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作为大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和康熙、雍正一起创造了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所以他的成绩可圈可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乾隆当皇帝期间,由于他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这让大清与世界脱轨,并逐渐落后于世界各国,这导致了大清的灭亡。
同时,由于制度、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这让清政府遭遇西方列强时,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由他们宰割和签订一系列的屈辱条约。从之后的一系列事件看,闭关锁国是一个非常昏庸的决策,那么,作为一个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乾隆皇帝为何要做出闭关锁国的决策。
闭关锁国政策的起源还要追索到明朝时期,明朝时期实行的海禁,就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一种体现。明朝时期,倭寇猖獗,所以它通过海禁来打压倭寇,但同时也影响了对外贸然,使中原王朝和海外商人无法正常贸易。为了解决各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明朝大力发展朝贡贸易,通过朝贡来实现商品交换,所以朱棣时期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嘉庆将福建月港设为外贸港口后,商人可以在港口置换他们需要的中国商品,所以大多不去朝贡了,朱棣时期“万国来朝”的盛况也就不复存在。
清朝夺取中原后,由于郑成功还依然坚持反抗大清,这使得大清东南沿海威胁尚存,所以他们依然实行海禁政策。康熙时期,他开始对外用兵,不但灭了东南地区的三藩,还灭了郑经集团,这让大清东南沿海的威胁不复存在,随之大清也放松了海禁政策。康熙本人是一个开放,且对外国科技感兴趣的人,这让他有意愿和外国交流,和他们开展贸易,所以康熙时期的大清海禁政策并不严格。
雍正当皇帝后,大清发生了传教士教会冲突事件,这让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凸显了出来,引起了清朝权贵的警觉,他们为了避免百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加强了海禁政策,开始限制百姓和外国交流。同时,清朝还出现了驱逐传教士的情况。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创建的政权,这让他们的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一直遭受争议,大清内部的反清复明情况非常严重。因为反清复明的情况屡禁不止,这让大清的前几位皇帝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松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清的前几位皇帝都比较勤政,且能力出众。他们创造了一个比较繁荣的大清王朝,但同时他们也将封建王朝的统治带向了巅峰,乾隆时期更是巅峰中的巅峰。
雍正乾隆时期,大清人口出现了暴涨,由几千万增长到了几亿,但同时,人口的增长也让土地矛盾尽显,百姓缺少足够的土地来耕种和养活自己。同时,乾隆自身的大兴土木、六下江南,以及纵容和珅贪污等,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大清国内矛盾重重。这个时候,乾隆最想做的就是固化百姓思想,让百姓都认可自身统治,从而使国家稳定,不会危机大清和自身的统治。
清朝开展的对外贸易,虽然促进了商业繁荣,让他们既能够获得西方的商品,也能够将大清的商品出售出去,赚取银两,但是在和外国商人贸易的过程中,百姓除了会接触他们的商品外,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而西方开放自由的文化,与清政府的封建传统思想是对立的。
这让乾隆担忧,他害怕百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后,会加剧国内的反清复明浪潮,这会影响到大清的统治,对外贸易和自身的统治相比,在乾隆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大清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他们对西方的货物需求不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了和西方来往。
大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为了拒绝外国商品,而是为了钳制百姓思想,使百姓能够认同传统封建思想,从而不会对自身的统治造成威胁。闭关锁国政策在牵制人民思想方面效果显著,这让大清逐渐与世界脱轨,以至百姓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毫不知情,同时对外部国家事务也不感兴趣。
这种情况导致大清的官员、百姓,以及精英阶层,都对西方国家缺少清醒的认识,所以鸦片战争前期,大清对他们即将面临的威胁,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也导致他们将不可避免的失败。同时,西方列强用舰船大炮打开大清国门后,大清内部一些人还夜郎自大,沉迷于天朝上国不能自拔,不愿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这也让大清的改革困难重重,充满荆棘。
十八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格勒门十一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1720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
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正式实行闭关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
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特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
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屡被重申.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这种自卫措施是非常被动的.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原因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
?基于保护传统文化.事实上是对本国国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
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
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
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技术(不是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东方的一大强国.然而,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1/10,英国1/40.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历来比较发达,从此也迅速没落下去.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被其它国家的船队取代.中国的各项发明和技术,在明朝中后期较西方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1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光绪曾经被软禁在颐和园吗