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朝盐铁会议争论的焦点

人生百味 2023-07-18 12:29:25

汉武帝擢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虽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那么盐铁会议讨论的重点是什么呢?

盐铁会议争论的焦点

盐铁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民所疾苦,教化之要”。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不仅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而且充分肯定了诸如抗击匈奴、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抑摧豪强和农商并举政策的作用。此外,还涉及农业的基本政策,对社会现状的估计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等问题,这次会议已成为汉武帝一代政治得失的会议。

一、经济政策

桑弘羊 贤良文学全盘否定官营政策,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等“与民争利”,并导致民风败化,把盐铁等官营视为民所疾苦的根源;主张让农民从事本业(农业),抑制末业(商业),即重农抑商。其本质则是抑制官商,即反对官营。他们认为盐铁官营之后,只注重产量,质量差,价格高,生产的农具多大而不适用;同时还存在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和强迫农民服役等问题。均输法推行后,均输官征收当地没有的物品,采取欺诈手段,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给农民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和痛苦。 平准法的施行,导致物价上涨,出现营私舞弊、官商勾结甚至囤积居奇的现象。

桑弘羊承认盐铁等官营事业,由于一些地方官不按国家规定的办法行事,造成了一些流弊。但他批驳了贤良文学们全盘加以否定的看法。他认为兴盐铁、酒榷、置均输平准,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而且,这些政策便于堵塞豪强大家的兼并之路,且可济民救灾,有益于农民。如果政府不实施官营政策,增加收入,就要增加农民的赋税,反而更会加重农民的负担。

二、对外政策

对匈奴的政策上,贤良文学反对向匈奴用武力,主张偃兵休士,厚币和亲,依靠德政的感化维持和亲局面。他们认为,匈奴远处漠北,对其侵扰活动,主要应用德化,多给他们点财物,与他们和亲,搞好双方的关系。他们认为汉武帝对匈奴进行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都是几个好事之臣,故意夸大敌情,欺骗了汉武帝,挑起了战祸。这几次战争没有能削弱匈奴,反而造成了西汉国势的衰弱,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

桑弘羊则主战,坚决反对和亲。他认为匈奴反复无信,屡次破坏和亲,侵扰边境,不能采用德政感化,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保证汉王朝的安全;强调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成功的,击败了匈奴的大军,保卫了国家边境的安宁,是“当世之务,后世之利”,将会流传千古。

三、治国理念

对西汉独尊儒术后的统治政策,汉宣帝做过一个经典概括:“霸王道杂之”,具体做法就是德刑并用,理论渊源就是先秦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相互结合,以儒学为主题,法家思想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吸收墨家道家和阴阳家等的思想。武帝独尊儒术后,为了达到恩威并用双管齐下的目的,大力推行“霸王道杂之”的政策。

贤良文学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特别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酷良,如杜周、张汤、王温舒等人,连法律也不顾,随意谄害无辜的群众,动不动就一人犯罪,株连全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他们一再引证历史教训,批判严刑峻法,指为亡国之道,把严刑峻法看作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桑弘羊以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主张法治,坚信刑法可以止暴,特别推崇严刑峻法的作用。他认为治民之道不在教化,而在励行法治,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有了严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谨慎,奸邪自然止息。针对贤良文学对一些酷吏的指责,他认为这些酷良都能作到以法治事,对犯法者雷厉风行地加以处决,毫不手软,所以在他们治理的地方,能作到寇止奸禁,取得良好的治绩。

四、义利之争

关于重义与重利导向的争论关系着对经济活动如何引导,决定着统治者的策略取向。贤良文学以儒家为旗帜,主张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坚持崇尚仁义才是真正的治国之本。桑弘羊是以法家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主张重利轻义,认为人性自私,趋利避害,重利是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和赈济灾荒的需要,并明确指出财富是仁义的基础。

汉朝治国方略的大辩论,是当时出现的盐铁会议吗?

公元前81年,霍光组织召开了一次有关于汉代治国方略的辩论大会。参会的人员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霍光为首的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另外一派是以财政大臣桑弘羊为首的“官营”派。双方围绕着汉武帝以来的经济、外交、法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辩论。会议的内容记载于《盐铁论》,因此叫做“盐铁会议”。这场会议集中反映了汉帝国在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以及汉朝的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重用。

一,从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说起公元前89年,汉武帝开始对自己一生的治国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同年,财政大臣桑弘羊请求在轮台屯田,汉武帝于是颁布《轮台诏》,不仅否定了桑弘羊的建议,还对今后的政策方向定下了基调。这件事被称为“轮台罪己”,它标志着西汉王朝的治国重心从对外扩张转为对内安民。


汉武帝

汉武帝一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将汉王朝变成了一架战争机器。最终的结果使得匈奴惨败,汉朝的疆域扩大的一倍。但是其代价也是极其严重的。在农业上,为了支持战争,汉武帝时代的税赋、劳役基本恢复到了秦朝的水平,农民重新陷入到了劳苦不堪的境地。史书记载汉武帝时代因为不断战争,导致人口减半。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来源,汉武帝实行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垄断对盐、铁、酒等重要产业。同时汉武帝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算缗),并鼓励民间相互告发(告缗),一旦被告发成功,商人的财产将被没收。这样的结果也就导致了大量的工商业者破产,全国工商业陷入了萧条。


古代冶铁图

再说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汉武帝上台后,实行独尊儒术,取代了过去无为而治的方针。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汉武帝时代的儒学并非是先秦时代的孔孟之学了,而是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思想的新儒学了。因此,新儒学不再有孔孟儒学的温和、保守,而更具有了法家的严酷色彩。汉武帝的刑法十分严酷,远甚于“文景”时期。《汉书·刑法志》对汉武帝时代的刑法评价道“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


居延汉简

在轮台罪己之后,汉武帝就开始改变这些政策。他将国家的中心任务从扩张转向经济恢复,如如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战略,休养生息,推广代田法。但是汉武帝并非废除了上台以来的税收政策,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与民争利的工商业措施依然还在实行。而财政大臣桑弘羊作为扩张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在朝中一直阻碍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因此,汉武帝“轮台罪己”不够彻底,需要由他指定的辅政者继续深入推行。

二,盐铁会议的召开:集中展示了两种治国思想的对抗汉武帝去世后,由霍光、桑弘羊、田千秋、上官桀四人辅政,其中大权主要掌握在霍光的手中。霍光对汉武帝末年推行的政策是坚定支持并且延续的,史称“因循守职,无所该作”。他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且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其口赋(人头税)和田租都基本恢复到了文景之治时代的标准。汉武帝时代增加的许多税赋也被废除,同时还推行节约,减少劳役。


霍光像

然而,霍光在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的时候,就遭遇到了桑弘羊的巨大阻力。桑弘羊往往和上官桀等联合起来反对霍光的经济政策,和霍光唱反调。特别是在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上,桑弘羊是坚决要求继续推行的。为了和平解决这个问题,霍光征集了一大批贤良文学人士。公元前81年,霍光召集桑弘羊、上官桀、田千秋和这些贤良文学于朝廷,进行了一场公开的辩论。这场辩论的主要内容有四大方面。



首先进行辩论的就是是否要废除“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桑弘羊认为,这些经济政策虽然具有一定的弊端,但是能够为国家提供丰厚的财政收入。有了这笔财政收入,不仅可以用于养兵御敌,还可以赈灾,修建水利工程,同时有利于防止地方豪强势力壮大。然而贤良文学集团则认为,盐铁官营等遏制了民间商业发展,导致官商兴起,官商势力兴起的弊端比豪强的危害更大。同时,官营经济导致商品的质量下降,最终流入市场的都是“恶铁苦盐”,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同时提出,如今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基本停止,也不需要如此多的财政收入。


西汉煮盐用牢盆

顺着对匈奴战争,双方的争论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是和平还是战争。贤良文学集团认为匈奴的威胁已经大不如以前,应该偃兵修文,实行了财物馈赠、和亲等政策,并且在文化上实行“以仁义导之”的同化政策。桑弘羊则反对,认为匈奴反复无常,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让他们臣服。由于桑弘羊的观点和汉武帝以后的国家大政方针明显背离,因而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


匈奴人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实行德治还是法治。贤良文学集团认为“严刑峻法,不可久也”,认为单纯依靠刑法的镇压是无法消除犯罪的。他们提出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主父偃等人就已经提出了推行德政的主张,只是还未得到重视。如今社会矛盾尖锐,不能像以前那样推行严刑峻法了。而桑弘羊认为刑法的威力是无穷的,拒绝推行德政。但是桑弘羊一味推行严刑峻法的主张显然也是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的。



第四个争论的问题是推行实行功利主义政策还是“仁政”。桑弘羊认为国家的一切政策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功利,也就是“权利”,包括为了国家利益和政府的利益。但是桑弘羊明显忽视了百姓的利益。贤良文学集团则认为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贤良文学集团的意见明显继承了孔孟的民本思想,对于当时来说,是更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的。



争论结束后,担任裁判的田千秋并非直接宣布哪一方胜利,哪一方失败。然而实际上,胜败的情况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贤良文学人士在会议上展示了其才能,因而许多开始进入政治领域,成为了霍光的支持者。同时,这场辩论把汉武帝以来的政策弊端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大多数官僚的认可,也对新的经济政策做了舆论的宣传。而桑弘羊集团在会议后,虽然没有退出政坛,但是其政治地位却明显下降了。第二年,桑弘羊勾结上官桀、盖长公主、燕王旦等谋反,最终被杀。这件事标志着扩张主义派退出了政坛。

三,“盐铁会议”的评价:为昭宣中兴做好了理论保障盐铁会议之后,霍光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权,休养生息的政策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盐铁会议后,关中地区的盐铁官被废除,随后其他地区开始缓慢地废除盐铁官营。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盐铁官曾与齐三服官、常平仓等一同罢废。而均输平准也在昭宣时代逐渐被废除。在刑法方面,昭宣两帝都减轻了刑法,并主张以教化来调节刑法,缓和社会矛盾。昭宣十分重视吏治,注重选拔良吏来治民。为了防止地方官员鱼肉百姓,昭宣十分重视刺史的监察作用,因而昭宣时代的吏治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



在对外关系上,也主要采取和平的政策。汉朝和匈奴重新开始了和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匈奴和汉朝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汉初的和平是匈奴占据优势,而昭宣时代的,匈奴已经大大削弱,处于了被动状态。虽然总体上是以和平为主,但双方也会产生一些对抗事件,如扣押苏武,入侵边疆,截杀汉使等。针对这种行为,汉朝也并未向汉初那样一再退让,而是坚决给予打击。


昭君出塞

盐铁会议后,随着相应的措施的推行,西汉的萧条的经济又开始恢复了起来。由于赋税、劳役的减少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使得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汉末期的耕地面积突破了8亿亩,户籍人口达到了5900万,这正是经济恢复的表现。盐铁官营等针对工商业者的经济政策废除后,工商业又开始重新繁荣起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富商大贾。汉武帝之后的昭帝、宣帝、元帝时代,其社会经济总体稳定,经济繁荣,尤其是昭宣二帝的时代,是西汉的第二个盛世,被称为“昭宣中兴”。


汉代农业

盐铁会议为中国古代政治立下了一个典范,也就是高层人员对国家大政方针有争议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场公开的辩论。实际上,从战国到西汉,朝中都有公开辩论的风气。这种公开的辩论可以使得问题越辩越明白,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大臣之间因为政见不合而相互拆台。盐铁会议之后,汉代政坛上也出现过多次辩论,如赵充国关于对付羌族的辩论,为解决西部的边患找到了最佳的措施。

汉武帝时期盐铁政策的利弊

如何评价,见仁见智,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上,支持武帝经济政策的桑弘羊一派与反对政策的贤良文学一派便展开了唇枪舌战,直到今天,讨论起武帝时这些政策的利弊,人们也仍然像盐铁会议上一样,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盐铁会议上,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榷制度都利国利民,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而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贤良文学则认为这些政策是在与民争利,富国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业生产。
应该说,武帝时的政策在短期内都十分见效,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从而填补了国库的空缺,使得北伐匈奴不至于中途夭折(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武帝用去大兴土木了),但是由于实行政策时官员往往自行其是,从中渔利,因而在某些方面造成了效率低下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也是贤良文学反对其的原因之一。
但是不管怎样,支持贤良文学的辅政大臣霍光也明白,这些政策虽有执行上的弊端,但对增加国家收入确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会议之后,仅仅是罢酒榷,其他政策则保持不变。

此外,武帝时期另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举措是币制改革。首先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禁止郡国私人铸币,其次,新币种的币值与实际重量相一致,且铸造工艺水平很高,仿制往往得不偿失,从而使得盗铸者日益减少,国家控制住了铸币权,也就控制住了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这个举措,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最后提一下算缗、告缗,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收税,让他们上报财产,告缗就是揭发上报不实者。这两项政策也使国家在短期内积聚了大量财富,同时也导致了诸多富商的破产。这政策是好是坏,每个人的想法也必定不一样了,呵呵。

汉代召开的盐铁会议主导了政府官营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思想来源什么呢?

一、盐铁会议并没有主导了政府官营的政策

盐铁会议实质上是当时的辅政大臣霍光在打击桑弘羊的,桑弘羊主导了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提出来,盐铁官营保证了很大一部分政府的财政收入。

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货之赏,以万亿计,皆赡大司农。此者……盐、铁之福也。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经常征战,打仗的钱,赏赐的钱,都要依赖均输平准的收入和盐铁官营的收入,所以桑弘羊的地位很高。

汉武帝死了以后,霍光辅政,他召集组织贤良文学60多人和御史大夫桑弘羊辩论,其实也是一场儒法的短兵相接。

二、反对官营的人们秉持的是儒家思想吗?

是的。

首先儒家思想不等同于绝对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的确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也强调了三纲五常论,君权神授等。但孔孟之学仍然是正宗的儒学。我们知道,孔孟之学强调“仁”“礼”,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也就是说与民争利这种事是贤良文学们反对的。

其次贤良文学们是没有公务员的经验的书生,他们的理论有时候很空洞。

盐铁会议上,他们讨论了财政问题,贤良文学反应官营盐铁价高质量差,民间要求开放盐铁。桑弘羊认为盐铁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开放于国家不益。

他们还讨论了匈奴合战问题,贤良文学认为去武行文,要用仁义去感化匈奴,就不用打仗了。还讨论了礼法刑德问题,贤良文学谴责法家重刑峭法,秦二世而夺就是因为刑法严苛。而桑弘羊认为秦任商君变法才使得秦国富民强。

三、盐铁这一政策的原因

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特别是文帝时,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攀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财政的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

七王之乱的主谋和首领,吴王刘濞,他就是倚仗吴国冶铜、铸钱、煮盐等优越的条件,做大做强,开始蓄谋夺取皇位。

他自己说:“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吴国虽贫,寡人节衣食用,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皆为此。”所以盐铁官营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国家稳定。

四、盐铁会议的结果

会议的结果,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对汉武帝官营政策做了限制和修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