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周流数千年,以其浑厚而生生不息。当我们追溯其源头时,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易经》。相传《易经》是由伏羲始作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再由孔子添为《系辞》。现在我们所读到的便是这部《易经》了。如此,现在就让我们好好来认识一下我们这位中华文化的人文初祖—伏羲氏。
伏羲其名,历代典籍记载颇为繁杂,象伏牺、庖牺、伏戏、宓牺、大昊、太皞、羲皇等达数十个之多。伏羲之事迹也是历代典籍所乐称道的。唐代史家司马贞在遍览先朝经籍后在其《补史纪•三皇本纪》中总结道:“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化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为宫、号为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以此为基础再参考其它典籍之记述,我们似可得出如下结论:1、其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言其无父,实则谓其父乃神)。2、风姓,人首蛇身,生于成纪。3、因德而王,建都于陈。4、始画八卦。5、发明渔猎工具。6、规范嫁娶礼义。7、制作琴瑟,为乐之始。8、三皇之一,许多史籍更是将其列为三皇之首。
伏羲氏的时代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之早期。史载伏羲代燧人氏而王天下,照我们今天的理解一般认为是在燧人氏时代之后有一个大的部落首领是伏羲氏而已。谓其母“履大人迹……”等事,联系到这以后的五帝,及商、周之祖降生时均有“神异”,我们认为盖先秦时期以前之古人既不知今之生育知识,又感其奇能异事非常人之所能达,故附其神也。至于“蛇身人首”,当属其氏族图腾崇拜。蛇,古人谓之小龙。由此,我们可将伏羲氏族部落理解成最早的龙的子民,龙是其图腾标志。
除这些“神迹”外,我们看到的历代史籍所记之伏羲皆活脱脱—历史人物也。
姑且随其说,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为历史人物的伏羲氏。
大约在距今7000—10000年期间,伏羲降生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古成纪)。那时是燧人氏时代的后期,人们依然以渔猎为生,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所谓半地穴就是指人们在洞口外面还修整出了一块比较平整的空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院子。)伏羲从小就很聪明。及长,他感于宇宙万物的变化,常苦苦思索这其中的奥秘。有一天他终于开悟,于是他用“ ”代表天;“”代表地;“”代表火,“”代表水;“”代表泽;“”代表风;“”代表雷;“”代表山,这便是“八卦”。
伏羲之作八卦,标志那一时代中国古人已有理性之思维。他们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阴”、“阳”这一对立统一的概念,意图以此来解释世界,探索其规律。这体现出人类对自然,对人本身的认识水平已有了突破性进展,其意义十分重大。《易经》作为五经之首,其哲学思想精微深刻,后来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儒道两家都本源于此。可以说《易经》不但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的贡献。
伏羲还受蜘蛛结网的启发,发明了网。他教人们用绳编结成网去捕野兽、去网渔虾,使捕获量大大地增加。对于那些一时消费不完的动物、鱼等,人们开始学会了驯养,这样原始牧业便开始了。
伏羲氏所制嫁娶规范礼义对人类文明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伏羲所处的原始氏族社会基本上还处于群婚、乱婚阶段。传说伏羲和女娲即是兄妹为婚的。实际上,我们从女娲那些惊天动地的神话故事中也可看出当时仍是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是没有固定配偶的。所以就只能是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了。我们从伏羲所制定的我们中国的这第一部“婚姻法”中,除知道男方在娶女方时要给“两张鹿皮”(俪皮)为聘礼外,别的就不清楚了。但估计可能有“禁血缘婚而倡族外婚”的内容。至于一夫一妻制在当时则不太可能,因为那样的话将不利于人口数量的增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多礼。“俪皮”之说确是很美,要是我们知道了这个说法再去读《诗经•召南》之《野有死麇》我们就可明白,那个“吉土”为何要反复地强调“野有死麇”了。(死麇,意在其皮也。皮,一方面引起吉士之联想、遐想,吉土又屡屡将其示之于美女,其“狼子野心”不亦昭然?)我们商周时期的古人为诗为歌,多用比兴手法,非常含蓄,非我们今人之情趣所能比。
伏羲既为人文初祖,则对于音律,当然一定要有。东汉许慎《说文》释“琴”称“苞牺氏所作弦乐也。”;西晋王嘉《拾遗记》说“苞牺氏灼土为埙。”;三国谯周《古史考》有“伏羲作琴瑟”等等。我们认为,那时的音乐不过是在石磐、瓦盆(罐)甚至兽皮上敲击以为节拍罢了。若说有弦,当也是单弦。埙,倒是非常有可能有的。其它诸如《立基》、《扶来》等传为伏羲所做之乐曲,则显然是虽“荐坤之士难言之” (《史记•五帝本纪》)了。
至于说伏羲“创历法、造书契”,则多半是不可信的。历法当是进入原始农业社会后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上认为:历法是黄帝、尧时初创,完善于商、周时期。而“书契”之说也与后世黄帝之史官“仓颉造字”相抵牾,故不采其说。
伏羲传说为历代史家附会,几成史实。其言之凿凿,信之旦旦在华夏民族中流传可谓广矣。当今更是所有海内外华人均自承是龙的传人,中国是神龙的故乡,其情可感,其心可鉴,其精神之寄托可谓深矣!
今天,在伏羲氏曾建都的河南省淮阳市(陈)有伏羲氏之墓,上圆下方,系古时就有的。而在伏羲氏的故乡,甘肃省天水市(成纪)更是自古就建有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八卦台。现在这里每年都举办祭祀伏羲氏的大典,海内外华人无不涌跃前来拜祭、追远。1992年,时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天水视察,欣然挥毫“羲皇故里”,更为这一活动增色不少。
“于维圣皇,继天立极,功在万世,道启百王。”——引自明礼部所颁太昊庙祭文
巍巍乎大哉,中华民族之人文初祖———伏羲氏!
三皇:
1、燧人氏: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简称燧人,尊称“燧皇”或“遂皇”。据传,名允婼,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开创了华夏文明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2、伏羲氏: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3、神农氏 :神农氏,华夏太古三皇之一,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五帝:
1、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
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2、颛顼: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
《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3、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 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
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4、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
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5、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城。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提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
《史记·五帝本纪》讲“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 ,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发展史上五圣之一,现今世界舜帝后裔达3亿多人。
扩展资料:
五帝说法
1、《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2、《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3、《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4、《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
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5、《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参考资料:-三皇五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5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伏羲建八卦
下一篇: 黄帝战蚩尤(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