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冷陉之战唐朝军队为什么全军覆没(唐朝是如何歼灭倭国精锐部队的?)

华里士 2023-07-18 11:43:03

冷陉之战,唐朝与奚和契丹联军之间的战役。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左羽林大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孙佺率军进攻奚与契丹,在冷陉地区(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坝后)遭遇败绩的战役。

此战,奚族酋长李大酺指挥灵活果断,善择战机。乘唐军初战失利、孤立无援、惧歼欲退和退却混乱之机,以快速机动之骑兵,适时反击、追击,是以获胜。孙佺不顾天时地利,孤军远出,拒绝采纳部将意见,终致全军覆没。

经过

景云元年(710年),依附于东突厥的奚族肆意掳掠渔阳(今天津蓟县)、雍奴(今天津武清县)等地。幽州都督薛讷与燕州(治今北京顺义县)刺史李进有隙,唐睿宗遂徙薛讷为并州长史,另以左羽林大将军孙佺为幽州都督。

孙佺到幽州(治蓟县)后,急于收复被前契丹攻占的营州,即率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发步兵20000、骑兵8000,分为三路进攻奚与契丹。将军乌可利谏阻:道险而天热,孤军远袭,前往必败。孙佺不纳,令李楷洛率骑兵4000为前锋,自率主力继后,向北开进。二十二日进至冷陉地区,与奚族酋长李大酺所率8000骑兵相遇。李楷洛部初战失利,怯懦的孙佺不敢救援,引兵欲退。奚军乘机反击,唐军大败。孙佺依山结为方阵,以求自固。李大酺遣使责备孙佺。孙佺谎称“奉敕来招慰”,诬说李楷洛不受节度而战,并悉军中帛万余段和紫袍、金带等物赠于李大酺,以示和好。李大酺请孙佺还师,勿相惊忧。唐军撤退时,将士恐惧,部伍不整。大酺乘势挥军追击,唐军溃败。孙佺与以悌被俘,献于东突厥被斩。仅李楷洛、乌可利脱险而归。

唐朝是如何歼灭倭国精锐部队的?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曾经和倭国有过交战,通过优势造船技术、武器装备、战术战法,将倭国精锐部队打的全军覆没,千年抬不起头,东南亚一直在我们的威慑之下,之后一直到甲午战争后,才改变海上形式。

事情是这样的,从隋唐到唐高宗期间,基本上一直在对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发兵,但是直到隋朝灭亡都没有征服高句丽,据说因为征服高句丽隋朝国力不济,导致隋朝的灭亡因素之一。

而到了唐朝时期,高句丽拒不称臣,一直也没有很好的征服这里。但是后来高句丽、百济、靺鞨联合攻取新罗。唐朝调和不成发兵救新罗,以围魏救赵的方式攻取他们的后方,唐军取胜。

灭百济后唐军留守百济,后来百济反叛,唐军又开始与百济交战,最终百济不敌退守,唐军转而攻打高句丽。而刘仁轨依然坚守百济,后来在准备在白江口准备合围攻取固周坚城,同时倭国水军也随后将至,唐朝和倭国在海面对峙。

后来双方几次交战中,均是唐军获胜。唐军不管是造船技术、船只数量、船型大小、适合战场应用方面都远高于倭国船只。虽然这场战争倭国投入4万多人,唐军才1万多人,不过在刘仁轨左右夹击合围下,倭国船只连城一片,最终刘仁轨采用火攻,将倭国击败。

我们可以看出倭国和唐朝的这场白江口之战,唐军以其压倒性胜利,将倭国击败。自此倭国不敢在进攻唐朝和以后朝代,直到明朝中期才有倭寇侵扰等。白江口之战导致倭国十分惧怕大唐,开始学习唐朝的技术。

怛罗斯之战,唐朝军队为何遭到惨败,被大食打得全军覆没?

唐军但很快就包围了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准备进攻安西四镇,他们在接到唐军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动员10万兵力支援怛逻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边上展开了大战。大唐先锋李嗣业率领3000名唐朝精锐士兵夜间攻打阿拉伯帝国军营,冲破了阿拉伯军队的左翼防线,但参加战争的阿拉伯军队已达30多万人。李嗣业虽然突破了左翼防线,但阿拉伯军队很快就重新组织并发起了反击。李嗣业寡不敌众,只得撤退到营地。然而,唐军的战斗力是举世闻名的。双方在长达100里的战线上浴血奋战了五天,唐军也没有被击败。

高仙芝凭借纪律严明和战术的优势率领远征的唐军仍与大食军奋战了五天。然而,在第五天晚上,灾难突然降临。唐朝盟友葛逻禄部队突然叛变,从东北部向高仙芝的军对后方发起进攻。阿拉伯军队利用唐军的混乱局面,用重骑兵袭击了唐军的中心指挥部,导致唐军崩溃。高仙芝想收拾残局第二天再战。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高仙芝退守白石岭。在撤退的路上,另一个唐朝盟友拔汗那的部众在前,人畜塞住了路,令高仙芝的军队不能乘马而过。没有办法高仙芝只率领数千残部踏着友军的尸体回到安西都护府驻地。

唐军战败主要原因是因为兵力过少,番兵叛变。唐军兵力大概3万左右,其中有一万是不可靠的番兵,只有2万是能争善战的精锐的安西都护部队。而阿拉伯帝国军队拥有15~20万之众,企图入侵大唐西域地区还没到,边境唐军便主动深入敌境与其正面作战。唐军因为一路长时间连续作战,又要长途急行军。可以说,唐军没有得到好的休整和补充。这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唐朝中外冲突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显庆二年(657年) 唐与突厥战争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突厥攻唐凉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 唐击突厥石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唐击突厥雁门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唐李叔良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 突厥攻唐代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唐杨师道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突厥与高开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门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 突厥攻唐新城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 唐击突厥忻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贞观九年(635年)五月 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 唐李长卿击吐谷浑之战

武德五年(622年)八月 吐谷浑攻唐岷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 唐击突厥汾州、三观山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突厥攻扰唐边之战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与吐蕃战争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岷州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 唐平蜀中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唐平泷、扶二州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 唐蒋善合击吐谷浑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 五陇坂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 唐击睦伽陀所引突厥军凉州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 唐反击突厥的作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 唐击睦伽陀且渠川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平眉州山僚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击突厥凉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 唐与突厥硖石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 唐柴绍击突厥秦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泾阳之战

唐贞观二年(628年)正月 唐退吐谷浑岷州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 唐击突厥河西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 唐灭北突厥之战

唐贞观五年(631年)四月 唐平斛薛部叛乱

唐贞观五年(631年) 冯盎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正月 唐平静州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三月 吐谷浑攻兰州之战

唐贞观七年(633年) 牛进达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七年(633年)至八年 张士贵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八年(634年)六月 唐段志玄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 唐击党项羌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 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 齐善行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 霸州山僚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 松州之战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 唐灭高昌之战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 唐击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 唐击西突厥伊州之战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九月 唐击焉耆之战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唐与高丽战争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唐攻龟兹之战

唐永微二年(651年)七月至三年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之战

唐显庆元年(656年)八月 唐程知节击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 唐灭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四年(659年) 乌海东岱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 唐灭百济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 唐与契丹、奚等之战

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 平壤之战

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 唐与铁勒天山之战

唐龙朔三年(663年)八月 唐倭白村江之战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 唐灭高丽之战

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 唐与吐蕃大非川之战

唐咸亨元年(670年)至仪凤元年(676年) 唐与新罗战争

唐上元三年至仪凤二年(676年—677年) 吐蕃攻扰鄙、廓、河、芳、叠等州

唐仪凤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 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 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唐与突厥朔州、黑山之战

唐调露二年(永隆元年,680年) 唐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隆二年(开耀元年,681年)五月 唐击吐善良非川之战

唐永隆二年(681年) 裴行俭攻伏念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 唐与突厥云州之战

唐水淳元年(682年) 唐娄师德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至永昌元年(689年) 骨笃禄攻唐之战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九月 唐与突厥两井之战

唐永昌元年(689年)七月 唐与吐蕃寅识迦河之战

唐长寿元年(692年)十月 唐破吐蕃安西之战

唐延载元年(694年)二月 唐击吐蕃冷泉之战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 唐与吐蕃素罗汗山之战

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 黄麞谷之战

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 东硖石谷之战

唐久视元年(700年)闰七月 唐破吐蕃凉州之战

唐长安二年(702年)十月 吐蕃攻茂州之战

唐景云三年(712年) 唐奚冷陉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七月 唐与契丹滦水谷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 唐破吐蕃武街之战

唐开元四年(716年)二月 唐破吐蕃松州之战

唐开元十年(722年)九月 唐援小勃律击吐蕃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 唐破吐蕃青海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 吐蕃攻唐瓜州、长乐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 唐与吐蕃瓜州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 唐破吐蕃渴波谷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 唐破吐蕃祁连城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袭吐蕃大同军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 唐攻契丹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 唐与吐蕃积石军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 唐击小勃律之战

唐天宝七载(748年)十二月 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唐天宝八载(749年)六月 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

唐天宝九载(750年) 唐破吐蕃树墩城之战

唐天宝九载(750年) 唐破石国之战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875年) 唐与南诏战争

唐天宝九载(750年) 南诏攻云南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四月 唐与南诏泸水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七月 唐与大食怛罗斯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九月 唐与契丹土护真水之战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 唐收复九曲之战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 唐击大勃律之战

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 唐与南诏太和城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九月 南诏攻剑南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至大历年间(766—779年) 吐蕃入侵河西陇右

唐广德元年(763年)八月至十月 吐蕃入侵长安

唐广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邠州之战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灵台之战

唐大历八年(767年)九月 唐吐灵州之战

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灵、宜、盐、百之战

唐大历十年(775年)九月 唐吐义宁之战

唐大历十三年(778年)正月 唐回阳曲、羊武谷之战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 剑南、西川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唐吐汧城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吐蕃入侵陇州

唐贞元十年(794年) 南诏吐蕃神川之战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 维州之战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维州之战

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 南诏入侵东西川之战

唐太和五年(831年)九月 牛李维州事件

唐会昌二年(842年)八月至会昌三年(843年)正月 唐破回鹘乌介可汗之战

唐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张义潮收复河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四年(863年) 交趾之战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战

到底是什么战役让安禄山看出了唐朝虚实,所以敢用不到20万兵马反唐?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最强盛的国家,在天宝三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唐朝还处在盛世时期,然而仅仅过了十一年大唐的盛世就因为一场战争而走向衰败,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源头就是安禄山,安禄山有很多的兵马但是反叛前却只用了不到二十万的兵马,是因为他做了充足的准备。

当时的唐朝还是处于全盛时期的,而安禄山敢在这个时候起兵谋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出动让几十万的人跟着自己陪葬。安禄山反叛的时候唐朝虽然还是处于盛世时期但是那时候的朝堂奸臣当道,朝堂政局混乱。安禄山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安禄山虽然是一个藩王但是他与朝中的大臣们关系都特别的好,因此想得知朝堂的事情也是易如反掌。

安禄山知道唐朝中央军不堪一击所以才起了想要造反的想法,甚至是敢用不到二十万的兵马来反叛,安禄山是通过一场战役判断出来的,这场战役就是?天宝战争?这场战争是唐朝和南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唐朝的边关依仗着唐朝的强盛而肆意骄横,屡次挑衅边关其他国家,而这时的南诏与吐蕃的关系十分的暧昧,所以导致了这场战役的爆发。

这场战争一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就是天宝之战,剑南节度使带领着自己手下的五万军队与边军三万军队组成的八万军队全部覆灭,只有节度使一人逃生,其他人全部战死沙场,第二次战争一共出兵十万余人最终死伤人数高达八成,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导致安禄山起兵造反还敢用不到二十万的兵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1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