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周朝为什么有那么多诸侯国

人生百味 2023-07-18 21:13:36

周王室加上分封的诸侯国,其领土面积约为340万平方公里,但是周王室直管的领土面积不及十分之一,战国时代的周王室仅有洛阳及周边百里土地。周王室分封诸侯只有两个目的,一是拱卫王畿,二是开疆拓土;任何一个诸侯国新开辟的领土,在名义上都属于周朝。

周朝建立后采用“兴灭国、继绝世”的王道方式治国,除了夏商两代分封的诸侯国外,周朝又分封了七十多个新诸侯国。根据诸侯国的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姬姓诸侯,这些诸侯都是周朝宗室子弟,比如鲁国(周公旦长子)、蔡国(周武王弟弟叔度)、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燕国(周文王儿子姬召)、郑国(周厉王少子)、曹国(周文王儿子姬振铎)、卫国(周文王第九子康叔)。

其二、功臣诸侯,这些诸侯都是异姓诸侯,但是为周王室立有大功,比如齐国(姜子牙)、秦国(秦救周始为诸侯)、楚国(派数百人助武王灭纣);其三、圣人后代,这类诸侯都是圣人之后或者前朝之后,比如宋国(殷商后裔)、陈国(舜帝后裔)、越国(夏朝后裔)。

最开始分封的诸侯国的面积都不大,根据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土地,最高的公爵诸侯国封地只有百里,伯爵七十里,子爵五十里。比如楚国被封在丹阳,领土只有五十里,为子爵,号为楚子。因此天下八百诸侯,每个诸侯国50里~100里领土,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个县就相当于当时一个诸侯国。

后来各个诸侯国相互兼并,又在抵抗四夷入侵的战争中开疆拓土,于是有了楚国五千里,秦国三千里、齐国两千里这样的大国;很多小国都被大国灭了,到战国初期,天下八百诸侯只剩下三十多个了,其中以战国七雄为最大。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当时的周天子直辖的疆域只有宗周和成周,即关中平原和中原一带,其他地区都被各地的野人部落占据。诸侯们就国也不是和风细雨,只要一出示周天子颁发的文书,就能够获得当地民众的臣服——这些诸侯也需要进行另一次的再征服。好在当时的天下就只有周天子一家挂牌成立的中央政府,所谓万人效死,横行天下。所以,诸侯们的再征服军事行为进行的还算顺利。比如,姜太公在齐国,就击败了当地众多的莱夷;江汉一带的诸侯则击败了淮夷等等。

直到春秋时,各个诸侯国能够稳固掌控的疆域还只是一个一个分散的据点,因此也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飞地。所以春秋时争霸战争,多数都是君主个人作为族长进行的话语权的争夺战。到了战国时,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民们分到了土地,并成为纳税的单位,由此才形成了连贯的疆域。

所以,周王朝分封时的疆域没有多大,只有关中和中原一带。他们之所以选择分封,正是希望调动族人开拓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中央的权势,快速向周边扩展势力。历史证明,这种措施是极为有效的,周王朝在短时间内就将统治的触手遍布了大河南北、长江上下。

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经历春秋时期的变迁,诸侯国数量呈怎样的变化趋势?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是在原先个部落和功勋阶级的基础上加上王室成员而成的。在除了王都镐京外都由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据。到了后来,有的诸侯国经过几百年修养生息,人口孳息,物质条件比起建国时大大富裕。有的诸侯国却渐渐衰弱。有的诸侯被贬斥,有的家臣却化家为国。这期间,各诸侯间开始互相攻伐。有的小国被大国所灭,有的大国被小国所亡。而在攻伐中各国都竭力培养人才,发展经济(诸如建学宫,变新法,废井田,开阡陌等等等等)。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经过吞并融合,形成了几个大的诸侯国,比如春秋五霸国。
综上所述,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变迁,诸侯国的数量在总体上趋于减少,诸侯国的国土,人口,经济,军事等都在征战中发展。文化空前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高潮。中国文化即滥觞于兹。东西周,是一部春秋战国史。是人类丛林法则彻底被贯彻的时代。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因为征战,各国都在竭力解放奴隶,发展生产,创新技术,改进制度。)使得中国从诸侯割据逐渐向大一统改变。

周朝是怎么分成七国的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国国力最强。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
战国时代最後三十多年,东方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後来至秦王政在位时,一举灭六国,一统中国。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连横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市)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周王为何要分封诸侯?

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武王克商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兴的周朝该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是继续延续商朝的统治模式,还是另外创造一些符合周朝国情的全新统治模式。

为此,武王推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夏商,但却是借鉴夏商的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借鉴夏商的分封,在中原地区大规模施行?封国土建诸侯?制度,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分封制?。

周朝自武王开始,历成王、康王二王,先后三次实行大规模的分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载:?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周姓者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王室?,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以姬姓为主,《荀子》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初武王分封时,71个诸侯国,姬姓诸侯国就独占53个。之后分封以开国功臣、先圣后人,及前商贵族为主,如姜子牙分封在齐国,夏禹的后裔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

西周的分封方式以?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为准,即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封,封地按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的方式赐予。

到这里,很多人就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何周王会放弃直接统治整个天下的机会,转而是将土地封给诸侯王,让他们去统治天下呢?这到底是何原因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周王册封的诸侯受命统治的地区,他们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需定期向周王朝觐纳贡,同时诸侯国的军队还必须随时听候周王的调遣,一旦周王征召就需随从作战。因此,尽管诸侯王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但他们与周王的关系本质上仍是君臣关系。

周王之所以会任命诸侯王去帮助自己统治全国各地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缺乏统治天下的实力。武王之所以能克商,靠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八百诸侯。当时武王的周国疆域不过百里,人口不过六七万,所能动员的军队只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若没有八百诸侯会兵时所聚集的戎车四千乘,几乎没有可能击溃商朝的七十万大军。此后,即使周代商,其常备军也只有拱卫宗周的?西六师?和驻屯成周的?成周八师?,约十四万余人,这等规模的军队实难帮助周朝去直接掌控整个天下。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士兵数量不够,征召去不就行了吗?是的,士兵不够的确可以征召,但供养这些士兵的钱哪里来?要知道西周可是奴隶制时代,其生产力是非常低下,根本就不足以让西周去供养更多的军队。同时,如果西周要想直接统治整个中国,他势必就得派成千上万的官员去治理,试问这些官员的俸禄从哪里来?以当时西周的国力是绝对没有能力去供养这些官员的。因此,在西周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直接管控天下的情况下,与其放任各地诸侯纷纷自立为王,倒不如由周王自己挑选出忠于周朝的臣子去各地担任诸侯王,这样至少各地诸侯王还能听从中央的调遣,奉周王为天子。

第二、当时的环境不足以让周朝直接管控天下。首先,我们要知道西周时期,中国还处于奴隶制时代,不但社会发展低下,全国各地的交通更是闭塞,各地的交流根本就不通畅,当时一个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最快也要半月的时间。试问就是这样的传播速度,西周何以去治理天下?

如果西周真如秦朝那般实行郡县制,恐怕天下不出半月就会大乱,比如一个地方出现旱灾,官府需要朝廷救灾,可是这个救灾请求传到周天子的手里,再周天子把批复意见传到地方官员手里,恐怕那个地方已经受灾一月有余,如此百姓若真是遭灾一个月没人管,试问地方会不出现动荡吗?因此,以当时的环境,西周仍缺乏统治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的技术力量。

第三、实行分封制,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在西周之前,夏商名义上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实际上这大国却是有着一个个小部落或小国组成的,他们各自为政,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制度,这些小国只是名义上效忠夏商中央朝廷,但实际上却是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权,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因此,自西周初立时,无论是诸侯,还是百姓,在历经夏商近千年的统治下,他们早就习惯了在一个个小国里生活着的模式,他们根本就不认同自己是商人,而只认为自己是周国人、共国人、阮国人、黎国人。如此,如果西周初立,就废除这种已维持了近千年的统治模式,则势必会让国家出现动荡,而这对于初立的西周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说实在的,西周是以叛乱立国的,他的起家本来就不光彩,因此是急需稳定民心。

同时,对于西周来说,民心重要,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的心更重要。西周能克商靠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因此试想如果西周一开国,武王非但不奖赏那些诸侯,反而是将他们的封地剥夺,试问那些诸侯王岂能善罢甘休,而一旦这些诸侯王再反,试问西周挡得住吗?因此,武王要想新兴的周朝政权得到巩固,他就必须再行分封。

第四、奖赏开国功臣,笼络天下民心所需。武王克商能成功,除了有那些商朝诸侯王的协助,功劳最大的无疑是姜尚、周公、召公、康叔、丹季、太公、毕公等人。那武王建周后,这些功臣该如何奖赏呢?无疑最好的奖赏就是给他们封国,给予他们爵位,?裂土分封?、?授民授疆土?这无疑是当时那些功臣最想得到的,也是自认为可以得到的东西。于是乎,武王为了笼络这些功臣的心,他也就?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今北京琉璃河一带)。封弟叔鲜于管(今郑州东),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余各以次受封?。

同时在笼络那些诸侯、功臣们的心后,他还得让天下臣民认为他周朝是正统,是天命所归,是神派来统治他们的王朝。那怎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周是正统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神农黄帝、尧、舜、禹等圣人之后来替周朝宣扬周的正统性,那如何让这些圣人之后答应周朝的要求呢?很简单,分封他们为诸侯王。?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受到圣人之后的赞赏,得到好处的他们自然也就在社会上替周朝树立起武王崇敬先圣欲行德政的?贤明君主?的形象,从而大大的稳固了周朝的统治。

第五、藩屏王室,维护西周对于天下的统治。刚才我们也说了,以新兴西周的实力,他是没有能力去统治天下的,那么西周要想稳固对于天下的统治该当如何呢?显然实施分封是最有效的方法,将姬姓宗室和忠于自己的功臣分封在各地,然后靠他们来统治天下,同时藩屏周王室。

而在当时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当中,周初七十一封国中,姬姓诸侯国就有五十三个,《左传》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阝、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蔡,周公之胤也?,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天下,与其说是与公卿共天下,倒不如说是与王族兄弟共天下。武王的分封,究其原因就在于希望同族兄弟去稳固周王室的统治。

第六、实行分封,可使力量有限的周王坐王畿而治全国,坐享大国荣华。分封咋看起来是与周王室的统治无疑,但如果放在那个时代,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实施分封制,不但能帮助周王室笼络人心,让周王室稳固对于天下的统治,且最为重要的就是能让周王稳坐钓鱼岛,从而坐王畿而治全国,坐享大国荣华。

我们都知道,周王克商靠的就是八百诸侯和那些功臣,这些诸侯能反商,一样也能反周,因此与其剥夺他们的封地,让他们再次造反,还不如将他们重新打乱,分封于全国各地,分而治之,将他们的势力维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样周王室就能以有限的实力去控制全国的各地诸侯王。毕竟,周王分封的大部分诸侯都是姬姓诸侯,有这些诸侯的帮忙,再加上周王室的力量,周朝已足以去控制其他诸侯王。

如此,周王室在能控制这些诸侯王的前提下,让诸侯王去统治全国地区,是既能稳固天下,又能获得与委派官员直接统治一样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际利益,且还能省去士兵、官员的大笔薪俸开支,这样的无本生意,我想谁都愿意做吧。

因此,正是基于以上的六点原因,西周才会实行分封制,而不去直接统治天下。说白了,以当时的环境和局势,分封制是周王朝所能选的唯一的一种统治模式,其他别无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