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的几个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从南打向北而统一全国朝代。那么到后期明朝为什么那么穷?
在前期明朝的经济也非常繁荣,特别是工商业非常发达,晋商、徽商等著名商人团体都是在明朝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明朝是一个富庶繁荣的王朝,甚至于到明朝后期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不知道为何,在明朝后期,朝廷在财政接连不断地出现问题。嘉靖末年时,大明国库存银不足十万两,而每年超支达到一百四十多万两。一个经济发展如此繁荣的王朝,居然出现了财政问题,国库空虚,甚至于连打仗的钱都没有,这简直无法想象,到底是谁拖垮了大明王朝的财政呢?
自古以来,官商勾结便已经是常有之事,没有一个朝代能够避免此事的发生,而明朝时期的官商勾结现象要比以往的朝代更加严重。至于原因,要归咎于朱元璋定下的官员俸禄制度,将官员的俸禄定到仅仅能够养活自己一家,但人们费尽心思做官就是只想养活自己吗?显然不是,这样一来只有官商勾结,官员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明朝的官商勾结究竟到了什么地步呢?
明朝的商人与官员勾结之后,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集团,商人的利益就代表着官员的利益。因此明朝的工商业虽然非常发达,但是官员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将商税定得很低。更为可怕的是,尽管商业税已经非常低了,但仍然出现了许多商人偷税漏税的情况。比如茶税,一些产茶大省收的税,简直低到了荒谬的程度。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官员与商人还联合起来勾结海盗,从事走私贸易,每年赚取巨额财富,却没有一两银子流入国库。而在崇祯要大臣募捐百万军饷让辽兵入关勤王时,只募捐到五万两,等到李自成入北京城后居然在这些官员家中搜刮出了七千万两白银。可以说,明朝的财政是商人和官员联合起来拖垮的。
除了商人和官员之外,明朝的皇室宗亲也是拖垮明朝财政的罪魁祸首之一,而这个究其原因,也与朱元璋脱不了干系。朱元璋穷苦出身,从小就经常挨饿,甚至与还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与兄弟姐妹活活饿死。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后代不挨饿受冻,在成为皇帝后,朱元璋便制定了一项政策。
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公主二千石,郡主八百石,县主六百石,以及等级很低的乡君也是二百石。这是朱元璋最终确定下来的宗藩俸禄,这一制度一直被明朝皇帝所继承。
这样的待遇足以让当时的所有人眼红,作为皇室宗亲,从十岁起就可以开始领取俸禄,并且没有人数限制,这就导致这些皇室宗亲可劲生孩子就是了。一开始人少还好,国库还能负担得起,可一旦人多的时候,国库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么多高工资之人呢?
明朝建立初年,皇室成员不过几十人,但到了三十年后,皇室人口数量就翻了三倍,等到明朝中期,这一数字就暴涨至几十万,最后到崇祯年间时,皇室人口数量更是已经破百万。这百万人口的衣食住行都要由国库全权负责,国库哪里有那么多银子去养活这么多游手好闲之人,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商人与官员把住了明朝财政的流入口,使得明朝国库能收多少钱都由他们说了算;而皇室宗亲则把住了明朝财政的流出口,使得明朝国库能留多少钱都由他们说了算。这就导致明朝财政上面根本留不下更多的钱来做其他事,一个没钱的朝廷,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明朝末年,由于财政收入太低,朝廷没钱,居然常常连军饷也发不起,导致边军经常闹兵变。卢象升、孙传庭等受崇祯之命组建军队,去剿灭张献忠和李自成,朝廷就给了一点初始资金,之后也是连军饷都不给,卢象升、孙传庭也算是牛人,两人都采取屯田的方法,先让军队自给自足,再去剿匪。而那些不屯田的军队,因为没有军饷而化身劫匪,四处虏掠百姓,例如左良玉、贺人龙等,朝廷还要依靠这些流氓兵剿匪,却不知道他们比李自成、张献忠还狠。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兵临城下,派人与崇祯帝议和,李自成提出的条件是?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别的条件暂且不说,光是犒军银百万崇祯都拿不出来。北京城破,崇祯自杀。
李自成开始搜刮大明国库,结果所获不多,李自成就把目光投向那些明朝大臣身上,开始对这些大臣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居然搞到了7000多万两银子。举个很讽刺的例子,当时曾经当过内阁首辅的陈演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囚禁,主动交出四万两白银,被刘宗敏释放,结果四天后李自成出京攻打吴三桂,因害怕明朝旧臣趁机在作乱,把陈演给杀了,陈演四万两白银只让他多活四天。
明年末年,朝廷财政不堪,朝廷没钱,百姓四处选反,也没钱,那么钱都到哪去了呢?上面的例子就告诉我们,明朝不是没钱,而是钱都在那些官绅手中。
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很多,而明朝财政崩塌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无所有的百姓
明朝的财务收入正逐年减少
1.明代的田税确实不高,长期实行的是低税率。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朝的田税仅3%左右的税率,即三十税一,与我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这个税率实在是太低了,税率低只带来了国家收入的减少,而并未惠及民众,因为大多数土地是掌握在地主土豪手中。地主豪族的剥削使得低税率意义不大,反而造成了国用不足,后来崇祯年间屡为财政问题所困。
2.士绅不纳粮,明朝的免税集团太大了。大多数皇亲贵族都享受朝廷的免税政策,尤其是朝廷为了鼓励科举,对考上科举的进士、举人进行免税或减税,几百年积累下来,越来越多的人不需要纳税,导致国家税收减少。免税集团大多属于统治阶级,他们利用自己手里的政治资源做庇护,通过不同的手段夺取百姓的土地,举例说一下,例如一个百姓要纳三十税一的田税,但如果他把自己的土地卖给了免税集团,这样这个百姓就成了免税集团的佃户,他只需向免税集团交纳四十税一。
大家明白了吧?这个百姓需要交的税少了,免税集团又不需要交税,所以这对于百姓和免税集团都是好事,唯一利益受损的是朝廷,本应由朝廷收的税被免税集团收走了。百姓不明白的是,土地没了,就等于没了根。对于朝廷而言,太多的农民失去土地会形成安全隐患。
商业活动
3.商税太少。明朝自成立以来就对商业活动并不十分支持,尤其是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多种原因朝廷禁海了,这对还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是非常不利的,萌芽都被掐断了。
明朝军费太高
1.卫所制度。朱元璋效仿隋唐旧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卫所制度?,给军户土地,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当兵作战。但到了明朝末年,?卫所制度?被破坏,军户变多,土地少,而且各级官员贪腐严重,军户竟无法自给自足,甚至还需要朝廷补贴。更重要的是,?卫所制度?下的军户由于缺乏训练,根本就没有形成战斗力,战时却不堪一击。
2.地方军队也由朝廷来养。明朝对地方军队缺乏信任,严格控制地方自己征税养兵,导致朝廷需要承担全国军队的费用。
3.打仗耗费钱粮。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军队没有战斗力,打仗屡战屡败,越是战败,打仗的成本就越高,朝廷就越没钱训练精锐的军队,形成恶性循环。
卫所制度
其它财政负担太多
1.明朝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南京并没有废都,而是成为留都,建有完善的官制设和卫所,白白花掉朝庭大量钱财。这点与其它朝代不同,汉朝、唐朝都有留都或陪都,但大多都有其名而没有其实。
2.明朝对皇亲国戚分封各种官爵,不种田也不做官,只是吸食老百姓的脂油骨髓。
3.货币政策。自明朝建立以来,明朝过度使用银两而废弃铜钱。随着铜钱废弃,银子单独通行,明朝又缺银,银就愈加昂贵,货物反而就愈加低贱,办理漕粮折银就愈加困难。官绅家族乘低贱时收进,等到昂贵时卖出。这种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使明朝的财富加速流向官绅家族。
被禁止的海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到,明朝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统治阶级对国家的掠夺和对百姓的剥削造成的,而这个统治阶级除了皇族之外,还是官绅家族,百姓努力生产只为了养活他们。在明朝20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和百姓的财富逐渐地流向这些不事生产的皇族和官绅家族,大明和百姓变穷了,皇族和官绅家族却变富了,然后大明也就亡了。
明朝官员的薪水是如何发放的?下面系列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东汉初年规定,各官的俸禄要在钱币和实物之间平均分配。南朝梁时,官职实行九品中正制,工资也相应提高。北齐的官职也实行九品中正制,但俸禄不是以粟为单位,而是以帛为单位。隋朝的俸禄是小米算的,春秋时一年给官员两次,有固定的等级。沿袭唐朝的隋制,但也有区别。京外官员工资比北京官员低。除了主要的俸禄之外,还根据官员的官阶,为其提供粮食和雇佣侍卫、仆役的俸禄,即统称为‘粮钱’。
此后,我国官员的俸禄基本延续了唐朝的制度。明朝朱元璋因为出身贫寒,把官员的工资定得很低。所以,即使是三本高官,还是会穷得养家糊口。明朝的官员经常像现代人一样大喊“穷”,说自己的工资无法维持家人的正常开销。
其实这也是真实情况。就连明朝的文学家也不得不为明朝的官员出头,说“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朝代没有官员,工资那么低。”但这些都和大家印象中古代官员的形象有些不符。大家记忆中的古代官员,应该是衣冠楚楚,穿着金银礼服。他们怎么会穷到打电话的地步?
那么,这些明朝官员的薪水是多少呢?
洪武时期,明太祖规定了官员的工资标准:
郑一品每月付87石,一品每月付74石,二品每月付61石,二品每月付48石,三品每月付35石,三品每月付26石.除了食物,相应数额的钞票会根据他们的等级进行分配,但需要补充的是,食物是他们的主要工资。
此外,这一规定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一直没有改变。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工资标准,其实明朝的工资并不比前朝低。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每个月也能领到七石粮食,足够一家人的生活费。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永乐年间,朝廷开始断粮。
虽然纸币上的纹路没变,但官员其实没有那么多钱,剩下的都换成纸币分发。再说,官员要带些纸钱去市场买菜,有时可能拿不到。因为这个时候纸币不值钱,只有粮食最可靠,因为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个国家没有食物呢?
这主要是迁都造成的。明朝的都城原本在南京,毗邻长江,粮食充足,自然有足够的粮食发工资。但是,首都变成北京,情况就不一样了。北方出产的粮食不多,只能通过大运河运到那里。经过长途运输,食物损失很多。另外,北京人很多,有些粮食勉强能维持北京人的口粮。因此,没有向官员分发额外的食物。
这样,从明朝开始,明朝的皇帝们只能想办法弥补觅风的赤字。另外,在这方面,明成祖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永乐年间,朝廷用苏木、胡椒等香料作为官员的俸禄,进行分配,以弥补大米的不足。苏木和胡椒是西域的贡品。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许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对当时的中原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香料不能吃也不知道怎么用。官员只能两手空空,不知如何应对。
法院分发并非所有人都需要的调味品作为工资是荒谬的。后来,大家都反对郑和下西洋,大概是因为
除了用香料代替大米,朝廷还用纸币代替大米,危害更大。这种纸币在明代急剧贬值。弘治年间,1000张纸币只能换3%的白银。万历年间,几十万的钞票还不值十文钱。在此期间,如果你拿着这些钞票去商店买东西,你会被扔出去,因为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这些钞票。
官员名义工资很多,但实际拿到的、能花的越来越少。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法院第一助理把工资吐了出来,说:“我那一个月领的工资只能支撑我家十天的开销。”这是一个法院官员的案子。在这里,可能大家的体会还不够深刻。接下来我们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官员的辛苦。
我们以郑德执政时期的内阁记录李东阳为例:
他是李东阳《阁录》、《太子姓》、《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内阁任职18年。可以说他已经杰出到了极致。况且最重要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死得早,家人少,应该说养家的担子很轻。而且,李东阳并不贪财。他只靠工资生活,生活应该不会很困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李东阳一点积蓄都没有。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的书画。到他去世的时候,他已经没钱支付丧葬费,只有他的老同事和学生凑钱解决问题。这是朝廷一个高官靠自己的死工资过日子的结果。
大量纸币贬值,官员的实际收入只能算是钱和银。大米紧缺,白银稀缺,官员工资很低。如果只靠死工资,是活不下去的。好在官员灰色收入很多,收入渠道还是很多的。比如他们不用参加徭役,他们的土地不用交税。
官员享受不纳税的优惠待遇。他们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把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夺过来,然后成为不纳税的大地主。一旦有了土地,就可以“坐享其成”,雇佣那些农民帮着耕种。所以嘉靖年间,第一个有记载的朝廷徐阶就拥有20万亩土地,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然,除了大量的土地,官员还可以受贿谋取私利,他们的生活自然也就有意思了。然而讽刺的是,清官只能留着死工资。
可是相对而言,他的孙子可以从内帑里拿出几百万两来支持万历三大征;可以拿出很几十万两来救济朝鲜国君;可以拿出好几百万两“补偿”他落选的儿子福王。就这样内帑仍然没有伤筋动骨。
某些专家站在一个很现代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解释。那就是明朝财政的拮据,源自于美洲矿工罢工导致得白银流入量的减少
导致了流动性匮乏。因为明朝银本位,当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的时候,皇帝的内帑也丰足,小市民的小日子过得也宽松,《水浒传》武大郎一个卖馒头的都能置小洋楼,娶娇妻;《金瓶梅》里西门庆随便喝顿小酒花个十几二十两也满不在乎。当大量白银突然不在持续流入的时候,皇帝的内帑突然吃紧,那么自然向户部伸手要钱。
而大明的国库,”穷”出了名的。明朝税收在巅峰时期也只有2000多万两,到了明末的时候却跌到了几百万两,往往是捉肘见襟,勉强维持朝廷运转。而大事小情都特别慎重。
偶尔风不调雨不顺,就容易出现财税紧张的情况。而更主要的是,可以拿来收税的土地是越来越少,明朝有功名的读书人是不用纳税的,而且还可以在自己的名下挂“地”挣钱。更何况还有朱元璋的几万”不工作”的后代呢。所以这种财务状况实在太糟糕了,财政赤字是难免的。
但”创收”的途径每个皇帝都不一样。除了朱棣打下来朝贡贸易的底(虽然亏本,但是名气比较大),万历开矿(的确家里有矿,不指望着皇帝这点工资);朱木匠卖家具(一个小茶几就是30万两),然而只有嘉靖“养猪”
所以在《大明王朝1566》里才会有“改稻为桑”的国策。嘉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目的是为了炼丹差的那100万两银子,为了这点银子,他可以容忍严嵩贪300万。而严嵩利用嘉靖的这个心理,硬是假设出了海外有一个稳定的丝绸贸易市场,然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进行“官办丝绸经济”,但是最终眼睛盯着的却是老白姓的土地。
明朝的皇帝只考虑自己用钱,却没有一个考虑过朝廷的健康运转,百姓的疾苦,所以最终才丢了江山。
大明朝灭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太穷了,崇祯皇帝可以说穷的连衣服都舍不得换新的。大清朝就不一样了,清朝后期虽然也一度穷得响叮当,但是后来的国库收入也是相当的丰厚。
清政府虽然打了一连串的败仗,割地又赔款,可谓是损失惨重,光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就赔银2亿。按理说赔了这么多钱应该是苟延残喘,可历史上不是这样,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那10多年还是很有钱,可以说是土豪。
举个例子来说,甲午海战一结束,清政府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国防建设,短短几年就从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买了20多艘舰艇,其中有好几艘都是大吨位的军舰。另外军队的规模也比以前扩大了好多,那根本看不出是国力的衰败,反而像是盛世。
清政府哪来那么多钱?又是买军舰又是扩充军队,这其中的猫腻就在于清政府不断的印钱,当然这个印钱要加以引导,因为清政府用的是金属货币,他和今天的钱一样都是发行货币。
清政府对外结算的法定货币是白银,为了渡过财政危机,他们发行了大量的铜币,当时一枚9克重的铜币,各种成本加起来实际是2钱多,但是它标注的面值是10钱,这样政府就有7的利润,钱财就自然滚滚而来。
所以虽然清政府有着巨额财政赤字,但是手里却不缺钱,因此看起来很富有,也有很多钱来购买军事装备。清政府想要滥发货币来度过危机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只是一个泡沫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9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的贪官为什么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