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而元代是古代发行纸币最多的朝代。那么古代是否也存在如今纸币造假的现象呢?他们又是如何进行防伪的?和现代的纸币一样,古人也为纸币的防伪操碎了心。
“说起元代的纸币,在我们内蒙古地区发现得比较多。”内蒙古收藏家协会会员王蒙先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额济纳旗就出土了一批元代纸币。这是我收藏的一张仿至元通行宝钞,至元宝钞是元朝纸币,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虽然是仿品,但是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参考。”
王蒙介绍,元朝的纸币为了防伪,钞纸主要取用桑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在纸币的背面也有同值的图形,两面盖上三方管理机关的红印,正背两面的左上方还盖有黑色骑缝印,并在中央明显的位置上印有“伪造者斩”等警示句。元代对伪造纸币的刑罚极重,尤其是后期,凡是出现伪钞案,凡起意者、雕板者、印钞者、抄纸者、项科号者、蒙里安藏印造者、收买颜色物料者,“具是同情伪造,皆合处死”。
明代前期,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铜钱和宝钞,政府为了规范货币的管理,制定了“钱法”和“钞法”。清朝也有纸币。顺治八年,清朝因为财政入不敷出,就仿照明旧制,印发了纸币“钞贯”,连续发行了10年才停止。咸丰年间又发行了“大清宝钞”“户部官票” ,两种纸币都是用白皮纸印刷(桦树皮做原料),左满文,右汉文,四周环绕龙纹,一共发行了27年。清朝制钞主要取用桦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采用一定的工艺做成。清朝中期,新钞发于各省布政司要钤印记,各府、县也要签押印证,然后发于钱庄,还在纸币上印上复杂的图案,让作伪者不易临摹。可以说很多现代钱币的防伪方法,清朝时已经出现雏形。
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叫“交子”,兴起于四川成都一带。史学家将其作为了北宋经济繁荣的标志性现象。其实,早期“交子”并不具备购买力,是钱庄发放给客户的兑换凭证。因为我国古代用的是贵金属,太重了,也怕贼惦记,客户就在这存钱,然后凭借这张纸在分号兑换出来相应的钱财。
精选币纸
?宋代时,负责制钞的官员发现,川纸光亮洁白、经久耐用且工艺复杂,一般难以伪造,于是“楮皮”川纸就成了印钞的专用纸,民间是禁止采购的。明代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则是使用的桑皮纸。
印制图案
? 古代纸币印制图案都很复杂,印精细的花纹,大部分为手工雕刻,有八仙、二十四孝、花草、山景,或者是采用名家的画等。
?经常更换票版
?古代伪钞制作猖狂,政府只得以更换票版。像元钞最开始是用木版印制的,后来换成了铜版。钞版使用一年后,就更换新版,并销毁旧版。
?多色套印
?除了币纸、票版,政府也在印刷色彩上下了工夫来实现防伪。像“交子”印刷,为了安全防伪,已开始用红、蓝、黑等色,套印花纹图案及官方印章,这大约就是双色及多色套印的开始。
?文字防伪
?古代纸币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上面印有大量毫无关系的文字,且均出自帝王或当时书法家之手,还有的印有刑律,有的印上人名。印制的文字一多,则难以造假。
多重印押
?古代的纸币特别是最早由私人发行的交子,在印制和使用当中必须经官方认可,即官方将收到的钱数记在交子上,经签押后,方可做现钱使用。流通时,朝廷发给各省留一印记,各省发给各府留一印记,各府发给各县留一印记,各县发给钱庄留一印记,最后钱庄发给民间再留一印记,这样做在当时就是一种有效的防伪印记措施。
密押技术
?清代的晋商采用了密押技术以防伪,例如日升昌票号自1826年至1921年的九十五年间总共换了三百套密押。
防伪印章
晋商为了防伪还设计了微雕章,这种微雕章的防伪功能属于微雕防伪,微雕内容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完整的一篇,是三百四五十个字,雕刻很精细,需要很高雕刻水平才能雕刻出。
?原始水印技术
清代时晋商甚至已经开始使用水印技术来保障汇票的安全。票号经严格管理,没有流失过一张使用过的汇票。今天人们只能从他们自己印制的钱票中见到这种原始的水印。
?民间设立辨钞人
各地官府都在钱局设有辨钞人,专门帮助民间识纸币真假,普及有关知识,提高人们辨别真伪的能力,辨别后收取手续费,一般收二钱,最多收六钱。这在我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历史背景下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颁布律法,严惩制造伪钞者除了技术上防伪,无论是宋元,还是明清,对制伪钞的犯罪行为惩罚都非常严厉。
货币,是物品所有者与市场之间,基于物品“价值”而产生的关于交换权的契约。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当时的人们生产力提升,有了富足的物品,便采用物与物交易的形式来换取日常所需。
以物易物是一种极为特殊地交易形式,因为那时候商品没有统一的价值,不同部落、不同地区之间的以物易物就更容易出现商品交换不对等的情况。
自宋朝纸币问世之后,假币就已经出现。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进行纸币防伪,打击制假犯罪活动。
政府首先规定了制造纸币的材料。宋朝选用了川纸作为印钞专用纸张。川纸由楮皮制成,纸张经久耐用。更重要的一点是,川纸上有明、暗两种印花,普通人无法仿制。明政府则采用桑皮纸为材料制造纸币,这种纸币不仅不易破,而且还不易褪色。制造这种纸币需要很高的技术,普通的黑作坊很难模仿。
其次是纸币图案复杂化。一般来说,纸币的图案越复杂,防伪程度越高。古代纸币上多复杂花鸟、人物、建筑图。在这复杂的图案中还夹杂着不同颜色的印章。如北宋交子上就印有红、蓝、黑三种颜色的印章。此外,纸币上还印有大量的文字。这些都让仿制者难以下手,但是日久天长仿制者也可能制出假币。因此,政府会定期更换纸币图案,发行新币。
提高印刷技术也是古代纸币防伪的一个重要手段。北宋毕升最先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此后相继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政府有条件采用铜活字印刷术来印刷纸币,普通人却负担不起制版成本。况且,一般人也没有这技术。
在提升纸币的防伪程度的同时,政府严厉地处罚了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元代,参与纸币造假的雕板者、印钞者、抄纸者等人皆要问斩。举报制假造假的人则有重赏,如此一样,制造假币的人减少了不少。不论在什么时候,制造假币都不是什么好事,都应该遭到坚决抵制。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纸币防伪漫谈》
《古代纸钞的防伪技术》
从古至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老祖宗们也是想尽了妙招来防伪。正是这漫漫历史长河里,人类智慧的不断积淀和发展,才有了当下发达的防伪技术。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防伪的呢?
虎符相合
秦未统一天下前,四处割据,战乱不堪,掌握军权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以发号施令,调兵遣将。为了防止有人假传军令,古人发明了“虎符”,铜铸虎形,背刻铭文,分左右各半。帝王派兵之前将完整的虎符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交由主帅。
精巧之处在于,两半专门设计了“子母扣”,验证时必须完全吻合,成为第一层防伪。虎符上面,制作有不规则的凸起、凹点和纹路,如同密码,成为第二层防伪。此外,虎符上还有错金铭文,就是先在上面刻好阴文,再将金丝嵌在阴文之中,最终将整体打磨光亮,形成铭文。有了这几重防伪措施,别人想要伪造虎符,就没那么容易了!
签字画押
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书信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每个人字迹差异,特征不同,古人日常生活中采用简单的字迹防伪,而在商业贸易和法律中,又上升到签字画押防伪术。
虽然,彼时没有现代高超的指纹识别技术,聪明的人们却已发现,每个人的指纹和掌纹不一样,于是成为身份的一种标识。古人商品交易的字据、认罪伏法的罪状,都要签字、摁手印。这种方式,我们现在也还在延用呢,无非就是,数据库从纸上演变到了网上。
书画防伪
唐代文人墨客众多,诗词书画艺术独领风骚。为了证明“原创”,许多书法家、画家会在作品上做一些暗记或者盖上专属印章。据传,唐代画家戴嵩擅于画牛,一次在水塘边观察牛时,发现牛的眼睛中有一个牧童的影子,于是后来他画的牛眼中都有不易察觉的小牧童,和当今的微缩技术十分相似。
用这种方法的艺术家,不止戴嵩一人。许多书法家也会雕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印章,在完成作品时盖上。
古人的“身份证”
最早的“身份证”出现在秦国,商鞅发明了“照身帖”,竹板上写有持证人的姓名、职业、画像和公章。据说,商鞅逃亡时也正因为拿不出自己的“照身帖”,遭人举报被抓。
到了唐代,“身份证”式样丰富起来,免符、鱼符、龟符、龙符等。其中,鱼符最为流行。鱼符分左右,左符放在内廷,作为存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证明。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曾有记载。
为防止“身份证”被盗用,还发明了个防伪标记——给鱼符配个鱼袋或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来代表不同的人,有符的同时,还必须有袋才能证明身份。后来,武则天改鱼符为龟符,唐诗中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里面的金龟婿就是指拿着金龟符的人。
纸币防伪
古代没有安全线、水印等防伪技术,钱币是如何防伪的呢?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发行。为了防止假钞,宋代选用 “楮皮”川纸专门用于印钞,不准民间采购——这就是特殊纸张防伪法。
交子图案“用屋木人物”组成,外做花纹边框,图形复杂,造假者不易摹仿。后来,又用红、蓝、黑等色,套印花纹图案及官方印章,这大约就是双色及多色套印的开始——图案防伪法。
到了元代,纸币不仅采用特殊材质、特殊图案和管理机构的印章,还在中央明显位置印上了“伪造者斩”的警示语,起到震慑作用。
商标防伪法
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一些初级的“商标”也出现了。据传,宋代有个名叫任一郎的鞋匠,技术高超,生意红火。但是,很快就出现了假货扰乱市场,为了打击假冒伪劣,任一郎在制作的鞋子里面藏了一块布条,布条上不仅写着鞋子的制造时间,还有相应的编号,简直就是现代的防伪商标啊。这一“商标防伪法”,也被商界模仿。
在古代,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立法打击假冒伪劣。比如唐朝,对食品安全监管就有较为全面的监管,对造假者制定了详细的惩罚措施,甚至还有“退货”制度。
水印
明清时代,防伪技术就更高端了,尤其是对“圣旨”的防伪。圣旨的布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丝锦,绣法精妙,圣旨两端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绢布上印满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为了表明圣旨的真实性,还会加盖皇帝的印章。印章的材质、印文篆法、布局都极为精细,除非盗用,一般难以伪造。
密押
清代的晋商采用了密押技术以防伪。密押,简单说就是一种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法。设定一套看似不相关的语言体系,外人看来是不知所云的天书,实则暗藏玄机,可以通过一定规律读出日期、银两数量等等隐秘情报。隔一段时间,密押还会变更,增加破译难度,从而达到“防伪”效果。
例如,日升昌票号自1826年至1921年的九十五年间总共换了三百套密押,据史料记载,没有发生过一起被冒领的现象。
从这些历史防伪故事上,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技术都在设立“门槛”,防止被复制和模仿。然而实际上,哪怕是如今,大多数防伪技术仍旧没有真正实现“易于识别,难以模仿”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个世界之最
下一篇: 1272年3月28日元朝改中都为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