帝,也是司马懿事先察觉,诛灭了王凌。
这象是奸臣所为吗?以曹爽和王凌、曹彪,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司马懿堪称平叛清君侧,说是忠臣是够格的。
实际上,司马懿平时的政绩,加上他诛逆决断,使他当时的威望极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即使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擅权,毌丘俭、文钦讨伐他俩,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的极高评价。
司马懿哪里有“奸臣”的影子呢?
还是毛批三国的毛宗岗评价的比较客观:人们把曹操、司马懿并称,其实他俩是有很大区别的。曹操做的事,司马懿终身都没敢做,都是他儿子做的;曹操忌讳刘备,是要除掉皇室成员里贤德的人,司马懿灭曹爽,是为了清除皇室里不贤德的人。至于杀皇后,害皇子,自封皇号,接受九锡这些越礼的事,只看见曹操做了,没看见司马懿做。所以一些有学问的人,才会为司马懿开脱,恢复他的名声。
怎么说不清,司马懿一生没想过造反,连想都没想过。他儿子司马昭虽然相反,但是也没反不是吗?司马懿年轻的时候不能反,有曹丕和曹睿压制,他敢想反吗?等到曹芳他能反,但是他都老掉牙了,他还想个屁。
不算是。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时期,具体表现在礼法崩坏,皇室不兴,军阀混战,世家自立这四点上。
表面上看军阀们四处抢地旁,打得不亦乐乎。实际上这些军阀不过是世家集团的代言人罢了。
举个例子,兖州之战中期因为没有粮食,曹吕双方罢兵,吕布去抢粮食结果被李氏家族杀个大败。李氏一族不过是地方的小世族,就能一时间举起数千兵丁打败一世豪杰的吕布,你说那些大世族有多大力量?
回过头来说曹操。曹操背后的势力是谯郡的大世族曹氏和小世族夏侯氏;前期有兖州地方集团投而复叛,在得到颍川集团的帮助才恢复元气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其余的呢?不过是一时间没了主心骨代言人依附老曹罢了(北方没了公孙瓒,河北没了袁绍,徐州没了陶谦、陈登,兖州投而复叛大族几乎族尽,司隶被李傕、郭汜杀光了,凉州没有大族)。所以你看,老曹一死,青州兵做鸟兽散,东方臧霸几乎自立。这些刘葛孙鲁都是看在眼里的,这也是所谓的天下有变。北方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数不清的世家大族的联合体,老曹?代言人而已。这种政治结构都是作为核心的代言人一死,新代言人上台,基层权力分配不合理,底下大族们肯定反上去。所以你看三国后期的战争那么怪,淮扬三叛,一切都是政治啊!
咦?好像一直没说宣帝。宣帝是河内的豪族大家,这么说吧,宣帝就是河内的代言人,是代表河内在老曹手下做事,我河内人能得到利益就跟你混,你威胁到我了(曹爽)我就干掉你自保,你威胁到了大家的利益(曹髦)我就代表大家反了你了。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忠诚不忠诚,各大家族唯一忠诚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家族。
各大家族的这种做法几乎毁掉了帝制的根基,大家都不相信皇帝,董卓可以废立,袁绍可以私立,袁术可以自立,就算那些不入流的小军阀也敢在自己的势力内称王称霸,这样的人老曹不知道灭掉了多少个。这种根基下的帝制,说穿了早晚倒台,所以一个本身不信任世族的曹丕可以妥协,立九品中正法换取世族们的支持,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在往后我们看到西晋以孝立国,一个没有什么才能的李密都能因为孝悌位居庙堂,当权者太想恢复礼制、恢复皇帝的权威了,背后私下里是不停的对世家们的打击,这种打击持续了几百年,基本上到唐朝才算成功。
所以到最后,司马懿能算是奸臣吗?能算是雄主吗?都不是,历史的潮流推动了他们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6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夏侯尚在三国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